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53208
人们都希望给自己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在这个主题上,《美好品格的塑造》是一本极佳的指南。它告诉我们,一个基督徒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取决于他/她身上的6种特性:气质、品格、良心、情怀、操练、圣洁。
这本书可以给你们什么——
了解自己的个性
锤炼自己的品格
培育有爱的情操
操练生命的敬虔
追求圣洁的生活
又是一本基督徒品德的教导书籍?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你可错了。这本书里谈的,不是鼓励你快快起来追求优秀的德行。它当然也包含了这个层面,但那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它真正要跟你探讨的话题,比这个更加有趣,也比这个更加“美好”。
本书的作者候士庭告诉我们,“品格”一词在英文中源于印刷业的用语,指的是“按照模子印出来的一种永存的记号”。其实即便在中文里,“品格”本来就兼具“品性”与“人格”两方面的含意。这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品格,势必与这个人的人格、性情、品质、德行息息相关;甚至在很多的时候,也与他/她为人的个性和做人的格调有关。
现在你明白了吗?这本书想要跟你探讨的是一个人身上所应有的特性;更具体地说,是一个基督徒身上所应有的特性。一个基督徒之所以是基督徒,是从他身上的哪些特性上反映出来的呢?候士庭认为,这些特性必须包含六个方面:气质、品格、良心、情怀、操练、圣洁。这就是本书的1-6章,也即是本书的全部内容。在每一章里,候士庭都会对一个方面进行阐释和探讨。举例来说,章探讨的是基督徒身上的气质应当是怎样的?怎样可以更好地去培养和提升它?
当你读完全部6章,你或许会意外地感到自己的灵命和信心都和之前不一样了。原因很简单,此时的你已经更加明白:基督徒为什么是基督徒,他们身上有什么东西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候士庭的文字谦和而优美,却有明辨道理、坚固人心的果效。同时,通过这本书你也会欣喜地发现,有哪些属天的特性已经在自己身上非常成熟;当然,也可能会发现还一些属天特性不够鲜明、仍待长进。这些都不要紧,程度虽然不一,其本质却是一样的美好,我们只需要学会更好地把它们展示出来。
话不多说,自己身上的美好的东西,留给你自己去品味和发掘。
第二章 基督化的品格塑造
第三章 良心省察
第四章 培育爱的情操
第五章 健全属灵生命的操练
第六章 追求圣洁的生活
附录 探索孤独的荒原大陆
侯士庭博士的属灵神学观点,代表整全的属灵进路,他依从早期教父的方法,将神学当作一种经历神的体验性知识。在这方面,他超越了宗教改革家们的信条神学(Confessional Theology)和实践神学(Practical Theology)的二分法,同时也避免了灵恩神学的局限性。
——赵天恩
侯士庭生长于基督教家庭,父母曾在西班牙宣教多年。他有敏锐的头脑、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胸襟、毫不隐藏的诚实、深厚的爱和温柔的灵性生命。他是一位可亲、有智慧、有生命内涵的人。举手投足都反映出他愿意与神亲近及敏感生命的质素。
——陈荣爝
侯教授忠实地聆听及代祷,直指人心的说话,让我看到他如何引导人去看生命的各种境界。在生命起伏不定的旅程中,他的只字片语有惊人的透视力,很多话都说到心中,使我安慰流泪。有时,当我分享完一件祷告的往事,他会紧紧地拥抱我,并为我祷告。和他在一起,我有充足的安全感与同在感。
——蔡贵恒
“孤独的人群”的当代特征
人类生存条件的许多方面已被广泛研究,然而,直到现在,“孤独”所受到的关注还是相对较少。对此问题的个重要研究可能是大卫·里斯曼(David Riesman)在1953年作出的那一个。那似乎预言着,通过城市化和现代社会的其他文化力量,科技将会带来巨大的“孤独感”。近年来,更迅猛的是,教会也同样地被其成员之间的“群体性孤独症”所传染。也许,这是我们摆脱“大众文化”特色的现代性,进入以“电子革命”为特色的更强的个人主义文化之后的反应。 基督徒们,也像社会上的其他人一样,同样不喜欢被“程式化”约束,而这个词就像“共同体”的假象。诗人T. S.艾略特(T.S. Eliot)在他一语双关的著名诗句中说:
我在团契中失去的友谊在哪里?
我在节目中失去的关系在哪里?
教会日程表循环往复,
我日渐离开了上帝,
而更加接近所谓的“成功”。
在世俗世界更广泛的层面,我们看到了人类心灵疏离的无数后果。人们为了与之抗争,形成了如下消费额达数十亿美元的产业:心理治疗、交友服务、娱乐、毒品上瘾、色情及其他,太多的婚姻被认为是解救孤独的灵丹妙药,然后恰恰在这一点上惨败。我们因此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始于孤独的婚姻,很容易就在不为人知的孤独中终结。”
对孤独的恐惧会减少独处的时间,让我们陷入不断的忙碌中,或是生发鲁莽的行为或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确定无疑的是,色情现象是一个社会孤独程度的明确指标。受伤后的孤独,可以让因受伤而心怀怨恨的人麻木不仁,变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且心硬无比,甚至为了报复而去犯罪。我们可能很少意识到,我们的刑事诉讼案件中,有许多是由孤独感造成的。
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受伤后的孤独所引发的不饶恕的严重性。这不仅使我们远离别人,也使我们在内心中与自己隔离。那些无法原谅自己的人,倾向于加深自我意识中的无价值感。这种感觉会将他们与人群隔离,也会抑制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一颗对他人苦毒的心,也会加剧自己的孤独。
孤独感经常与个人的挫败感相提并论,虽然有时候这种感觉会被否认,或至少被视为是不愿意被暴露出来的感觉。它也具有多面性,它的定义也模糊不清,有许多分支。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孤独已成为精神病学需要研究的前提。这表明孤独的病理表现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何等的基本和广泛。这也反映了人类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而感到“孤独”其实违反人类的本质。我们清楚地知道与孤独有关的疾病,如抑郁、敌意、酗酒和其他形式的上瘾行为、自我形象差、精神疾病、偏执狂、精神分裂症,其中悲惨的是自杀。
当今世界,我们在生活上对科技的依靠越多,越会增加我们感到自己是“孤独的个体”的感觉。我们对此确实可能会感到不寒而栗。展望前景,我们将要进入一个“机器人社会”,就像日本在2015年到2020年左右就将成为直面这一现实的首个国家一样。
与所有这些当代孤独的症状相反的是,以前的文化为脱离“孤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大家庭生活、亲属或部落的连接、互助的角色、相互的义务、由于共享有限的工具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等等。我们可以因此来按照地域计算孤独系数极其不同的强烈程度。可能今天的日本和北美展现出强烈的孤独的形式,而非洲的农村则弱。城市化的程度也许可以解释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但是,今天的世界,随着电子产品的全球蔓延,孤独的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模糊,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如果说,当年的狄更斯看到自己是生活在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的话,那么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任何预测,都不会有人觉得过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将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现在这种情况,挑战我们从正反两面去审视和解释“孤独”的特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