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39956
德意志民族具有两重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一方面,它崇尚理性、思想深刻,具有世界主义情怀,孕育了歌德和贝多芬,诞生了康德和黑格尔,培养了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另一方面,它崇尚权w与武力,军国主义、极权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德意志历史纷繁复杂,涉及世界历史、国际政治、民族文化等多项重大问题。正如席勒的名言:“世界历史就是世界法庭。”今天的德国正是历史演进的结果,是恩格斯所谓“平行四边形”合力的产物。
德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度。瑰丽的远古神话、彪悍的中世纪骑士、风云变幻的统一历程,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武器、划时代的战争思想,闪烁的音乐群星、晦涩的哲学著作、享誉全球的文学艺术,德国人留给世界的印象可谓丰富多彩。
本书用通俗、趣味的笔法,以深刻影响德国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为主线,适当辅以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勾勒出德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使其感受德国的独特魅力。
章
筚路蓝缕——上古时代的日耳曼人
节 部落时代:日耳曼原始社会…………002
第二节 黑暗森林:日耳曼人的反罗马战争…………006
第三节 帝国倾颓:“蛮族”崛起与大迁徙…………012
特别专题 冰雪巨人与诸神的黄昏——日耳曼神话…………014
第二章
龙争虎斗——中世德意志
节 欧陆风云:法兰克王国的兴衰…………020
第二节 问鼎罗马:查理大帝传奇…………024
第三节 奥托加冕:不在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028
第四节 教俗之争:卡诺莎的演技派…………033
第五节 东征西讨:巴巴罗萨战记…………038
第六节 金玺诏书:德意志皇权的衰落…………043
特别专题 狼和香辛料
——中世纪德意志的生活、商贸与城市…………046
第三章
风起云涌——宗教改革的震荡
节 赎罪券风波:宗教改革之缘起…………054
第二节 火烧教皇令:路德与教廷的斗争…………060
第三节 人间与天国:德国农民战争史…………064
第四节 三十年战争:城头变幻大王旗…………072
第五节 普鲁士崛起:德意志统一的曙光…………078
特别专题 群星闪耀时——音乐大师们的故事…………081
第四章
一波三折——艰辛的统一历程
节 出人意料的逆转:弗里德里希大王与七年战争…………088
第二节 从耶拿到维也纳:拿破仑战争中的德意志…………093
第三节 自由、统一、革命:1848年风暴…………098
第四节 “铁血宰相”:俾斯麦隆重登场…………102
第五节 为统一而战:从联奥攻丹到普法战争…………106
特别专题 当歌德遇上席勒——德意志文学史的一段佳话…………111
第五章
火与钢的咆哮——第二帝国与次世界大战
节 启航的帝国:德国统一后的国内政策…………119
第二节 两手玩五球:俾斯麦主导下的德国外交…………122
第三节 卡特尔交响:垄断组织与帝国主义…………128
第四节 悲剧的序幕:殖民扩张、军备竞赛与大战的爆发…………132
第五节 流尽后一滴血:两线作战的德国…………137
第六节 帝国的胜利与毁灭:从布列斯特和约到
十一月革命…………142
特别专题 哲学的天空:德意志哲学家群像…………146
第六章
风与雷的激奏——从魏玛德国到纳粹上台
节 权力游戏:魏玛共和国初期的政治危机…………153
第二节 勾心斗角:德国一战后的赔款风波…………156
第三节 凶兽横行: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早期活动…………160
第四节 凛冬将至:魏玛共和国的终幕…………164
第五节 群鸦盛宴:纳粹治下的德国社会…………167
特别专题 E=MC2:影响世界的德国科学家…………173
第七章铁与血的轰鸣——德意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节 箭在弦上:吞并、绥靖、合纵连横…………180
第二节 狂飙突进:创造奇迹的闪击战…………184
第三节 钢铁碰撞:“台风”止息在莫斯科…………189
第四节 折戟沉沙:斯大林格勒二百天…………193
第五节 万里合围:诺曼底登陆与“巴格拉季昂”行动…………198
第六节 黄粱一梦:法西斯的后挣扎与失败…………202
特别专题 洒向人间都是怨
——水晶之夜、集中营和纽伦堡…………207
第八章 山与河的守望——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节 兄弟阋墙:从分区占领到两个德国…………216
第二节 渡尽劫波:西德经济的腾飞…………220
第三节 剑拔弩张:柏林危机与柏林墙…………223
第四节 潮起潮落:民主德国兴亡录…………227
第五节 破镜重圆:历经风雨的再次统一…………233
第六节 走进新时代: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德国…………237
特别专题 银幕上的德国史——德国电影佳作赏析…………240
特别专题 思辨的舞台——布莱希特及其戏剧创作…………244
结语…………249
附录 德意志历史大事年表…………252
参考书目…………260
“历史热”正席卷着当下中国的每个阶层。人们渴望从各式各样的历史中找到理解眼前生活的钥匙,以此来坚定自己的脚步、抚平焦灼的心灵、解决棘手的难题、面向未知的将来。在此背景下,向大众写史,不仅是历史爱好者的实践内容,而且也是对学界人士提出的召唤书。
当然,古往今来,投身于此间的专业学者并非少数。他们用“演义”或“传记”的方式,扮演着向普罗大众传播“克里奥”之美的缪斯女神。尽管如此,大众历史读本既非学术论文,又不是小说剧本,对作者结合史学与诗学的能力颇有要求,因而难度不小。就此而言,杨义成的这本《不可不知的德国史》是近笔者所见可读性颇强、值得推荐的一本大众历史读本。
这本书选择了一个特别受到国人关注的国家——德国——作为叙述对象。德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跌宕起伏和分分合合的命运,让我们颇有命运相同之感。它集哲人与狂人于一身的特性,又给予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动力。一个成功的选题,通常是大众历史读本拥有市场的基本前提。
在前言中,作者十分简单却清晰地表现出一位受过优秀专业训练的历史研究者的基本立场。他这样写道:
“德意志人并没有什么神秘性。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恰恰是符合历史逻辑的结果。”稍后,他又表示:“德意志历史的传奇性和特殊性,根本上是多重历史条件共同早就的结果。……历史是复杂而深刻的,简单的逻辑定性往往难以成立。只有充分认识历史发展中的复杂矛盾,才能理解它为何会呈现出特定的面貌。”正是这一观念,让这本大众历史读本与充斥着市场的那些以“解密”、“逆转”为幌子的业余作品拉开了距离。
大众历史读本不是学术专著,无需定点挖掘;它也并非舞台剧本,不用时刻烘托场景。其特点大多表现为“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即故事、线索与结构之间的无缝对接。就这本书而言,作者一方面从历时性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完整的德意志历史演进线索,另一方面又通过“特别专题”的形式照顾到德意志历史的重要面向——其中包括:日耳曼神话、中世纪生活、音乐家、文学家、哲学家、戏剧家、纳粹罪行和德国电影——更为重要的是,第三方面,作者在“点”上也做足了文章,每一节中都有十分出色的细节描写,让人阅读后印象深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10来万字的小书言简意赅,特别是文字清新幽默,颇为贴近目前青年一代人的流行语。而语言正是大众历史读本赢得市场的重要元素。不仅如此,作者也在书中纠正了一些目前流行著作中的错误看法,如对于东德历史的辩证认识。这是值得欣赏的。
当然,阅毕后,作为读者的我,也发现了一些遗憾,这里提出,与作者共勉。第1,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世人常用伏尔泰的话“既不神圣,也不在罗马,更非帝国”来指摘,但通常都忽视了此话出现的具体时间已是18世纪。事实上,在14世纪之前,神圣罗马帝国确实是西欧强大的国家。第二,关于路德与宗教改革,若我们跳出信仰问题来看,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同当时的欧洲国家关系,特别是德法关系、德梵关系相关。因而,若作者从全球史角度来看这一问题,或许这一章节的一些表述会有变化。第三,关于魏玛共和国,以往历史叙述总是将之作为“通往第三帝国的前奏”,因而其本身似乎都充满着灰色调,这部作品看来也不例外。然而根据近的研究,魏玛的价值实际上被低估了,从魏玛到纳粹的转变,也存在着各种偶然性。我们需要对魏玛进行重新认识,进而才能认识联邦德国的精神气质。(孟钟捷)
《沃姆斯宗教协定》签订后三年,亨利五世也去世了,他去世时没有儿子。士瓦本公爵、萨克森公爵以及奥地利边境伯爵三人争夺王位,后士瓦本公爵胜出,建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国王称康拉德三世。康拉德三世不久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失败,没来得及加冕就死掉了。临终前,康拉德三世把王位传给了侄子弗里德里希。公元1152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即位。德国历史又开始了新的一页。
弗里德里希一世外貌出众,有着金红色的卷发和红色的胡子。正因如此,他有了“红胡子”的称号。他执政期间曾五次远征意大利,所以意大利人的说法是,弗里德里希的红胡子是由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的。红胡子的意大利语发音“巴巴罗萨”成为弗里德里希一世著名的绰号。
巴巴罗萨上台后,首先要重振衰落的王权。他曾在隆卡利亚的田野上召开帝国会议,把诸侯和贵族叫了过去,国王高高在上坐着,其余人围坐周边。他提醒在座的人牢记德国王室是保护贵族利益的,所以大家都要拥护;一些人有土地和丰厚的财产,那都是国王恩赐的,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要对国王尽义务。巴巴罗萨要求下属在开会期间为国王站岗,虽然只是象征性的,却可以强化他们效忠国王的意识。于是在兵营中间、国王的帐篷前,竖起了一支带有皇帝徽章的长矛,上面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那些拥有封地的诸侯和骑士的名字,每天一位轮流站岗,如果传令官喊了两次还不来值班,就可以把封地没?收。
另一个要解决的是意大利问题。意大利北部是王室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近年来随着王权衰落,意大利地区开始反抗德意志人的统治。公元1153年,巴巴罗萨继位的第二年,国王与教皇签订了《康斯坦茨协定》,承诺帮助教皇抵御诺曼人和对付罗马人的叛乱,并防止拜占庭皇帝卷土重来,而教皇则答应尽快为他加冕。公元1155年,巴巴罗萨率领不足一千八百人的小队伍到罗马接受加冕。刚刚上任一年多的新教皇哈德里安四世被意大利人搞得焦头烂额,想向巴巴罗萨求助,于是骑马跑到城外迎接。按照礼节,候选的皇帝要给教皇牵马,并在教皇下马时为其扶脚蹬以示尊敬。下属在巴巴罗萨等候教皇时,提醒他这个古老的礼节,还说教皇的拉特兰宫里摆着一幅皇帝为教皇牵马的油画。但血气方刚的巴巴罗萨以查理大帝和奥托一世为楷模,他坚决不同意给教皇牵马。教皇出现时巴巴罗萨骑在马上不下来,教皇也很生气。两方属下纷纷劝解,于是国王答应只做出牵马扶蹬的象征性动作,而教皇也同意将拉特兰宫里那幅油画毁掉。两支队伍终于要进城了,不巧的是他们又遇到了一个罗马元老院使团,使团隐晦地表明,德意志民族是个野蛮的民族,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好好遵守流传下来的礼节。这已经让巴巴罗萨很不高兴了,但使团接着要求他为加冕提供五千磅黄金。巴巴罗萨怒了,回击说,罗马人昔日荣誉何在,元老院尊严何在,现在面对敌人也只能求助于他的庇佑了。他提醒对方不要忘记他们已经是自己的臣民了,难道还妄想从统治者那里要东西!巴巴罗萨激怒了罗马人,加冕典礼也只能背着他们举行了。罗马人随后挑头闹事,巴巴罗萨刚回到兵营又不得不杀进罗马城,近千名罗马人死难,二百人被俘。
接下来轮到教权与皇权之争。公元1157年,帝国会议在贝桑松召开,教皇亲自给会议写了一封信,并派圣马可大主教和圣克雷蒙特大主教带去。两位主教发言时是这样说的:“向我们的圣父、教皇哈德里安致敬,向神圣罗马教会的红衣主教团致敬,教皇是父亲,红衣主教是兄弟……”
帝国的诸侯很不满,皇帝更不满意了。明明是在我的地盘上,你这一通又是父亲又是兄弟,把皇帝置于何处?接下来的发言让大家更不高兴了。信件是用拉丁文写的,为了让在场诸侯都能听懂,还专门翻译成了德语。信中谴责皇帝没有履行义务,并提醒皇帝,教会给了他尊严与荣耀,皇帝是从我们手中接受了“封地”云云。(拉丁文原词也有“利益”、“恩惠”之意,此处译为“封地”。)此言几乎是将皇帝当作臣子,联想之前让皇帝牵马扶蹬的事,行宫伯爵已经准备拔剑砍死大言不惭的主教了。巴巴罗萨倒是表现得很大度,安排人护送两位主教离开。混乱中,皇家随从在红衣主教行李中搜出了他们视察帝国境内教会的材料,这违反了《沃姆斯宗教协定》。皇帝盛怒之下,下令在国号“罗马帝国”前面加上“神圣”二字,表明帝国权力直接来源于上帝,与教皇无关。巴巴罗萨公开声明,他的帝国是经过德意志诸侯自由选举和上帝授权而获得的,谁要是把他的皇冠看作是教皇授予的,此人就是基督的敌人。同时,他还封锁了阿尔卑斯山口,禁止德意志主教前往罗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米兰领头发起了北意大利反对德意志统治的斗争。1159年春天,意大利人在米兰城发动起义,反抗德意志人的统治。米兰代表在皇帝面前宣称:“我们虽然宣誓过,但是我们没有宣誓过要遵守誓言。”
巴巴罗萨决定杀鸡儆猴,他率领士兵来到米兰城下,把城市周围一切可用之物全部破坏,橄榄林、果树全部砍伐,家畜宰杀吃掉,进出城市的道路一律封锁,要将城里的人困死。同时,德军还包围了与米兰结盟的小城克雷玛。在克雷玛城下,帝国士兵十分凶残,把俘虏吊在绞刑架上,有些还被分尸,有的尸体钉在城墙上,有的尸首被帝国士兵当球踢。克雷玛守军也针锋相对地把帝国兵绑上十字架。帝国军队攻城时,将把包括小孩在内的人质绑到战车上,以此威慑城内放弃抵抗。但市民不仅没被吓到,反而斗志更加坚定。他们唱着赞歌,颂扬为祖国牺牲的行为,拿起武器对准了敌军。
但即使有着铁一样的斗志,也不能扭转实力的差距。坚守两年后,米兰还是投降了。战败的市民脖子上套着绳索,手里拿着十字架,默默地从皇帝面前赤脚走过。他们身后的米兰城满目疮痍,城门、城墙、护城河和塔楼连同城内的高楼都被残暴地摧毁,坟墓也被铲平。城外荒芜的土地被犁开撒上盐,这是对待被征服土地的传统诅咒。终米兰人为他们的反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巴巴罗萨残酷的镇压没能带来稳定和服从。几年后,他再次出兵意大利,镇压罗马人的反抗,并且赶走了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另立新教皇帕斯加尔三世。然而意大利各主要城邦组成“伦巴德同盟”顽强抵抗,再加上瘟疫流行,后威名赫赫的巴巴罗萨狼狈地化装成农民逃回德意志。
巴巴罗萨多次向意大利出兵,以致无暇管理内务。这时他的表兄弟、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越来越强大,亨利不仅不向皇帝提供分摊的兵员,还要求给他更多的土地和银矿。皇帝辛辛苦苦打天下,怎么能容忍别人自在逍遥呢!1176年,巴巴罗萨在出兵意大利时兵力不足向亨利求助,亨利却无视了皇帝的请求,甚至逼得皇帝向他下跪。想想看巴巴罗萨怎么对待米兰市民,就知道亨利一定没有好下场。在帝国会议上,皇帝得到多数诸侯的支持,剥夺了亨利几乎所有的封地。亨利只能流亡去寻求岳父英王的庇佑了。
晚年的巴巴罗萨依旧好战,公元1176年他出兵伦巴德,以三千五百名骑兵和步兵对战一万五千名伦巴德士兵。军事上以少胜多是罕见的,果不其然巴巴罗萨战败了。身受重伤的巴巴罗萨倒在死尸中间,侥幸捡回一条命。人们都以为皇帝战死了,皇后也穿上了孝衣,不想四天之后他竟然又逃回来了。归来的巴巴罗萨有了变化,也许是感谢上帝的恩赐让他死而复生,他虔诚了许多。养好伤之后,巴巴罗萨亲自去威尼斯向被他废黜的亚历山大三世寻求政教和解,见面时不顾皇帝的尊严,扑倒在教皇面前吻他的脚。做完弥撒离开教堂之际,巴巴罗萨接受了他曾经痛恨的事情,在威尼斯民众前为教皇牵马扶?蹬。
巴巴罗萨对意大利的征服失败了,但他金戈铁马的雄心尚未止息。1189年,67岁的巴巴罗萨决定出兵参加十字军东征,开始了对耶路撒冷的远征。然而他永远没能踏上圣地。1190年6月,德国军队经过现土耳其境内的一条河流时,巴巴罗萨洗澡时心脏病发作溘然长逝,也有说法是他跌进水里,因为盔甲太重而溺死。
弗里德里希一世在位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势到达。德国人传诵着“巴巴罗萨”的事迹,说他沉睡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中,终有一天将带领十字军出山,给德国打造一个强大、统一的太平盛世。而德国之外的民众对“巴巴罗萨”的印象,大多来自那个疯狂的战争计划——七百多年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制定的侵略苏联计划,以这位著名帝王的绰号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