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39642
★【普利策奖得主、哈佛大学前尼曼研究员数十年研究心得】
乔瑟夫·哈利南是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专栏作家。多年来,他一直专注研究心理学,尤其对人类无意识下的行为有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当你选择相信,才会发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为什么明知是谣言还会有人信以为真?
为什么被下了病危通知的病人却依然能安然活着?
为什么看着止痛药注入身体就会缓解疼痛?
为什么打扮会让人自我感觉更有魅力?
为什么乐观的人在销售、考试甚至体育场上都更加成功?
……
一切的真相可能是:因为相信,而不仅是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是人类的心理本性,它能帮助我们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进而获得成功。运用积极自我暗示,让自己相信,从此打开通往人生无数可能的大门。
★【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驾驭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
本书可称得上是一本人类行为心理故事集。哈利南有多年的记者经历,这训练了他娴熟地讲故事的能力,因而本书在阐述他研究心得基础上,还包括了众多或令人感到好奇,或令人捧腹,或令人疑惑的案例,足以让你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启发,找到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
★【《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现象级行为心理畅销书】
安慰剂真的能起到安慰作用吗?
约会前打扮真的让你更有魅力了吗?
围观过车祸的你却相信“这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
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因为你相信,才成为事实,而不是行为本身带来的后果。
本书是对这种自我暗示现象的精彩阐释。哈利南结合神经科学、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准确捕捉到了人类自我暗示的本性,认为它能帮助我们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带给我们掌控生活、有尊严、有信心的感觉。
选择相信,你就会发现人生的无数可能。
部分 虚无的力量:安慰剂、集体歇斯底里、致命幻觉
章 想象的药物
新科学的种子
只有国王能看到
当代麦斯默
医生的欺骗
信仰有多重要
眼见为实
疼痛有何意义
第二章 蜂拥而至的人群
群体行为
涟漪效应
性别差距
大众传媒与集体歇斯底里
后的演出
无意识的动机
网络中的“羊群”
第三章 致命的本能
致死的疑心病
现代骨头诅咒
心碎致死
压力、死亡和“9·11”事件
沉没还是挣扎
行尸走肉
习得性无助
第二部分 在旁观者眼中:感知、期望和迷信的魅力
第四章 期望
我们内心的布兰奇·杜波依斯
自我实现的幻觉
视而不见
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比赛
感知和底线
衡量人的错误
第五章 虔诚的信徒
“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诫”真的存在吗?
使劲挥动大棒
税收问题
谁?我?被政府援助?
政治僵尸
政治信仰的影响力
猎杀本·拉登
反作用
第六章 控制狂
按动我们的按钮
浪费钱财
光阴逆转
心灵的万花筒
拒绝与实践
让世界回归可预测状态
强大的人和强大的狗
与健康的关系
底层的人
金钱很重要,心态更重要
第七章 迷信的魅力
迷信带来自信
深水捕鱼
现代后裔
艰难的岁月
卡斯特后一战
浅薄
第三部分 成功的幻觉:权力、金钱、风险
第八章 醉心于权力
切断关联
权力失衡
遵从自己的规则
政治领域的耶稣
权力引发幻觉
支付多少钱
去追逐
穿上避弹衣
第九章 那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面对风险,我们过于乐观
我们和他们
我们都很会省钱
天生的愚蠢
哦,加拿大
高风险业务
苦药
医生为何不洗手
第十章 在暴风雪中坚持下去
幻想和生产力
冰凉的手和健康的心脏
乐观和健康
无意识扭曲
杰出的女性和杰出的自我欺骗
性和自我欺骗
进化优势
结论
引言 当你选择相信,你就开启了人生另一种可能
请你想象自己穿上了一件白大褂,别人告诉你,这是医生工作时穿的。请你再想象自己穿上了同样的白大褂,别人却告诉你,这是油漆匠工作时穿的。对你而言,二者有何不同?
如果你说“没有不同”,那在自我暗示这件事上,你肯定是个高手。这是一个实验,参与者被要求穿上白大褂,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惊讶。参与者在得知自己穿的白大褂属于医生时,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但在他们得知这件白大褂属于油漆匠时,这种效果便不知所踪了。他们对白大褂的看法,是这种效果的源头。
这种心理活动的力量,以及我们观察一切事物,包括自我观察时,无意识的感知变动,便是本书要描绘的主要内容。就像两百年前,爱尔兰哲学家乔治·伯克利所说的那样,我们跟物质世界关联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感官。人的感官非常灵敏,比如鼻子可以分辨一万种气味。可是要误导感官,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你不小心踩了朋友的脚,朋友会觉得很疼,可朋友若认为你是有意的,会觉得更疼,这一点已被研究证实。两种感觉很不一样,但肉体所受的伤害明明是一样的。
这些情况都出现在心灵的后院,那里很少被看到,也很少被承认。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原因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研究表明,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给女侍者的小费更多,老板进门时,我们会露出笑容;且我们更倾向于在Facebook 等社交网站上,跟随别人点赞。我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被卡尔·荣格所谓“无意间留意到的事情”影响,而不是因为想要模仿别人、拍老板马屁,或假装自己很有钱。
人类很多行为背后的原因,都让人十分费解,就是因为大家总是忽略上述潜意识的影响。我们会在无法找出真正的原因时,试着对自己为什么会做一些事,为什么会看到一些东西,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很多时候仅仅是把话编圆了而已。总之,我们会为自己编故事,透过这个滤镜,观察我们的人生经历。如此一来,真相可能会遭到扭曲,可若是缺少了这种扭曲,却是不行的。
我之前写的那本书《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是刺激我对该问题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写作期间,我多次发现,人类天生的幻觉是很多错误的源头。比如大部分人私底下都认为,对离婚、癌症、心脏病等生活中的很多风险,自己都是免疫的。“这些事只会降临到别人头上”,我们这样告诉自己。我们因此犯错,得到了自己竭尽所能想要逃避的结果。医生没能做到经常洗手,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对自己治疗的疾病免疫,终却因在评估自己的免疫力时自我暗示,造成了感染蔓延、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病情加重的后果。
我对这种行为做了充足的研究,有一点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这种行为一直存在?为什么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无法摆脱这种不利幻觉的影响?为什么基因库没有及早淘汰这种自我暗示的倾向?
为解答这些问题,我做了一次历时三年的旅行,后的成果就是你们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在这次旅行中,我到了很多奇怪的地方,看到了很多奇怪的人,包括赌场、股票交易大厅、妓院(你想象不到这些地方有多常见);巫毒死亡、驱邪仪式;本杰明·富兰克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乃至玛丽莲·梦露的卧室。
旅行期间,我多次发现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以及人类有多擅长自我暗示,其中后者更加重要。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到人们在进行自我暗示,而且一点破绽都没有。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有的人类特性,一种内置的减震器,人们因此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看法,而非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中的压力与危机。事实上,自我暗示好像是种普遍特性,除了人,动物也会进行自我暗示。连老鼠这种卑微的动物,其狡诈的天性中都展现出了自我暗示的倾向,委实令人惊讶。
人类自我暗示的方式与结果多种多样。做完手术后,我们躺在病床上,看着输液瓶中的止痛药慢慢滴下来,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只是看到止痛药滴下来,就能起到止痛的效果。星期六晚上,我们精心装扮一番,出去玩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系统地进行自我暗示——自己有很强的性吸引力。或者更普遍的是,我们坚信跟其他人相比,自己更加出色,为得到完美的笑容、崭新的iPad,甚至月球旅行等各种东西,付出的代价更少。
自我暗示如此有效,简直能跟强效麻醉剂、降胆固醇药,以及一些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的外科手术等现代医学科技相比。不过,其效果却未必是好的。自我暗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或许会伤及人的身体,更有甚者,会导致人的死亡,只是概率很低而已。
几千年来自我暗示一直被当成一种错误。德摩斯梯尼等智者一早便告诫大家,自我暗示会带来危险,因为对现实的否定也许会引发灾难——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不过近些年,大家对自我暗示的了解更深了。各领域的研究都表明,孩子们一出生就有这种能力,并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科学领域都认为,自我暗示也许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这项能力,人们就算在逆境中,也可以说特别是在逆境中,也能适应过来,坚持到底。自我暗示就好比我们心灵的保护层,赐予了我们希望、信心、控制感等缺一不可的无形特性。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坚持下去,不断创造,并取得成功。
很多研究人员鉴于这些特性的重要性,不再将自我暗示当成一种错误,转而将其当成一种进化的结果,能帮助人们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是的,有幻觉的地方,往往也会有幸福。很多研究表明,跟没有坚持治疗的病人相比,坚持治疗的病人会康复得更好,哪怕治疗是假的也是一样。还有研究表明,乐观之人在估计工作需要的时间时,往往会低估,可是跟那些更加“现实”的同事相比,他们工作起来却更有效率。
也就是我们的期望比我们的行动发挥了更大作用。期望有着强大的力量。在近期一项调查中,美国有一半医生表示,自己会定期为病人提供虚假的治疗,只因大家坚信这种治疗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它们真的能发挥作用。然而,实际上,它们总能发挥作用。穿上医生的白大褂后,看,我们的行为开始向医生靠拢了,或我们的期望向医生靠拢了。看到药物注射到我们体内,看,我们的疼痛感消退了,类似状况再度发生了。接过别人所谓的“幸运”高尔夫球,看,我们的推杆技术提高了,而这点你肯定已经猜到了。
一般说来,真的东西不一定比假的东西效果好太多,这是人类心理学一个肮脏且微小的秘密。假针灸、假手术、假药,都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效果。有时候,幸运的高尔夫球都能发挥作用。不过,这种力量的源头是我们本人,而非高尔夫球、药物、手术刀。
这应该就是这本书的主题吧。我们都希望自己人生的弹球方向能控制在自己手中。谁知道呢,也许我们之中的一些人的确能做到这一点,而除此之外的人就需要进行少许的自我暗示。我们相信的东西可能只是幻觉,不过其引发的结果却可以是真实的,大家不必为此感到担忧。我们只需相信自己会一帆风顺即可,这点很重要,至于会不会真的一帆风顺,却是次要的。自我暗示潜藏的力量就是如此。
这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学著作。作者认为,自我暗示是希望、信任和创造力的有力助推器。当你闭上眼睛,选择相信,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畅销书作家伦纳德·蒙诺蒂诺
十分吸引人……作者探索了人类心灵自我暗示的能力,既让人开怀大笑,又挑动人的情绪。书中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心灵是一个强大的存在。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论据充足、观点深刻,很好地阐释了人类感知和信念的灵活性。
——《图书馆杂志》
通俗易懂的大众科学,令人开怀大笑,适合吃饭时闲聊。
——《出版人周刊》
那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从很多方面看,马克·格尔森的人生都称得上一帆风顺。他是乔治城大学优等生荣誉协会的成员,经济学出色的学生,并以辩手身份得过奖。此外,他还得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奖学金。大学二年级,他在乔治城大学法律系就读,给每一位教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教授表示,他的表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显得那么出众”。
然而,之后回想起来,愿意承担风险才是格尔森真正了不起的地方。那时候,很多人都不了解,格尔森的生活一分为二,白天是法律系的学生,到了夜里,就开始借助复杂的社交网络售卖冰毒。虽然需要承担风险,但这件事有利可图,格尔森从中赚到了超过10 万美元。当着同行的面,他热衷于吹嘘自己的经营之道,到了后,他就栽在了吹嘘这件事上,有人向警方举报了他。2011 年12 月,格尔森来到华盛顿特区一家精品酒店,准备跟人见面。警察将他包围起来,终逮捕了他。真相在案件调查过程中越来越清晰:毁掉格尔森的是他的自负,而非竞争对手的妒忌。格尔森觉得自己这么聪明,根本不会遭到逮捕。
这可能难以理解,却非常普遍且人性化。评估风险时,所有人都会觉得坏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种通病。大家总觉得自己做的事,像出轨、逃税、贩毒之类,都不会被人发现。越是成功人士越觉得自己会免于灾祸。对此体会深的莫过于迈克尔·维克。我为写本书做研究时,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座教堂,费城老鹰队的这名四分卫跟一群人说,自己之所以被逮捕入狱,是因为以前经营了一家斗狗场,现在后悔不迭。
可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维克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逮捕。”
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念头?
“你也了解,我算是个有钱人,事情的发展应该会如我所愿。”
所有人都觉得事情的发展会如自己所愿。尽管大部分人都没犯过罪,但心底都跟这些犯过罪的人一样,觉得在相同的情况下,别人会遭遇的风险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觉得自己“很特别”。很多研究表明,在评估心脏病发作、罹患癌症、离婚等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时,我们都倾向于低估风险,不过,只是低估自己会遭遇的风险。每天都会有人因心脏病或是癌症离开人世,结婚以后便有可能离婚,这些我们都很清楚,但我们觉得它们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如此聪明,知道什么是概率,并认为自己能打败概率,跟马克·格尔森没有区别。
像我们这样的人,被心理学家称作“风险乐观主义者”。这种过分乐观的倾向,属于认知心理学重要的发现之一。该状况基本可算是一种普遍特性,已经利用多种方式,在多个地区和群体中验证过了。例如有90% 的汽车司机觉得自己出车祸的概率比其他司机更低,因为自己开车比他们更可靠。烟民同样如此,他们认为跟其他烟民相比,自己承担的风险更小,哪怕他们明知道抽烟的风险统计也是一样。一项研究表明,大部分重度烟民就算一天吸烟40支以上,也还是觉得自己承担的风险一点也没增加。
可要说不现实的乐观主义者,应该是并不以乐观闻名的荷兰人,准确说来是荷兰那些长时间从事性行为和性传播疾病研究的男性和女性。研究期间,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比普通荷兰人更频繁地发生性行为,以此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其中就包括阿姆斯特丹规模的性病诊所的病人,这些人要么是妓女,要么是嫖客。能够想象,如此频繁的性行为将引发如下后果:正患有性病的研究对象,超过了总数的25%;此前的五年内患过一种性病的研究对象,占了总数的近50%;曾经卖淫或嫖娼的研究对象,占了总数的近70%。可是他们却总觉得跟其他年龄、性别跟自己一样的人相比,自己罹患性病的概率更低。很明显,这种希望跟荷兰的郁金香一样,永远欣欣向荣。
为什么会你视而不见?
桑德尔·鲍劳奇考伊是加拿大埃德蒙顿的居民。2008年8 月29 日,77 岁的他骑着自行车去外面玩。途中,他调转方向,开始朝南进发,正准备从111 路的斑马线上穿过去时,被一辆车撞死了。肇事司机一直没有发现鲍劳奇考伊,直至后者撞到了他的汽车挡风玻璃上。
事故发生后,33 岁的肇事司机试图解释此事:“我怎么会没看到他,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的确留意了路况,可一点都没留意到他。”
车祸过后,肇事司机经常会这样说。通常说来,他们没有留意都是因为摆弄收音机、发短信、做白日梦之类会分散注意力的事,有很多事都能在开车的同时兼顾。这些原因都非常现实,但司机的期望这项原因却总是会遭到忽略。在上一节中,我们曾提及感知会受期望影响,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期望看到的,包括出色的投手投出好球,聪明的学生有出色的表现等。反过来也是一样,我们不期望看到的,往往看不到。
司机经常撞到走路的人、骑摩托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等,只是因为司机对这些对象没有期望,而不是因为这些对象很隐蔽,实际刚刚相反,这些人所穿的衣服多半非常醒目。司机没能发现他们,无关视觉,是缺少期望的结果。
你若对此心存疑问,可以问问自己,你更容易在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很少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地方撞到他们?
不少人包括我在内都会根据常识判断,车祸更易发生在这两种人很多的地方。然而,实际却刚好相反,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平均一百万公里的路程中,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撞死的数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研究人员计算出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撞到的概率。除加利福尼亚外,这位研究人员也对欧洲一些城市做了研究(这部分是因为选择走路和骑自行车这两种交通方式的人,在不同的国家差别显著,比如美国为6%,荷兰为46%)。
研究表明,汽车撞到路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的概率,会随着这两种人的数量增加而减少。瑞典一座城市中有大量自行车通行的十字路口,自行车被汽车撞到的概率,仅为少有自行车通行的十字路口的一半。此外,自行车被撞的概率会在十字路口平均一小时通行的自行车超过50 辆时,开始下降。
该结果并非瑞典独有的。从十字路口到城市,乃至国家,各种规模的社区都是如此。从中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即汽车撞到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的概率,会随着这两种人的数量增加而减少。研究人员认为,个人感知与期望相互作用,是对这一结论合理的解释。司机是否会期望看见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决定了他们能否留意这两种人,期望越低,对这两种人视若无睹的可能性就越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