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17492丛书名: 老照片
内容简介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这辑《老照片》中展示了美国传奇街拍女王薇薇安·迈尔的系列老照片、刊登了《父亲李俊民的“文革”劫难》、《家族里的空军抗日烈士》《外祖父程修兹从教五十年》《末代王爷汪鹏程》《老照片里的“年味”》等等。
目 录
冬 冬 父亲李俊民的“文革”劫难
王秋杭 1989年:大西北采风记(下)
马庆芳 家族里的空军抗日烈士
胡其伟 外祖父程修兹从教五十年
邓海南 外公题诗的童年照片
赵 淳 难忘的岁月
贺捷新 孟家有女
阎宗玲 丈夫、儿子与京剧
朱赓荪 由旧照片勾起的往事
刘善文 老照片里的“年味”
杨廷华 末代王爷汪鹏程
叶建功 我国桥梁界先驱李文骥
张 忠 1938年:女教师从军记
赵伟力 梅兰芳先生献花
谭安利 一张布满时代印痕的照片
李荣欣 穿梭喜马拉雅山的采访?
封 面 薇薇安·迈尔摄影作品(曾毅)
封 二 薇薇安·迈尔在纽约街头的自拍照(曾毅)
免费在线读
街拍女王薇薇安•迈尔
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是美国20世纪中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街头摄影家。她一生拍了15万张底片,生前却从未发表和展出,甚至绝大部分底片和胶卷都未经冲洗。一位大隐于现代都市的底层女性,一生以保姆为职业,视摄影为生命,用一部禄莱相机在芝加哥、纽约等地的街头捕捉了成千上万的经典瞬间,为人类、为历史、为社会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影像遗产,生前却一直将其隐匿于皮箱之中,秘而不宣。
有人将她比作当代的梵高,说她的作品有布列松和杜瓦诺的影子,称她为女性版的卡拉汉和弗兰克,并将她与阿勃丝相对照,甚至被称为近年来摄影界最重要的发现和20世纪60年代的天才摄影师,是美国60年代街头摄影史中被历史忽略的一个重要人物。著名艺术评论家罗伯塔·史密斯评价:“她的街拍纪实摄影完全可以跟世纪大师比肩,20世纪的摄影史上写进她一笔不会只是可能。”《纽约时代》专栏评论:“哈利·卡拉汉是人们拿来和薇薇安·迈尔比较的众多摄影大师之一。
无题,1955年
《英国卫报》则评论:“薇薇安非常有先见之明,她的一些作品让人们想起黛安·阿勃丝的作品,但薇薇安作品又远在黛安·阿勃丝之前。薇薇安做的许多事情都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甚至连上帝都叹息她的才华,指定了一个契机让世人发现了这位特立独行和拥有双面人生的薇薇安,成了一个美国式的传奇,成了一个摄影界的神话,引起了世界各国影像研究专家、学者及摄影师们的高度关注。
薇薇安1926年生于纽约,自幼随母亲在法国长大。小时候薇薇安的父母离异,她和母亲与一位叫珍妮·贝特朗(Jeanne Bertvand)的摄影师,住在同一幢楼房里。珍妮对青少年时期的薇薇安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后来摄影变成了薇薇安的一种生活方式。她25岁从法国回到纽约,1956年搬到芝加哥,在芝加哥为詹世博家族做了16年的保姆。薇薇安对自己的保姆身份不屑一顾,她骨子里有一种法国人的清高和孤傲,常对政治和美国电影发表意见,并受到雇主的尊重和理解。正是当年詹世博家族允许她将一间厕所改造成暗房,所以才使得她有条件和机会完成她的拍照和冲洗工作。1972年因孩子都大了,她便离开了詹世博家,去了丹纳休和乌瑟斯金家做保姆。到了2007年,生活窘迫的薇薇安已是81岁的老人,她因无力支付七个用于存放胶卷和杂物的仓储柜的租金,而被迫拍卖柜中的东西抵债。次年,她摔伤后被她看大的詹世博家三个孩子送进疗养院,之后再也没有出来,直到2009年4月她离开人世。
纽约,1953年1月
或许这就是上帝的安排,被拍卖的薇薇安40年间拍摄的15万张底片、照片及未冲洗的胶卷,却戏剧性地被芝加哥老照片收藏家斯莱特里(Ron Slattery)第一个买下了其中的两千多张照片和底片,随后地产商马洛夫又以380美元买下了一大批薇薇安的底片、胶卷和杂物。斯莱特里把这些照片放到了网上,马洛夫找到了当年薇薇安看过的孩子和她的邻居,听他们讲述薇薇安的故事,自费拍摄了纪录片《寻找薇薇安》。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同时。英国BBC找到了第一个收藏薇薇安照片的斯莱特里和专门从事薇薇安研究的学者、芝加哥西北大学教授帕米拉(Pamela Lynn Bannos),还有当年与薇薇安有过接触的邻居,通过斯莱特里收藏的大量的薇薇安生前亲自洗印的照片和底片,沿着当年薇薇安曾经走过的路重新去寻找薇薇安的影子,深入地对薇薇安的影像进行了专业研究和解读, 拍摄了与马洛夫的《寻找薇薇安》不一样的英国BBC版的纪录片《薇薇安》。两部影片差不多同时于2013年下半年先后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上映,几乎是一夜之间薇薇安的传奇故事传遍了美国、传遍了世界,在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世界各国影像专家、学者以及摄影师们的高度关注。
芝加哥,1956年6月7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