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92091
内容简介
本书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及服务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将移动图书馆与情境感知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同时,在研究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基础上,构建了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层次,并设计了主要的系统功能及系统界面,为未来智能化的移动图书馆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 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移动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1
1.1.2 主要研究对象的确定 3
1.1.3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图书馆 5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8
1.2.1 国外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 8
1.2.2 国外移动图书馆应用发展 14
1.2.3 国内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 21
1.2.4 国内移动图书馆应用发展 28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对比 32
1.3 研究方案的设计 33
1.3.1 问题的提出 33
1.3.2 研究的目的 34
1.3.3 研究的意义 35
1.3.4 研究的方法 37
1.3.5 研究的创新 38
1.3.6 研究的架构 39
第2章 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 41
2.1 移动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41
2.2 移动图书馆的主要特征 43
2.3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46
2.3.1 短信服务方式 46
2.3.2 WAP服务方式 47
2.3.3 I-Mode服务方式 48
2.3.4 客户端软件方式 49
2.3.5 服务方式的比较 51
2.4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52
2.4.1 移动目录检索服务 52
2.4.2 移动馆藏阅读服务 55
2.4.3 移动参考咨询服务 58
2.4.4 移动二维码的服务 61
2.4.5 其他移动服务内容 63
2.5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趋势 66
2.5.1 实时性移动服务 66
2.5.2 定位性移动服务 67
2.5.3 交互性移动服务 67
2.5.4 个性化移动服务 68
2.5.5 多元化服务趋势 69
2.6 小结 70
第3章 情境感知理论与应用研究 71
3.1 普适计算与情境感知 71
3.2 情境感知理论研究 73
3.2.1 情境理论 73
3.2.2 情境信息 78
3.2.3 情境感知 80
3.2.4 情境感知计算 83
3.2.5 情境感知服务 85
3.3 情境感知服务系统 87
3.3.1 情境感知系统概述 87
3.3.2 情境感知系统特征 89
3.3.3 情境感知系统架构 90
3.4 情境感知应用研究 94
3.4.1 情境信息建模 94
3.4.2 情境感知技术 95
3.4.3 情境感知应用 96
3.5 小结 98
第4章 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 99
4.1 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理论 99
4.1.1 用户的信息需求 99
4.1.2 用户的群体分类 102
4.1.3 用户的需求特征 104
4.1.4 用户的需求规律 106
4.1.5 用户的偏好分析 107
4.2 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调研 108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109
4.2.2 信度和效度分析 110
4.2.3 调查对象的选取 111
4.2.4 调研用户的特征 112
4.2.5 影响因素的分析 115
4.3 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 118
4.3.1 基于时间的需求 118
4.3.2 基于地点的需求 119
4.3.3 用户个性化需求 120
4.3.4 用户互动性需求 121
4.3.5 用户的其他需求 122
4.4 小结 125
第5章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构建 126
5.1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 126
5.1.1 移动图书馆的情境要素 127
5.1.2 情境感知服务系统构建 128
5.1.3 情境感知系统处理流程 129
5.1.4 情境感知服务系统架构 131
5.2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 133
5.2.1 基于时间感知的服务 133
5.2.2 基于地点感知的服务 134
5.2.3 个性化情境感知服务 135
5.2.4 互动性情境感知服务 136
5.2.5 移动图书馆综合服务 137
5.3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层次 138
5.3.1 移动图书馆的资源层 139
5.3.2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层 139
5.3.3 移动图书馆的联盟层 140
5.4 小结 141
第6章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实现 142
6.1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 142
6.1.1 系统设计原则 142
6.1.2 系统功能设计 144
6.1.3 系统界面设计 148
6.2 情境感知服务实现的制约因素 153
6.2.1 移动设备因素 154
6.2.2 技术方面因素 154
6.2.3 资源方面因素 155
6.2.4 人员方面因素 156
6.3 情境感知服务实现的应对措施 157
6.3.1 构建灵活系统 157
6.3.2 加强技术研究 157
6.3.3 重视资源建设 158
6.3.4 转变服务理念 159
6.4 小结 160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161
7.1 研究总结 161
7.2 研究不足 164
7.3 研究建议 165
参考文献 167
附录A 国外移动图书馆调研列表 183
附录B 国内移动图书馆调研列表 187
附录C 中英文主要的术语对照表 190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移动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1
1.1.2 主要研究对象的确定 3
1.1.3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图书馆 5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8
1.2.1 国外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 8
1.2.2 国外移动图书馆应用发展 14
1.2.3 国内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 21
1.2.4 国内移动图书馆应用发展 28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对比 32
1.3 研究方案的设计 33
1.3.1 问题的提出 33
1.3.2 研究的目的 34
1.3.3 研究的意义 35
1.3.4 研究的方法 37
1.3.5 研究的创新 38
1.3.6 研究的架构 39
第2章 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 41
2.1 移动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41
2.2 移动图书馆的主要特征 43
2.3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46
2.3.1 短信服务方式 46
2.3.2 WAP服务方式 47
2.3.3 I-Mode服务方式 48
2.3.4 客户端软件方式 49
2.3.5 服务方式的比较 51
2.4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52
2.4.1 移动目录检索服务 52
2.4.2 移动馆藏阅读服务 55
2.4.3 移动参考咨询服务 58
2.4.4 移动二维码的服务 61
2.4.5 其他移动服务内容 63
2.5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趋势 66
2.5.1 实时性移动服务 66
2.5.2 定位性移动服务 67
2.5.3 交互性移动服务 67
2.5.4 个性化移动服务 68
2.5.5 多元化服务趋势 69
2.6 小结 70
第3章 情境感知理论与应用研究 71
3.1 普适计算与情境感知 71
3.2 情境感知理论研究 73
3.2.1 情境理论 73
3.2.2 情境信息 78
3.2.3 情境感知 80
3.2.4 情境感知计算 83
3.2.5 情境感知服务 85
3.3 情境感知服务系统 87
3.3.1 情境感知系统概述 87
3.3.2 情境感知系统特征 89
3.3.3 情境感知系统架构 90
3.4 情境感知应用研究 94
3.4.1 情境信息建模 94
3.4.2 情境感知技术 95
3.4.3 情境感知应用 96
3.5 小结 98
第4章 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 99
4.1 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理论 99
4.1.1 用户的信息需求 99
4.1.2 用户的群体分类 102
4.1.3 用户的需求特征 104
4.1.4 用户的需求规律 106
4.1.5 用户的偏好分析 107
4.2 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调研 108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109
4.2.2 信度和效度分析 110
4.2.3 调查对象的选取 111
4.2.4 调研用户的特征 112
4.2.5 影响因素的分析 115
4.3 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 118
4.3.1 基于时间的需求 118
4.3.2 基于地点的需求 119
4.3.3 用户个性化需求 120
4.3.4 用户互动性需求 121
4.3.5 用户的其他需求 122
4.4 小结 125
第5章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构建 126
5.1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 126
5.1.1 移动图书馆的情境要素 127
5.1.2 情境感知服务系统构建 128
5.1.3 情境感知系统处理流程 129
5.1.4 情境感知服务系统架构 131
5.2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 133
5.2.1 基于时间感知的服务 133
5.2.2 基于地点感知的服务 134
5.2.3 个性化情境感知服务 135
5.2.4 互动性情境感知服务 136
5.2.5 移动图书馆综合服务 137
5.3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层次 138
5.3.1 移动图书馆的资源层 139
5.3.2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层 139
5.3.3 移动图书馆的联盟层 140
5.4 小结 141
第6章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实现 142
6.1 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 142
6.1.1 系统设计原则 142
6.1.2 系统功能设计 144
6.1.3 系统界面设计 148
6.2 情境感知服务实现的制约因素 153
6.2.1 移动设备因素 154
6.2.2 技术方面因素 154
6.2.3 资源方面因素 155
6.2.4 人员方面因素 156
6.3 情境感知服务实现的应对措施 157
6.3.1 构建灵活系统 157
6.3.2 加强技术研究 157
6.3.3 重视资源建设 158
6.3.4 转变服务理念 159
6.4 小结 160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161
7.1 研究总结 161
7.2 研究不足 164
7.3 研究建议 165
参考文献 167
附录A 国外移动图书馆调研列表 183
附录B 国内移动图书馆调研列表 187
附录C 中英文主要的术语对照表 190
前 言
序 言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日臻成熟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借助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来延伸图书馆服务,构建更具开放性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前,移动图书馆研究尚未形成深入系统的理论体系,缺少根据移动图书馆的特点开展的创新服务研究。为此,本书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未来的移动图书馆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在研究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创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情境感知主要是通过感知用户所处的情境信息,分析和判断用户当前的状况,为用户提供满足情境需求的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需求不断趋于动态化和情境敏感化,使得移动图书馆服务越来越需要情境感知技术的支持。将情境感知技术与移动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将移动图书馆服务和情境感知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构建了新型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第二,从移动图书馆用户角度出发,结合情境感知需求对移动图书馆用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侧重于对用户潜在需求的挖掘和探索;
第三,构建了一个综合的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系统架构,确定了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层次,设计了主要的系统功能及系统界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移动图书馆将会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情境感知服务,充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从而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可以预见,未来的移动图书馆将会日趋智能化和个性化,融合情境感知特征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日臻成熟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借助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来延伸图书馆服务,构建更具开放性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前,移动图书馆研究尚未形成深入系统的理论体系,缺少根据移动图书馆的特点开展的创新服务研究。为此,本书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未来的移动图书馆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在研究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创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情境感知主要是通过感知用户所处的情境信息,分析和判断用户当前的状况,为用户提供满足情境需求的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需求不断趋于动态化和情境敏感化,使得移动图书馆服务越来越需要情境感知技术的支持。将情境感知技术与移动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将移动图书馆服务和情境感知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构建了新型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第二,从移动图书馆用户角度出发,结合情境感知需求对移动图书馆用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侧重于对用户潜在需求的挖掘和探索;
第三,构建了一个综合的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系统架构,确定了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层次,设计了主要的系统功能及系统界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移动图书馆将会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情境感知服务,充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从而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可以预见,未来的移动图书馆将会日趋智能化和个性化,融合情境感知特征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免费在线读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移动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移动图书馆源自英文”Mobile Library”,原指大家熟悉的”汽车图书馆”或”流动图书馆”。早在1949年,the Country Libraries Group of the Library Association就将移动图书馆定义为”是一种经过设计的、配备(图书)和运营的车辆,提供比图书馆分馆的服务范围更广、更合理可行的服务 。”当时所指的移动图书馆,主要是为解决偏远地区的阅读问题。Glenn Davidson和Dan Dorner在相关文献中提到,”移动图书馆(a mobile library or bookmobile)是指为不能及时到达公共图书馆看书的民众设计的一种图书馆流动车,旨在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便捷的图书馆服务 。”这种以流动书车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可以称为传统的移动图书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图书馆逐渐地从流动图书馆发展成为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和获取信息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2009年,Keren Mills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开放大学联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 ,”当人们谈到移动图书馆时,一般都会想到流动的汽车图书馆。然而,随着使用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人群的增加,图书馆正在探索如何利用手机和其他小屏幕设备提供移动的图书馆服务,以便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的需求。比如,对到期图书和预约书籍的短信提醒服务,或利用任何移动设备随时阅读电子书和电子期刊等,这些服务都可称之为移动图书馆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通过随身携带的新型移动设备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的图书馆,可以称作现代的移动图书馆。
无论是传统的移动图书馆,还是现代的移动图书馆,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都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物理的实体服务形式,主要以流动书车为载体,且服务内容以纸质书籍为主;后者是虚拟的数字服务形式,主要以移动设备为载体,服务内容以电子资源为主。传统的移动图书馆,一般用装有移动书架等设备的小货车或大型车辆,将图书馆的部分书籍定时定点地送到各个地方,供读者方便地借阅,所以称为”汽车图书馆”或”流动图书馆”;现代的移动图书馆,主要利用便携式的移动设备访问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移动阅读或查询服务,因此有”掌上图书馆”或”手机图书馆”等称呼。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如下图所示。
图 1 1传统移动图书馆与现代移动图书馆
从传统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到现代的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两者在服务民众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传统的移动图书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边远地区图书馆覆盖率不足的问题,也是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既能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助于促进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而现代的移动图书馆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智能化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资源。例如,读者可以在旅途中、等车时、购物排队或会议休息等时间,利用手机等便携式设备方便地查阅图书馆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同时,现代的移动图书馆能为读者带来基于海量信息的阅读新体验,让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变得能够随身携带、触手可及。
1.1.2 主要研究对象的确定
随着数字资源的日趋丰富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移动图书馆作为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正日益受到广泛地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图书馆界的有识之士,以及各数据库厂商纷纷投入到研究数字化的移动图书馆领域中,由此,现代的移动图书馆理论和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长远角度看,现代的移动图书馆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及用户海量性等优势,是未来图书馆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本书以现代的移动图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移动图书馆”有不同的叫法。国外的相关文献一般称其为”Mobile Library”、”Mobile Libraries”或”M-Libraries”,也有部分文献称其为”Mobile Digital Libraries”。国内文献对其则有5至6种不同的称呼,除常见的”移动图书馆”外,还有”手机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移动数字图书馆”和”无线图书馆”等不同说法,至今尚未统一;此外,港台地区称之为”行动图书馆”。尽管各类称呼不同,但所研究的内容都是关于现代移动设备在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对此,将研究对象统一称为”移动图书馆”,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文献的数量来看。笔者在2012年6月对中国知网(CNKI)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在获取的570篇期刊文献中,篇名中含有”移动图书馆”的文献相对较多,共有270篇;其次是”手机图书馆”,共有227篇;随后是”移动数字图书馆”和”掌上图书馆”,分别为56篇和14篇;而篇名中含有”无线图书馆”的文献最少,仅有3篇。如图1-2所示。另外,还有一些文献中提到了”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等主题,暂且不算在统计范围内。从文献数量来看,研究”移动图书馆”的文献最多,因此,将研究对象统称为”移动图书馆”比较合适。此外,从英文翻译的角度来看,使用中文”移动图书馆”也保持了与英文Mobile Library或M-Libraries的一致性。
图 1 2移动图
1.1 研究背景
1.1.1 移动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移动图书馆源自英文”Mobile Library”,原指大家熟悉的”汽车图书馆”或”流动图书馆”。早在1949年,the Country Libraries Group of the Library Association就将移动图书馆定义为”是一种经过设计的、配备(图书)和运营的车辆,提供比图书馆分馆的服务范围更广、更合理可行的服务 。”当时所指的移动图书馆,主要是为解决偏远地区的阅读问题。Glenn Davidson和Dan Dorner在相关文献中提到,”移动图书馆(a mobile library or bookmobile)是指为不能及时到达公共图书馆看书的民众设计的一种图书馆流动车,旨在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便捷的图书馆服务 。”这种以流动书车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可以称为传统的移动图书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图书馆逐渐地从流动图书馆发展成为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和获取信息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2009年,Keren Mills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开放大学联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 ,”当人们谈到移动图书馆时,一般都会想到流动的汽车图书馆。然而,随着使用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人群的增加,图书馆正在探索如何利用手机和其他小屏幕设备提供移动的图书馆服务,以便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的需求。比如,对到期图书和预约书籍的短信提醒服务,或利用任何移动设备随时阅读电子书和电子期刊等,这些服务都可称之为移动图书馆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通过随身携带的新型移动设备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的图书馆,可以称作现代的移动图书馆。
无论是传统的移动图书馆,还是现代的移动图书馆,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都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物理的实体服务形式,主要以流动书车为载体,且服务内容以纸质书籍为主;后者是虚拟的数字服务形式,主要以移动设备为载体,服务内容以电子资源为主。传统的移动图书馆,一般用装有移动书架等设备的小货车或大型车辆,将图书馆的部分书籍定时定点地送到各个地方,供读者方便地借阅,所以称为”汽车图书馆”或”流动图书馆”;现代的移动图书馆,主要利用便携式的移动设备访问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移动阅读或查询服务,因此有”掌上图书馆”或”手机图书馆”等称呼。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如下图所示。
图 1 1传统移动图书馆与现代移动图书馆
从传统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到现代的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两者在服务民众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传统的移动图书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边远地区图书馆覆盖率不足的问题,也是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既能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助于促进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而现代的移动图书馆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智能化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资源。例如,读者可以在旅途中、等车时、购物排队或会议休息等时间,利用手机等便携式设备方便地查阅图书馆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同时,现代的移动图书馆能为读者带来基于海量信息的阅读新体验,让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变得能够随身携带、触手可及。
1.1.2 主要研究对象的确定
随着数字资源的日趋丰富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移动图书馆作为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正日益受到广泛地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图书馆界的有识之士,以及各数据库厂商纷纷投入到研究数字化的移动图书馆领域中,由此,现代的移动图书馆理论和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长远角度看,现代的移动图书馆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及用户海量性等优势,是未来图书馆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本书以现代的移动图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移动图书馆”有不同的叫法。国外的相关文献一般称其为”Mobile Library”、”Mobile Libraries”或”M-Libraries”,也有部分文献称其为”Mobile Digital Libraries”。国内文献对其则有5至6种不同的称呼,除常见的”移动图书馆”外,还有”手机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移动数字图书馆”和”无线图书馆”等不同说法,至今尚未统一;此外,港台地区称之为”行动图书馆”。尽管各类称呼不同,但所研究的内容都是关于现代移动设备在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对此,将研究对象统一称为”移动图书馆”,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文献的数量来看。笔者在2012年6月对中国知网(CNKI)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在获取的570篇期刊文献中,篇名中含有”移动图书馆”的文献相对较多,共有270篇;其次是”手机图书馆”,共有227篇;随后是”移动数字图书馆”和”掌上图书馆”,分别为56篇和14篇;而篇名中含有”无线图书馆”的文献最少,仅有3篇。如图1-2所示。另外,还有一些文献中提到了”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等主题,暂且不算在统计范围内。从文献数量来看,研究”移动图书馆”的文献最多,因此,将研究对象统称为”移动图书馆”比较合适。此外,从英文翻译的角度来看,使用中文”移动图书馆”也保持了与英文Mobile Library或M-Libraries的一致性。
图 1 2移动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