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11309621
这是一本文化社会学的微观研究著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分析文化力的社会应用体系。全书论述了文化的内涵界定、内在结构、动力系统,从文化与经济、
消费,与法治、教育,与城市、农村,与创新、创业,与企业、管理等五组十个方面的关系角度,以具体的组织、社区、群体或社会活动为对象和样本,研究分析了
文化力的微观社会应用,*后研究阐述了文化在战略层面的作用和意义。
章 文 化 概 念 1
节 文化概念的变迁 1
第二节 文化概念的分析 4
第二章 研 究 方 法 1 0
节 文化研究方法的争论 1 0
第二节 实证性文化研究方法的演变 1 4
第三节 文化研究的多元化 1 5
第三章 文 化 结 构 1 9
节 文化结构的分解 2 0
第二节 文化的内在组成 2 7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模型 3 0
第四节 组织文化的特征 3 4
第四章 文 化 动 力 4 1
节 文化力的生成 4 4
第二节 文化力的集聚 4 8
第三节 文化力的传递 5 1
第五章 文化与经济 5 4
节 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5 5
第二节 文化资源的价值要素与保护 5 9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积累与传承 6 3
第六章 文化与消费 6 8
节 文化消费概述 6 8
第二节 文化消费的需求规律 7 2
第三节 文化消费的供求均衡 7 4
第七章 文化与法治 8 0
节 社区矫正— — —社区文化的新成员 8 1
第二节 社区文化— — —社区矫正的门槛 8 4
第三节 社区文化— — —社区矫正的酵母 8 9
第四节 现代法律文化的构建 9 3
第八章 文化与教育 9 7
节 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9 7
第二节 教育文化的社会驱动作用 1 0 3
第九章 文化与城市 1 0 9
节 城市生态发展的三维思考 1 1 0
第二节 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 1 5
第十章 文化与农村 1 1 8
节 农村文化的研究现状 1 1 8
第二节 农村文化的建设意义 1 2 0
第三节 农村文化的建设困境 1 2 2
第四节 农村文化的建设路径 1 2 5
第十一章 文化与创新 1 3 0
节 文化结构与科学特征 1 3 0
第二节 科学创新的文化困境 1 3 2
第三节 科学创新的文化自觉 1 3 6
第十二章 文化与创业 1 4 1
节 文化与创业的关系 1 4 1
第二节 创业文化概述 1 4 3
第三节 我国创业文化的变迁及其影响 1 4 9
第四节 创业文化建设的愿景与方略 1 5 5
第十三章 文化与企业 1 5 9
节 企业文化的特征与诉求 1 6 0
第二节 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契合 1 6 9
第三节 企业责任的人性化设置与传递 1 7 5
第四节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文教育 1 7 9
第十四章 文化与管理 1 8 4
节 文化管理思想的变迁 1 8 5
第二节 文化管理的理论与模型 1 8 8
第三节 文化自觉管理理论 2 0 1
第十五章 文化与战略 2 0 7
节 文化与战略的关系 2 0 7
第二节 文化战略 2 1 2
第三节 文化战略的非理性特征 2 1 4
第四节 文化战略的作用路径 2 1 6
参考文献 2 1 9
后 记 2 3 5
2 0 0 0年前后, 笔者开始关注和思考文化问题, 从校园文化, 到大学文化,再到社会文化, 总想在哲理和应用之间找到一个切口, 研究既有广泛意义又具有应用价值的文化影响力。其间, 想过“ 文化之力” “ 文化的力量” “ 文化力研究” “ 文化影响力” “ 文化执行力” 等主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想起了“ 张力” 这个词, 开始对它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和认识。
2 0 0 9年5月2 2日早晨, 一家三口像往常一样坐在餐桌前准备吃早餐, 九岁的儿子看到自己面前一碗装得满满的、 有些溢出沿口的稀饭, 说: “ 你们怎么把张力的一碗留给我呀! ” 我有些惊讶, 他怎么说出“ 张力” 一词, 便有意识地问他讲什么, 儿子笑话我说: “ 老土, 连‘ 张力’ 的意思都不懂。 ” 我连忙张开双臂说: “ 这就是张力? ” 他打了个比方说: “ 一只杯子倒满水, 而里面的水高出了杯口的边沿, 这就是水的张力。 ”
我恍然大悟, 想起平常斟酒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就是张力。记得有人说过, 如果把葡萄放在地里, 会很快腐烂、 消失; 如果把葡萄晒成葡萄干, 可以摆放一段时间; 如果把它酿成酒, 会越摆越醇, 香味会溢出酒坛, 飘出深巷。这让我又一次想起了“ 文化的张力” 。
一个组织文化的影响力, 不仅在组织内部发挥着影响作用, 而且会溢出组织的“ 杯口边沿” , 对周边的环境、 人和事发挥影响力。例如, 一所大学的精神或一个企业的文化, 不仅仅“ 弥漫” 在这所大学的图书馆里、 这个企业的办公楼里, “ 弥漫” 在这所大学、 这个企业大门内的草坪上、 楼宇间, 还“ 飘浮” 在这所大学、 这个企业大门外的空气里, 影响着周边甚至更远、 更大的环境。这就是文化的张力。
社会学界有学者把现象分为两类: 一类为自然的现象, 一类为文化的现象。 ① 文化现象是人们心灵感受和意象的直接表达, 传达了一种语词概念内涵以外的文化信息, 是一种内在体验的方式, 是对于真理的一种想象性的体现。从某个方面来说, 社会愈发展, 文化的范围愈大, 自然的范围愈小。
节 文化概念的变迁
孙喜亭教授说: “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 有了概念才能形成判断, 作出论证。 ” ②“ 文化” 的定义, 往往是“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1 9 5 2年出版的《 文化: 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 中的统计, 当时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就有1 6 0多种。
从词源上说, 在西方, “ 文化” 一词源于拉丁文 c u l t u r e , 原意含有种植、 耕种等意思。安托马·菲雷蒂埃在1 6 9 0年编撰的《 通用词典》 中给“ c u l t u r e ” 下的定义就是: “ 人类为使土地肥沃、 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 ” ③1 8世纪, 随着遍布整个欧洲的科学、 艺术、 哲学、 政治思想的进步, 特别是在狄德罗等人领导的“ 百科全书” 学派的努力下, “ 文化” 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次获得了重要的转义, 被解释为“ 心灵的普遍状态和习惯” “ 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 “ 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 。 ④ 文化, 逐渐脱离了对改造自然活动的描述性使用, 而与人类的智力发展和精神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德国和法国, 文化概念还获得了“ 教化” 意义。维克多·埃尔就提出, “ 文化, 就是对人进行智力、 美学和道德方面的培养” 。 ⑤ “ 有文化的( c u l t u r e d ) ” 被理解为“ 有教养的” , 而一些原始的地区也被欧洲贵族称作 u n c u l t u r e d , 意思是“ 没有教养的” “ 未开化的” 。
1 9世纪中叶以后, 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实地考察( 又称“ 田野研究” ) , 发现所谓的“ 没有教养的” 或“ 未开化的” 人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也不缺什么, 于是不得不对产生于1 8世纪的“ 文化” 概念进行重新理解。1 8 7 1年,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纳特·泰勒( E . B . T y l o r ) 在《 文化的起源》 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认为: “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 包括知识、 信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 ” ①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定义, 在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经典性的意义。其贡献在于消解了原先“ 文化” 定义中的精英性, 把“ 信仰”“ 习惯” 等纳入“ 文化” 的概念之中, 强调了文化的“ 习得性” “ 整体性” 特质。在他之后, 一些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意义又有所发展, 其中做出较大贡献的有拉尔夫·林顿、 A .L . 克劳伯、 C . 克鲁克洪( C l y dK l u c h o h n ) 、 凯利、 斯宾格勒、露丝·本尼迪克、 皮尔森等人。“ 文化” 概念除了泰勒所强调的两个特质外,又获得了“ 价值性” “ 生活方式” “ 符号象征” “ 文化战略” 等若干特质。 ②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A .L . 克劳伯和 C . 克鲁克洪在1 9 5 2年出版的《 文化: 要领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 ③一书中, 综合各种观点, 归纳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 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 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
品方面的成就。文化的本质内核是由传统的( 历史衍生的和选择的) 观点, 尤其是其所附带的价值观构成的。文化体系, 从一方面来讲, 可以被视为行动的产物; 从另一方面来讲, 可被视为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