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59516丛书名: 闽台缘丛书
内容简介
《文化同根——闽台文缘》运用当代文化理论和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具体阐述闽台教育体系、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风俗、民间信仰以及史学等方面的亲缘关系,深入探讨闽台文化的传承、互动和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闽台两地风俗相通、习性相同,民间信仰相通,儒学教化一体,这些塑造了闽台常民相同或相近的“感觉结构”。
目 录
章 闽台教育之融合
节 历史视野中的闽台教育
第二节 闽台教育交流的发轫
第三节 清代:闽台教育交流的黄金时期
第四节 日据时期闽台教育交流步履维艰
第五节 战后初期闽台教育合作
第六节 当代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 闽台儒学源流
节 明郑时期闽台儒学的亲缘关系
第二节 清代闽台儒学关系
第三节 鸦片战争至日据时期的闽台儒学关系
第三章 闽台文学情缘
节 明末至晚清时期闽台文学的亲缘关系
第二节 日据时期闽台文学的亲缘关系
第三节 闽台文学亲缘关系的当代建构
第四章 闽台方志与史学
节 清代台湾地方志编修概况
第二节 福建与清代台湾方志编修参与者
第三节 清代台湾方志与福建的传承关系
第四节 继承修志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五章 闽台佛教渊源
节 明末至乙未的闽台佛教关系
第二节 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闽台佛教交流
第三节 1945年以降闽台佛教交流
第六章 闽台民间信仰
节 福建移民与台湾民间信仰的产生
第二节 闽台共同信仰的神明
第三节 福建民间信仰神灵入台方式
第四节 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与互动
第七章 闽台音乐戏剧渊源
节 《陈三五娘》戏本在闽台两地的传衍
第二节 1895年以前:以移民为媒介的原乡输入
第三节 1895-1949年:福建戏班密集赴台及其影响
第四节 1949年以后:以歌仔戏为代表的闽台双向交流与互动
第八章 闽台传统美术之传承
节 福建与台湾传统书画艺术
第二节 福建与台湾民间美术
第九章 闽台风俗习尚
节 衣食住行习俗
第二节 岁时节庆习俗
第三节 人生礼仪习俗
第十章 闽台方言关系
节 闽台闽南方言及其文化探源
第二节 闽台客家方言的渊源关系
第三节 从闽台方言看海峡两岸的文缘
参考文献
后 记
节 历史视野中的闽台教育
第二节 闽台教育交流的发轫
第三节 清代:闽台教育交流的黄金时期
第四节 日据时期闽台教育交流步履维艰
第五节 战后初期闽台教育合作
第六节 当代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 闽台儒学源流
节 明郑时期闽台儒学的亲缘关系
第二节 清代闽台儒学关系
第三节 鸦片战争至日据时期的闽台儒学关系
第三章 闽台文学情缘
节 明末至晚清时期闽台文学的亲缘关系
第二节 日据时期闽台文学的亲缘关系
第三节 闽台文学亲缘关系的当代建构
第四章 闽台方志与史学
节 清代台湾地方志编修概况
第二节 福建与清代台湾方志编修参与者
第三节 清代台湾方志与福建的传承关系
第四节 继承修志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五章 闽台佛教渊源
节 明末至乙未的闽台佛教关系
第二节 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闽台佛教交流
第三节 1945年以降闽台佛教交流
第六章 闽台民间信仰
节 福建移民与台湾民间信仰的产生
第二节 闽台共同信仰的神明
第三节 福建民间信仰神灵入台方式
第四节 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与互动
第七章 闽台音乐戏剧渊源
节 《陈三五娘》戏本在闽台两地的传衍
第二节 1895年以前:以移民为媒介的原乡输入
第三节 1895-1949年:福建戏班密集赴台及其影响
第四节 1949年以后:以歌仔戏为代表的闽台双向交流与互动
第八章 闽台传统美术之传承
节 福建与台湾传统书画艺术
第二节 福建与台湾民间美术
第九章 闽台风俗习尚
节 衣食住行习俗
第二节 岁时节庆习俗
第三节 人生礼仪习俗
第十章 闽台方言关系
节 闽台闽南方言及其文化探源
第二节 闽台客家方言的渊源关系
第三节 从闽台方言看海峡两岸的文缘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 言
前言
时至今日,两岸文化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升温,民间交流呈现勃勃生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发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十八大报告已经对两岸文化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亟须研究如何拓展文化合作与发展空间。福建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沿平台和重要基地。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近年来,闽台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日益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面临着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基础,系统总结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拓展两岸文化合作与发展空间的路径与对策。
闽台文缘是闽台文化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缘,也是两岸文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写作的目的在于从区域文化视角探讨两岸文化亲缘关系,夯实两岸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本书聚焦于闽台两地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关联,阐释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描述闽台区域文化的具体表征,阐述闽台区域文化认同的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展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
闽台文缘研究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课题,广泛涉及闽台教育体系、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风俗、民间信仰及史学等方面的亲缘关系。本书包括以下十章:“闽台教育之融合”“闽台儒学源流”“闽台文学情缘”“闽台方志与史学”“闽台佛教渊源”“闽台民间信仰”“闽台音乐戏剧渊源”“闽台传统美术之传承”“闽台风俗习尚”“闽台方言关系”。本书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全面地梳理和描述闽台文化的亲缘关系,探讨闽台区域文化的诸种表征形态,以文化传承与认同建构为中心探讨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闽台文缘是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在两岸关系迈入大交流大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区域历史学和区域文化研究界对闽台文缘问题兴趣日趋浓厚,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刘登翰、林国平和杨华基组织专家编写了“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包括《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刘登翰)、《闽台先民文化探源》(卢美松、陈龙)、《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谢重光)、《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马重奇)、《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黄新宪)、《闽台民间习俗》(方宝璋)、《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林国平)、《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朱双一)、《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陈耕)、《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戴志坚)、《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蓝雪霏)、《闽台佛教亲缘》(何绵山)、《闽台民间美术》(李豫闽)等,从各个方面分析探讨闽台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根的关系。汪毅夫的《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和《闽台缘与闽南风》、慧严法师的《台湾与闽日佛教交流史》、黄兰翔的《清代台湾传统佛教伽蓝建筑在日治时期的延续》、阚正宗的《台湾佛教一百年》、梁华璜的《日据时代台闽关系史》、刘登翰的《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以闽台为中心的考察》、陈名实的《闽台儒学源流》和王碧秀的《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等也是闽台文缘方面的重要成果。这一批研究成果打开了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奠定了闽台文缘研究的基础。现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闽台文缘研究的当代性问题,即闽台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当代问题如何结合的问题;第二,学术领域的闽台文缘研究如何大众化?如何普及化?这两个问题关涉到人文学术的社会影响力,关涉到闽台文缘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为当前和今后两岸文化交流服务这一历史性命题;第三,闽台文缘问题镶嵌在东亚乃至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程和网络之中,具有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交错性。如同台湾学者黃美娥教授所指出,闽台文缘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拓展需要建立“新认识论”。
闽台文缘研究不只是一个纯粹学术性课题,还是一个富有实践意义和当代性意味的课题。“当代性”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层面:其一是指文化研究中所具有的“现实视角”“问题意识”和“当代方法”;其二是对当代文化问题给予更多也更充分的关注。当代视野中的闽台文缘以区域文化史的研究为基础,但研究历史的目的则着眼于理解和阐释当代文化现实问题。本书对当代闽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闽台教育之融合”“闽台文学情缘”“闽台佛教渊源”等章中都有所体现。我们的意图在于描述出闽台文化亲缘关系当代发展的大概面貌,探讨当代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如何在历史的基础上重构闽台文化的亲缘关系。
闽台文缘课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我们而言,这显然是一个颇具难度和挑战性的研究任务。好在两岸学术前辈在这个领域长期耕耘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我们的描述与分析参考了学术前辈丰富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我们的讨论还很初步,真正深入的研究有待日后的努力。
时至今日,两岸文化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升温,民间交流呈现勃勃生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发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十八大报告已经对两岸文化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亟须研究如何拓展文化合作与发展空间。福建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沿平台和重要基地。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近年来,闽台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日益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面临着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基础,系统总结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拓展两岸文化合作与发展空间的路径与对策。
闽台文缘是闽台文化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缘,也是两岸文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写作的目的在于从区域文化视角探讨两岸文化亲缘关系,夯实两岸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本书聚焦于闽台两地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关联,阐释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描述闽台区域文化的具体表征,阐述闽台区域文化认同的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展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
闽台文缘研究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课题,广泛涉及闽台教育体系、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风俗、民间信仰及史学等方面的亲缘关系。本书包括以下十章:“闽台教育之融合”“闽台儒学源流”“闽台文学情缘”“闽台方志与史学”“闽台佛教渊源”“闽台民间信仰”“闽台音乐戏剧渊源”“闽台传统美术之传承”“闽台风俗习尚”“闽台方言关系”。本书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全面地梳理和描述闽台文化的亲缘关系,探讨闽台区域文化的诸种表征形态,以文化传承与认同建构为中心探讨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闽台文缘是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在两岸关系迈入大交流大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区域历史学和区域文化研究界对闽台文缘问题兴趣日趋浓厚,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刘登翰、林国平和杨华基组织专家编写了“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包括《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刘登翰)、《闽台先民文化探源》(卢美松、陈龙)、《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谢重光)、《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马重奇)、《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黄新宪)、《闽台民间习俗》(方宝璋)、《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林国平)、《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朱双一)、《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陈耕)、《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戴志坚)、《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蓝雪霏)、《闽台佛教亲缘》(何绵山)、《闽台民间美术》(李豫闽)等,从各个方面分析探讨闽台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根的关系。汪毅夫的《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和《闽台缘与闽南风》、慧严法师的《台湾与闽日佛教交流史》、黄兰翔的《清代台湾传统佛教伽蓝建筑在日治时期的延续》、阚正宗的《台湾佛教一百年》、梁华璜的《日据时代台闽关系史》、刘登翰的《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以闽台为中心的考察》、陈名实的《闽台儒学源流》和王碧秀的《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等也是闽台文缘方面的重要成果。这一批研究成果打开了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奠定了闽台文缘研究的基础。现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闽台文缘研究的当代性问题,即闽台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当代问题如何结合的问题;第二,学术领域的闽台文缘研究如何大众化?如何普及化?这两个问题关涉到人文学术的社会影响力,关涉到闽台文缘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为当前和今后两岸文化交流服务这一历史性命题;第三,闽台文缘问题镶嵌在东亚乃至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程和网络之中,具有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交错性。如同台湾学者黃美娥教授所指出,闽台文缘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拓展需要建立“新认识论”。
闽台文缘研究不只是一个纯粹学术性课题,还是一个富有实践意义和当代性意味的课题。“当代性”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层面:其一是指文化研究中所具有的“现实视角”“问题意识”和“当代方法”;其二是对当代文化问题给予更多也更充分的关注。当代视野中的闽台文缘以区域文化史的研究为基础,但研究历史的目的则着眼于理解和阐释当代文化现实问题。本书对当代闽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闽台教育之融合”“闽台文学情缘”“闽台佛教渊源”等章中都有所体现。我们的意图在于描述出闽台文化亲缘关系当代发展的大概面貌,探讨当代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如何在历史的基础上重构闽台文化的亲缘关系。
闽台文缘课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我们而言,这显然是一个颇具难度和挑战性的研究任务。好在两岸学术前辈在这个领域长期耕耘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我们的描述与分析参考了学术前辈丰富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我们的讨论还很初步,真正深入的研究有待日后的努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