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32282丛书名: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
编辑推荐
可作为高等学校地理类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地理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
内容简介
《中国信息地理》强调了地理、信息和中国三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信息地理问题。《中国信息地理》由基础篇、专题篇、综合篇、区域篇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篇分为信息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研究领域两章。专题篇按产业体系对ICTs的动力作用进行论述,包括ICTs影响下的农村居民交往空间与农村经济组织演变、ICTs影响下的工业企业空间组织变革与集群化及老工业基地改造、ICTs影响下的交通系统优化与通信使用发展、ICTs影响下的电子商务发展及其区域整合、ICTs影响下的旅游信息关注与旅游景观感知五章。综合篇针对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相互作用背景下的信息交流方面的问题展开,包括网络空间供给与需求、网络信息流距离衰减、网络使用者行为、网络信息流导引、网络人际节点空间联系五章。区域篇仅有区域信息化的动力作用一章,尝试证明信息网络系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方式。
前 言
序言
媒体评论
评论
在线试读
基础篇
第1章 信息地理学学科性质与研究进展
1.1 信息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1.1 信息地理学的学科名称
信息地理学(information geography)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者对电报和电话的关注(Kellerman,2000),属人文地理学新分支,近年来一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初的信息地理学研究主要为法国与美国学者。之后,由于电报和电话影响的有限性,导致通信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次要主题,一般归入交通运输地理学。到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全球扩散和信息革命影响深化,研究迅速增多。国际地理联合会于1988年成立Commission on Geography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以该委员会为组织和交流平台,信息地理学发展明显加快。美国地理学会在 2003年成立Communication Geography Specialty Group。尽管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未成立类似委员会,但过去十余年也涌现出许多优秀成果。2009年,世界**本信息地理学大学教科书Geographie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出版。由于信息地理学是新学科,因此在称谓和研究对象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也很少有学者予以整合。直到*近,Adams(2009,2011)才尝试着利用媒介概念将通信地理学分成4 类,即空间中的媒介(media in space),研究通信网络的空间布局;媒介中的空间(space in media),分析通过媒介连接创造的社会空间;媒介中的地方(place in media),探讨通过媒介和交际互动地方获得意义的不同方式;地方中的媒介(media in place),揭示媒介被用来定义何为进出地方的各种方式。国内信息地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信息地理学和媒介地理学。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信息地理学的称谓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已成为制约该学科发展的一大障碍。
由于受技术及其称谓变迁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在信息地理学领域出现了诸多称谓(孙中伟和王杨,2013),包括通信地理学(communication geography)、电信地理学(geography of telecommunications)、虚拟地理学(virtual geography)、网络空间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cyberspace/cybergeography)、信息地理学、信息社会地理学(geography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媒介地理学(media geography)和信息与通信地理学(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geography)。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技术发展及称谓变迁,从电信技术到信息技术再到目前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其对信息地理学称谓影响很大;②研究客体变化,从电报、电话、通信网络到信息、媒介、互联网和网络空间,学科称谓随之变动;③多学科参与,涉及传播学、媒介学、电信学和地理学,学科差异致使命名产生差别。
归纳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地理学学科名称与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得出以下认识:①信息社会地理学基本上是指信息时代地理学,表明地理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研究与农业社会地理学和工业社会地理学的连续性和差异性;②通信地理学包括电信地理学,后者是前者的主体;③国际上通信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逐渐占据上风,其中美国地理学会偏重通信,国际地理联合会侧重信息,国内学者也倾向此两者;④信息与通信不同,其中前者强调生产、消费与分布,后者强调通信网络与媒介。现已进入信息极其丰富阶段,信息本身也存在空间生产与生产空间问题,应将其与通信适当区分;⑤信息地理学和通信地理学虽称谓不同,但研究内容基本一致;⑥该学科名称统一命名为信息地理学,其既是学科发展必然,也与当前国际通行的ICTs名称及融合趋势符合;⑦地理学界对信息地理学归属人文地理学基本无异议(孙中伟和王杨,2013)。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到当前国际通行的ICTs界定,且信息已跻身重要生产和区位因子(张林和刘继生,2006)的事实,所以国内一致采用信息地理学概念。其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时代变化的适应,且包容性与稳定性更强。
1.1.2 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ICTs迅猛发展对地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对地理学三大分支影响程度却有较大差异。其中,对地理信息科学影响**,促成了该学科的诞生;人文地理学次之,引发了人类交流方式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对自然地理学影响*小,主要是研究方法与表达手段的多样化。地理学的ICTs研究已分化为两个既相互区别又部分交叉的领域,即地理信息科学和信息地理学(孙中伟和路紫,2006;张捷等,2000)。前者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数据的获取和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信息的认知和表达、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实践等(Goodchild,1992)。后者指人文地理学者进行的研究。
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国外学者也未形成一致观点,目前仍在探讨中。为了摆脱其对学科发展的阻碍,尝试给出统一界定:首先,研究应明确围绕ICTs展开;其次,研究对象为人文地理学在ICTs影响下的发展变化,重点检验与人文地理学相关的传统地理理论的新变化与适用性,以及揭示新理论的出现。
如果要给出更具体的界定,还需要从通信、ICTs的概念和发展说起。通信从字面上讲就是指各种形式的信息传输;标准定义为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2007)。人类通信至少已有数千年历史,通信方式已由古老的烽火台、击鼓、旗语等,发展为电报、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电信方式。ICTs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合称。以前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前者着重信息传播的传送,而后者侧重信息的编码或解码,以及在通信载体的传输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两者逐渐融为一体。
由于对通信和ICTs认识的不同,信息地理学研究范畴也出现了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以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信技术为主,适当兼顾纸质信件等传统通信方式,全球信息社会地理学、虚拟地理学、网络空间地理学、电信地理学和通信地理都属此类。后者认为在前者基础上,广告、书籍、报纸与杂志、视频与动画等也应纳入研究范畴,国外大部分通信地理学和媒介地理学属此类,以Adams 和Jansson 为代表。Adams撰写了《人文地理学百科全书》中的通信地理学词条,但其Geographie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因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甚至囊括了文化地理学所有内容而受到质疑(Steinberg,2010)。Jansson 本身就是媒介与文化学者,他将通信地理学视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并力促其成为媒介和文化研究的新分支(Falkheimer and Jansson,2006)。
当前信息地理学提供了一个可以探讨当代社会和地理学发展的新领域。原因有三个:**,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并且带来新型商业模式的转换;第二,信息媒介开始融合成巨型网络;第三,信息成为可以带来智慧和创造力的文化(孙中伟和路紫,2005)。“信息社会的地理学”委员会在组建提案中列出相关内容:复杂的ICTs所带来的高水平的互联、全球化和对信息的依赖,与大量信息产生相伴随的信息经济活动;信息成为一种商品,可进行广泛地交换;信息处理正由特殊形式与专门渠道向通用形式与综合渠道过渡;信息文化以媒介的社会政治角色为代表;缩小了时空距离。探讨信息地理学,不能脱离信息化、全球网络与联系、新的地理网络空间、ICTs、电子商务、信息地理等基准点。
据上可概括出信息地理学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以ICTs和信息通信网络为对象,研究其空间动力、社会经济影响、地区政策及其他有关议题的新兴学科。具体而言,信息地理学是研究ICTs的地理特征及其社会内涵的人文地理学,特别关注信息与通信在空间中的组织与生产、ICTs的空间动力、ICTs对区域经济、人类交流与移动、社会关系与社区、空间与地方表征的影响、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空间维度、网络空间与传统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与ICTs有关的人文地理学议题。依此界定,其基本囊括了除虚拟地理学和信息社会地理学两者中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内容外的所有界定。
1.1.3 信息地理学的学科关系
信息地理学具有跨学科性质(Adams and Jansson,2012),其与传播学(communication studies)有紧密联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传播学侧重研究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本质、种类、机制、信息和符号在传播中的功能,以及传播媒介的功能和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信息地理学关注不同传播媒介如何作用于人的交流,进而影响对空间与地方的认知和表征。电信学是研究电信技术、布局与服务的学科。信息地理学主要研究区域差异和政策如何影响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服务的空间布局,以及ICTs对空间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独特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信息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及人文地理学所有分支都有不同程度交叉。与地理信息科学的交叉是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但其较少涉及虚拟地理环境构建的技术层面;与经济地理学的交叉是ICTs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区域空间与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的空间组织、产业集聚与分散、全球化与地方化、企业空间组织问题;与文化地理学的交叉是ICTs如何影响人类交流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核心问题是不同通信媒介怎样改变空间与地方表征和信息如何塑造文化景观,主体是媒介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交叉是ICTs对城市内外部空间组织的影响;与政治地理学的交叉是网络空间中的国家疆界、区域发展政策制定、互联网接入与数字鸿沟、化身与监督、合法/非法集会组织等问题。此外,它与旅游地理学等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也都有部分交集。
1.1.4 信息地理学的学科意义
1. 在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的意义
信息地理学在认识论上,增加和更新知识,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一方面揭示信息地理领域复杂的相互关系,使人们对于信息地理现象有一种新的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透视某些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所以除将信息地理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外,还可作为一门实用学科。信息地理学在学科体系上,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有利于深化内容、完善结构。它阐述了信息通信对空间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对生活的影响等。信息地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人文地理学科的演进。信息时代的研究思维十分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不足,使地理学方法更加完善。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完善了结构主义,添加了信息通信作为一个地理因素。关于方法论的发展和应用问题在以后各章中还有详细描述。
2. 在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1) 微观效应——公司内部组织
在微观尺度上,信息通信在跨国公司空间关系和企业内部组织变化方面产生了影响。它对跨国公司及企业内部组织关系方面的变化、对公司发展来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形成的空间作用和结构不呈明显的发展方向。集聚和分散不仅仅是聚集作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分散结构的问题。策略考虑*终决定了聚集或分散的趋势,地理条件仅能在很小程度上导致集聚与分散的空间结果。ICTs在个人电子文档远距离进入方面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方面,通过对个人文档管理
第1章 信息地理学学科性质与研究进展
1.1 信息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1.1 信息地理学的学科名称
信息地理学(information geography)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者对电报和电话的关注(Kellerman,2000),属人文地理学新分支,近年来一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初的信息地理学研究主要为法国与美国学者。之后,由于电报和电话影响的有限性,导致通信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次要主题,一般归入交通运输地理学。到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全球扩散和信息革命影响深化,研究迅速增多。国际地理联合会于1988年成立Commission on Geography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以该委员会为组织和交流平台,信息地理学发展明显加快。美国地理学会在 2003年成立Communication Geography Specialty Group。尽管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未成立类似委员会,但过去十余年也涌现出许多优秀成果。2009年,世界**本信息地理学大学教科书Geographie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出版。由于信息地理学是新学科,因此在称谓和研究对象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也很少有学者予以整合。直到*近,Adams(2009,2011)才尝试着利用媒介概念将通信地理学分成4 类,即空间中的媒介(media in space),研究通信网络的空间布局;媒介中的空间(space in media),分析通过媒介连接创造的社会空间;媒介中的地方(place in media),探讨通过媒介和交际互动地方获得意义的不同方式;地方中的媒介(media in place),揭示媒介被用来定义何为进出地方的各种方式。国内信息地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信息地理学和媒介地理学。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信息地理学的称谓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已成为制约该学科发展的一大障碍。
由于受技术及其称谓变迁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在信息地理学领域出现了诸多称谓(孙中伟和王杨,2013),包括通信地理学(communication geography)、电信地理学(geography of telecommunications)、虚拟地理学(virtual geography)、网络空间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cyberspace/cybergeography)、信息地理学、信息社会地理学(geography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媒介地理学(media geography)和信息与通信地理学(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geography)。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技术发展及称谓变迁,从电信技术到信息技术再到目前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其对信息地理学称谓影响很大;②研究客体变化,从电报、电话、通信网络到信息、媒介、互联网和网络空间,学科称谓随之变动;③多学科参与,涉及传播学、媒介学、电信学和地理学,学科差异致使命名产生差别。
归纳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地理学学科名称与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得出以下认识:①信息社会地理学基本上是指信息时代地理学,表明地理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研究与农业社会地理学和工业社会地理学的连续性和差异性;②通信地理学包括电信地理学,后者是前者的主体;③国际上通信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逐渐占据上风,其中美国地理学会偏重通信,国际地理联合会侧重信息,国内学者也倾向此两者;④信息与通信不同,其中前者强调生产、消费与分布,后者强调通信网络与媒介。现已进入信息极其丰富阶段,信息本身也存在空间生产与生产空间问题,应将其与通信适当区分;⑤信息地理学和通信地理学虽称谓不同,但研究内容基本一致;⑥该学科名称统一命名为信息地理学,其既是学科发展必然,也与当前国际通行的ICTs名称及融合趋势符合;⑦地理学界对信息地理学归属人文地理学基本无异议(孙中伟和王杨,2013)。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到当前国际通行的ICTs界定,且信息已跻身重要生产和区位因子(张林和刘继生,2006)的事实,所以国内一致采用信息地理学概念。其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时代变化的适应,且包容性与稳定性更强。
1.1.2 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ICTs迅猛发展对地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对地理学三大分支影响程度却有较大差异。其中,对地理信息科学影响**,促成了该学科的诞生;人文地理学次之,引发了人类交流方式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对自然地理学影响*小,主要是研究方法与表达手段的多样化。地理学的ICTs研究已分化为两个既相互区别又部分交叉的领域,即地理信息科学和信息地理学(孙中伟和路紫,2006;张捷等,2000)。前者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数据的获取和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信息的认知和表达、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实践等(Goodchild,1992)。后者指人文地理学者进行的研究。
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国外学者也未形成一致观点,目前仍在探讨中。为了摆脱其对学科发展的阻碍,尝试给出统一界定:首先,研究应明确围绕ICTs展开;其次,研究对象为人文地理学在ICTs影响下的发展变化,重点检验与人文地理学相关的传统地理理论的新变化与适用性,以及揭示新理论的出现。
如果要给出更具体的界定,还需要从通信、ICTs的概念和发展说起。通信从字面上讲就是指各种形式的信息传输;标准定义为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2007)。人类通信至少已有数千年历史,通信方式已由古老的烽火台、击鼓、旗语等,发展为电报、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电信方式。ICTs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合称。以前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前者着重信息传播的传送,而后者侧重信息的编码或解码,以及在通信载体的传输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两者逐渐融为一体。
由于对通信和ICTs认识的不同,信息地理学研究范畴也出现了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以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信技术为主,适当兼顾纸质信件等传统通信方式,全球信息社会地理学、虚拟地理学、网络空间地理学、电信地理学和通信地理都属此类。后者认为在前者基础上,广告、书籍、报纸与杂志、视频与动画等也应纳入研究范畴,国外大部分通信地理学和媒介地理学属此类,以Adams 和Jansson 为代表。Adams撰写了《人文地理学百科全书》中的通信地理学词条,但其Geographie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因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甚至囊括了文化地理学所有内容而受到质疑(Steinberg,2010)。Jansson 本身就是媒介与文化学者,他将通信地理学视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并力促其成为媒介和文化研究的新分支(Falkheimer and Jansson,2006)。
当前信息地理学提供了一个可以探讨当代社会和地理学发展的新领域。原因有三个:**,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并且带来新型商业模式的转换;第二,信息媒介开始融合成巨型网络;第三,信息成为可以带来智慧和创造力的文化(孙中伟和路紫,2005)。“信息社会的地理学”委员会在组建提案中列出相关内容:复杂的ICTs所带来的高水平的互联、全球化和对信息的依赖,与大量信息产生相伴随的信息经济活动;信息成为一种商品,可进行广泛地交换;信息处理正由特殊形式与专门渠道向通用形式与综合渠道过渡;信息文化以媒介的社会政治角色为代表;缩小了时空距离。探讨信息地理学,不能脱离信息化、全球网络与联系、新的地理网络空间、ICTs、电子商务、信息地理等基准点。
据上可概括出信息地理学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以ICTs和信息通信网络为对象,研究其空间动力、社会经济影响、地区政策及其他有关议题的新兴学科。具体而言,信息地理学是研究ICTs的地理特征及其社会内涵的人文地理学,特别关注信息与通信在空间中的组织与生产、ICTs的空间动力、ICTs对区域经济、人类交流与移动、社会关系与社区、空间与地方表征的影响、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空间维度、网络空间与传统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与ICTs有关的人文地理学议题。依此界定,其基本囊括了除虚拟地理学和信息社会地理学两者中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内容外的所有界定。
1.1.3 信息地理学的学科关系
信息地理学具有跨学科性质(Adams and Jansson,2012),其与传播学(communication studies)有紧密联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传播学侧重研究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本质、种类、机制、信息和符号在传播中的功能,以及传播媒介的功能和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信息地理学关注不同传播媒介如何作用于人的交流,进而影响对空间与地方的认知和表征。电信学是研究电信技术、布局与服务的学科。信息地理学主要研究区域差异和政策如何影响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服务的空间布局,以及ICTs对空间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独特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信息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及人文地理学所有分支都有不同程度交叉。与地理信息科学的交叉是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但其较少涉及虚拟地理环境构建的技术层面;与经济地理学的交叉是ICTs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区域空间与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的空间组织、产业集聚与分散、全球化与地方化、企业空间组织问题;与文化地理学的交叉是ICTs如何影响人类交流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核心问题是不同通信媒介怎样改变空间与地方表征和信息如何塑造文化景观,主体是媒介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交叉是ICTs对城市内外部空间组织的影响;与政治地理学的交叉是网络空间中的国家疆界、区域发展政策制定、互联网接入与数字鸿沟、化身与监督、合法/非法集会组织等问题。此外,它与旅游地理学等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也都有部分交集。
1.1.4 信息地理学的学科意义
1. 在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的意义
信息地理学在认识论上,增加和更新知识,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一方面揭示信息地理领域复杂的相互关系,使人们对于信息地理现象有一种新的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透视某些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所以除将信息地理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外,还可作为一门实用学科。信息地理学在学科体系上,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有利于深化内容、完善结构。它阐述了信息通信对空间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对生活的影响等。信息地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人文地理学科的演进。信息时代的研究思维十分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不足,使地理学方法更加完善。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完善了结构主义,添加了信息通信作为一个地理因素。关于方法论的发展和应用问题在以后各章中还有详细描述。
2. 在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1) 微观效应——公司内部组织
在微观尺度上,信息通信在跨国公司空间关系和企业内部组织变化方面产生了影响。它对跨国公司及企业内部组织关系方面的变化、对公司发展来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形成的空间作用和结构不呈明显的发展方向。集聚和分散不仅仅是聚集作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分散结构的问题。策略考虑*终决定了聚集或分散的趋势,地理条件仅能在很小程度上导致集聚与分散的空间结果。ICTs在个人电子文档远距离进入方面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方面,通过对个人文档管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