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601645
前言1
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2
1.2研究目的与意义4
1.2.1研究目的4
1.2.2研究意义5
1.3研究框架结构6
1.3.1研究方法6
1.3.2研究内容7
1.3.3技术路线9
1.4创新点10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13
2.1理论基础14
2.1.1工作压力理论14
2.1.2工作绩效理论20
2.1.3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理论22
2.2研究现状28
2.2.1科研压力源的相关研究28
2.2.2科研绩效的相关研究33
2.3本章小结36
第三章基于文献演绎法构建研究模型37
3.1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直接影响38
3.2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中介机制40
3.2.1成就动机41
3.2.2科研焦虑45
3.3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调节机制51
3.3.1科研自我效能51
3.3.2情绪智力57
3.3.3学术氛围63
3.4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66
3.5本章小结68
第四章基于扎根理论法构建研究模型69
4.1研究设计70
4.1.1研究方法70
4.1.2被试选择71
4.1.3数据收集71
4.2数据分析72
4.2.1开放式编码72
4.2.2主轴式编码75
4.2.3选择式编码77
4.2.4模型饱和度检验78
4.3模型阐释与对比78
4.4本章小结80
第五章实证研究81
5.1问卷设计82
5.1.1问卷设计的原则82
5.1.2问卷的主要内容83
5.1.3初始量表的编制84
5.2预调查与问卷修订93
5.2.1预调查的目的93
5.2.2预调查的对象及数据收集94
5.2.3初始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94
5.2.4正式问卷的内容100
5.3正式调查样本与数据收集100
5.4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102
5.4.1信度检验102
5.4.2效度检验103
5.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110
5.5.1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直接作用分析111
5.5.2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中介机制分析111
5.6阶层多元回归分析116
5.6.1科研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117
5.6.2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120
5.6.3学术氛围的调节作用122
5.7本章小结125
第六章结果讨论与启示127
6.1研究结果及讨论128
6.1.1两类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差异性作用机理128
6.1.2中介变量的作用130
6.1.3调节变量的作用132
6.2研究启示134
6.2.1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直接影响的启示134
6.2.2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中介机制的启示135
6.2.3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调节机制的启示136
6.3本章小结138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139
7.1研究结论140
7.2未来展望141
参考文献143
附录157
后记161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科研绩效,科研成果的丰硕与否已成为高校排名的重要评价指标,决定了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化水平。因此,为督促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其科研绩效水平,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绩效考核标准,把科研绩效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奖金收入直接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严格的岗位聘任制,大大缩短了考核周期,增加了考核任务量,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科研压力。
在这种情境下,学者们习惯性认为巨大的科研压力会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影响科研绩效的提高,甚至诱发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方式降低科研压力。但是低科研压力能达到提高科研绩效的目的吗?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近些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呈现了这样的发展态势:虽然存在大量学术价值不高的论文,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现象频频发生,但是与此同时,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也与日俱增,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教师的科研动力,获得丰富的科研成果。由此可见,科研压力对科研绩效究竟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并未达成一致性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存在不同类型的科研压力源。
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境,本书致力于探索科研压力源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机理。首先,运用文献演绎法和扎根理论法构建研究模型,分析科研压力源的构成,并从动机和情绪的视角挖掘其中可能存在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模型,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结合,进一步解释研究假设;终得到能缓解教师科研压力、提高科研绩效的对策建议,力图为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和谐、有序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王仙雅
2017年5月
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工作压力被称为“21世纪的流感”,工作压力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会严重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降低员工的工作绩效。从20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研究工作压力,并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者们对工作压力的研究热情有增无减。目前,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仍然是学术界与实践界探讨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科研绩效,科研成果的丰硕与否已成为高校排名的重要评价指标,决定着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化水平。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高校不断加大科研考核力度,不但缩短了考核周期,而且还增加了考核任务量,要求教师必须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承担一定档次的课题研究,并且对未能达到考核要求的教师采取告诫、缓聘、低聘等处理,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科研压力。一项来自2007年北京市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经济、科研、教学等压力中,对副教授和教授而言,科研压力居于首位,对讲师而言,科研压力仅次于经济压力,排在第二位。国内大量研究和现实情况表明,高校教师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压力群体。很多学者试图寻找方法改革现阶段的科研考核制度,降低教师的科研压力。但是,低科研压力能达到提高科研绩效的目的吗?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由于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收入相对稳定,工作时间弹性大,有寒暑假期,容易产生工作安逸感,特别是非985和非211的大学教师,往往科研动力不足,所以低标准的科研考核制度很可能会滋生教师的科研惰性。
综观我国现实情境,在这种高度的科研压力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迎难而上,他们主动挖掘研究领域的新问题、钻研新方法、开拓新思路,闲暇之余仍然探讨学术问题,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力争写出高水平学术论文。目前,在我国科研压力高度膨胀的情境下,高校的科研成果呈现了这样的发展态势: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原创性成果与日俱增。这意味着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教师的科研动力,获得丰富的科研成果。然而,科研压力在促进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衍生了许多隐患。如: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现象频频发生,有些教师倾向申请短平快的小项目,把一篇论文分几部分发表,重科研结果、轻科研过程,出现了大量学术价值不高的论文。并且很多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压力症状,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至出现了“过劳死”和英年早逝的现象,如清华大学的焦连伟和高文焕、华东师大的廖平胜等。这表明科研压力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学术不端的现象,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绩效,而且有损教师的身心发展。那么,科研压力对科研绩效究竟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学者们并未对这个问题达成一致性结论,这可能是由于对科研压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事实上,压力研究的奠基者Selye,早在20世纪中期就提出压力有好坏之分,好压力能带来好结果,坏压力会导致坏结果,所以欲分析压力的影响,需先区分哪种压力是好压力、哪种压力是坏压力。Selye在这里提到的“压力”,其实是指“压力源”,即压力产生的来源,换言之,压力源是导致个体产生压力的因素。秉承压力源存在好坏之分的思想,Cavanaugh等人于2000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挑战性与阻碍性压力源的概念[8],认为挑战性压力源是会导致积极工作结果出现的压力源,而阻碍性压力源会导致消极工作结果的出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开辟了压力研究领域的新思路,不仅解释了以往研究中压力与绩效之间关系不一致的现象,而且有助于区分压力源的类型,提升压力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而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同。然而,目前很少有学者把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科研情景中。其实,科研情景中也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科研压力源,一些科研压力源属于挑战性,而另一些科研压力源属于阻碍性,那么探讨挑战性和阻碍性科研压力源与科研绩效的关系,验证两种类型的科研压力源是否会对科研绩效产生差异性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综观现有文献,挑战—阻碍性压力源与工作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复杂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10]。不同教师在面对相同科研压力源所表现出的压力反应和呈现出的科研绩效水平存在严重差异。有些教师会精神紧张、生活压抑,导致身体产生不良反应,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科研绩效;而有些教师却不容易受到压力的消极影响,反而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产生积极的应对行为,从而取得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会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还依赖于个体对压力的反应。根据压力交互理论和个体差异理论,个体从受到外部刺激到产生一系列身心及行为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会受到个体差异变量和环境差异变量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进一步剖析挑战—阻碍性科研压力源作用于科研绩效的内在机理,力图为保障我国高校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和谐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情境下的高校教师群体,在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演绎法与扎根理论法构建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影响模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模型检验,揭示其内在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准确构建理论模型。首先,通过文献演绎法探索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作用机理,揭示可能存在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提出基本的研究假设;其次,通过深度访谈收集一手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数据进行理论根植于实践的研究,经由三级编码,提炼主范畴和故事线,与文献演绎法构建的模型进行对比,相互补充,终建立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影响模型。
第二,科学测量研究变量。首先,科学测量高校教师科研压力源。明确科研压力源的结构与内涵,结合我国的科研现状,确定测量高校教师科研压力源的问项,并验证科研压力源的二维结构,透析挑战性与阻碍性科研压力源的内涵。其次,科学测量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绩效存在两种评价方式:结果导向和行为导向。以发表论文或申请课题的数量和级别作为评价依据的是结果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某些弊端,例如:没有考虑到教师的科研奉献精神、缺乏对教师努力程度的测量等,是重结果轻行为的科研绩效测量方法。因此,本研究致力于设计行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兼顾科研结果和科研过程。后,科学测量以高校教师科研工作为研究背景的一系列个体差异变量和环境差异变量。目前,针对自我效能、焦虑情绪、组织氛围等的研究以及常见的量表都是基于西方的文化背景,而这些测量、变量本身具有很强的情景依赖性,西方背景下信效度高的量表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因此,开发适合本文研究情境测量量表十分必要。
第三,深度剖析影响机理。一方面探索挑战性与阻碍性科研压力源是否会对科研绩效产生差异性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两种类型科研压力源是否会通过中介变量对科研绩效产生影响。同时,以个体差异变量科研自我效能、情绪智力和环境差异变量学术氛围为调节变量,验证其是否在科研压力源与科研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第四,有效提出培养方案。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在现实情境下削弱科研压力负向影响,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方针策略。指出哪些是需要高校重点关注的、对提高教师科研绩效有利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这些因素,来完善高校的科研管理体系。
1.2.2研究意义
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直接关系到我国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体的科研水平,在当前严格的科研考核制度下,分析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作用机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关于科研压力源与科研绩效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学术界对于如何测量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源和科研绩效未达成一致性的结论,并且很少有学者就这一视角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演绎法和扎根理论法构建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影响模型,运用实证研究法揭示了挑战与阻碍性科研压力源对科研绩效的差异性影响,分析了科研压力源与科研绩效之间关系的权变性,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同时,本研究创造性地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概念“挑战性与阻碍性压力源”引入科研管理领域,辩证地解释了科研压力源与科研绩效的关系,为科研压力源与科研绩效的研究领域拓展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为高校制定科研考核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不仅是对科研管理理论的有力补充,还丰富了工作压力理论、工作绩效理论、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理论、动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在科研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完善了整个研究体系。
二、现实意义
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教师的科研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前景,为督促教师提高科研成果产出量,高校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科研考核制度,致使教师的科研压力感空前膨胀。虽然在科研压力下我国科研成果的整体形势明显改善,但是由科研压力导致的问题日益突出,科研绩效并没有如预期般的理想。那么,区分哪些科研压力源对教师科研绩效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哪些科研压力源对教师科研绩效的提高有阻碍作用,是高校科研考核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具有什么特质的教师不容易受科研压力的影响,在高压下还能表现出更好的科研水平,会对高校的教师甄选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指导。另外,通过研究高校的科研环境是否会对教师科研压力的缓解和科研绩效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高校塑造积极的学术氛围,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