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485553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说:“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清康熙皇帝也讲:“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一代伟人*对《资治通鉴》更是爱不释手,一生通读多遍,并指出:“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战 国 纪
战国时期,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即自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起,到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止,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十分混乱的阶段,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节点。“战国纪”所记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士为知己者死 /
聂政刺侠累 /
淳于髡智慧超群 /
西门豹治邺 /
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
来来往往和氏璧 /
睚眦必报的范雎 /
毛遂自荐 /
廉颇老当益壮 /
图穷匕首见 /
李斯谏逐客 /
秦始皇焚书坑儒 /
西 汉 纪
西汉(前202—9),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的时期,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对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汉纪”中所记载的“鸿门宴”、“史记的编写”等故事正是发生于这一时期。
刘邦赴鸿门宴 /
楚河汉界 /
四面楚歌 /
贤相萧何 /
季布一诺千金 /
萧规曹随 /
田横五百士 /
凶残的吕后 /
司马迁著《史记》 /
旷世大儒董仲舒 /
一代狂生东方朔 /
苏武牧羊 /
王昭君出塞 /
东 汉 纪
东汉(25—220)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东汉又称后汉,乃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东汉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硬脖子县令的故事”、“黄巾大起义”和“桃园三结义”等故事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注解。
严子陵无意仕途 /
南征北战的马援 /
硬脖子县令 /
专横的窦宪 /
班固著《汉书》 /
班超投笔从戎 /
杜根隐姓埋名 /
宦官之乱 /
黄巾大起义 /
桃园三结义 /
官渡之战 /
三 国 纪
三国(220—280)是中国历史上自东汉末年灵帝至西晋初晋武帝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三国纪中所记载的故事如“刘备三顾茅庐”、“关羽大意失荆州”、“刘禅乐不思蜀”等都是这期间鲜明的时代缩影。
“小霸王”孙策 /
刘备三顾茅庐 /
周瑜火烧赤壁 /
郭嘉屡出奇计 /
曹操怒杀杨修 /
关羽大意失荆州 /
刘备兵败彝陵 /
刘巴恃才傲物 /
诸葛亮七擒孟获 /
诸葛亮出师未捷 /
蒋琬治国有方 /
刘禅乐不思蜀 /
西 晋 纪
西晋(266—316),又称为司马晋,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为时仅51年。西晋代魏后,其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羊祜以德服人 /
三路大军灭东吴 /
竹林七贤 /
风神俊雅的卫玠 /
东海王的覆灭 /
东 晋 纪
东晋(317—420),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东晋是门阀世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著名的“淝水之战”等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石虎心似虎狼 /
不可一世的王敦 /
“伯仁由我而死” /
大野心家桓温 /
王猛扪虱谈天下 /
淝水之战 /
南北朝纪
南北朝(420—589)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北朝所发生的大事纪都能在这一部分找到出处。
刘裕受禅称帝 /
刘义符不务正业 /
江湛急流勇退 /
高允刚正不阿 /
王广之宽以待人 /
萧道成训子 /
孝文帝改革 /
“山中宰相”陶弘景 /
足智多谋的高欢 /
苏绰的治国良策 /
隋纪
隋朝(581—618)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兴建隋唐大运河,同时还建立京师大兴城和东都洛阳。这些政策几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盘承袭,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深刻影响了唐朝、宋朝及以后中国各朝代。
隋文帝统一全国 /
赵绰依法办事 /
杨素功高遭忌 /
隋将韩擒虎 /
建筑奇才宇文恺 /
隋炀帝游江都 /
杨玄感造反 /
唐纪
唐朝(618—907)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登皇位”,以及“安禄山起兵反唐”、“ 千古长恨马嵬驿”等故事都是这一时期皇室和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玄武门之变 /
贤德皇后长孙氏 /
魏征直言敢谏 /
贤相房玄龄 /
戴胄敢与皇帝争曲直 /
药王孙思邈 /
武则天登皇位 /
狄仁杰刚正不阿 /
安禄山起兵反唐 /
千古长恨马嵬驿 /
郭子仪立身严谨 /
五代纪
五代(907—960)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五代纪”部分,分多卷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如“后梁名将王彦章”、“‘儿皇帝’石敬瑭”、“契丹崛起北疆”等。
后梁名将王彦章 /
李存勖消灭朱全忠 /
“儿皇帝”石敬瑭 /
契丹崛起北疆 /
刘知远入梁 /
郭威废帝自立 /
五朝元老冯道 /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
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读不厌”,但又深感史籍之冗杂,且多为断代史,不便参阅,为此他决定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书,并确定此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记载战国、秦朝历史的《通志》呈进朝廷,获得赏识,并受诏设局续编。宋神宗曾专听司马光进读书稿,并御撰书序,以示鼓励。元丰七年(1084年),全书完成,历时19年之久。
《资治通鉴》全书卷帙浩繁,共294卷,《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l0卷,《晋纪》40卷,《宋纪》l6卷,《齐纪》l0卷,《梁纪》22卷,《陈纪》l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另外,还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计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的青睐,被视为之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说:“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清康熙皇帝也讲:“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一代伟人对《资治通鉴》更是爱不释手,一生通读多遍,并指出:“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为帮助当代读者了解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积淀,陶冶情操,我们精心组织推出《〈资治通鉴〉中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一书。
本书辑录了原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篇章,按时间顺序,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形式整理成独立完整的故事,以突出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在品味其中人物的行事风格中汲取经验,以史为鉴。
《〈资治通鉴〉中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编排形式新颖、独特,语言诙谐、幽默,您可以通过书中各类故事的阅读,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并从中学习、借鉴、领悟到古人的处事风采和交际妙招,为自己当下的人生之路开启新的智慧之窗。
豫让,是春秋时候晋国人,他曾经侍奉过晋国的权臣范氏和中行氏,都没有得到过重用,后来他又投靠晋国的另一位权臣智伯,智伯给他很高的礼遇。后来智伯去讨伐赵襄子,赵襄子联合晋国的另外两家权臣,打败了智伯,并把他的土地瓜分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逃亡到山中的豫让听到智伯被杀的消息,便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待我这么好,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报仇而死,死了也有脸去见他!”
豫让化装成因罪服劳役的人,暗藏匕首,混进赵襄子的府邸,假装给厕所刷墙,以找机会暗杀赵襄子。
赵襄子来上厕所时,豫让便想下手,谁知赵襄子颇为警觉,见豫让形迹可疑,便叫人把他抓起来审问,搜出了他身上的匕首。豫让见身份已暴露,便大声道:“我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的手下要杀了他,赵襄子摆手道:“以后我多加小心,离他远点儿就是了。而且,智伯死了,没有后人,豫让敢来为他报仇,也算是个仁义之人啊。”于是就把豫让给放了。
豫让虽然被释放,却还是没有放弃刺杀赵襄子的念头。他在自己身上涂上漆,使得浑身长了毒疮,又吞吃了火炭,把嗓子烫哑了,形貌大变,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来,他又去刺杀赵襄子。豫让藏在赵襄子每天必经的桥下,过了一会儿,赵襄子和他的随从们果然走了过来。豫让正要动手,赵襄子的马发觉桥下有人,惊得前蹄腾空,险些将赵襄子摔下来。豫让见形迹又暴露了,便跳出来,赵襄子道:“这肯定是豫让!”
赵襄子的手下将豫让团团围住,赵襄子质问豫让道:“你先前不是还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他们两人都是被智伯杀掉的,你不去为他们报仇,反倒还给智伯做事。现在智伯死了,你又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找我报仇呢?”
豫让道:“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我也就像普通人那样对待他们,而智伯却拿我当天下无双的人才,我也就像一个人才那样来报答他!”
赵襄子闻言叹道:“豫让啊!我对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回我可不放你了!”示意侍卫们动手杀他!
豫让叫道:“且慢!”
赵襄子叫住侍卫们,道:“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豫让道:“上一次你放了我,天下人都听说了你的贤名,今天你杀了我,我无话可说。不过,我在死前有一个要求:你把身上穿的衣服让我刺几下,就算是已经报了仇,这样我就虽死无憾了!”
于是赵襄子就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一剑将衣服斩为两截,高叫道:“我死后可以有面目去见智伯了!”说罢,伏剑自杀!
当时的志士听说了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情,都深为感动,不过这种为君尽忠死难的愚忠思想在今天却不宜提倡。
正如豫让所说的“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这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
古代侠士,完全不像今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着追求甚至献出生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