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57409
《中国建筑终端产品林伟雄》是一个从草根平民成长为民族产业王者的创业故事。
林伟雄在中国改革开放半年后开始创业,39年来,他本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工匠精神”,执念做好一件事——就做建筑物终端所需产品,创造了“顾地塑胶”、“松本电工”、“正野电器”、“威利坚机器”等j个包括中国商标在内的品牌,产品遍布大江南北并覆盖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建出一个中国建筑终端产品的王国,揭开了中国业界“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页,填补了行业多项空白,造福中华民族,同时也缔造了一个平民百姓白手兴家的创富神话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早“出道”的中国民营企业一代创业者,其创业史对民族企业的成长有着模板和经典的意义
章 “妈妈教我做人要勤力”
第二章 有力使不出的窘迫
第三章 四个月监狱和三次逃港
第四章 良禽择木,风栖梧桐
第五章 苦挣“外快”一心办工厂
第六章 开创“以塑代钢”时代
第七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八章 品牌觉醒:“我们要做牌子货”
第九章 顾地:第三次技术革命
第十章 松本:第二次裂变与扩张
第十一章 艰难蝶变,华丽转身
第十二章 顺德民企“出走”人
第十三章 正野:第三次裂变与扩张
第十四章 点石成金的魔力
第十五章 “像做国旗那样做产品”(一)
第十六章 “像做国旗那样做产品”(二)
第十七章 稳坐华南,逐鹿全国(一)
第十八章 稳坐华南,逐鹿全国(二)
第十九章 磨剑经年,大器见伟雄(一)
第二十章 磨剑经年,大器见伟雄(二)
第二十一章 “五子登科”:李逵无奈战李鬼
第二十二章 山前有路,山外有山
第二十三章 踏石留印,与世界并行
第二十四章 家族企业经营者的自省
第二十五章 雄才辈出,奋楫者进(一)
第二十六章 雄才辈出,奋楫者进(二)
后记
《中国建筑终端产品林伟雄》:
苦熬了两年,林伟雄才结束了伐木工的生活,回到母亲身边。
当年林伟雄16岁。
这正是新中国“三年困难时期”中的1960年,在伐木队做工还能混一口饭吃,现在待在家中,又要面临挨饿的日子了。这一时期,全国到处闹灾荒,地处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顺德,也好不到哪儿去,同样出现饥荒、逃荒、水肿、饿死人的灾难情景。为了挣一口吃的,母亲托了个熟人,把林伟雄安插进大良街道服务队干零活。
林伟雄把这段日子叫作“水仙头”——像浮在水中的水仙球那样没根底,漂浮不定,干没有固定职位的工作。他每天一早就在街边蹲守,遇到人家有需要才上门干活,相当于现在街头常见的“散工”。这样做工没有保障,有时一两天也没事做,也就挣不到一分工钱,常常一天下来只吃一餐。林伟雄很苦闷:几时能进个厂,有份固定工做、有口饭吃就好了。十多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林伟雄一朝当上了大老板,在全国安置了7000多人就业,解决了7000多个家庭的生活出路,他曾深有体会地把自己当年“有力气找不到活干”的故事讲给他的员工们听,让大家知道要珍惜今天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还颇有感触地说:“我多年来都是这个想法,一个人,能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算是有好福气了。”
因为找到挣钱的工作不容易,所以每次能揽到活,林伟雄都是尽心尽力做到好。这也造就了他日后对待每个人、每件事的态度都很认真、很有诚意,并珍重和把握好每一次机缘,无论处于什么样的逆境,都不会失去信心,从而让自己慢慢变得更强大。
接下来,街道服务队组织了一个运输队,说是运输队,其实是用单车拉货。林伟雄说:“当时整个大良镇才六辆小型运货车,运力是远远不够的,街道服务队利用‘红棉牌’单车拉货,简单、方便、受欢迎。我和叶新、阿良由老师傅潘坚领着,负责承接收集镇上散户做的,还有运送大良橡胶厂的油桶。潘师傅是中山人,踩单车技术相当高,一车载重500斤不成问题,效率很高,我们就跟他学,日夜练车,后来技术也是顶呱呱的。去买水泥,买方以为我们不行,只限买两包,我一次能搭七包。这样一做就是一年多。在运输队,我懂得了:做好一份工,就要有好的技术,有好技术,就有好效率,有好效率,就有好效益,有好效益,就能做得长久。这对后做企业讲技术、讲质量、讲管理是有帮助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