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55851
本书上下册内容概括了大学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作为高等院校物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或其他读者的自学参考书。
与本书配套的《大学基础物理学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第3版)》、电子教案、教师用书(电子版)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 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第3篇电磁学第10章静电场4
10.1电荷4
10.2电场和电场强度5
10.3库仑定律与静电场的计算7
10.4电场线和电通量11
10.5高斯定律13
10.6利用高斯定律求静电场的分布15
10.7导体的静电平衡19
10.8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22
提要23
思考题24
习题25
第11章电势28
11.1静电场的保守性28
11.2电势差和电势30
11.3电势叠加原理32
11.4等势面34
11.5电势梯度36
11.6点电荷在外电场中的静电势能38
*11.7电荷系的静电能39
11.8静电场的能量40
提要42
思考题43
习题43目录大学基础物理学(第3版)下第12章电容器和电介质46
12.1电容器及其电容46
12.2电容器的联接48
12.3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50
12.4电介质的极化51
12.5D矢量及其高斯定律54
12.6电容器的能量54
12.7电介质中电场的能量55
提要56
思考题57
习题57
第13章电流和磁场60
13.1电流和电流密度60
13.2电流的一种经典微观图像欧姆定律62
13.3磁力与电荷的运动64
13.4磁场与磁感应强度65
13.5毕奥萨伐尔定律67
*13.6匀速运动点电荷的磁场72
13.7安培环路定理73
13.8利用安培环路定理求磁场的分布76
13.9与变化电场相联系的磁场78
提要81
思考题82
习题83
第14章磁力85
14.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85
14.2霍尔效应87
14.3载流导线在磁场中受的磁力89
14.4载流线圈在均匀磁场中受的磁力矩90
14.5平行载流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92
提要95
思考题95
习题96
第15章物质的磁性99
15.1物质对磁场的影响99
15.2原子的磁矩100
15.3物质的磁化102
15.4H矢量及其环路定理103
15.5铁磁质104
15.6简单磁路108
提要109
思考题109
习题110
第16章电磁感应和电磁波113
16.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13
16.2动生电动势115
16.3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118
16.4互感120
16.5自感121
16.6磁场的能量123
16.7麦克斯韦方程组125
16.8电磁波125
*16.9电磁波的动量128
提要130
思考题131
习题132
第4篇波动与光学第17章振动138
17.1简谐运动的描述138
17.2简谐运动的动力学141
17.3简谐运动的能量143
17.4阻尼振动144
17.5受迫振动共振145
17.6同一直线上同频率的简谐运动的合成147
17.7同一直线上不同频率的简谐运动的合成148
*17.8谐振分析149
*17.9两个相互垂直的简谐运动的合成152
提要153
思考题154
习题154
第18章波动158
18.1行波158
18.2简谐波的形成过程159
18.3简谐波的波函数波长161
18.4物体的弹性形变164
18.5弹性介质中的波速166
18.6波的能量168
18.7惠更斯原理与波的反射和折射170
18.8波的叠加驻波172
18.9声波175
18.10多普勒效应178
*18.11行波的叠加和群速度182
提要184
思考题186
习题187
第19章光的干涉191
19.1杨氏双缝干涉191
19.2相干光194
19.3光程197
19.4薄膜干涉198
19.5迈克耳孙干涉仪200
提要201
思考题202
习题203
第20章光的衍射206
20.1光的衍射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206
20.2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207
20.3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212
20.4细丝和细粒的衍射214
20.5光栅衍射216
20.6X射线衍射220
提要223
思考题223
习题224
今日物理趣闻C全息照相C.1全息照片的拍摄227
C.2全息图像的观察229
C.3全息的应用230
第21章光的偏振232
21.1自然光和偏振光232
21.2由介质吸收引起的光的偏振233
21.3由反射引起的光的偏振235
21.4由双折射引起的光的偏振236
*21.5由散射引起的光的偏振238
*21.6旋光现象239
提要240
思考题241
习题242
第5篇量子物理基础第22章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245
22.1量子概念的诞生245
22.2光的粒子性的提出247
22.3康普顿散射250
22.4粒子的波动性252
22.5概率波与概率幅255
22.6不确定关系258
22.7薛定谔方程262
22.8无限深方势阱中的粒子263
22.9势垒穿透266
*22.10谐振子269
提要271
思考题272
习题273
第23章原子中的电子275
23.1氢原子275
23.2电子的自旋与自旋轨道耦合280
23.3各种原子中电子的排布285
*23.4X射线谱289
23.5激光291
*23.6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294
提要297
思考题299
习题299
第24章固体中的电子301
24.1自由电子按能量的分布301
24.2金属导电的量子论解释304
24.3能带导体和绝缘体305
24.4半导体307
24.5PN结309
24.6半导体器件310
提要312
思考题313
习题313
今日物理趣闻D新奇的纳米科技D.1什么是纳米科技315
D.2纳米材料316
D.3纳米器件317
第25章核物理319
25.1核的一般性质319
25.2核力322
25.3核的结合能323
*25.4核的液滴模型325
25.5放射性和衰变定律328
25.6三种射线331
25.7核反应334
提要336
思考题337
习题337
元素周期表339
数值表340
习题答案342
索引351
参考文献362
阮东安宇2016年12月于清华园
大学物理课程是大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将在高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科学素质。为此,物理课程应提供内容更广泛更深入的系统的现代物理学知识,并在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和态度并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根据上述对大学物理课程任务的理解,本书在高中物理的基础上系统而又严谨地讲述了基本的物理原理。内容的安排总体上是按传统的力、热、电、光、量子物理的顺序。所以“固守”此传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物理学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可能和必要在基础物理教学上改变这一总体系的程度。书中具体内容主要是经典物理基本知识,但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现代物理,乃至一些物理学前沿的理论和实验以及它们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的知识。本书还开辟了“今日物理趣闻”专栏,简要地介绍了如奇妙的对称性、宇宙发展、全息等课题,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启迪其创造性。本书选编了大量联系实际的例题和习题,从光盘到打印机,从跳水到蹦极,从火箭到对撞机,从人造卫星到行星、星云等等都有涉及。其中还特别注意选用了我国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资料,如王充论力,苏东坡的回文诗,神舟飞船的升空,热核反应的实验等。对这些例题和习题的分析与求解能使学生更实在又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民族自信心。为了便于理解,本书取材力求少而精,论述力求简而明。本书是在第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的基础上,参考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融入了笔者对教学内容的新体会重新修改而成。本书分上下两册,共包括五篇: 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量子物理简介。力学篇完全按传统体系讲述。以牛顿定律为基础和出发点,引入动量、角动量和能量概念,导出动量、角动量和机械能等的守恒定律,最后将它们都推广到普遍的形式。守恒定律在物理思想和方法上讲固然是重要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典的动力学概念与规律也常是不可或缺的。本书对后者也作了较详细的讲解。力学篇还强调了参考系的概念,说明了守恒定律的意义,并注意到物理概念和理论的衍生和发展。热学篇除了对系统——特别是气体——的宏观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作了清晰的介绍外,大大加强了在分子理论基础上的统计概念和规律的讲解。除了在第7章温度和气体动理论中着重介绍了统计规律外,在其他各章对功、热的实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熵的微观意义和宏观表示式等都结合统计概念作了许多独特而清晰的讲解。电磁学篇以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和法拉第定律为基础展开,直至麦克斯韦方程组。在分析方法上,本篇强调了对称性的分析,如在求电场和磁场的分布时,都应用了空间对称性的概念。波动与光学篇主要着眼于清晰地讲解波、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基本现象和规律。量子物理基础篇的重点放在最基本的量子力学概念方面,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关系等,至于薛定谔方程及其应用、原子中电子运动的规律、固体物理等只作了很简要的陈述。本书内容概括了大学物理学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篇内容的体系结构与脉络,每篇开始都编制了该篇内容及基本知识系统图。本书还简述了若干位科学家的生平、品德与贡献,用以提高学生素养,鼓励成才。书末附有物理学常用数据的最新公认取值的“数值表”,便于学生查阅和应用。诚挚地欢迎各位读者对本书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张三慧2006年11月于清华园
解这三个电容器既不是单纯的串联,也不是单纯的并联,而是混联。它是C2和C3串联后又和C1并联,C2和C3串联的总电容用式(12.7)计算为C23=C2C3C2 C3=40×6040 60=24(μF)再和C1并联,用式(12.6)计算为C=C1 C23=20 24=44(μF)此即此电容器组合的总电容。由图12.5可知,C1的电压即AB间的电压,为U1=U=220V。由式(12.1)得C1的电量为Q1=C1U1=20×10-6×220=4.4×10-3CC23上的总电压为U,由于C2和C3串联,所以C2和C3的电量为Q2=Q3=Q=C23U=24×10-6×220=5.28×10-3C由式(12.1)得C2上的电压为U2=Q2C2=5.28×10-340×10-6=132V而C3上的电压为U3=U-U2=220-132=88V12.3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12.3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实际的电容器的两板间总充满着某种电介质(如油、云母、瓷质等),电介质对电容器内的电场有什么影响呢?这可以通过下述实验观察出来。图12.6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图12.6(a)画出了由两个平行放置的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两板分别带有等量异号电荷 Q和-Q。板间是空气,可以非常近似地当成真空处理。两板分别连到静电计的直杆和外壳上,这样就可以由直杆上指针偏转的大小测出两带电板之间的电压来。设此时的电压为U0,如果保持两板距离和板上的电荷都不改变,而在板间充满电介质(图12.6(b)),或把两板插入绝缘液体如油中,则可由静电计的偏转减小发现两板间的电压变小了。以U表示插入电介质后两板间的电压,实验证明,它与U0的关系可以写成U=U0/εr(12.8)式中εr为一个大于1的数,它的大小随电介质的种类和状态(如温度)的不同而不同,是电介质的一种特性常数,叫做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量(或相对电容率)。几种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量列在表12.1中。表12.1几种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量电介质相对介电常量εr真空1氦(20℃,1atm①)1.000064空气(20℃,1atm)1.00055石蜡2变压器油(20℃)2.24聚乙烯2.3尼龙3.5云母4~7纸约为5瓷6~8玻璃5~10水(20℃,1atm)80钛酸钡②103~104① 1atm=101325Pa。② 钛酸钡的εr很大,而且随外加电场的强弱变化,并具有和“铁磁性”类似的“铁电性”,因而叫做“铁电体”(见15.5节)。根据电容的定义式C=Q/U和上述实验结果(即Q未变而电压U减小为U0/εr)可知,当电容器两板间为电介质充满时,其电容将增大为板间为真空时的εr倍,即C=εrC0(12.9)其中C和C0分别表示电容器两板间充满相对介电常量为εr的电介质时和两板间为真空时的电容。在上述实验中,电介质插入后两板间的电压减小,说明由于电介质的插入使板间的电场减弱了。由于U=Ed,U0=E0d,所以E=E0/εr(12.10)即电场强度减小到板间为真空时的1/εr。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我们可以用电介质受电场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来说明,而这又涉及电介质的微观结构。下节我们就来说明这一点。12.4电介质的极化12.4电介质的极化电介质中每个分子都是一个复杂的带电系统,有正电荷,有负电荷,它们分布在一个线度为10-10m的数量级的体积内,而不是集中在一点。但是,在考虑这些电荷离分子较远处所产生的电场时,或是考虑一个分子受外电场的作用时,都可以认为其中的正电荷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正电荷的“重心”。而负电荷也集中于另一点,这一点叫负电荷的“重心”。对于中性分子,由于其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电量相等,所以一个分子就可以看成是一个由正、负点电荷相隔一定距离所组成的电偶极子。在讨论电场中的电介质的行为时,可以认为电介质是由大量的这种微小的电偶极子所组成的。以q表示一个分子中的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电量的数值,以l表示从负电荷“重心”指到正电荷“重心”的矢量距离,则这个分子的电矩应是p=ql按照电介质的分子内部的电结构的不同,可以把电介质分子分为两大类: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有一类分子,如HCl,H2O,CO等,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内部的电荷分布就是不对称的,因而其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这种分子具有固有电矩(图12.7(a)),它们统称为极性分子。几种极性分子的固有电矩列于表12.2中。图12.7在外电场中的电介质分子表12.2几种极性分子的固有电矩电介质电矩/(C·m)HCl3.4×10-30NH34.8×10-30CO0.9×10-30H2O6.1×10-30另一类分子,如He,H2,N2,O2,CO2等,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内部的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因而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这样的分子就没有固有电矩,这种分子叫非极性分子。但如果把这种分子置于外电场中,则由于外电场的作用,两种电荷的重心会分开一段微小距离,因而使分子具有了电矩(图12.7(b))。这种电矩叫感生电矩。在实际可以得到的电场中,感生电矩比极性分子的固有电矩小得多,约为后者的10-5。很明显,感生电矩的方向总与外加电场的方向相同。当把一块均匀的电介质放到静电场中时,它的分子将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但最后也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如果电介质是由非极性分子组成,这些分子都将沿电场方向产生感生电矩,如图12.8(a)所示。外电场越强,感生电矩越大。如果电介质是由极性分子组成,这些分子的固有电矩将受到外电场的力矩作用而沿着外电场方向取向,如图12.8(b)所示。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总是存在的,这种取向不可能完全整齐。外电场越强,固有电矩排列越整齐。图12.8在外电场中的电介质虽然两种电介质受外电场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的微观机制不同,但其宏观总效果是一样的。在电介质内部的宏观微小的区域内,正负电荷的电量仍相等,因而仍表现为中性。但是,在电介质的表面上却出现了只有正电荷或只有负电荷的电荷层,如图12.8所示。这种出现在电介质表面的电荷叫面束缚电荷(或面极化电荷),因为它不像导体中的自由电荷那样能用传导的方法引走。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表面出现束缚电荷的现象,叫做电介质的极化。一般地,外电场越强,电介质表面出现的束缚电荷越多。当外加电场不太强时,它只是引起电介质的极化,不会破坏电介质的绝缘性能。(实际的各种电介质中总有数目不等的少量自由电荷,所以总有微弱的导电能力。)如果外加电场很强,则电介质的分子中的电子发生电离而变成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由于大量的这种自由电荷的产生,电介质的绝缘性能就会遭到明显的破坏而变成导体。这种现象叫电介质的击穿。一种电介质材料所能承受的不被击穿的最大电场强度,叫做这种电介质的介电强度或击穿场强。表12.3给出了几种电介质的介电强度的数值(由于实验条件及材料成分的不确定,这些数值只是大致的)。12.1节中提到的电容器的耐(电)压能力,就是由电容器两板间的电介质的介电强度决定的。一旦两板间的电压超过一定限度,其电场将击穿所用的电介质,两板不再相互绝缘,电容器也就失效了。由于电介质的电极化,当两板间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带电时,其间电介质的两个表面将出现与相邻极板符号相反的电荷。这样,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场比起板间为真空时就减弱了。表12.3几种电介质的介电强度电介质介电强度/(kV/mm)空气(1atm)3玻璃10~25瓷6~20矿物油15纸(油浸过的)15胶木20石蜡30聚乙烯50云母80~200钛酸钡3例12.2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一平行板电容器板间充满相对介电常量为εr的电介质。求当它带电量为Q时,电介质两表面的面束缚电荷是多少?解板间电介质在电荷 Q和-Q的电场作用下,电极化产生的面束缚电荷 Q′和-Q′如图12.9所示。以σ和σ′分别表示极板上和电介质表面的面电荷密度,则σ=Q/S,σ′=Q′/S,S为极板面积。两极板间为真空时,板间电场强度为E0=σ/ε0,有电介质时,板间电场应是极板上电荷和面束缚电荷的场强的矢量和,面束缚电荷的电场为E′=σ′/ε0。由于E0和E′方向相反,所以合场强为E=E0-E′=σ-σ′ε0。再考虑到实验给出的式(12.10),即E=E0/εr,可得σ-σ′ε0=σε0εr由此可得σ′=εr-1εrσ从而有Q′=εr-1εrQ图12.9有电介质的电容器电荷分布图12.10例12.3用图
例12.3双层电介质。如图12.10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面积为S,板间由两层相对介电常量分别为εr1和εr2的电介质充满,二者厚度都是板间距离d的一半。求此电容器的电容。解由于两电介质的分界面与板间电场强度垂直,所以该面为一等势面。因此可以设想两电介质在此面上以一薄金属板隔开,这样,图示电容器就可以看作是两个电容器串联组成。由式(12.2)和式(12.9)知,两个电容器的电容分别是C1=ε0Sd/2εr1=2ε0εr1Sd,C2=ε0Sd/2εr2=2ε0εr2Sd由电容器串联公式(12.7)可得图12.10所示电容器的电容为C=C1C2C1 C2=2ε0εr1εr2Sd(εr1 εr2)12.5D矢量及其高斯定律
12.5D矢量及其高斯定律在12.3节中讲过,对于图12.6所示的那种电介质充满电场的情况,实验指出E=E0/εr。将此式写成ε0εrE=ε0E0再将两侧对任意封闭面S积分,可得∮Sε0εrE·dS=ε0∮SE0·dS=ε0q0,inε0=q0,in(12.11)式中第二个等号应用了高斯定律式(10.22),其中与E0对应的q0是产生E0的自由电荷(即不是由于电介质极化产生的束缚电荷)。由于自由电荷,如电容器充电时极板上带的电荷,可以由人们“主动地”安置或移走,上式就具有了实际上的重要性。常常定义一个D矢量和E及εr点点对应,即有D≡ε0εrE≡εE(12.12)式中ε=ε0εr叫电介质的介电常量(或电容率),D称为电位移矢量。利用此定义,式(12.11)可以简明地改写成∮SD·dS=q0,in(12.13)此式的意义是: 在有电介质的电场中,通过任意封闭面的电位移通量等于该封闭面包围的自由电荷的代数和。由于式(12.13)和式(10.22)形式相同,所以它就叫做D的高斯定律。式(12.13)虽然是就图12.6的特殊情况导出的,但其实对于各向同性线性介质,该式是普遍成立的。图12.11浸在大油箱中的带电导体球的电场
对于浸在一个大油箱(油的相对介电常量为εr)中的,带有电荷(即自由电荷)q的金属球(图12.11),可以利用式(12.13)求出D=q4πr2er(12.14)再由式(12.12),可得E=q4πε0εrr2er(12.15)这一方法使我们不必考虑电介质的电极化情况而能较便捷地求出电场的分布。12.6电容器的能量12.6电容器的能量电容器带电时具有能量可以从下述实验看出。将一个电容器C、一个直流电源E和一个灯泡B连成如图12.12(a)的电路,先将开关K倒向a边,当再将开关倒向b边时,灯泡会发出一次强的闪光。有的照相机上附装的闪光灯就是利用了这样的装置。图12.12电容器充放电电路图(a)和电容器放电过程(b)可以这样来分析这个实验现象。开关倒向a边时,电容器两板和电源相连,使电容器两板带上电荷。这个过程叫电容器的充电。当开关倒向b边时,电容器两板上的正负电荷又会通过有灯泡的电路中和。这一过程叫电容器的放电。灯泡发光是电流通过它的显示,灯泡发光所消耗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电容器释放出来的,而电容器的能量则是它充电时由电源供给的。现在我们来计算电容器带有电量Q,相应的电压为U时所具有的能量,这个能量可以根据电容器在放电过程中电场力对电荷做的功来计算。设在放电过程中某时刻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的电量为q。以C表示电容,则这时两板间的电压为u=q/C。以-dq表示在此电压下电容器由于放电而减小的微小电量(由于放电过程中q是减小的,所以q的增量dq本身是负值),也就是说,有-dq的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沿导线从正极板经过灯泡与负极板等量的负电荷dq中和,如图12.12(b)所示。在这一微小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为dA=(-dq)u=-qCdq从原有电量Q到完全中和的整个放电过程中,电场力做的总功为A=∫dA=-∫0QqCdq=12Q2C这也就是电容器原来带有电量Q时所具有的能量。用W表示电容器的能量,并利用Q=CU的关系,可以得到电容器的能量公式为W=12Q2C=12CU2=12QU(12.16)12.7电介质中电场的能量12.7电介质中电场的能量电容器的能量同样可以认为是储存在电容器内的电场之中,并用下面的分析把这个能量和电场强度E联系起来。仍以平行板电容器为例,设板的面积为S,板间距离为d,板间充满相对介电常量为εr的电介质。此电容器的电容由式(12.2)和式(12.9)给出,即C=ε0εrSd将此式代入式(12.16)可得W=12Q2C=12Q2dε0εrS=ε0εr2Qε0εrS2Sd由于电容器的两板间的电场为E=[SX(]Q[]ε0εrS[SX)]所以可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