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164318
语林漫步
众矢之的
一针见血
文章病院
百家会诊
借题发挥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语坛掌故
点击双典
有此一说
碰碰车
向我开炮
百科指谬
锁定名人
教材扫描
校园丛谈
词语春秋
十字街头
……
序
杨牧之
《咬文嚼字》的同志向我组稿,我慨然应允。一是我太喜欢这本小刊物了,它刊载的文章生动有趣,尖锐泼辣;二是我太感谢这本小刊物了,它勇敢地担负起咬文嚼字的任务,为扭转“无错不成书”的现象,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长期以来,出版物的质量,备受社会关注。从广大读者、作者,到出版印刷单位和政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讨如何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我们经常收到各界读者的来信,强烈反映出版物质量的问题,有尖锐的批评,也有合理的建议。这些来信呼吁出版单位,要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切实提高出版物质量,提供合格的精神产品,同时也要求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出版物质量的管理。
……
《咬文嚼字》敢于较真,不论是大作家还是大明星,是大报名报还是大刊名刊,都敢于去“咬”、去“嚼”。在今天的社会,在追星和捧名角盛行的风气中,做到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为什么?因为明星、大人物影响大,小学生、中学生甚至一些大学生,对明星、大人物趋之若鹜,迷信、盲从,认为他们说的、写的、做的都是典范。名报、名刊发行量大,涉及方方面面,而中国人有“文字崇拜”的传统,认为凡是书中写的都是对的。殊不知,写书的人也会把“锥刺股”的“股(大腿)”解释为“屁股”,把“举案齐眉”说成“个头一般高”。如果不指出他们的错误,对社会不利,对他们自己也不利。
另外,《咬文嚼字》在“一针见血”的精神之外,还“咬”得入情入理,“嚼”得有理有据,既指出其错,又道出其理,被“咬”、被“嚼”者心悦诚服,读者也因此长了见识,懂了道理,丰富了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刊物谁不欢迎?这样的工作作风谁不赞赏?
咬一咬,嚼一嚼,使文通字顺,弊绝风清,其意义重大,功不可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都对语言文字工作作过重要指示。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汉语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出版物用字量大,读者众多,示范性强,影响面广。出版物的用语用字,直接关系到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关系到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任重道远,不可怠慢。我们大家,包括作者、出版工作者、一切从事语言文字宣传的工作者,如果都能像《咬文嚼字》那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针见血,我国的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繁荣的日子就不远了。
2001年11月19日 北京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 孙凤兰
读《咬文嚼字》如嚼橄榄,越嚼越香。近日从书店觅得六册,或赠同好,或奖学生,他们异口同声地叫好。我得到的“回扣”是:“多谢陈老师!”
——汕头市工贸成人中专 陈信
《咬文嚼字》不仅有阅读价值,而且有收藏价值。我是一名军人,说老实话,口袋里钱不多,但我一定要拥有全套自己心爱的刊物!现在我已在积攒自己的津贴费。
——81380部队 郗远旭
我越来越爱上了《咬文嚼字》,在读这本小刊物时,常常会忍俊不禁,就像几年前听相声一样。想不到相声的幽默跑到贵刊上来了。常读贵刊,增长知识,有益身体。
——上海外国语学院 陈福康
“【精彩书摘】:
“陷阱”莫作“陷井”
罗晓夏
“井”是“阱”的简化字吗?不是。但两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有人误以为可以通用。结果,报上出现了“警惕街头‘陷井’”的标题,电影院贴出了“女老板设陷井”的海报,甚至图书封面上也赫然印着“爱情与陷井”的书名。
“井”是个典型的象形字。纵横四笔,犹如井栏,直到今天的农村中,还可见到这类遗迹。金文“井”字中间还有一圆点,有人说是像汲具,有人说是像井口,不管它像什么,都是旨在点明这是供人饮用的水井。
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和水。凡有井之处,也是人口聚居之地,因此“井”又成了乡里的代称。成语“离乡背井”,乡、井其实是同义词。有井自然有市,井是“共汲之所”,市是“交易之处”,这两个“公共场所”连在一起,便构成了“市井”一词。我国殷周时代还实行过井田制,所谓“八家一井”,那是因为人们的居处和耕地分布形如“井”字而得名的。
“阱”是形声字,从“阝”,井声。“阝”即阜,这是土坡的象形,义为土山。凡以阜为形符的,其义往往与地形地貌有关。“阱”便是在地上挖的深坑。这似乎和“井”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井”是“凿地取水”,“阱”是为了防御或捕捉野兽,两者的用途是截然不同的。由有形的“阱”又可引申出无形的“阱”———凡阴谋、奸计、圈套之类,都是为了达到陷人于坑的目的,因此也可称之为“陷阱”。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