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58869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
本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简明扼要,学术性、系统性、实用性强,既可作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临床护理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绪论
节管理与管理学
一、
基本概念
二、
管理对象
三、
管理的职能
第二节护理管理与护理管理学
一、
相关概念
二、
护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
护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理论和原理
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
儒家管理思想
二、
道家管理思想
第二节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三、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第三节西方行为科学理论
一、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二、
麦格雷戈的人性管理理论
三、
其他管理理论
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
一、
现代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
二、
主要代表性管理理论
第五节管理原理
一、
系统原理
二、
人本原理
三、
动态原理
四、
效益原理
第三章计划
节概述
一、
基本概念和意义
二、
计划的种类和方式
三、
计划的原则
四、
计划的步骤
五、
计划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节目标管理
一、
基本概念和意义
二、
目标管理过程
三、
目标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时间管理
一、
基本概念和意义
二、
时间管理的过程
三、
时间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第四节管理决策
一、
基本概念和原则
二、
管理决策的类型
三、
管理决策的过程
四、
管理决策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组织
节概述
一、
组织的概念、 要素与作用
二、
组织的分类
三、
组织工作
四、
组织结构
五、
组织设计
第二节我国医疗卫生组织
一、
卫生组织系统
二、
医院组织系统
三、
护理组织系统
第三节组织文化
一、
组织文化概述
二、
组织文化建设
三、
护理组织文化建设
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
节概述
一、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
二、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节医院护理人员的配置与岗位设置
一、
医院护理人员配置
二、
医院护理人员的岗位设置
三、
护理人员技术岗位设置
第三节护理人员的招聘与使用
一、
护理人员的招聘
二、
护理人员的使用
第四节护理人员的动态管理
一、
护理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二、
绩效考核
三、
薪酬管理
第五节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
一、
相关概念
二、
意义
三、
基本原则
四、
职业生涯具体规划实践及过程
五、
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第六章领导
节概述
一、
基本概念
二、
领导者的影响力
三、
领导的作用
第二节领导理论
一、
领导特质理论
二、
领导行为理论
三、
领导权变理论
四、
激励理论
第三节领导的方式和艺术
一、
授权
二、
沟通协调
三、
激励
第七章控制
节概述
一、
控制的相关概念
二、
控制的对象
三、
控制的类型
四、
控制的原则
五、
控制的功能
第二节控制的过程和方法
一、
控制的过程
二、
控制的方法
三、
有效控制的特点
第三节控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一、
护理成本管理
二、
护理风险管理
三、
护理安全管理
四、
护理信息管理
第八章护理质量管理
节质量管理概述
一、
相关概念
二、
质量管理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护理质量管理概述
一、
相关概念
二、
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
三、
护理质量管理的意义
四、
护理质量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五、
护理质量的标准化管理
第三节护理质量管理常用方法
一、 PDCA循环
二、
临床路径
三、
品管圈
四、
六西格玛管理
第四节护理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
一、
相关概念
二、
护理质量评价的内容
三、
护理质量评价方法
四、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基本过程
第九章护理管理与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节与护理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
我国卫生法体系
二、
护理法的种类与内容
第二节护理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一、
护士的职业权利和义务
二、
依法执业问题
三、
执业安全问题
四、
护理不良事件
附录
附录1护士条例
附录2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
附录3《侵权责任法》(节选)
附录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附录5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
参考文献
《护理管理学》第1版自2006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肯定,至今已有十年时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护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为了使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护理管理的相关理论,接触和应用的护理管理方法,在广泛征求相关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自2015年8月开始进行《护理管理学》第2版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本版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编写结构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本版教材以管理的五大职能为主线展开,全书内容共分九章,包括管理学和护理管理学介绍,管理理论和原理,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护理质量管理,与护理管理相关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从内容上对教材结构进行了整合,进一步完善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使各章节的篇幅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附录和参考文献可供读者进一步学习时参考。②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新,更注重实用性: 本次修订保留了第1版教材的经典内容,但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和补充,结合我国护理管理的现状,介绍近年来护理管理的研究进展、护理管理实践的改革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情况。如补充了管理五大职能中的控制职能及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与护理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了护理管理实践中的纲领性文件,如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等内容,以体现护理管理学发展的前瞻性和护理管理的实用性。对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和护理质量管理章节内容也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同时增加了文字和示意图,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关知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护理管理知识。本教材既可作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临床护理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参加本教材编写的编者均为在教学和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管理专业人员,编委们在编写过程中付出了辛勤劳动,全体编委所在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本教材编写者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有关教材、论著和文献中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我们尤其要感谢本教材的责任编辑罗健先生,为本教材的语言文字表达的严谨、内容的丰富完善和质量的提升花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给我们编写组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虽然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尽努力进行编写并反复进行了修改,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编写时间较短,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谅解和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使本教材日臻完善。顾炜2016年11月
第三章计划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制订计划是管理过程的步,它对未来工作具有策划作用。计划职能几乎与所有管理活动均有关。计划为组织内各部门、各成员提供了一定时期内的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计划起着桥梁作用。计划不仅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涉及需要完成的新任务,计划具有革新和创造性。因此,从过程上说,计划是管理工作的起点,从功能上说,计划为整个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节概述一、 基本概念和意义(一) 计划的基本概念计划(plan)从汉语词性上讲,既具有名词词性,又具有动词词性。名词意义上的计划是指在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动词意义上的计划是指制订计划的过程。此外,计划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是指一个工作过程,包括制订、落实和检查评价计划3个阶段。狭义的计划是指制订计划的活动。我们所讲的计划是指在开展工作或落实行动之前预先拟定的方案,包括工作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间进度等。例如,护理部主任制订的五年工作规划,护士长制订的科室年度工作计划,责任护士制订的针对某一类疾病病人护理的护理计划。计划具有两大显著的特性: ①计划是面向未来的,它不是总结过去,而是在预测未来各种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做出的规划; ②计划是针对具体行动的,它不是抽象的理论体系或长篇大论,而是要对具体行动的目标、方法和途径做出明晰的思考。综上所述,计划是指行动前预先拟定的面向未来的指导具体行动的方案。一份完整的计划应该兼顾一定时期内组织要达成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及途径。为了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个完整的计划应该涵盖“5W1H”,即What——做什么,具体说明行动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Why——为什么,解释为什么要做,并对拟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做出说明; When——何时,规定完成目标的时间,时间进度如何安排; Where——何地,介绍实施计划的场所和具体环境; Who——谁,安排好实施计划的人员; How——如何做,对实施计划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做出预想。“5W1H”是一种普遍认可、易于记忆和方便应用的检验计划的标准。(二) 计划的意义1. 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护理管理工作错综复杂,计划在实现组织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因在于,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各项管理职能中,计划工作处于首位,只有计划制订完成后,管理者方能进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计划为整个管理活动奠定了基础。例如护理部主任制订年度计划后,相关部门和科室才能根据计划进行人员安排、物资准备,并进行相应的领导和控制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运转的井然有序,进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2.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计划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份书面的材料,也是对组织内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的一种合理组织和分配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计划可以有效减少工作过程中的不协调,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力、财力、物资、信息以及时间的盲目浪费。这种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和多余支出的计划行为,无形中提高了组织活动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病房物资的领取、消耗、维修等计划要尽量达到物尽其用的目标,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损耗; 护士长科学、合理、兼顾弹性的排班计划,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层级护士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沟通等方面优势,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有效地保证了病人的护理服务质量。3. 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计划具有预测作用,是对组织未来工作的规划。护理工作繁杂琐碎,难免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尽管计划不能完全预测到不确定事件或工作的变化,但是制订计划的过程可以有效减少工作中不确定性因素对组织的影响或破坏程度,有效规避风险,保证组织的稳定性和管理活动的可持续性。4. 有利于明确组织具体工作组织内需要制订各种计划,计划具有各种层次,组织内的高层管理者一般制订战略性计划或规划,而基层人员一般制订技术性的计划。例如护理部主任需要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并结合本院自身发展现状制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划或年度计划; 护士长则根据护理部的总体计划并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制订科室年度工作计划,而护士需经常制订病人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各层次的计划中都包含了本层次的组织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途径。由此可见,计划是有创造性的活动之一,有利于组织明确具体工作。5. 有利于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者决策后拟定计划,计划明确了组织管理者对组织使命、目标的选择,计划为各部门、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方向,有利于各部门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同一方向,向着组织目标
前进,护理工作中的计划形式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年度计划的制订,其中,护理管理制度、护理教学管理制度、各科室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等的确定都是计划的表现形式。这些计划的制订保证了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制度的约束不仅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行为的改进,有效规范职业行为,同时能够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有效地确保了护理安全和护理服务质量,为病人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6. 有利于控制工作计划工作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作为管理职能中重要的两个环节,计划与控制密切联系。临床护理工作错综复杂,因此在计划落实中容易出现偏差,控制工作可以有效地识别这些工作偏差现象,通过反馈行为可以及时修订和完善计划。控制的前提是计划规定了各层级的组织目标,并以此为标准来检查工作,换言之,没有计划工作,控制工作很难实现。例如,检查护理业务查房或教学查房的运行情况,必须参照一定的标准,否则很难衡量实施的效果。二、 计划的种类和方式(一) 计划的种类计划在管理活动中具有普遍性,计划存在于各种组织以及组织内的各级部门,由于计划的内容和性质等的不同,计划的普遍性也决定了计划类型的多样性。1. 根据计划作用的时间分类按照时间标准,计划可以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中期和短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点,随组织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一般而言,长期计划是指5年以上的计划,长期计划由高层管理者制订,多指重大的方针、策略,此类计划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长期计划应该是在充分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订的。例如,调整护理队伍学历结构的计划、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护理梯队的计划。中期计划是指2~4年的计划,中期计划一般是由中层管理者制订的战略性计划,中期计划介于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之间,发挥衔接的作用。例如,科室护士的在职培训计划、学历提升计划、科研计划等。短期计划,是指1年及1年以内的计划。短期计划是由基层管理者制订具有战术性特点的计划,制订短期内的工作安排。例如,病区护士长制订的年度工作计划、年度考核计划、年度培训计划等。2. 根据计划的规模分类按照计划的规模划分,计划可分为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针对整个组织发展目标及方向的纲领性的计划,它具有抽象性,长期计划一般属于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内容包括组织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相应的资源保障等,此类计划具有不易更改的特性。例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医院五年发展规划等。战术性计划相对战略性计划更加具体,主要针对具体问题,特点是作用范围小、作用时间短。战术性计划是构成战略性计划的重要部分,也是重要保障,相对于战略性计划更加灵活机动。例如,护理部对护士的业务培训计划、护士长的排班计划。3. 根据计划作用的范围分类根据作用范围划分,计划可以分为全面性工作计划和专项性工作计划。全面性计划是指涉及整个组织一切工作的计划,这类计划往往是长期的、抽象的,而专项性计划往往只针对组织中某一时期的某一具体工作项目,它往往是具体的、中短期的,它指出了某一行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4. 根据计划约束的程度分类计划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是指对实施者起命令作用的计划,由主管部门制订,以指令形式下达给落实单位,这类计划在具体实施中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往往规定有具体的目标、内容、步骤、进度等,实施单位应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指令性计划对实施部门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例如,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指导性计划是指由管理层下达给各落实单位的计划,是上级部门通过宣传教育、经济调节及法律制约等手段来引导部门的实施,而不是通过强制的手段来推行。指导性计划只指出行动的一般方针、基本原则,行动者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具体的调整和协调,相对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例如,护理部要求各科室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科室则可以根据本科室的具体情况来制订业务学习计划,其中对学习的形式、时间及内容等没有严格的限定。5. 根据计划的内容分类按照计划的职能划分,计划可以分为业务计划、人事计划、财务计划等。任何组织都要从事一定的业务活动,业务计划是组织的主要计划,在护理活动中,针对病人护理制订的护理计划就是典型的业务计划。人事计划的内容涉及“人”,如护理人才引进计划、护理人员队伍结构调整计划、高年资护士的安排计划、护理专科人才培养计划等。财务计划的内容涉及“财”,如护理科研经费使用计划。(二) 计划的方式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Hein Weihrich)指出计划包含未来的行动路径,从内容到形式多种多样。由此他们把计划从抽象到具体分为宗旨、任务、目的、目标、策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预算等形式。1. 宗旨(philosophy)是指系统或组织对价值观的陈述,尽管在管理中有关宗旨的陈述千差万别,但它会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组织是干什么的和按什么原则干的?例如医院的宗旨是“救死扶伤”; 学校的宗旨是“教书育人”。2. 任务或目的(mission or purpose)是指一个组织系统的基本任务或社会职能。它决定了组织的性质。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有它的任务或目的,如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护理组织的任务是: “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3. 目标(objective)是指在任务或目的的指导下,组织活动所要达到的终的可测量的成果。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给予了动力。目标必须具体到可测量的程度,同时兼具评价的特性。如本年度护理质量目标有: 全院护士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达到95%以上,开展整体护理病房数大于8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达到95%。4. 策略(strategy)是指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整体的行动过程、工作部署及物资分配的总纲领。策略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组织工作的重点,并使各种资源(人、财、物等)合理分配以利于目标的顺利完成。例如,某医院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采取发展自身特色并与国外合作的策略,在人、财、物配备上都以特色病区为重点,把整体素质较好的护士调配到特色病房,增加特色病房的医疗设备、选送特色病区护理人员到国外医院去进修等。5. 政策(policy)是指组织为达到目标而制订的规定某些活动原则和范围的计划。它具体地规定了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界限,表明了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总体而言,政策具有两个基本作用: ①指出行动的方向,保证组织成员的各项活动协调一致; ②规定活动界限,树立和维护组织尊严。因此,相对于目标而言,政策更加具体,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例如,医院护理部协同人事部门制订的同工同酬政策。6. 程序(procedure)是指行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有严格的时间顺序性。工作的例行办法与步骤以及规定的实施方法更加具体,例如,护理程序、护理操作程序、病人入院处理程序等。7. 规则(rule)是指根据具体情况,对是否采取某个特定行为所做的规定。例如“病房内禁止大声喧哗”,“住院大楼禁止吸烟”等。规则与时间顺序无关。某种程度上规则对人的行为有较强的约束性,规则太多容易导致思维受限,因此在具体问题上宜适当减少规则的设置。8. 规划(programmer)是一个包括目标、策略、政策、规程及使用资源等要素的复合体,一个主要的规划可能会派生出多个辅助性的分支计划。例如,护理部制订的护士学历提升规划中,对不同学历、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制订不同的培训及培养计划。9. 预算(budget)指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以报表形式呈现的数字化计划。它用数据形式表明一定期限内组织资源的进出情况,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预算。预算与实际吻合的程度可说明预算的质量,高质量的预算与管理者对环境、业务的熟悉程度密切相关,即对环境、业务越熟悉,预算越精确。精确的预算有助于组织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护理部制订的提升护士学历的经费预算。三、 计划的原则计划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必须在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具体的环境条件与时局形势,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对组织活动做出科学的规划。1. 系统性原则计划工作是管理工作的步,计划应着眼于组织系统的整体,综合考虑系统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2. 领先原则计划工作要领先于其他管理工作,如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等,这体现的就是计划的领先原则。计划的领先原则意味着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制订计划,如果管理者不预先制订计划或没有明确的计划,管理工作就会没有目标和标准,造成工作的不协调和不稳定状态,这样的管理工作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浪费人力、财力、物力。3. 目标的可测量性和可考核性原则目标是计划的重要内容,是行动的方向和终点,计划工作必须围绕目标进行,以目标为导向开展工作。因此,计划中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在评价过程中可以依据一定的测量标准和方法进行测量和考核。4. 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未来是计划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这就要求制订者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尽可能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或新措施,而前提是管理者要对未来环境变化有较为准确的评估和预测。计划是面向未来的,但同时计划又是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的,如果实施过程存在障碍,计划再先进也是徒劳,因此,计划必须考虑可行性,不能脱离组织的具体条件。计划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制订计划者充分熟悉自身组织的情况,同时又具有精确的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5. 弹性原则计划是对未来的预先安排,因此,计划保持一定的弹性或者留有一定的余地是必要的。弹性原则可以预防和减少计划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其中计划弹性大小的确定要视具体的计划而定,当确定性因素较多时,制订的计划弹性可少一些,非确定性因素较多时,计划的弹性要留得大一些。6. “三维思想结构”原则计划的“三维思想结构”指一份完整的计划要兼顾知识维、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是指制订计划要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逻辑维是指制订的计划在内容、方法、步骤和资源分配相互之间要有前后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时间维是指计划应合理预测完成阶段目标的时间以及完成总目标的时间。四、 计划的步骤计划是管理活动基本的一项职能,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通过计划的制订可以预测组织发展方向。制订计划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一般包括分析形势、确立目标、评估资源、设立备选方案(≥2种)、比较各种方案、选定方案、制订辅助计划和编制预算8个步骤(图31)。
图31制订计划的基本步骤
(一) 分析形势分析形势是计划工作的步,主要指收集组织内、外环境的各种资料,分析与本组织目的相关的各种信息,管理者应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预测外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例如,医院护理管理组织要分析的信息包括医院背景与组织文化、医院护理工作的评价标准、服务对象需求、管理体制与管理人员状况、护理人员状况、护理科研及护理教育情况、物资设备供应情况等。分析形势可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查询法和SWOT分析等方法,其中,SWOT分析法是指用来确定组织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可行将组织的战略与组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中S(strength)是指组织现有的优势,W(weakness)是指组织存在的不足,O(opportunity)是指组织外环境可能提供的机会或机遇,T(threat)是指源于组织外环境的可能的威胁或不利因素。(二) 确立目标 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确立组织目标是计划工作的第二步。组织总体目标确定后,各部门按照总体目标要求拟定各部门的分目标。组织属于一个系统,组织内部相互联系,通过逐层控制各分目标,有利于把握组织内成员共同的前进方向,实现总目标。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目标的难度适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要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目标难度过高,达成的可能性很小,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目标没有难度,或难度过低,轻易就能达成,对员工就没有激励作用。目标的内容应包括时间、空间、数量等基本要素,同时兼顾可以测量的程度。目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护理部根据护理专业发展的形势,确立了以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来推动护理质量提高的总方针,制订的具体目标包括2项: 3年内全院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要达到30%,2年内全院护理人员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护理科研论文数量要达到20篇。(三) 评估资源 评估资源是计划的第三步,指在确立组织目标后,拟订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分析本组织内已经具备的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和不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同时,要分析外部环境中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以及可能会阻碍目标达成的限制因素。例如,提升护理人员学历目标,医院人事部门规定,参加成人学历学习的护士其学费均给予报销,就是一个利于目标达成的组织内因素。此外,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在增加就是一个利于目标达成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医院在编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护理人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则是组织内的不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四) 设立备选方案(≥2种) 在确定组织目标和评估资源后,提出实现组织目标的备选方案是计划的第四步。综合多种因素,备选方案应尽可能得多。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选择的余地越大,计划越趋于合理,选出方案的质量就越好。因此,在此阶段要充分发动群众,利用群体优势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好方案。设立备选方案是需创造性思维的一步,管理者要注意鼓励员工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避免对各种方案的盲目批评。在拟定备选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备选方案是否体现组织目标; ②投入与产出之比; ③方案的公众接受程度; ④时间进度及预算等。例如,护理部为了要达到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目标,可行的备选方案有3种: 定期聘请护理专家进行科研讲座; 科室建立品管圈; 成立院级科研小组。(五) 比较方案 每一个备选方案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比较方案时,应该侧重于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效益显著性。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不仅仅是经济成本,还要包括一些隐性的时间成本。比较每一方案的优缺点,可以采用专家论证、群众评定等方式。(六) 选定方案 选定方案是计划工作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是在比较各种方案的基础上选定的。方案应该具有可行性、满意性和效益性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七) 制订辅助计划 为了保证总计划顺利实施,制订辅助计划是重要的手段。一个主要的计划往往会派生出许多辅助的计划。如护理部制订一份提高护理质量的计划,其中会派生出护理人员培训计划、设备购置计划、人事招聘计划等。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案会派生出增加科研经费计划、举办学术讲座的计划、举办文献检索培训计划、增加医院图书资源计划等。 (八) 编制预算预算是数字化的计划,主要指将人、财、物各种资源投入数字化,预算实质上是资源的分配计划。预算可以用财务术语、产品数量、提供服务的单位或其他任何表示计量单位的数字来表示。通过编制预算,可以对各类计划进行汇总和权衡,控制计划完成的进度,以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预算的基本作用有: ①把组织各项工作的预期成果用数字表示出来,从而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具体的目标; ②预算提供的数字是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 ③预算有利于管理人员明确本部门活动与整个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中各项计划统一协调的重要手段。五、 计划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一) 护理管理中的计划所涉及的内容1. 护理质量控制计划把好质量关是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者需制订包含相应指标的护理质量控制计划,如设定全院范围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专科护理合格率、分级护理合格率、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急救物品完好率、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等。2. 护理服务计划护理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病人的就医感受和对医院的整体评价,因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是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的内容,包括礼仪服务、出院病人的电话回访服务、日常的基础护理服务及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计划等。3. 护理人力计划良好的护士素质、科学的护理人才梯队,是保证护理事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医院的发展进程,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护理人力,这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其中,护理人力计划具体包括护理人员的聘任计划、培训计划、考核计划、培养计划及晋升计划等。4. 护理预算计划包括护理人力预算、护士进修预算、护理物资预算及日常护理运转预算等。(二) 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的注意事项(1) 护理管理部门的总体工作规划应严格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制订。(2) 工作计划中应明确指出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3) 各工作计划排序合理,主次分明,符合逻辑。(4) 制订计划时注意遵循目标的系统性、领先性、可测量性、可行性、可考核性、弹性和“三维思想结构”等原则。(5) 制订计划时充分考虑现有的护理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情况,保证计划的适宜性和可行性。第二节目 标 管 理一、 基本概念和意义(一) 目标的概念及作用1. 目标的概念目标指人们有意识的行为所要达到的境地。管理目标指某种组织的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组织的目标是组织任务的具体化表现,因此,在确立目标之前须明确组织的宗旨和任务。目标是计划的核心基础,没有目标,计划的内容就无从谈起。目标不同于指标,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 目标制约着指标,指标反映目标的具体内容。区别: 目标是管理活动终要达到的结果,而指标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各项活动成果的主要尺度。2. 目标的分类按照考核方法的不同可将目标分为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定量目标指用精确的数据描述的目标,例如全年护理差错发生数控制在10次以下。定性目标则是通过明确的、具体的说明或标准加以考核而非精确的数据描述,例如本季度医院的目标是通过三级乙等医院的评审。3. 目标的作用目标决定着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同时决定整个管理体系的结构和资源配备等,由此可见,目标对组织任务的执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向作用: 目标为组织行为提供方向,直接影响组织内成员的行为及活动方向,关系到组织的存亡。当一个组织缺乏统一的方向时,组织活动便会缺乏向心力,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组织只有在一个统一的目标指引下,组织活动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组织才能取得好的效益。(2) 标准作用: 目标明确规定了组织中各部门或成员行为结果的标准,成为评价组织内成员工作结果的尺子。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否符合组织需要,对组织的任务是否有利,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组织目标的要求,是否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因此,对组织中各个部门和成员的考核,往往是以具体的组织目标为依据的。管理者与执行者只有在这种共同的认识下,才有共同工作的基础。(3) 激励作用: 在工作过程中,目标不仅给组织成员提供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同时更为组织成员提供了努力工作的动力,这种动力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有一种强烈的推动作用。切实可行的目标应该注重成员的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的有机结合,激励成员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重视个人发展。(4) 协调作用: 目标明确组织成员的具体任务和职责范围,对各部门各成员具有统一协调的作用,以此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5) 推动作用: 目标决定着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式。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目标不仅可以引导、激励组织成员前进,同时也能促进成员思想和行为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成员自我提升。(二) 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征1. 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是组织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制订目标,工作中执行者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组织目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由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他的著作《管理实践》中先提出的,这种理念和方法一经提出,就在当时的美国迅速传开,并相继在日本、西欧等国流传,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共同协商达成目标,它不仅是工作者实现自我管理的工作基础,也是管理者检查、评估、考核工作的基础。目标管理融合了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首先要制订科学的工作标准,给劳动者一个工作定额,在目标管理中,目标就成了劳动者的工作标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要重视劳动者的心理,在目标管理中由工作者自己参与目标的制订,同时在具体的工作方法、途径上给劳动者自我控制的自由,这些都是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因此,可以说,目标管理是在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与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结合基础上的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2. 目标管理的特征(1) 目标性: 为了完成组织总目标,一切管理活动均应以目标为核心。开展管理工作以前,首先管理者需与执行者一起制订一个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作为执行者工作的核心,也作为管理者检查、监督、评估、奖惩执行者工作的依据。执行者和管理者在工作中严格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以共同制定的目标为核心,这种自我管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强烈的组织责任感。(2) 参与性: 目标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模式。目标制定阶段,需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不仅要明确目标预期结果,同时需指出衡量目标的方法,使目标具有特定性,以便于执行者工作中进行自检自查,有利于协调上、下级的关系,促进上、下级的合作; 目标实施阶段,管理者与执行者共同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 目标评估阶段,先由执行者对照目标自行检查评定,再由管理者进行检查验收。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执行者自始至终都参与了管理。这种方法和思想充分肯定了员工的工作责任性,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使员工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3) 整体性: 目标管理要求建立系统化的目标体系,强调管理的整体性。组织总体目标建立后,要将组织总体目标逐级分解为各部门、各员工的分目标,并将目标逐层分解、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