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220506
富有的帝国为何衰落?又如何复兴?帝国几何四部曲,立体解读帝国沉浮。本套书共四册,包括《繁荣的代价:富有帝国的衰落与复兴》《沉重的皇冠》《分裂的王国》《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
《繁荣的代价:富有帝国的衰落与复兴》:为什么国家越富裕,人们越不喜欢生孩子?为什么国家通过贸易变得富裕,但随后就四分五裂了?为什么随着国家越来越富裕,却更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有些帝国曾强盛一时,极度繁荣,然而*后却都从内部开始瓦解。有人认为当经济相对繁荣时,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稳定。这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想法。在历史长河中,经济繁荣的国家都曾遭遇过明显的趋势:分歧,分裂,然后丧失其统一的使命即使当时他们的经济形势看起来相对稳健。
《沉重的皇冠》:在许多人眼里,他——是(精神病)治疗的典型案例;是想法无常、极度自恋的“可恶皇帝”;是四肢不协调、攻击性强、带有虐待狂倾向的“恶霸”;是乏味的、疯狂的、自吹自擂和自视甚高的“傻瓜”;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先驱”;是德意志帝国优雅的沙文主义和奥斯维辛种族灭绝式的仇恨之间“失落的环节”;简而言之,他是“世界历史的浩劫”。
德意志帝国*后一位皇帝的权力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威廉二世统治的特点与权力的影响力,他的政治目标与政治成就,他展示权威与施加影响的方式,以及他在整个统治期间所历经的权威的起伏消长。
《分裂的王国》:《金雀花王朝》作者聚焦1215《大宪章》之年!在金雀花王朝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无不充斥着具有戏剧色彩的光景。这个时代有突如其来的战争,也有意料之外的革命;有悍勇的人民起义,也有极具毁灭性的瘟疫;有胜利时刻的欢呼雀跃,也有屈辱光阴的遗憾唏嘘。但是这些或跌宕起伏,或血腥残暴的年代,无论从情节还是重要性而言,与1215年相比都相形见绌。1215年是政治云谲波诡、动荡不安的一年,充斥着反抗、内战、攻城略地和宗教冲突。1215年也是令“无地王”约翰颜面扫地的一年:在连年的对外战争中,他失去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近乎全部的领地。同时,1215年见证了虽然短命,但首次限制封建君主权利的《大宪章》的签署。
《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普鲁士”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这是一个存在于几乎500年前的王国,由一块块领土“碎片”拼凑而成,既没有重要的资源,也没有连贯的文化。这一首都位于柏林的国家,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将自身从一个贫穷、不受重视的中世纪国家发展成为欧洲强国。《钢铁帝国》追溯了普鲁士参与欧洲大陆宗教与政治冲突的历史:从三十年战争的大混乱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从腓特烈大帝的“开明专制”到拿破仑的破坏性征服,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到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所有这些都暗示着一个动荡不安的20世纪。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用细腻的笔触,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思考及全面的视角书写了一整段丰富多彩的普鲁士历史——这个曾经在欧洲叱咤风云而又突然消失的国家,不仅有霍亨索伦王朝的兴衰成败,更有整个普鲁士社会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克拉克并没有将普鲁士的美德及罪行区分开来或是使两者达到平衡,而是着眼于这个国家的的辉煌、矛盾,让它的一呼一吸重现在读者面前,既不必为普鲁士痛心疾首,也无须为它摇旗呐喊。
《沉重的皇冠》:“我支持对威廉处以绞刑。”英国工党议员乔治•巴恩斯在1918年11月于内瑟顿发表的一次竞选演说中如是说。“一战”结束之时,威廉二世成了大众仇恨的对象。协约国在战时用于宣传的艺术海报将他描绘成一只残忍血腥的动物,俯视被蹂躏过的比利时妇女的尸体,或是一只趾高气扬的猿猴,站在熊熊燃烧的图书馆前面,欣喜于文明的毁灭。即使在威廉二世统治了30年之久的德国,国内一波谴责的浪潮亦在他退位之后席卷而来。这位末代皇帝被称为“疯子”,带领他的臣民走向毁灭。21世纪伊始,当时的人们由这类评断而产生的对威廉的情绪和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殆尽了,但对威廉二世的印象依然是负面多过正面。众多谈及威廉的史学评论都采用了嘲笑、谴责,甚至妖魔化的论调,这是该研究领域鲜明和突出的特点。本书并没有试图为这位末代皇帝“辩解”。在克拉克看来,他聪明有余,但判断力不足;时常爆发出惊人之举,但往往是三分钟热度;生性怯懦,容易恐慌,常常因感到弱势和威胁而冲动行事。然而,本书试图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解读他的言行,在众声谴责和同情理解之间重新找回平衡。威廉对权力的理解和对如何运用权力的看法一部分来自威廉饱受权力政治冲突所扰的家庭背景,另一部分拜俾斯麦所赐,这位政治伟人对威廉的政治教育可谓影响深远。 《分裂的王国》:1215年对于英国的千年历程来说地位非同一般。当时,“软剑王”约翰正忙着安抚躁动的男爵,而对世界法律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宪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并在此后对英国的民主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在1215年,约翰王也曾一度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欧洲大陆上与卡佩王朝的争夺中,也逐渐失去优势。在稍远的东边,英诺森三世在第四次拉特兰会议上做出的决定,改变了数百万人的命运。作者丹•琼斯曾创作畅销书《金雀花王朝》,这次,他挑选出1215年这一独特的年份,向读者展现了这个动荡的国度云谲波诡的每个细节。除了描写波澜壮阔的政治角力,琼斯同时也带领读者走近了13世纪英格兰的日常生活:上到皇室,下到平民的装束与饮食;社会秩序和法律正义;动物品种和热衷狩猎的贵族;妇幼的生活状态,等等。甚至还有约翰王及其家族奇怪的口头禅和癖好。总之,该书描绘出了一幅英格兰在这颇具转折性、风云暗涌的一年里的生动长卷。 《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自1947年2月25日起,普鲁士这一孕育了早期德国军国主义和行动的国家在事实上不复存在,自此,从欧洲政治地图上被消除的普鲁士,其历史也悄然成为一个噩梦,无声又深沉地压在人们心头。普鲁士曾是理性行政、推动进步的助推器,也是解放德国新教摆脱奥地利哈布斯堡和法国政治独裁的重要力量,而这样的美好看法却被纳粹政权的种种罪行蒙上了层层阴影。独自沿着一条“特殊道路”前进的德国,*终走向12年的纳粹独裁。普鲁士在这一畸形的政治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正是它负载了“特殊道路”中那些清晰而典型的传统。多年来,人们对普鲁士的争论一直有增无减。从二元道德范畴评判普鲁士,单单赞扬其光明或批判其黑暗是不可取的。普鲁士的历史也是其历史记述的发展史,普鲁士在发展过程中编写着自己的历史,甚至创作出了比它本身更详尽的历史叙述。《钢铁帝国》主要探讨普鲁士的兴衰。只有通过对其兴和衰两个过程进行评价,我们才能理解众多人记忆中如此强大的普鲁士何以突然间彻底从政治舞台消失,且无人哀悼。
插图列表 V
地图列表 IX
前 言 001
第1 章
勃兰登堡霍亨索伦家族 011
第2 章
毁灭 028
第3 章
德意志的一束别样之光 046
第4 章
王权 074
第5 章
新教 117
第6 章
土地之上的权力 147
第7 章
一决雌雄 182
第8 章
勇于求知! 244
第9 章
傲慢与惩罚:1789~1906 280
第10 章
官僚建立的世界 306
第11 章
铁血时代 336
第12 章
命运之轮 378
第13 章
逐步升级 426
第14 章
普鲁士革命的兴衰荣辱 457
第15 章
四次战争 498
第16 章
并入德意志 542
第17 章
历史的后 603
致 谢 671
管制委员会第46 号暂行法并不仅仅是一项行政法令,在将普鲁士从欧洲地图上清除的同时,它实际也宣告了盟国当局对其做出的判决。与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或萨克森不同,它们都仅仅是德国的一块领土,而普鲁士却是德国弊病生发、而后祸及欧洲的根源,也是德国偏离和平和政治现代性的道路的原因。“德国的核心是普鲁士,”丘吉尔曾于1943 年9 月21 日对英国议会如此说道,“那便是瘟疫重现的根源。”因此,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除普鲁士也就有了象征意义上的必要性。普鲁士的历史也悄然成为一个噩梦,无声又深沉地压在人们心头。
这一失败而耻辱的结局使德国不得不承担种种重压,而这促成了本书核心问题的思考与写作。在整个19 世纪及20 世纪早期,关于普鲁士历史的描绘还主要呈现出诸多明亮的色彩。普鲁士学派的新教历史学家赞美普鲁士国是理性行政、推动进步的助推器,以及解放德国新教摆脱奥地利哈布斯堡和法国政治独裁的重要力量。1871 年成立的普鲁士民族国家,自然而必然地成为宗教改革以来德国历史演变的好结果。
对普鲁士传统的美好看法在1945 年后便黯然褪去,此时纳粹政权的种种罪行已将德国过去的历史罩上了层层阴影。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认为,纳粹主义并不是意外,而是“(普鲁士)慢性疾病的突然爆发;在来自奥地利的阿道夫•希特勒心中,他认为自己正是那个‘被选中的普鲁士人’”。而此观点在下述事实中也有据可依,到了现代时期,德国历史并未遵循一条“正常”(即英国,美国或西欧)的路线,走向一种相对自由和未经扰乱的政治成熟。就像论述所言,无论法国、英国还是荷兰,传统精英势力和政治制度都因“资产阶级革命”而没落,但这一情况从未在德国发生。相反,德国独自沿着一条“特殊道路”前进,终走向12 年的纳粹独裁。
普鲁士在这一畸形的政治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正是它负载了“特殊道路”中那些清晰而典型的传统。回顾整个欧洲被革命重塑的年代,在政府、军队和乡村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容克贵族地主却得以幸存,其势力范围延伸至易北河东岸,传统利益集团未遭摧毁,权力结构也未被完全打破。而如事实所见,这对普鲁士以至德国都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一种反自由和宽容的政治文化由此形成,一种尊崇权力甚于法定权利的倾向开始出现,一种难以打破的军国主义传统持续滋生。这条特殊道路的所有症状还有一个关键,即一种倾斜式的或“不完善”的现代化发展观念,在此进程中政治文化的演进未能与经济领域的发展和革新并行。从这一角度看,普鲁士是给现代德国和欧洲历史带来灾难的祸根。它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强加于新生德国的所有土地,使德意志南部相对自由的政治文化变得僵硬和边缘化,从而为政治主义和专制独裁提供了土壤。普鲁士的威权主义、奴性、顺从等特质也成为民主制度衰败和独裁专制兴起的温床。
这种观点遭到了试图为普鲁士平反昭雪的历史学家的强烈反对(主要是联邦德国的自由主义或保守派学者)。他们对普鲁士的进步成就大加赞扬——廉洁的行政部门,宽容的宗教政策,一部被德意志诸邦国推崇效仿的法典(1794 年),在当时的欧洲出类拔萃的识字率以及一个高效的官僚系统。他们鼓吹普鲁士在启蒙运动中展现出来的活力,以及在历史转折点改造自己的延展力。他们认为在1944 年7 月暗杀希特勒的行动中普鲁士军官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以此作为驳斥“特殊道路”论强调的“政治奴性”的论据。他们所描述的普鲁士并非白璧无瑕,但是它和纳粹创立的种族主义政权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对《繁荣的代价》这样一部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尤其是历史学的引人入胜的作品来说,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只是个引子。布赫霍尔茨主要想阐明的是:繁荣不足以维持国家团结稳定,我们还需要文化、共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婴儿!他让读者在充满活力、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得出了上述结论。——艾伦•S•布林德,美联储前副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在2016年总统竞选中,一个明明存在却被刻意回避的问题是美国是否正在衰败。在《繁荣的代价》这部动人心魄、振聋发聩的著作中,布赫霍尔茨回顾了历史上其它富裕国家所犯下的错误,为当今美国重新获取其统治地位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格伦•哈伯德,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
托德•布赫霍尔茨写的《繁荣的代价》既引入入胜,又发人深省。他的那些有关其它伟大帝国衰亡的故事警醒了危机四伏中的美国人,确有裨益。我们在今年大选中应当好自为之,反思他的那些警示性故事。——劳伦斯•H•萨默斯,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名誉校长
布赫霍尔茨认为民族国家的灭亡是场灾难。他在《繁荣的代价》指出,国家经济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会在国家内部造成破坏。但本书没有抱憾历史,也没有哀悼现实,而是提出了许多我们能够采取的重要措施——强化民族象征和历史渊源,建立民族认同感,帮助我们共同面对未来。——罗伯特•图姆斯,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人和他们的历史》作者
这本《繁荣的代价》充满智慧,对我们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洞若观火,发人深思:繁荣国家将走向何方?是宿命难逃的垮台,长期的停滞不前,还是重新振作起来,实现伟大复兴?——迈克尔•J•博斯金,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普鲁士的故事被讲述过千万次,但《钢铁帝国》所呈现的如此智慧、优美、生动鲜活的不朽历史,堪称凤毛麟角。——理查德·奥弗里,英国知名“二战”史学家,《第三帝国图文史》作者
不论是主题的重要性,抑或所展现出的神韵与行文技巧,《钢铁帝国》都出类拔萃,独领风骚。——迈克尔·霍华德,英国杰出战争史学家,《欧洲历史上的战争》作者
在《钢铁帝国》中,克拉克大师般满腔热情的叙述,从容克阶级中的女性角色到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酒馆,无所不包。一切都跃然纸上,极具魅力。——《星期日泰晤士报》
克拉克用广泛而深刻的叙事绝妙地梳理了普鲁士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复杂历史,将使这本《钢铁帝国》内容充实厚重、语言优雅风趣的作品成为典范。——《BBC历史杂志》
1933 年3
月21 日,新国会开幕盛典在波茨坦的加里森教堂举行,这标志着阿道夫•希特勒统治下的“新德意志”正式拉开帷幕。此前,纳粹党于3 月5 日赢得国会大选。盛典通常是在国会大厦举行,但在2 月27 日,荷兰共产党员马里努斯•范德吕伯放火将国会大厦主室烧成一片废墟(即国会纵火案)。这次盛典的举办地加里森教堂是腓特烈•威廉一世于1735 年建造的,铭刻了普鲁士军事历史深的记忆。教堂塔尖是一个刻着首字母缩写“FWR”的风向标,和一只朝拜镀金太阳的普鲁士鹰的铁质塑像。圣坛的石头上装饰的不是天使或圣经人物,而是小号、旗帜和大炮。教堂的地下墓室并排葬着“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和他赫赫有名的儿子腓特烈大帝。纳粹党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看到了这一历史圣地的象征性潜力,随即亲自负责了这次盛典的准备工作,并将其视作一次宣传盛事,精心策划了每处细节。毕竟,正如他在1933 年3 月16 日所写的一般,这次活动是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后开创的“新国家”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首秀”。
恰如人们已经熟知的一样,“波茨坦之日”是一场政治传播的集结行动,它代表了旧普鲁士和新德意志的融合,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合体。此次盛典活动特地邀请了参加过统一战争的老兵出席,并在突出的地方挂满了受人尊敬的普鲁士军团的旗帜,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茨坦第九步兵团,他们的新兵通常是在加里森教堂的拱顶下宣誓的。城市的街道上到处装饰着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及纳粹党的旗帜,却再也看不见魏玛共和国的红、黑、金三色旗了。甚至连盛典日期也具有重大意义。戈培尔选3 月21 日这一天,不仅因为它是立春之日,还因为它是自1871 年1 月德意志帝国成立后的届国会召开纪念日。盛典的中心即德意志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他身穿全副军装,军装上闪烁着各种大小和形状的勋章,右手紧握元帅指挥棒,迈着庄严的步伐从老镇街道旁站立的队列中穿过,两旁的国防军人和褐衫民兵纷纷向其挥臂行礼。当兴登堡在圣坛前显眼的位置入座时,他转身庄严地挥舞元帅指挥棒,承认德意志的御座仍属于逃亡到荷兰的威廉二世。设计这个骗局部分是为了在场的两位霍亨索伦王子而考虑,他们中的一位穿着骷髅轻骑兵的传统制服,另一位穿着冲锋队的棕色套装。
现场演讲中,兴登堡表示希望此处“圣地的先灵”能带给新一代德意志人民活力与热情,普鲁士正是通过“永不言败的勇气和对家国的热爱”才逐渐强大的,愿新德意志亦能如此。在此次盛典上,希特勒没有穿纳粹制服,而是穿了一身定制的普通西装,站在读经台上,希特勒向兴登堡做出回应,表达了他对兴登堡深切的崇拜之情,并感谢“上帝”安排这位不屈不挠的战神引领德国复兴运动。他的结束语为此次盛典做了总结性宣传:“我们身处之地是每个德国人的圣地,在伟大的国王的墓前,愿上帝赐予我们每个人勇气,使我们能够坚定地为自由和伟大的人民而努力奋斗。”希特勒和兴登堡在公众面前握手后,两人共同为普鲁士先王敬献花圈,伴随着教堂外国防军炮兵队的礼炮齐鸣,唱诗班吟唱起了《人的赞歌》,随后阅兵仪式开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