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122980
由于我们同俄罗斯的特出关系,出版一本有关俄罗斯的图书并不容易。特别是一个西方人写的有关俄罗斯的著作。在出版前我们是有所担心的。作者能否客观地写这本书?作者作为西方人,其观点能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看世界的视角?这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一个坎。
经过初步审读,有的地方确实把握不准。于是,找外交方面的有关专家审读,确认没有问题,我们才放下心来。就这事,用了小一年的时间。
出版这本书的另一坎是封面设计。原来我们定的基调是“忍耐”。封面所用图为比利时巴洛克画家Engel Ergo的作品,画的名字叫Allegory of Patience,寓意是忍耐,该油画现存于俄罗斯普希金艺术博物馆。为什么是忍耐?而不是我们平时看的强悍、秀肌肉、铁血等词语?在我们看来,俄罗斯之所有表现的强悍、铁血,是因为它内心的不安,是一种防守的动作。为什么这么说?一是俄罗斯历史上曾有300多年被外族统治的历史;二是,这个国建也曾遭侵略。
“蒙古金帐汗国的铁蹄无情地蹂躏过我们,土耳其、瑞典、波兰、立陶宛、英、法也都曾在俄国的大地上留下了耻辱的烙印。” 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动物都在逃离这个地狱,甚至*坚硬的石头也无法忍受。只有人还在忍耐”。但是俄罗斯人从没有放弃过斗争。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俄国,才降下这么多灾难来考验它,磨砺它……正如这幅画的寓意一样,忍耐是*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心的强大。正是这种力量,让外族从来没有真正地征服它。而强悍、铁血,只不过是表象而已,是危机时吓退敌人的手段而已。我们写的封面文案是:“数百年被外族统治的历史,今天的铁腕与强悍事出有因。”
为此我们做了不下十种封面。但是这个方案被我们无情地否定了。我们觉得这还不能揭示这本书的内涵。
我们有想了几种方案:“罗斯国的扩张与当今俄罗斯版图之形成”,或者“革命、繁荣、冷战、解体与新的混乱时代”,都不成。
在看作者的这部著作,发现,在决定俄罗斯命运的历史关头,总是写的特别详细,铺垫很多,前因后果,有内幕,有分析,有事实。这才是作者的重点。
于是,我们的文案变为:“为什么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俄罗斯做了这样的选择?有没有一瞬间可能走上另一条路?”“解密尘封档案,从西方的视角,深度解析铁血巨人千年的苦难与辉煌。”对于俄罗斯的苦难史,我们很多读者不是很清楚;对于苏联那段时期的事情,由于各种原因吧,我们无法知道。但一个西方的记者,通过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真实地说了出来,写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多数中国读者想知道的。
于是,封面用图我们换为油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我为这幅图写了以下两段文字:
“1682年,9岁的新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做了15年的傀儡,23岁时才掌握大权。他一生嗜酒如命、热衷饮宴,并组建了一个小丑傻瓜喜乐酒友会。他注重军事研究,系统地学习航海技术。他做过英国造船厂的签约木匠,“沙皇事必躬亲,和造船厂的工人一样卖力工作”。他精力充沛,锐意改革,富国强兵,逐渐让俄罗斯崛起成强大的帝国。
“对于反对他的人,也毫不留情。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国内发生了近卫军兵变。他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身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 ”
这是很普通两段话。但是用心的读者,我相信你能读出这话中的味道。
本书从表面上看是一部史书,然而读起来更像一部小说,其中每个人物及故事情节都被描述得细致生动,引人入胜。因为作者是BBC驻莫斯科通讯记者这一特殊身份,接触过俄国历史上的许多真人真事,吊足了读者胃口与猎奇心理。对俄罗斯这片土地充满好奇,对俄罗斯民族及历史人物颇具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书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俄罗斯,一个文化悠久的国度,在俄罗斯引人入胜的历史长河里,一个西方人马丁.西克史密斯为我们展示了俄国人的民族认同是如何进行千年演变的。了解俄罗斯历史,了解俄罗斯风云变幻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了解俄罗斯在国际社会占据的独特位置,对于我们认识俄罗斯这个国家有很大帮助。
本书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考察和面对面采访,并结合马丁先生多年作为BBC驻莫斯科的通讯记者的个人经历,将俄罗斯令人神往的历史娓娓道来。从九世纪横跨到二十一世纪,从动乱的过去讲到纷纭复杂的当代时局,从政治、经济、音乐、文学、艺术到俄国人创造的奇迹,从历史尽头探索俄罗斯人多样性格的形成原因。
本书正文分为五章,*章 基辅和民主雏形;第二章 俄罗斯帝国和扩张运动;第三章 革命的兴起;第四章 独裁时期;第五章 战战兢兢的民主党人,详细系统地梳理了俄罗斯的千年发展史。
丘吉尔曾经无奈地评说俄国变幻莫测就像“包裹在重重迷雾中的一个谜”,这个复杂的大国令西方人费解,可一旦我们抓住了俄罗斯历史的规律,我们就能理解它风云变幻的行为。本书呈现在俄罗斯历史上的每一个转折点上俄罗斯人作出的选择,以及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前言和致谢 / I
引言 / III
章 基辅和民主雏形 / 001
第二章 俄罗斯帝国和扩张运动 / 035
第三章 革命的兴起 / 097
第四章 狂热年代 / 171
第五章 战战兢兢的民主党人 / 289
大事年表 / 378
前言和致谢
乔治·马戛尔尼在1917年写道:“俄罗斯不再是遥远星空中发着微光的一点星火,而是宇宙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伟大星球,它的运行影响着周围星球的轨迹。”俄罗斯的确有这样的影响力。对这个伟大国度研究得越深入,对它的故事写得越多,我越不能自拔地被它吸引。
BBC系列之《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的制作小组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亚当、安娜·富勒和尼尔·加德纳表示我诚挚的谢意。感谢杰弗里·霍斯金为我审稿,感谢唐·墨菲帮我指正写作中的错误。我还要感谢我的儿子,感谢他不知疲倦地帮助我做调查研究。还有我的妻子玛丽,感谢她对我这样一个常常没时间陪她的丈夫一如既往地理解和支持。
感谢康提尼允许我引用《普京的石油》中的句子,感谢麦克米伦让我引用《利特维年科事件:预知死亡的真实故事》中的材料,以及西蒙与舒斯允许我引用《莫斯科政变:苏联体制的终结》里的段落。
写于伦敦,2011.3
这是本值得推广的好书,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读到它。
——《每日快报》
马丁·斯克斯密斯为我们拨开重重疑云,带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个故事……他凭借自己高妙的叙事手法将这样的题材写的扣人心弦,一目了然。
——《每日电报》
马丁·斯克斯密斯凭借翔实的调查带我们理清克里姆林能源王国盘根错节的线索。
——《经济学家》
极为精细的调查,生动的叙述……想了解今日俄国人的***图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本书是对俄罗斯核心部门潜规则入木三分的揭露。
——CBC驻莫斯科前首席记者
引言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后,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写道:
不羁的命运之手,
此时带您至此,
让您领略这狂欢一刻!
让您见证人类的魄力!
您如置身天堂,
从上帝的圣杯中,
啜饮长生之美酒。
1991年8月19日,星期一的早晨,我突然明白了诗人想表达的感受。
过去三年,我一直做BBC驻莫斯科的通讯记者,我感受到不寻常的事就要发生。但是当消息传来时,我却一时心跳停止。那天广播和电视播放了这样的新闻: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十几位苏共党政领导组成的“国家紧急委员会”,发起对戈尔巴乔夫“反党亡苏阴谋”的反击。广播员说:“苏联重整旗鼓,大展雄风的时刻到了,由于戈尔巴乔夫身体状况不佳,‘国家紧急委员会’将接管他的职务。”
强硬派发起的政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记得我冲到街上,看到一队队坦克沿着宽阔的大道向克里姆林宫进发。戈尔巴乔夫被软禁,政变领导人现在就要接管国家事务。这样的场景真令人忐忑不安。
但是接下来的几天,局势发生了变化。俄国的普通民众挡在路当中,不让坦克车过去。因为坚决地捍卫民主,一些人被枪杀,一些人被碾成齑粉。戈尔巴乔夫被软禁,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从后面爬上坦克车,用实际行动抗议可耻的政变。两天两夜,叶利钦坚守“白宫”,静待政变者的袭击。8月发生的这一戏剧性事件解决了苏联改革派和强硬派的矛盾。在公众一致谴责的舆论压力下,强硬派屈服了。政变失败,其领导人被抓,苏联解体。
如果想梳理清俄罗斯过去20年的历史演变,我们就必须对俄罗斯千年的历史有个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俄罗斯是欧洲的原始状态。这种观点颠倒了主次。俄罗斯向往西方的民主、法制,但同时俄罗斯民族骨子里有种对无上权力的崇拜,有种与生俱来的占有欲。
俄罗斯的历史总逃不开专制铁腕统治。虽然这样给俄罗斯的历史下结论也许有些武断,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样的结论在俄罗斯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验证。从早的统治者留里克和奥列格,到伊凡雷帝和彼得大帝,他们一次次地宣称:俄国地域辽阔,权力下放根本不适合。只有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才能将俄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才能维持各民族间的基本秩序。这一论调,从十八九世纪的沙皇到21世纪的普京,都曾说过。
丘吉尔曾经无奈地评说俄国变幻莫测的形势,就像“包裹在重重迷雾中的一个谜”。这也是不想费脑筋理解这个复杂大国的西方人普遍的看法。但是一旦我们抓住俄罗斯历史的规律,我们就能理解它风云变幻的行为。它是东西方思想不断冲突的产物,这种碰撞困扰了几个世纪的艺术家、作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
亚历山大·勃洛克曾经痛苦地思考“我们是西塞亚人,还是亚洲人”这个问题。他谈到俄罗斯努力地维护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但是西方人却觉得俄罗斯人骨子里的野蛮本性,和西方人不符。
是的,我们是西塞亚人!
我们也是亚洲人,
有着斜睨的眼神,
透出贪婪的目光!
……我们也是顺从的仆人,
在中西方斡旋,
在蒙古和欧洲间纠结!
时而欢腾如野马驰骋,
时而忧郁似酒入愁肠,
俄罗斯就是凝望世界的斯芬克斯,
爱恨交织,难分难解。
巴黎的林荫大道,
威尼斯的小桥流水,
柠檬园的果香,
科隆若隐若现的纪念碑。
透过蛮荒的灌木丛,
想着镜中的东方面孔,
默默在西方的宴会上,
退居一隅,半晌无言。
从许多俄罗斯人脸上,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交融的痕迹,如列宁典型的东方细眼睛。到底俄罗斯属于西方世界,还是东方的成分更多?到底是拥抱西方式的自由民主,还是实行蒙古金帐汗国的专制统治?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人们普遍感到:俄罗斯位于欧洲却不属于欧洲。
写作这部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我1991年目睹的事件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探讨,着重指出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个转折点,那些“不羁的命运”将它在东西方世界推来推去的时刻。
我不想做什么价值判断,也不想老套地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更合适。但是我想知道:为什么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俄罗斯做了这样的选择?是什么原因让它做了这样的选择?有没有一瞬间它可能就走上了另一条路?暂且抛去当代权威的论断,俄罗斯可不可能融入西方人的世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