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494676
只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将填补我国城市住宅认知上的一个空白。——贾倍思
书中归纳了瑞士苏黎世市的社会住房建设历史,并结合芝加哥、巴黎、柏林、维也纳、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深入探讨社会住宅在平息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住房合作社如何能够有效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兼顾社区融合与城市发展。为了让读者对瑞士住房合作社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作者选取了位于城市不同区域的3个住房合作社的案例。分别从合作社历史、经济运作模式、对城市形态和发展的影响及回应、住户参与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社区生活以及绿色生态的层面,一步步勾勒出住房合作社的清晰形象。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作者简明介绍了住宅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并以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归纳出住房合作社的优势与不足,以及运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永久的非营利性以及不断提高的市场占有率。
后,结合中国住房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住房的结构性需求,中低收入群体自发的个人合作建房尝试,以及我国过往的“住宅合作社”的经验,探讨住房合作社在中国的未来。
导读
1 章 瑞士苏黎世市住房建设的百年经验
4 - 概况:百年成就 不只是住房
11 - 政府推进私人建设非营利性住房的5种工具
16 - 生于忧患 止于至善——苏黎世市推进住房建设百年简史
48 - 住房问题的发生规律及较优解法
56 - 为何是较优解法
62 - 简洁灵活的住房体系——营利非营利的明确分流 私人为政府分忧
66 第二章 住房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双赢
68 - 苏黎世市非营利性住房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72 - 住房建设和城市建设如何双赢
96 第三章 案例一: 代代相传 长住长新——Letten住房合作社
100 - Letten住房合作社历史
104 - 稳定城市肌理中的建设策略
106 第四章 案例二: 留住在城中心的家园——Dreieck住房合作社
110 - Dreieck住房合作社历史
120 - Dreieck的重生——翻新
123 - Dreieck的重生——新建
127 - 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130 - 共享与交流
132 - 绿色生态的生活
134 第五章 案例三: 活化传统工业区的先锋社区——Kraftwerk1住房合作社
138 - Kraftwerk1住房合作社历史
144 - 组织形式和资金运营
148 - 城市规划策略
150 - 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
154 - 住宅户型及其灵活性
160 - 邻里交流
162 - 绿色生态的生活
164 第六章 当股东,我的社区我做主:全面可持续的住房模式
166 - 如何运营一个住房合作社
180 - 中瑞共通的标准: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182 - 对住房合作社的可持续性评估
184 - 对住房合作社的可持续性总结
186 第七章 中国住房问题的新出路
188 - 技术重点1——永久性的非营利性
194 - 技术重点2——需要随着经济和城市发展,保持并不断提高非营利性住房的市场占有率, 且私人非营利性建房者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99 - 正在进行中的中国住房体制改革
206 - 需要继续完成的住房体制改革
208 - 中国住房合作社的萌芽
229 - 中国住房合作社
233 - 挑战——文化转型与全面监督
242 附录
序三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将填补我国城市住宅认知上的一个空白。
我于1988年和1993年分别两次到瑞士苏黎世高工进行访问研究。当时我国城市住宅的讨论热点是如何推动住宅的商品化。普遍的观点认为,福利住宅和商品住宅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将计划经济下的福利住宅分配体制转化为由市场主导的商品买卖,就可以解决住宅问题。在瑞士的访问却让我接触到了“第三种”方式, 即本书介绍的“合作住宅”。这是我在国内期间从没听说过的,但对于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我,因为它的集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感到十分亲切。
我周边的住宅学者的工作多少都从事“合作住宅”的相关研究,有的偏社会学,有的从建筑设计方法(如居民参与设计)。角度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理想——建立公平的社会。我查了资料,发现它是在西方住宅史上极其重要的居住形式:基于非营利的经济运作方式,合作住宅既满足低收入群的需求,也没有增加社会负担;既缓解了由资本主义地产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又增加了居民参与住宅建设和管理的机会,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作为建筑师,我更关心住宅的形态和人的关系。中国的建筑师往往羡慕西方住宅形式上的多样性。殊不知,这种多样性正是住宅经济模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其中合作住宅在规模、管理方式和居民结构等方面,和商业住宅或政府住宅相比,也多样性。其居民参与的体制,促进建筑师将设计和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大量的优秀住宅设计案例来自合作住宅。虽然20多年来,合作住宅一直是我住宅课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我一直因为没有时间系统整理相关资料,而感到遗憾。当我听说作者即将执笔,已耐不住心中惊喜。当洋洋大观书稿置于案头,顿感钦佩;当细读之后,不禁为之击掌。
书中的前两个章节归纳了瑞士苏黎世市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住房建设历史,并结合芝加哥、巴黎、柏林、维也纳、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深入探讨社会住宅在平息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住房合作社如何能够有效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兼顾社区融合与城市发展。为了让读者对瑞士住房合作社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作者选取了位于城市不同区域的3个住房合作社的案例。分别从合作社历史、经济运作模式、对城市形态和发展的影响及回应、住户参与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社区生活以及绿色生态的层面,一步步勾勒出住房合作社的清晰形象。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作者简明介绍了住宅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并以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归纳出住房合作社的优势与不足,以及运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永久的非营利性以及不断提高的市场占有率。后,结合中国住房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住房的结构性需求,中低收入群体自发的个人合作建房尝试,以及我国过往的“住宅合作社”的经验,探讨住房合作社在中国的未来。全书结构紧凑,内容翔实,案例有趣,通俗易懂。
以实用主义取态来判读一部书是险隘的—— 一部好书可以跨越地域和时代。然而我一直认为中国城市和城市住宅的困境多少是因为欠缺多种住宅体制并存的可能性。三十多年来单一的住房商品化,住房的建造量虽然增加了,但高企的房价,缺乏公正的保障房分配制度,功能僵化的设计导致了房屋有效使用寿命的缩短,多样的家庭模式和单一化居住空间的不匹配。城市形象千篇一律,居民参与缺失,以及居住文化的流失等各种问题,都急需一种类型丰富的、动态发展的社会保障住房体系来应对,调节平衡各种复杂的关系。要真正做到“住有所居”,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更多新的思考和探索。
毫无疑问,此书将为我国城市和住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贾倍思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鲍姆施拉格埃伯勒建筑设计(BE)香港有限公司主任董事
2015年1月
在新型城镇化总体要求下,公共住宅、“非营利性”住宅应该作为商品住宅的重要补充。通过政府介入引导,借助市场力量,在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利益和非营利的社会目标之间取得平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为“住房合作社”提供制度保障和规划引导,才能推进混合居住的城市发展策略。
—— 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副校长 吴志强
在为书给出了论证详实的解决方案点赞的同时,我更加推崇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一种不仅仅能为我们带来更好住房,更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生活、更好社会以及更好人性的思维方式。我想,每一位关心住房问题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里得到别样的收获。
—— 优客工场创始人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 毛大庆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将填补我国城市住宅认知上的一个空白。
——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贾倍思
用住房合作社配合政府,完成社会保障住房的供应,对房地产行业的专业化和成熟化,是好事。作为房地产从业者,我非常愿意与中国自己的住房合作社,在住宅订制、众筹发展和立体城市建设方面紧密合作,共创宜居城市。
—— 万通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 冯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