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40949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这是一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下,组织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撰写编纂的大型文献。编纂机构由总编纂委员会、学科(各编)编纂委员会、分支学科(各卷)编纂委员会(或编写组)组成。参加各级编纂委员会工作的有中国著名的科技专家200余人。凡在学科创建、科技领域开拓、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普及、重点项目的设计施工、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近、现代科技专家,经分支学科编纂委员会提名并通过,征求有关学会的意见,由学科编纂委员会审定资格后列选入传。
这是一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下,组织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撰写编纂的大型文献。编纂机构由总编纂委员会、学科(各编)编纂委员会、分支学科(各卷)编纂委员会(或编写组)组成。参加各级编纂委员会工作的有中国著名的科技专家200余人。凡在学科创建、科技领域开拓、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普及、重点项目的设计施工、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近、现代科技专家,经分支学科编纂委员会提名并通过,征求有关学会的意见,由学科编纂委员会审定资格后列选入传。
目 录
申又枨(1901 1978)
陈传璋(1903 1989)
黄用诹(1913 )
聂灵沼(1917 )
周绍棠(1918—1993)
谢力同(1919— )
周伯壎(1920— )
曹锡华(1920— )
梁之舜(1920— )
余家荣(1920— )
越民义(1921— )
吴光磊(1921—1991)
路见可(1922— )
周毓麟(1923— )
胡国定(1923— )
叶彦谦(1923— )
陈永明(1924—1985)
王柔怀(1924— )
唐稚松(1925— )
张芷芬(1927— )
王世强(1927— )
陆启铿(1927— )
周学光(1927— )
丁石孙(1927— )
万哲先(1927— )
孙永生(1929— )
严士健(1929— )
王梓坤(1929— )
张里千(1929— )
刘绍学(1929— )
龚升(1930— )
王元(1930— )
张 同(1932— )
陈景润(1933–1996)
许以超(1933— )
陈希孺(1934—2005)
潘承洞(1934–1997)
陈传璋(1903 1989)
黄用诹(1913 )
聂灵沼(1917 )
周绍棠(1918—1993)
谢力同(1919— )
周伯壎(1920— )
曹锡华(1920— )
梁之舜(1920— )
余家荣(1920— )
越民义(1921— )
吴光磊(1921—1991)
路见可(1922— )
周毓麟(1923— )
胡国定(1923— )
叶彦谦(1923— )
陈永明(1924—1985)
王柔怀(1924— )
唐稚松(1925— )
张芷芬(1927— )
王世强(1927— )
陆启铿(1927— )
周学光(1927— )
丁石孙(1927— )
万哲先(1927— )
孙永生(1929— )
严士健(1929— )
王梓坤(1929— )
张里千(1929— )
刘绍学(1929— )
龚升(1930— )
王元(1930— )
张 同(1932— )
陈景润(1933–1996)
许以超(1933— )
陈希孺(1934—2005)
潘承洞(1934–1997)
在线试读
申又怅(1901-1978)
申又枨,1901年6月13日生于山西高平鼓楼。原名申祖佑,曾用名申幼声。后来由父亲改名为申又枨,其寓意是:在春秋战国时孔夫子的七十二个得意门生中有一位是山西人,名叫申又枨。父亲申声之,母亲李氏;夫人余嘉傲,生于1904年9月13日,曾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教师。长女申荔旋,次女申蔼旋,子申同健。
1922至1926年在南开大学学习,一年级时是化学系学生,因对数学感兴趣,从二年级开始转到数学系学习;毕业后于1926至1927年期间在南开中学教书;申又枨于1927至1931年期间为南开大学助教;接着,于1931至1934年去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在1935年得博士学位;1934至1935年在南开大学教书;1935年应江泽涵教授的邀请,到北京大学数学系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共赴国难到昆明,是西南联大的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北京大学师生回到北平。在1947至1949年期间,申又枨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代理系主任。1951年他应邀去沈阳东北工学院数学系访问和工作。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马寅初校长点名调申又枨教授回北大执教,并于1953年出任微分方程教研室首届主任,直到1978年4月22日逝世。
申又枨先生的一生经历了78个春秋,正逢中国历史多变的动荡时期,从封建的满清皇朝到军阀混战到中华民国,从抗日救亡运动到解放战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到“四人帮”的覆灭,其中先生的许多喜怒哀乐犹如空中烟云俱往矣,惟倾心的事业及其献身精神将有传于世。
……
申又枨,1901年6月13日生于山西高平鼓楼。原名申祖佑,曾用名申幼声。后来由父亲改名为申又枨,其寓意是:在春秋战国时孔夫子的七十二个得意门生中有一位是山西人,名叫申又枨。父亲申声之,母亲李氏;夫人余嘉傲,生于1904年9月13日,曾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教师。长女申荔旋,次女申蔼旋,子申同健。
1922至1926年在南开大学学习,一年级时是化学系学生,因对数学感兴趣,从二年级开始转到数学系学习;毕业后于1926至1927年期间在南开中学教书;申又枨于1927至1931年期间为南开大学助教;接着,于1931至1934年去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在1935年得博士学位;1934至1935年在南开大学教书;1935年应江泽涵教授的邀请,到北京大学数学系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共赴国难到昆明,是西南联大的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北京大学师生回到北平。在1947至1949年期间,申又枨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代理系主任。1951年他应邀去沈阳东北工学院数学系访问和工作。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马寅初校长点名调申又枨教授回北大执教,并于1953年出任微分方程教研室首届主任,直到1978年4月22日逝世。
申又枨先生的一生经历了78个春秋,正逢中国历史多变的动荡时期,从封建的满清皇朝到军阀混战到中华民国,从抗日救亡运动到解放战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到“四人帮”的覆灭,其中先生的许多喜怒哀乐犹如空中烟云俱往矣,惟倾心的事业及其献身精神将有传于世。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