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11473
内容简介
汤因比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是一个文化汇聚的福地。
余秋雨说:西域,这是一个伟大的地名。它实现了各大文明一个不约而同的渴望,那就是彼此间展开非战争交往。
西域,是自汉代以来对于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的西域专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古人对于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中国西部、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统称。《史记》提到的西域国家有15个,分布在广义的西域内。汉初,是西域文明史生机勃发、群星璀璨的童年。《汉书》收入的西域国家共54个,大多分布在狭义的西域内,东接玉门关,西到葱岭,南达昆仑山,北有天山。而据作者介绍,经他仔细查阅与反复甄别,在西汉西域都护府统辖范围内的绿洲城邦国家共有48个……
该书吸收西域学、历史学、古代宗教文化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关系史和古代战争史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大量历史资料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以历史事实为基本框架,以符合历史本质真实为原则,通过具体生动的文学描述,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浏览古西域数千年历史的全景视窗,对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疆域变迁,具有非常突出的独创意义,是一部填补我国古西域人文历史和历史纪实文学宝库空白的鸿篇巨制,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文化学、边政学、民族事务治理学、历史地理学和国际关系学研究价值。
余秋雨说:西域,这是一个伟大的地名。它实现了各大文明一个不约而同的渴望,那就是彼此间展开非战争交往。
西域,是自汉代以来对于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的西域专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古人对于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中国西部、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统称。《史记》提到的西域国家有15个,分布在广义的西域内。汉初,是西域文明史生机勃发、群星璀璨的童年。《汉书》收入的西域国家共54个,大多分布在狭义的西域内,东接玉门关,西到葱岭,南达昆仑山,北有天山。而据作者介绍,经他仔细查阅与反复甄别,在西汉西域都护府统辖范围内的绿洲城邦国家共有48个……
该书吸收西域学、历史学、古代宗教文化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关系史和古代战争史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大量历史资料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以历史事实为基本框架,以符合历史本质真实为原则,通过具体生动的文学描述,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浏览古西域数千年历史的全景视窗,对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疆域变迁,具有非常突出的独创意义,是一部填补我国古西域人文历史和历史纪实文学宝库空白的鸿篇巨制,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文化学、边政学、民族事务治理学、历史地理学和国际关系学研究价值。
目 录
前言
章 丝路南道十一国
节 楼兰——沉埋千年的绿洲神话
此时的楼兰城,仍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他踏进王宫时,贵族们一脸漠然与不屑,既不行礼,也不搭话。安归的美丽遗孀更是站在远处,用一双如刃的眸子盯着他……
第二节 婼羌——曾经的“去胡来”
姑句已经吓得尿湿了裤子,而唐兜却面不改色,喊冤不止。见喊冤不起作用,唐兜转而破口大骂,从天地玄黄骂到宇宙洪荒,从汉帝小儿骂到但钦、王莽……
第三节 且末——车尔臣河上的国家
东坡雪泥鸿爪,庄周晓梦迷思,奥德赛十载漂流,马孔多百年孤独——几乎都是因为深重的乡愁,正所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而比龙新的落脚地且末距离鄯善只有三天路程,在北凉残余退走的日子里,他能不渴望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吗?
第四节 小宛——塞人的意外收获
咸海是一片沉静的水面,锡尔河是一条喧闹的河流。生息在这里的马萨格泰部因而兼有了动与静两种性格。静如处子,安享贵族一般的平静生活;动如脱兔,一旦遇到进攻便奋勇拼杀,不惜流尽后一滴血……
第五节 精绝——“沙漠中的小庞贝”
因为环境、战火、瘟疫或其他鲜为人知的原因,精绝国人在公元4世纪左右的某一天选择了无奈的撤离。我仿佛看见,残阳如血,驼铃声咽,荒漠故道上,精绝国撤离的驼阵蜿蜒远去,凄迷不知所终……
第六节 戎卢——在于阗的阴影里
不结果的树是没人去摇的。一向自负的汉族史学家,居然一个字也不愿送给他们。似乎,只有反复无常的国家、杀人放火的国王才会引起汉人的注意,而顺从者、和平者只能接受被冷落与忽视的命运……
第七节 扜弥——深藏不露的“沙漠玫瑰”
愤怒难抑的徐由想不出对策,只有点上油灯,打开泛黄的《孙子兵法》。当读到“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一段,也就是“借刀杀人计”时,他的瞳孔里突然升起了一盏灯……
第八节 渠勒——搞不清方位的丝路城郭
您只须将上述古遗址标示在地图上,并用一条虚线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古城几乎全部处于沙漠腹地……
第九节 于阗——和田玉的故乡
“佛国于阗”声名鹊起,美玉加上佛国,使其一枝独秀于偌大的西域。从此,于阗啊,那是多少人出发的借口,也是多少人归来的理由……
第十节 皮山——山东人创立的城邦
仲皮遇难的消息传到樊地,樊人痛苦莫名,惊恐万状,多数人隐姓埋名到邻国避难,只有一支坚强的皮氏人誓死不改姓氏。接下来,他们的选择除了引颈受戮,就是远走高飞。于是,他们向着周朝势力之外的西部犬戎地区迁徙……
第十一节 莎车——在“半夜鸡叫”中睡去
如果我对贤了解不错的话,他就是那种人——即使只有一个听众,也照样兴致勃勃地演讲;即使输得只剩下一条裤衩,也能昂首挺胸地走上街头……
第二章 葱岭十国
第十二节 西夜与子合——纠缠不清的孪生兄弟
西夜一灭,本就人少力单的子合变得更加孤苦无依,只能主动派出使臣到莎车表达忠心,试图避免兄长国西夜那样悲惨的命运,起码要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子合王的承诺是:“亦步亦趋,言听计从。”
第十三节 乌秅——圣人不到的地方
所谓悬渡,其实就是一条绳索,系在两座大山之间,下面是一条湍流不息的深渊,如果您有足够的胆量和过硬的技术,当然可以手攀绳索而渡。但是,并非所有胆量与技术俱佳的人都有好的运气……
第十四节 蒲犁——蓝天下的石头城
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一直自称是离太阳近的人,被称作“太阳部落”或者“彩云上的人家”。那个从太阳里骑马而出与公主幽会的人,应该就是一位英俊的塔吉克男子吧?
第十五节 依耐——你的坐标在哪里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公共汽车上的乘客,既不懂得自己手里的票根是什么,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坐在车上,更不理解汽车为什么飞驰……
第十六节 无雷——流逝的中国领地
巴达克山部落酋长苏勒坦沙出兵擒获了博罗尼都和霍集占,将二人杀死后献给了清军。霍集占的美丽妻子则被活着交给了清军,从而演绎出一段扑朔迷离的“香妃”的传说……
第十七节 桃槐——葱岭“吉普赛人”
望着像一把钥匙一样的瓦罕走廊,我突然发现:这里距离大唐国都长安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几乎一样远,都在4000千米左右……
第十八节 捐毒——藏在山间峡谷中
今天的天山与阿赖山之间,几乎全是柯尔克孜人居住区。显然,古塞种人已经被后来的移民融合了,但柯尔克孜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第十九节 休循——鸟飞谷的主人
当张骞打马走向西北部的大宛时,休循王与其依依惜别。此时已是深秋时节,谷中万木萧瑟,寒鸦乱飞。张骞的马队渐行渐远,慢慢看不见影儿了,送行的国王才怅然而归……
第二十节 大宛——梦中的汗血马
被赐了姓氏,改了国名,得了美人的阿悉烂达干兴奋得彻夜难眠,赶紧派出使臣向李隆基献上了两匹镇国之宝——汗血宝马。两匹宝马牵进皇宫,被李隆基命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
第三章 丝路北道十一国
第二十一节 山国——关于道路的故事
同样的圆形古城尼雅、安迪尔古城、圆沙古城都已变为废墟,而营盘古城历经20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只能连连感谢苍天的恩惠……
第二十二节 尉犁——在孔雀河臂弯里
这里腕挎西边的孔雀河,背靠北部的博斯腾湖,俯瞰南部广阔的盆地与河流,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石匠们则把石材垒砌在城门、城墙、宅府上,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谁占据了这里,谁就可以藐视前方……
第二十三节 渠犁——西汉校尉屯田的地方
是猴子,就给它一棵树;是老虎,就给他一座山。熟悉外交事务的郑吉终于派上了用场。一天,皇帝诏命郑吉为侍郎,司马憙为校尉,率领免除刑罚的犯人进驻遥远的渠犁屯田……
第二十四节 焉耆——一抹美丽的胭脂红
大漠日落时分,班超一动不动地立在城头,胡须像钢针一样横在腮边,一双穿透大漠的眼睛直视东方——那里,已经只剩下一伙不识时务的家伙:焉耆王广及其爪牙危须、尉犁、山国了……
第二十五节 危须——小小尾巴国
我曾经离它如此之远,又从未离它如此之近。此时,夕阳正迅速西下,浩荡的秋风卷起黄沙,弥漫了这块寂寥的废址,也尘封了我的热情。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没有震撼,只有凄凉与失落……
第二十六节 乌垒——西域都护府驻地
如果你不能确定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冬,焉耆王的6000兵马倾巢出动,突然西去攻入乌垒城,措手不及的但钦被砍下首级……
第二十七节 龟兹——飘逝的乐舞与梵音
他的史料成堆成捆,关于他和曾经的儿媳的风流韵事俯拾皆是,这些故事还是留给史学家和文学家恣意咀嚼吧。我只想蹑手蹑脚地溜进大明宫,看一看他亲自组建的乐队……
第二十八节 姑墨——取名“沙漠”的国度
姑墨王丞一脸的阴云。如果不出兵,显然就给了西域都护府新的口实,他们在踏平焉耆后也许就会接着收拾自己;出兵吧,自己又有一万个不情愿……
第二十九节 温宿——为鸠摩罗什垫背
一个漫天大雪的日子,小小的温宿城像雪人一样龟缩在冰封的托什干河边。姑墨王丞率领4000名士兵进入温宿,全部士兵才只有1500人的温宿王放弃抵抗,乖乖地打开了城门,将丞毕恭毕敬地迎进了温暖的王宫……
第三十节 尉头——一道狭长的河谷
一个一向低调、与世无争的小国国王,怎么敢不顾后果地背弃盟约,跟着几个毫不靠谱的城主起哄以前的主子呢?他是吃了豹子胆,还是被灌了迷魂汤?
第三十一节 疏勒——十字路口的国家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站在窗前,任晚风吹拂着他瘦削的脸颊。突然,他的身子开始摇晃。一个太监大喊:“皇上的风眩症犯了——”
第四章 天山十六国
第三十二节 车师前国——丝路明珠的破碎剪影
丝路要冲的高昌来了一位和尚。这显然不是《西游记》里的一个镜头。他既未牵着什么白马,也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陪伴,而是孤身一人,风尘满面……
第三十三节 车师都尉——位置决定态度
说的是齐国有个好色之徒,见邻居家死了主人,遗下一大一小两个漂亮老婆,就挖空心思地去勾引。大娘子稳重贞洁,始终不肯相从;小娘子水性杨花,不久就勾搭上了……
第三十四节 狐胡——大蒜的故乡
张骞撑着病体,带领一些未患病的下属到野外寻找食物,发现帐篷周边长有一种野菜,因为张骞使团初被扣在西域的狐胡国,所以大家称这种野菜为“葫草”……
第三十五节 车师后国——天山北麓一霸
将政敌置于危亡之地,是武后的一贯策略。曾经的宰相来济被外放到庭州,就等于把他送进了虎口与狼窝,被吃掉是必然,不被吃掉则成了偶然……
第三十六节 车师后城长国——驻屯军卫星国
“柔仁好儒”,一直是史家对汉元帝的定评,也是一个褒多于贬的评价。但在我看来,正是因为他的仁与儒,才使得朝政管理失之于宽,犯法者得不到严惩,弄权者大行其道,外戚、宦官势倾朝野,西汉从此走向衰落……
第三十七节 蒲类——饮马巴里坤
亲爱的读者您可知道,素有“古牧国”和“庙宇之冠”的巴里坤,曾经是与迪化、伊犁齐名的西域“三大商埠”之一。先有了巴里坤,才有了哈密,哈密是巴里坤的儿子……
第三十八节 蒲类后国——没有中心的国家
那一刻,雍正也许想起了590年前的岳飞,想起了大臣们嫉妒的目光,想起了这位岳家将立下的不世之功,他的心反常地一软,在折子上改签了“监斩候”三个字……
第三十九节 郁立师——月氏的一个分支
西进的月氏人先是来到郁立师国境内小憩,抢光了这个小亲戚的财富、粮食甚至女人。无奈之下,郁立师首领只有率众沿草原丝路西走,在天山北麓的内咄谷停下了脚步……
第四十节 卑陆——一个有关分手的故事
女王所处的时代,应该是战国之前,也就是中原的西周时期。基于此,一个大胆的想象突然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卑陆后国女王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
第四十一节 劫——观音的传说
为此,我不禁感慨,当某个国家沦落到要通过传说查找下落的地步,是这个国家的悲哀,还是史学家的悲哀?
第四十二节 东且弥与西且弥——请尝尝班勇的大刀
听到来自前线的快报,班勇笑着问:“砍下东且弥王脑袋的,是我借给别校的那把大刀吗?”送信的骑兵连连点头……
第四十三节 单桓——西域小的国家
那里住着一个年轻的国王和他的193个臣民,但这已是单桓国民的全部。在这个像日本炮楼一样的狭小城堡里,大家天天碰面,互相能叫得出名字,就连每家的猎狗都成了朋友……
第四十四节 乌贪訾离——玛纳斯河畔的匈奴
玛纳斯河水流潺潺,一直流进面积约550平方千米的玛纳斯湖。这个形状像一只鞋般的美丽湖泊,难道是乌贪訾离国的一个脚印?
第四十五节 乌孙——迎风怒放的天山雪莲
迢迢长路上,“和亲”的车辇碾过玉门的冷月,碾过戈壁的苍凉,碾过西域的蛮荒,走完了短暂的春天和长长的夏天……
章 丝路南道十一国
节 楼兰——沉埋千年的绿洲神话
此时的楼兰城,仍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他踏进王宫时,贵族们一脸漠然与不屑,既不行礼,也不搭话。安归的美丽遗孀更是站在远处,用一双如刃的眸子盯着他……
第二节 婼羌——曾经的“去胡来”
姑句已经吓得尿湿了裤子,而唐兜却面不改色,喊冤不止。见喊冤不起作用,唐兜转而破口大骂,从天地玄黄骂到宇宙洪荒,从汉帝小儿骂到但钦、王莽……
第三节 且末——车尔臣河上的国家
东坡雪泥鸿爪,庄周晓梦迷思,奥德赛十载漂流,马孔多百年孤独——几乎都是因为深重的乡愁,正所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而比龙新的落脚地且末距离鄯善只有三天路程,在北凉残余退走的日子里,他能不渴望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吗?
第四节 小宛——塞人的意外收获
咸海是一片沉静的水面,锡尔河是一条喧闹的河流。生息在这里的马萨格泰部因而兼有了动与静两种性格。静如处子,安享贵族一般的平静生活;动如脱兔,一旦遇到进攻便奋勇拼杀,不惜流尽后一滴血……
第五节 精绝——“沙漠中的小庞贝”
因为环境、战火、瘟疫或其他鲜为人知的原因,精绝国人在公元4世纪左右的某一天选择了无奈的撤离。我仿佛看见,残阳如血,驼铃声咽,荒漠故道上,精绝国撤离的驼阵蜿蜒远去,凄迷不知所终……
第六节 戎卢——在于阗的阴影里
不结果的树是没人去摇的。一向自负的汉族史学家,居然一个字也不愿送给他们。似乎,只有反复无常的国家、杀人放火的国王才会引起汉人的注意,而顺从者、和平者只能接受被冷落与忽视的命运……
第七节 扜弥——深藏不露的“沙漠玫瑰”
愤怒难抑的徐由想不出对策,只有点上油灯,打开泛黄的《孙子兵法》。当读到“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一段,也就是“借刀杀人计”时,他的瞳孔里突然升起了一盏灯……
第八节 渠勒——搞不清方位的丝路城郭
您只须将上述古遗址标示在地图上,并用一条虚线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古城几乎全部处于沙漠腹地……
第九节 于阗——和田玉的故乡
“佛国于阗”声名鹊起,美玉加上佛国,使其一枝独秀于偌大的西域。从此,于阗啊,那是多少人出发的借口,也是多少人归来的理由……
第十节 皮山——山东人创立的城邦
仲皮遇难的消息传到樊地,樊人痛苦莫名,惊恐万状,多数人隐姓埋名到邻国避难,只有一支坚强的皮氏人誓死不改姓氏。接下来,他们的选择除了引颈受戮,就是远走高飞。于是,他们向着周朝势力之外的西部犬戎地区迁徙……
第十一节 莎车——在“半夜鸡叫”中睡去
如果我对贤了解不错的话,他就是那种人——即使只有一个听众,也照样兴致勃勃地演讲;即使输得只剩下一条裤衩,也能昂首挺胸地走上街头……
第二章 葱岭十国
第十二节 西夜与子合——纠缠不清的孪生兄弟
西夜一灭,本就人少力单的子合变得更加孤苦无依,只能主动派出使臣到莎车表达忠心,试图避免兄长国西夜那样悲惨的命运,起码要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子合王的承诺是:“亦步亦趋,言听计从。”
第十三节 乌秅——圣人不到的地方
所谓悬渡,其实就是一条绳索,系在两座大山之间,下面是一条湍流不息的深渊,如果您有足够的胆量和过硬的技术,当然可以手攀绳索而渡。但是,并非所有胆量与技术俱佳的人都有好的运气……
第十四节 蒲犁——蓝天下的石头城
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一直自称是离太阳近的人,被称作“太阳部落”或者“彩云上的人家”。那个从太阳里骑马而出与公主幽会的人,应该就是一位英俊的塔吉克男子吧?
第十五节 依耐——你的坐标在哪里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公共汽车上的乘客,既不懂得自己手里的票根是什么,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坐在车上,更不理解汽车为什么飞驰……
第十六节 无雷——流逝的中国领地
巴达克山部落酋长苏勒坦沙出兵擒获了博罗尼都和霍集占,将二人杀死后献给了清军。霍集占的美丽妻子则被活着交给了清军,从而演绎出一段扑朔迷离的“香妃”的传说……
第十七节 桃槐——葱岭“吉普赛人”
望着像一把钥匙一样的瓦罕走廊,我突然发现:这里距离大唐国都长安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几乎一样远,都在4000千米左右……
第十八节 捐毒——藏在山间峡谷中
今天的天山与阿赖山之间,几乎全是柯尔克孜人居住区。显然,古塞种人已经被后来的移民融合了,但柯尔克孜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第十九节 休循——鸟飞谷的主人
当张骞打马走向西北部的大宛时,休循王与其依依惜别。此时已是深秋时节,谷中万木萧瑟,寒鸦乱飞。张骞的马队渐行渐远,慢慢看不见影儿了,送行的国王才怅然而归……
第二十节 大宛——梦中的汗血马
被赐了姓氏,改了国名,得了美人的阿悉烂达干兴奋得彻夜难眠,赶紧派出使臣向李隆基献上了两匹镇国之宝——汗血宝马。两匹宝马牵进皇宫,被李隆基命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
第三章 丝路北道十一国
第二十一节 山国——关于道路的故事
同样的圆形古城尼雅、安迪尔古城、圆沙古城都已变为废墟,而营盘古城历经20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只能连连感谢苍天的恩惠……
第二十二节 尉犁——在孔雀河臂弯里
这里腕挎西边的孔雀河,背靠北部的博斯腾湖,俯瞰南部广阔的盆地与河流,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石匠们则把石材垒砌在城门、城墙、宅府上,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谁占据了这里,谁就可以藐视前方……
第二十三节 渠犁——西汉校尉屯田的地方
是猴子,就给它一棵树;是老虎,就给他一座山。熟悉外交事务的郑吉终于派上了用场。一天,皇帝诏命郑吉为侍郎,司马憙为校尉,率领免除刑罚的犯人进驻遥远的渠犁屯田……
第二十四节 焉耆——一抹美丽的胭脂红
大漠日落时分,班超一动不动地立在城头,胡须像钢针一样横在腮边,一双穿透大漠的眼睛直视东方——那里,已经只剩下一伙不识时务的家伙:焉耆王广及其爪牙危须、尉犁、山国了……
第二十五节 危须——小小尾巴国
我曾经离它如此之远,又从未离它如此之近。此时,夕阳正迅速西下,浩荡的秋风卷起黄沙,弥漫了这块寂寥的废址,也尘封了我的热情。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没有震撼,只有凄凉与失落……
第二十六节 乌垒——西域都护府驻地
如果你不能确定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冬,焉耆王的6000兵马倾巢出动,突然西去攻入乌垒城,措手不及的但钦被砍下首级……
第二十七节 龟兹——飘逝的乐舞与梵音
他的史料成堆成捆,关于他和曾经的儿媳的风流韵事俯拾皆是,这些故事还是留给史学家和文学家恣意咀嚼吧。我只想蹑手蹑脚地溜进大明宫,看一看他亲自组建的乐队……
第二十八节 姑墨——取名“沙漠”的国度
姑墨王丞一脸的阴云。如果不出兵,显然就给了西域都护府新的口实,他们在踏平焉耆后也许就会接着收拾自己;出兵吧,自己又有一万个不情愿……
第二十九节 温宿——为鸠摩罗什垫背
一个漫天大雪的日子,小小的温宿城像雪人一样龟缩在冰封的托什干河边。姑墨王丞率领4000名士兵进入温宿,全部士兵才只有1500人的温宿王放弃抵抗,乖乖地打开了城门,将丞毕恭毕敬地迎进了温暖的王宫……
第三十节 尉头——一道狭长的河谷
一个一向低调、与世无争的小国国王,怎么敢不顾后果地背弃盟约,跟着几个毫不靠谱的城主起哄以前的主子呢?他是吃了豹子胆,还是被灌了迷魂汤?
第三十一节 疏勒——十字路口的国家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站在窗前,任晚风吹拂着他瘦削的脸颊。突然,他的身子开始摇晃。一个太监大喊:“皇上的风眩症犯了——”
第四章 天山十六国
第三十二节 车师前国——丝路明珠的破碎剪影
丝路要冲的高昌来了一位和尚。这显然不是《西游记》里的一个镜头。他既未牵着什么白马,也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陪伴,而是孤身一人,风尘满面……
第三十三节 车师都尉——位置决定态度
说的是齐国有个好色之徒,见邻居家死了主人,遗下一大一小两个漂亮老婆,就挖空心思地去勾引。大娘子稳重贞洁,始终不肯相从;小娘子水性杨花,不久就勾搭上了……
第三十四节 狐胡——大蒜的故乡
张骞撑着病体,带领一些未患病的下属到野外寻找食物,发现帐篷周边长有一种野菜,因为张骞使团初被扣在西域的狐胡国,所以大家称这种野菜为“葫草”……
第三十五节 车师后国——天山北麓一霸
将政敌置于危亡之地,是武后的一贯策略。曾经的宰相来济被外放到庭州,就等于把他送进了虎口与狼窝,被吃掉是必然,不被吃掉则成了偶然……
第三十六节 车师后城长国——驻屯军卫星国
“柔仁好儒”,一直是史家对汉元帝的定评,也是一个褒多于贬的评价。但在我看来,正是因为他的仁与儒,才使得朝政管理失之于宽,犯法者得不到严惩,弄权者大行其道,外戚、宦官势倾朝野,西汉从此走向衰落……
第三十七节 蒲类——饮马巴里坤
亲爱的读者您可知道,素有“古牧国”和“庙宇之冠”的巴里坤,曾经是与迪化、伊犁齐名的西域“三大商埠”之一。先有了巴里坤,才有了哈密,哈密是巴里坤的儿子……
第三十八节 蒲类后国——没有中心的国家
那一刻,雍正也许想起了590年前的岳飞,想起了大臣们嫉妒的目光,想起了这位岳家将立下的不世之功,他的心反常地一软,在折子上改签了“监斩候”三个字……
第三十九节 郁立师——月氏的一个分支
西进的月氏人先是来到郁立师国境内小憩,抢光了这个小亲戚的财富、粮食甚至女人。无奈之下,郁立师首领只有率众沿草原丝路西走,在天山北麓的内咄谷停下了脚步……
第四十节 卑陆——一个有关分手的故事
女王所处的时代,应该是战国之前,也就是中原的西周时期。基于此,一个大胆的想象突然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卑陆后国女王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
第四十一节 劫——观音的传说
为此,我不禁感慨,当某个国家沦落到要通过传说查找下落的地步,是这个国家的悲哀,还是史学家的悲哀?
第四十二节 东且弥与西且弥——请尝尝班勇的大刀
听到来自前线的快报,班勇笑着问:“砍下东且弥王脑袋的,是我借给别校的那把大刀吗?”送信的骑兵连连点头……
第四十三节 单桓——西域小的国家
那里住着一个年轻的国王和他的193个臣民,但这已是单桓国民的全部。在这个像日本炮楼一样的狭小城堡里,大家天天碰面,互相能叫得出名字,就连每家的猎狗都成了朋友……
第四十四节 乌贪訾离——玛纳斯河畔的匈奴
玛纳斯河水流潺潺,一直流进面积约550平方千米的玛纳斯湖。这个形状像一只鞋般的美丽湖泊,难道是乌贪訾离国的一个脚印?
第四十五节 乌孙——迎风怒放的天山雪莲
迢迢长路上,“和亲”的车辇碾过玉门的冷月,碾过戈壁的苍凉,碾过西域的蛮荒,走完了短暂的春天和长长的夏天……
在线试读
征和元年(前92),楼兰王去世,亲汉的大臣们要求在汉朝担任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按说,这对汉是一个机遇,毕竟楼兰王子已经接受了汉文化,对两国友好相处不无益处。可是,这对汉来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位楼兰王子在长安期间多次触犯汉律,已经下了蚕室,被实施了宫刑。一句话,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男人的王子回不去了,请另选他人吧。
楼兰不得不立这位楼兰王子的弟弟为王,而新王也不得不再次向汉匈双方派出人质。可惜,这位新王运气极差,在位时间不长就病逝了。
匈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迅速把在单于庭作人质的楼兰王子安归送回去继承了王位。算起来,这是汉在楼兰第二次丧失辅立新王的机会了。
心有不甘的刘彻派使者带着诏书来到楼兰,要求新王安归入朝参见,还承诺汉家天子重重有赏。但老楼兰王的遗孀提醒安归:“先王先后派遣两个儿子到汉担当人质,如今未见一人安全归来,为什么你还想去朝见汉帝呢?”这段意味深长的话,重重地敲在安归本就不太安稳的心上。于是,他对汉使客气地说:“我刚刚即位,国家尚未安定,我将于后年入见汉家天子。”
就像自然界和时尚界有季节性变化一样,楼兰的政治领域也出现了周期性变化,秋天之后是冬天,羽绒服之后流行裘皮大衣。之后,作为半个匈奴人的王子一头倒向了匈奴。他先后攻杀了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安乐、忠、遂成等,又杀害了大宛、安息等国派往汉的使者,汉与西域的交通因此断绝。受到楼兰感染,龟兹国又攻杀了汉派驻轮台的屯田校尉、原扜弥国太子赖丹。
大凡懂事的孩子都明白,有爹有娘比单亲家庭要幸福得多。问题是安归过惯了有爹无娘的日子,因此对汉一味地疏远甚至仇视。对此,并非所有的楼兰贵族都表示赞成,安归的弟弟尉屠耆就持不同政见。因为一边倒的政策既违背了历代楼兰王脚踏两只船的既定国策,也违背了地缘政治的基本原则,一旦更强大的汉朝腾出手来,楼兰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尉屠耆降汉,向汉控诉了安归的“恶行”,并要求汉出兵楼兰。
后元二年(前87),刘彻驾崩,尽管汉昭帝刘弗陵年幼,但汉的威仪尚在。为了挽回面子,17岁的刘弗陵和首辅——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试图做点什么。作为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显然不缺勇气,但他却在犹豫,因为派数万大军远征西域,既劳民伤财,又旷日持久,与休养生息的国策不符。
一天,身为骏马监?的傅介子上书朝廷,自愿出使大宛,引进良种军马。刘弗陵和霍光欣然同意,特意叮嘱他路过楼兰和龟兹时,对两国国王杀害汉使与汉官的行为严加责备。
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汉书》卷七十介绍,傅介子,就是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升迁上来的,他不仅是一位机敏的使者,还是一位果敢的将军。对于刘弗陵和霍光赋予的使命,他慨然应诺。
事情还算顺利。傅介子在路过楼兰与龟兹时,严厉斥责了两个国王。从大宛回国途中,又在龟兹斩杀了偶遇的匈奴使者。回国后,傅介子被封为中郎?,晋升平乐监。但傅介子一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在西域时已经意识到,汉的威望并未真正树立起来,一旦汉使回国,首尾两端者又会倒向匈奴。于是,他特意面见霍光说:“楼兰、龟兹王数次反叛而不诛杀,以后对他人如何惩戒呢?我此次出使,感觉龟兹王戒备不足,容易接近,我愿前往刺杀他,以震慑西域诸国。”在霍光看来,傅介子的想法不无道理,既然汉暂时不能派大军西征,那么行刺也就成了无奈也是的选择。他闭上眼睛沉思片刻,然后突然睁开眼说:“龟兹路远,先从楼兰下手!”
傅介子心领神会。就这样,一个比“荆轲刺秦王”晚了150年的“斩首行动”拉开帷幕。
元凤四年(前77),傅介子带着几名精心挑选的刺客来到楼兰,宣称要代表皇帝向安归赏赐金币。傅介子一行到达楼兰后,怀有戒心的安归并没有接见汉使的打算。从表面上看,傅介子不以为意,并且已经离开楼兰城,到达了楼兰西部边界。在那里,他有些随意地对送行的楼兰国翻译说:“这一次,汉使以大量黄金锦绣赏赐各国,既然你们国王不主动接受赏赐,我只有去西部各国了。”说完,故意让翻译看到了所带的金币。
一匹快马驮着翻译直奔王宫。似乎,这位翻译比安归还要急切,他的意思是,天上掉下得馅饼,大王为何不去拾?终于,贪财的安归被打动,主动赶到边界来见汉使。
岂不知,天上掉下一个馅饼,地上增加一个陷阱。当安归与贴身大臣跨上骏马的那一刻,骨头格格作响的死神正向他招手。因为傅介子把地点特意选在楼兰边界,成可进,败可溜,身边还有数十名武士护驾,而被骗来的安归只带着几名大臣和卫兵。
绮丽的晚霞抹上澄明的西天,安归与傅介子相对狂饮。酒过三巡,傅介子拿出金币让安归查验,使得安归放下了所有的戒备。等到两人大醉之后,傅介子打着饱嗝对安归说:“汉帝有一事,让我私下向您交代。”安归随傅介子进入帐中,来到屏风后面说话,两位事先埋伏的汉卒同时从背后将利刃插进了安归的胸膛。《汉书》的表述是:“刃交胸,立死。”
听到安归临死前那凄厉的惨叫声,随从们四散逃命,楼兰民众也人心慌慌,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起楼兰王的名字:“安归”不就是“找不到归宿”吗?(班固在《汉书》中两次将楼兰王的名字写作“安归”,一次写作“尝归”,不知哪个名字是笔下误?)
为安定人心,傅介子告谕楼兰官民:“楼兰王多次叛汉,天子派我来诛杀他,立在汉担当人质的王子尉屠耆为新楼兰王。汉军已至,请不要轻举妄动,动,就会灭国。”然后,傅介子砍下了安归的头颅,将首级装入木匣,快马送回长安,高悬在长安未央宫北门下,供过往的行人特别是外国使节参观和评论。
对于傅介子此举,《汉书》誉为“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出自《论语》,弟子问孔子:“做人应该以德报怨吗?”孔子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不能做没有原则、没有爱憎的老好人,而要做是非分明、惩恶扬善的真君子。以直报怨,这才是大汉风骨、真儒本色。
人生是个圆,圆上每个点都有腾飞的切线。因为这一壮举,傅介子被昭帝封为义阳侯,参与刺杀行动的壮士都补为侍郎?。
据说是傅介子生活的地方。而甘肃宁县有傅家村,村内有傅介子祠,据说也是傅介子的故乡。其实这也正常,因为英雄总是被争来争去,而秦桧故里又有几人来争?
……
楼兰不得不立这位楼兰王子的弟弟为王,而新王也不得不再次向汉匈双方派出人质。可惜,这位新王运气极差,在位时间不长就病逝了。
匈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迅速把在单于庭作人质的楼兰王子安归送回去继承了王位。算起来,这是汉在楼兰第二次丧失辅立新王的机会了。
心有不甘的刘彻派使者带着诏书来到楼兰,要求新王安归入朝参见,还承诺汉家天子重重有赏。但老楼兰王的遗孀提醒安归:“先王先后派遣两个儿子到汉担当人质,如今未见一人安全归来,为什么你还想去朝见汉帝呢?”这段意味深长的话,重重地敲在安归本就不太安稳的心上。于是,他对汉使客气地说:“我刚刚即位,国家尚未安定,我将于后年入见汉家天子。”
就像自然界和时尚界有季节性变化一样,楼兰的政治领域也出现了周期性变化,秋天之后是冬天,羽绒服之后流行裘皮大衣。之后,作为半个匈奴人的王子一头倒向了匈奴。他先后攻杀了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安乐、忠、遂成等,又杀害了大宛、安息等国派往汉的使者,汉与西域的交通因此断绝。受到楼兰感染,龟兹国又攻杀了汉派驻轮台的屯田校尉、原扜弥国太子赖丹。
大凡懂事的孩子都明白,有爹有娘比单亲家庭要幸福得多。问题是安归过惯了有爹无娘的日子,因此对汉一味地疏远甚至仇视。对此,并非所有的楼兰贵族都表示赞成,安归的弟弟尉屠耆就持不同政见。因为一边倒的政策既违背了历代楼兰王脚踏两只船的既定国策,也违背了地缘政治的基本原则,一旦更强大的汉朝腾出手来,楼兰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尉屠耆降汉,向汉控诉了安归的“恶行”,并要求汉出兵楼兰。
后元二年(前87),刘彻驾崩,尽管汉昭帝刘弗陵年幼,但汉的威仪尚在。为了挽回面子,17岁的刘弗陵和首辅——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试图做点什么。作为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显然不缺勇气,但他却在犹豫,因为派数万大军远征西域,既劳民伤财,又旷日持久,与休养生息的国策不符。
一天,身为骏马监?的傅介子上书朝廷,自愿出使大宛,引进良种军马。刘弗陵和霍光欣然同意,特意叮嘱他路过楼兰和龟兹时,对两国国王杀害汉使与汉官的行为严加责备。
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汉书》卷七十介绍,傅介子,就是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升迁上来的,他不仅是一位机敏的使者,还是一位果敢的将军。对于刘弗陵和霍光赋予的使命,他慨然应诺。
事情还算顺利。傅介子在路过楼兰与龟兹时,严厉斥责了两个国王。从大宛回国途中,又在龟兹斩杀了偶遇的匈奴使者。回国后,傅介子被封为中郎?,晋升平乐监。但傅介子一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在西域时已经意识到,汉的威望并未真正树立起来,一旦汉使回国,首尾两端者又会倒向匈奴。于是,他特意面见霍光说:“楼兰、龟兹王数次反叛而不诛杀,以后对他人如何惩戒呢?我此次出使,感觉龟兹王戒备不足,容易接近,我愿前往刺杀他,以震慑西域诸国。”在霍光看来,傅介子的想法不无道理,既然汉暂时不能派大军西征,那么行刺也就成了无奈也是的选择。他闭上眼睛沉思片刻,然后突然睁开眼说:“龟兹路远,先从楼兰下手!”
傅介子心领神会。就这样,一个比“荆轲刺秦王”晚了150年的“斩首行动”拉开帷幕。
元凤四年(前77),傅介子带着几名精心挑选的刺客来到楼兰,宣称要代表皇帝向安归赏赐金币。傅介子一行到达楼兰后,怀有戒心的安归并没有接见汉使的打算。从表面上看,傅介子不以为意,并且已经离开楼兰城,到达了楼兰西部边界。在那里,他有些随意地对送行的楼兰国翻译说:“这一次,汉使以大量黄金锦绣赏赐各国,既然你们国王不主动接受赏赐,我只有去西部各国了。”说完,故意让翻译看到了所带的金币。
一匹快马驮着翻译直奔王宫。似乎,这位翻译比安归还要急切,他的意思是,天上掉下得馅饼,大王为何不去拾?终于,贪财的安归被打动,主动赶到边界来见汉使。
岂不知,天上掉下一个馅饼,地上增加一个陷阱。当安归与贴身大臣跨上骏马的那一刻,骨头格格作响的死神正向他招手。因为傅介子把地点特意选在楼兰边界,成可进,败可溜,身边还有数十名武士护驾,而被骗来的安归只带着几名大臣和卫兵。
绮丽的晚霞抹上澄明的西天,安归与傅介子相对狂饮。酒过三巡,傅介子拿出金币让安归查验,使得安归放下了所有的戒备。等到两人大醉之后,傅介子打着饱嗝对安归说:“汉帝有一事,让我私下向您交代。”安归随傅介子进入帐中,来到屏风后面说话,两位事先埋伏的汉卒同时从背后将利刃插进了安归的胸膛。《汉书》的表述是:“刃交胸,立死。”
听到安归临死前那凄厉的惨叫声,随从们四散逃命,楼兰民众也人心慌慌,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起楼兰王的名字:“安归”不就是“找不到归宿”吗?(班固在《汉书》中两次将楼兰王的名字写作“安归”,一次写作“尝归”,不知哪个名字是笔下误?)
为安定人心,傅介子告谕楼兰官民:“楼兰王多次叛汉,天子派我来诛杀他,立在汉担当人质的王子尉屠耆为新楼兰王。汉军已至,请不要轻举妄动,动,就会灭国。”然后,傅介子砍下了安归的头颅,将首级装入木匣,快马送回长安,高悬在长安未央宫北门下,供过往的行人特别是外国使节参观和评论。
对于傅介子此举,《汉书》誉为“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出自《论语》,弟子问孔子:“做人应该以德报怨吗?”孔子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不能做没有原则、没有爱憎的老好人,而要做是非分明、惩恶扬善的真君子。以直报怨,这才是大汉风骨、真儒本色。
人生是个圆,圆上每个点都有腾飞的切线。因为这一壮举,傅介子被昭帝封为义阳侯,参与刺杀行动的壮士都补为侍郎?。
据说是傅介子生活的地方。而甘肃宁县有傅家村,村内有傅介子祠,据说也是傅介子的故乡。其实这也正常,因为英雄总是被争来争去,而秦桧故里又有几人来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