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356240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集作者20多年摄影经验,注重实拍解析的摄影构图之作,作者历时一年有余,精心创作完成。
《完美构图》中精选了作者450余幅作品,针对构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与大量泛泛介绍构图概念和知识的书籍不同,本书重点在于通过理解构图,发掘摄影之美,针对作者自身的作品究其成功与失败原因,因此是您提升摄影技艺之路上的案头,仔细研读,必大有脾益。
《完美构图》使用包覆双层封面,128g亚光铜版纸印刷,作者此前出版的几本畅销Canon相像摄影书,已经得到了读者的赞誉,相信这本印刷精美的精品之作,因作者深厚的摄影功力和文字功力,会让您倍感惊喜。
《完美构图》中精选了作者450余幅作品,针对构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与大量泛泛介绍构图概念和知识的书籍不同,本书重点在于通过理解构图,发掘摄影之美,针对作者自身的作品究其成功与失败原因,因此是您提升摄影技艺之路上的案头,仔细研读,必大有脾益。
《完美构图》使用包覆双层封面,128g亚光铜版纸印刷,作者此前出版的几本畅销Canon相像摄影书,已经得到了读者的赞誉,相信这本印刷精美的精品之作,因作者深厚的摄影功力和文字功力,会让您倍感惊喜。
内容简介
构图是摄影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技巧之一,也是一幅照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熟练掌握摄影构图的各项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于摄影实践之中,是非常必要的。《完美构图》共分6章,从摄影构图的基本概念,到构图元素的组合与协调;从构图的基本原则,到构图与画面控制的关系;从构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到各种摄影场景的构图实战,都做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全书选用了作者近年来的数百幅实拍佳作,并配以图解的方式,使每幅作品的构图理念和构图技巧跃然眼前,非常直观,易于理解,对广大摄影爱好者和摄影专业的学生等有着立竿见影的突出效果。
目 录
第1 章 摄影构图概论
什么是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的艺术特性
构图有法而无定法
发现构图之
第2
章构图元素的组合与协调
点
单点的位置
两点的呼应
多点的关联
线
稳定的水平线
挺拔的垂直线
动感的斜线
优雅的曲线
线的相交
形
圆形
三角形
矩形
形状组合
色彩
色相、明度、饱和度
色温
色调
明暗
高调、低调、中间调
过渡与反差
投影与剪影
第3
章构图的基本原则
对比
大小对比突出照片气势
明暗对比与画面反差
抓住形状对比的趣味性
悦目的颜色对比
质感对比
动静对比
前景在对比中的作用
背景在对比中的作用
疏密
散点构图的疏密变化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
疏而不松
密而不阻
虚实
选择性聚焦
浓淡的虚实趋向
以动为虚以静为实
虚实与空间透视衰减
节奏与韵律
重复性节奏
交替性节奏
渐变式节奏
放射式节奏
节奏与休止符
节奏的小范围效果
留白与视觉延伸
留白在画面经营中的意义
留白与取舍
抓住留白的机会
留白与视觉延伸的方向
反方向视觉延伸的特殊效果
第
4章构图与画面控制
构图的数学美感
黄金比例
画幅
I横竖
构图的减法
构图的加法
构图的力学美感
天平式构图
重力均衡
视觉均衡
透视均衡
色彩与浓淡的力学感受
张力
百变三分法
三分法脱胎于黄金分割
三分法与九宫格构图
三分法给主体留下合适的位置
地平线的位置
人物的位置与朝向
三分法与斜线构图
三分法与曲线构图
改变角度使三分法构图更具冲击力
构图的三维空间控制
拍摄方向、角度与距离
空间透视
桶形畸变与枕形畸变
畸变小的中焦段
尝试同一空间的多方向构图
尝试同一空间的多角度构图
尝试同一空间的多焦距构图
景深
用光圈控制景深
用焦距控制景深
用物距控制景深
超焦距
光影对构图的刻画
光线角度变化对构图的影响
顺光构图的细节表现
前侧光构图的柔和过渡
侧光突出画面反差与对比
侧逆光和逆光的构图原则
构图时如何避免眩光
眩光并非总是一无是处
色彩对构图的提升
发现强烈色彩的对比
过渡色彩的构图韵律
色彩轻重与视觉距离
构图与色彩情感
色彩与感光度
消色与主体的凸显
尝试在同一画面表现冷暖色调的对比
第
5章构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眼中的画框
摄影眼的培养
从无序到有序
从无形到有形
画框的禁锢与张力
搭建虚拟画框
不放过每个细节
寻找对比与陪衬
寻找引导线
画中画与框中框
回放与修正
用心感悟世界
从优秀摄影作品中汲取营养
同一场景的不同构图
实例探究——工地
实例探究——三朵小花
实例探究——云海与一棵树
实例探究——梯田与桃花
照片重构
照片的后期裁剪
照片的水平线调整
照片的畸变调整
全景接片
第6
章场景构图实战
云海
善用前景提升层次感
白云生处有人家
佛光与白彩虹
动感十足的高山流云
云雾缭绕的峰林景观
雨雾
雨中拍摄别具韵味
打造水墨画的意境
雨丝的精彩
雾中景色的朦胧之美
用雾打造纯净的背景
冰雪雾凇
准确曝光还原纯净冰雪世界
点缀小品增加趣味点
用雾凇做前景突出照片的时间特性
合理选择背景突出冰琥珀质感
瀑布溪流
慢速快门下的瀑布如纱似雾
高速快门下的瀑布如串串珍珠
中速快门下的瀑布波涛汹涌
侧向拍摄凸显瀑布的气势
拍摄牛奶般润滑的涓涓溪流
关注溪流下的精彩
江河湖海
用接片拍摄湖泊全景
发现河流的曲线之美
用倒影凸显湖泊的宁静
多变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涟漪亦可参与构图
海滩上的线条和倒影
山岳
用广角凸显山峰的高大巍峨
长焦距压缩透视拍摄层峦叠嶂的山脉
寻找合适前景打造稳固的三角型构图
不同时段的质感与色彩
草原
善用局域光进行构图
发现草原的曲线元素
活用水景增加氛围
风吹草低见牛羊
日出日落
用渐变镜缩小光比
用云霞增添画面感染力
反向拍摄的低色温效果
拍摄剪影突出晨昏氛围
缤纷秋色
用色彩构图突出秋色的缤纷
让秋色不再孤单
低角度俯拍落叶的精彩
流动的秋色让画面更生动
大秋色中的小景观
村寨民居
利用田园风光烘托村寨之美
突出民居建筑的特色元素
纳入生命体突出浓重的生活气息
窗内窗外的不同视觉
梯田
用广角镜头拍摄彩霞满天的壮美梯田
用长焦镜头拍摄远处的梯田和云海
拍摄春花掩映的梯田
桥梁斜向拍摄冲击力
古桥的风采
发现桥拱的美丽
电塔
用逆光突出光影效果
用顺光突出冷暖对比
排列的韵律感
视觉的偏差
雾中的电塔之林
树木与森林
利用陪衬体衬托古树的高大
贴近树木夸张枝干
利用透视汇聚效果拍摄森林
发现枝干的韵律美感
城市夜景
夜景的准确曝光
打造城市灯光的星芒效果
流光溢彩的汽车灯轨
五彩斑斓的城市焰火
闪电下的城市夜景
变焦拍摄增添画面动感
缜密构图下的多重曝光
什么是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的艺术特性
构图有法而无定法
发现构图之
第2
章构图元素的组合与协调
点
单点的位置
两点的呼应
多点的关联
线
稳定的水平线
挺拔的垂直线
动感的斜线
优雅的曲线
线的相交
形
圆形
三角形
矩形
形状组合
色彩
色相、明度、饱和度
色温
色调
明暗
高调、低调、中间调
过渡与反差
投影与剪影
第3
章构图的基本原则
对比
大小对比突出照片气势
明暗对比与画面反差
抓住形状对比的趣味性
悦目的颜色对比
质感对比
动静对比
前景在对比中的作用
背景在对比中的作用
疏密
散点构图的疏密变化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
疏而不松
密而不阻
虚实
选择性聚焦
浓淡的虚实趋向
以动为虚以静为实
虚实与空间透视衰减
节奏与韵律
重复性节奏
交替性节奏
渐变式节奏
放射式节奏
节奏与休止符
节奏的小范围效果
留白与视觉延伸
留白在画面经营中的意义
留白与取舍
抓住留白的机会
留白与视觉延伸的方向
反方向视觉延伸的特殊效果
第
4章构图与画面控制
构图的数学美感
黄金比例
画幅
I横竖
构图的减法
构图的加法
构图的力学美感
天平式构图
重力均衡
视觉均衡
透视均衡
色彩与浓淡的力学感受
张力
百变三分法
三分法脱胎于黄金分割
三分法与九宫格构图
三分法给主体留下合适的位置
地平线的位置
人物的位置与朝向
三分法与斜线构图
三分法与曲线构图
改变角度使三分法构图更具冲击力
构图的三维空间控制
拍摄方向、角度与距离
空间透视
桶形畸变与枕形畸变
畸变小的中焦段
尝试同一空间的多方向构图
尝试同一空间的多角度构图
尝试同一空间的多焦距构图
景深
用光圈控制景深
用焦距控制景深
用物距控制景深
超焦距
光影对构图的刻画
光线角度变化对构图的影响
顺光构图的细节表现
前侧光构图的柔和过渡
侧光突出画面反差与对比
侧逆光和逆光的构图原则
构图时如何避免眩光
眩光并非总是一无是处
色彩对构图的提升
发现强烈色彩的对比
过渡色彩的构图韵律
色彩轻重与视觉距离
构图与色彩情感
色彩与感光度
消色与主体的凸显
尝试在同一画面表现冷暖色调的对比
第
5章构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眼中的画框
摄影眼的培养
从无序到有序
从无形到有形
画框的禁锢与张力
搭建虚拟画框
不放过每个细节
寻找对比与陪衬
寻找引导线
画中画与框中框
回放与修正
用心感悟世界
从优秀摄影作品中汲取营养
同一场景的不同构图
实例探究——工地
实例探究——三朵小花
实例探究——云海与一棵树
实例探究——梯田与桃花
照片重构
照片的后期裁剪
照片的水平线调整
照片的畸变调整
全景接片
第6
章场景构图实战
云海
善用前景提升层次感
白云生处有人家
佛光与白彩虹
动感十足的高山流云
云雾缭绕的峰林景观
雨雾
雨中拍摄别具韵味
打造水墨画的意境
雨丝的精彩
雾中景色的朦胧之美
用雾打造纯净的背景
冰雪雾凇
准确曝光还原纯净冰雪世界
点缀小品增加趣味点
用雾凇做前景突出照片的时间特性
合理选择背景突出冰琥珀质感
瀑布溪流
慢速快门下的瀑布如纱似雾
高速快门下的瀑布如串串珍珠
中速快门下的瀑布波涛汹涌
侧向拍摄凸显瀑布的气势
拍摄牛奶般润滑的涓涓溪流
关注溪流下的精彩
江河湖海
用接片拍摄湖泊全景
发现河流的曲线之美
用倒影凸显湖泊的宁静
多变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涟漪亦可参与构图
海滩上的线条和倒影
山岳
用广角凸显山峰的高大巍峨
长焦距压缩透视拍摄层峦叠嶂的山脉
寻找合适前景打造稳固的三角型构图
不同时段的质感与色彩
草原
善用局域光进行构图
发现草原的曲线元素
活用水景增加氛围
风吹草低见牛羊
日出日落
用渐变镜缩小光比
用云霞增添画面感染力
反向拍摄的低色温效果
拍摄剪影突出晨昏氛围
缤纷秋色
用色彩构图突出秋色的缤纷
让秋色不再孤单
低角度俯拍落叶的精彩
流动的秋色让画面更生动
大秋色中的小景观
村寨民居
利用田园风光烘托村寨之美
突出民居建筑的特色元素
纳入生命体突出浓重的生活气息
窗内窗外的不同视觉
梯田
用广角镜头拍摄彩霞满天的壮美梯田
用长焦镜头拍摄远处的梯田和云海
拍摄春花掩映的梯田
桥梁斜向拍摄冲击力
古桥的风采
发现桥拱的美丽
电塔
用逆光突出光影效果
用顺光突出冷暖对比
排列的韵律感
视觉的偏差
雾中的电塔之林
树木与森林
利用陪衬体衬托古树的高大
贴近树木夸张枝干
利用透视汇聚效果拍摄森林
发现枝干的韵律美感
城市夜景
夜景的准确曝光
打造城市灯光的星芒效果
流光溢彩的汽车灯轨
五彩斑斓的城市焰火
闪电下的城市夜景
变焦拍摄增添画面动感
缜密构图下的多重曝光
前 言
摄影术可以说是人类历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存早的照片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由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埃普斯完成。从20 0 0多年以前人类发现小孔成像原理,到16世纪运用照相暗屋来记录光影,人类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存影像的技术。直到1837年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法,照片才以一种比较稳定的方式保存下来,摄影术才得以创立,直到今天,这种摄影术还能在快速成像相机上找到传承。
摄影术真正走入大众化,要得益于美国柯达公司在1888年生产出的新型感光材料,一种可以缠绕的“胶卷”,就在同一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台能够安装胶卷的照相机,这大大提升了照相机的便携能力和创作方便性。20世纪中叶,在某些特定领域开始研究运用数码手段进行成像的相机,并在20世纪末逐渐走向民用市场。19 9 5年,柯达发布了数码相机D40,标志着数码相机开始全面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无论从早的银版、胶卷,还是现在占有统治力的数码相机,摄影构图从一开始就成为照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由于摄影术源于西方,因此,西方的摄影构图理论对世界摄影技术的提升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摄影构图,摄影构图与音乐家的作曲、文学家的写作具有同等的作用与价值,他们组织的是音符、文字,摄影家组织的是光影、色彩,从这一角度来讲,摄影构图与画家的作画似乎更接近一些。相比而言,西方的油画艺术对于摄影构图的影响更为深刻,油画艺术讲究焦点透视,重视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这与摄影术不谋而合。虽然油画和摄影构图的渊源更深,效果更为接近,但是,中国画同样对摄影构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画也讲究构图,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在中国画中,更多的叫做“布局”或“章法”。在中国画布局中的开合、虚实、均衡、对比、疏密、留白、节奏、张弛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艺术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织演化的瑰宝,都可借鉴到摄影构图中。如果把摄影比作是一种描述世界的通用语言,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构图称为这种语言的“语法”, 如果不按“语法”行事,则摄影语言就会出现语法不通、语义不清、语境不畅等问题,可见构图对于摄影的重要性。摄影创作本身就是对世界和社会的感知,对生活的提炼,并以此为主题,加之以自己的思想感悟,传递给观者的一种过程。很多摄友非常注重这种过程的总结与提高,却忽视了构图的重要性,殊不知,没有合适的构图方式做支撑,作品的主题表现力会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感染力。而有些时候,当被摄环境并非时,如雾天、雨天等,我们可以通过精细的构图来弥补这种先天的不足,也能拍摄出令人过目难忘的好照片。
虽然构图对于摄影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低位, 但“构图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并无需完全教条地遵循各种构图法
则或构图定式,虽然这样做可以避免犯构图方面的错误,可以有效地提升出片率。但是,这不是机械的,恰当的突破才能出新出奇,决不能生搬硬套,拘泥死理。事实上,所有的构图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既然“无定法”,为什么还要学习摄影构图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所有的突破和创新必须基于完整的摄影构图基础和各种构图方法的熟练掌握及合理运用。正如下围棋,基础的知识还是要懂,基本的定式还是要背,残局还是要不断地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潜移默化地提调出早已谙熟于心的各种法则,并有效地加以变化和提升,达到终想要的效果。
除封面署名作者外,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翟韵佳、马家旺、于家豪、张海涛、王雪菲、张晓楠、马淑娟、张宝森、马淑会、张宝昌、于东升、邰树燕、邰树华等。
编 者
2014年4月
摄影术真正走入大众化,要得益于美国柯达公司在1888年生产出的新型感光材料,一种可以缠绕的“胶卷”,就在同一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台能够安装胶卷的照相机,这大大提升了照相机的便携能力和创作方便性。20世纪中叶,在某些特定领域开始研究运用数码手段进行成像的相机,并在20世纪末逐渐走向民用市场。19 9 5年,柯达发布了数码相机D40,标志着数码相机开始全面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无论从早的银版、胶卷,还是现在占有统治力的数码相机,摄影构图从一开始就成为照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由于摄影术源于西方,因此,西方的摄影构图理论对世界摄影技术的提升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摄影构图,摄影构图与音乐家的作曲、文学家的写作具有同等的作用与价值,他们组织的是音符、文字,摄影家组织的是光影、色彩,从这一角度来讲,摄影构图与画家的作画似乎更接近一些。相比而言,西方的油画艺术对于摄影构图的影响更为深刻,油画艺术讲究焦点透视,重视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这与摄影术不谋而合。虽然油画和摄影构图的渊源更深,效果更为接近,但是,中国画同样对摄影构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画也讲究构图,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在中国画中,更多的叫做“布局”或“章法”。在中国画布局中的开合、虚实、均衡、对比、疏密、留白、节奏、张弛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艺术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织演化的瑰宝,都可借鉴到摄影构图中。如果把摄影比作是一种描述世界的通用语言,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构图称为这种语言的“语法”, 如果不按“语法”行事,则摄影语言就会出现语法不通、语义不清、语境不畅等问题,可见构图对于摄影的重要性。摄影创作本身就是对世界和社会的感知,对生活的提炼,并以此为主题,加之以自己的思想感悟,传递给观者的一种过程。很多摄友非常注重这种过程的总结与提高,却忽视了构图的重要性,殊不知,没有合适的构图方式做支撑,作品的主题表现力会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感染力。而有些时候,当被摄环境并非时,如雾天、雨天等,我们可以通过精细的构图来弥补这种先天的不足,也能拍摄出令人过目难忘的好照片。
虽然构图对于摄影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低位, 但“构图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并无需完全教条地遵循各种构图法
则或构图定式,虽然这样做可以避免犯构图方面的错误,可以有效地提升出片率。但是,这不是机械的,恰当的突破才能出新出奇,决不能生搬硬套,拘泥死理。事实上,所有的构图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既然“无定法”,为什么还要学习摄影构图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所有的突破和创新必须基于完整的摄影构图基础和各种构图方法的熟练掌握及合理运用。正如下围棋,基础的知识还是要懂,基本的定式还是要背,残局还是要不断地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潜移默化地提调出早已谙熟于心的各种法则,并有效地加以变化和提升,达到终想要的效果。
除封面署名作者外,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翟韵佳、马家旺、于家豪、张海涛、王雪菲、张晓楠、马淑娟、张宝森、马淑会、张宝昌、于东升、邰树燕、邰树华等。
编 者
2014年4月
在线试读
光影对构图的刻画
光线角度变化对构图的影响
光线是摄影造型的重要手段,根据光线投射方向的变化,可将光线分为顺光、前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底光等,而在每一种方向上,随着角度高低的变化,被摄体的明暗面及所占的比例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在摄影构图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光线对构图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调整拍摄角度,纳入不同的前景等方式,来获取构图方式。比如下面拍摄于同一地点的两张照片,照片一为太阳角度比较高时拍摄的,由于雪山的整体几乎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因此,选取了一丛松林作为雪山的呼应进行构图的平衡;而照片二的太阳已经快要落山,部分雪山已经掩映在阴影中,因此变换拍摄角度,纳入经幡作为前景,有效填补了阴影的空白。
顺光构图的细节表现
顺光就是光线顺着相机镜头的方向,投射到摄影主体上。顺光拍摄时,由于被摄体受光均匀,因此曝光控制相对简单,这也是多数人经常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之一。同时,顺光拍摄时可以对被摄体的细节有很准确地反映。因此,很多有人物的风光旅游照和普通闪光灯照出的照片都属于这种用光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拍摄的照片反差和对比度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结合低色温、局域光、遮挡等方式,增加照片的趣味性。具体地讲,顺光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利用低角度顺光,把摄影主体的一部分隐匿于前方遮挡物的阴影中,来增加照片的层次感。
利用有特色或具有几何美感的物体充当前景,采用框架构图或半框架构图方式,增加照片的立体感和趣味性。
利用大光圈的虚化作用,使被摄主体脱离于背景之外,增加照片的空间透视感。
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方式,如红绿对比,蓝黄对比等,增加照片的色彩美学特性。
利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通过形状的对比和引导作用,增加照片的几何美感。
前侧光构图的柔和过渡
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机镜头左侧或右侧成一定锐角,投射到摄影主体上。这个角度没有定论,一般介于30°~60°之间。这样的角度,在适度增加照片的对比度和反差的情况下,仍能够保留大部分的细节,同时具有阴影、色彩差异等特殊效果,非常适合拍摄风光、建筑。另外,在人像摄影和新闻摄影中使用也很多。侧顺光兼具顺光对于被摄体细节的刻画及侧光对于被摄体质感的刻画,既不像顺光那样很容易缺乏层次,也不像侧光那样具有等分的明亮面和阴影面,总体的照片明亮面明显多于阴影面,具有较为柔和的过渡效果,同时可有效增加照片的层次,因此,侧顺光在摄影造型中被广泛采用。当然,这种过渡还依赖于光线的强度,如果光线过强,即使采用前侧光构图,明亮面和阴影面交接处仍会产生较强的对比与反差。
侧光突出画面反差与对比
侧光就是光线从相机镜头左侧或右侧成大约90°角,投射到被摄主体上。由于光线是从正侧面投射过来,因此使得被摄体形成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的特殊效果,对比度和反差十分强烈,具有十分明显的立体感,这在建筑摄影和创意摄影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在拍摄细节方面,虽然高对比度对细节表现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对于表现粗糙物质的质感,如沙地、树皮等有着先天的优势,在人像拍摄方面可以用于表现阳刚的气质。
利用侧光所营造的强烈的明暗对比,使被摄主体的造型感显著增强,非常适用于拍摄棱角分明、形状突出的被摄体,如建筑、古迹、山石等。
利用侧光形成的均匀阴影,可以表现被摄体的粗糙之感,如树皮、沙地、田埂等,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几何美。
利用侧光所形成的面部阴影,可以有效地增强人物的沧桑感和阳刚美。
利用侧光对毛发等半透明物质的穿透作用,可以增加被摄主体,如长发美女、长毛宠物等的光色效果,增加画面的感染力。
利用低角度侧光,使得被摄主体拉出长长的影子,这种方式非常利于表现主体不大的场景,长长的影子可以增大主体的范围,起到突出被摄主体的作用。
侧逆光和逆光的构图原则
逆光就是光线正对着相机镜头的方向,投射到摄影主体上。逆光拍摄时,由于被摄体的正面没有光源,对于普通物体会产生明显的边缘光,对于半透明和透明物体,会产生明显的透射光,对水面会产生波光粼粼的反射光。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让光源进入画面,如拍摄日出和日落,就需要等待太阳到一定的低角度,色彩为迷人,同时和其他被摄体的光比小时进行拍摄,以免超出感光元件的宽容度,或者干脆把被摄体拍成剪影;二是可以让被摄体完全遮挡住光源,完全凭借轮廓光或透射光来表现被摄体。侧逆光是光线从相机镜头左侧或右侧成一定钝角,投射到摄影主体上。这个角度没有定论,一般介于120°~150°之间,低于120°,则属于侧光的范畴,高于150°,则属于逆光的范畴。这样的角度,使被摄体有2/3~4/5左右的主体位于阴影之中,光影效果介于逆光和侧光之间。
对于不透光的主体,会产生明显的边缘光,有利于表现主体的轮廓,能够使被摄主体从背景中脱颖而出。
对于半透明或接近透明的主体,会产生明显的透射光,有利于表现摄影主题的质感,特别是对透明不透明相间的主体,如树叶的叶脉和叶片,能够清晰地区分这种质感。
利用低角度光线在光亮表面的反射现象,可以拍摄水面和其他反射表面的反光,能够营造出闪烁迷人的效果。
由于逆光时光比大的特性,可以拍摄高调照片或剪影照片。不同的是,高调照片的主体是曝光合适, 背景完全或几乎完全过曝;而剪影照片的背景曝光合适,主体却因曝光不足而几乎全黑。
逆光拍摄时,如果希望主体和背景都能够受光均匀且曝光合适,可以采用补光的方式,如闪光灯或其他灯光、反光板等。这在拍摄逆光人像时非常重要。
构图时如何避免眩光
摄影中的眩光,一般指在逆光拍摄时所形成的画面雾化、光圈呈现、彩色光线、耀斑(鬼影)等,这主要是由镜头的光学结构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单反镜头会由多组多片透镜组成,每个镜片都有两个反射面,一个镜头就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反射面,一般非镀膜镜片会反射约5%左右的入射光线,即使是高质量的镀膜镜片,也会有1%~2%的光线被反射,反射面越多,光线进入镜头后反射和扩散次数就会越多,所以镜头越复杂成像质量就越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时,高强度光源进入镜头使得多个反射面相互干扰,就会很容易形成眩光。镜头眩光是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之一,要尽量加以避免。为了防止或减轻眩光鬼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简单也是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角度,尽量不拍摄逆光太强的效果。当然,这属于下下策了,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使用廉价镜头,那么没有办法,不拍为好。
使用定焦镜头替代变焦镜头。因为变焦镜头的结构比定焦镜头更为复杂,镜片的组数和片数要多于定焦镜头,因此,产生眩光和鬼影的几率就更高。
使用多层镀膜的高质量镜头。现在的多层镀膜技术可以限度地增加透光率,也就是减少反射率,这样就会减少眩光产生的几率和影响程度。
逆光拍摄时,建议摘除各种滤镜,要知道多一层镜片,就会增加眩光鬼影的几率。特别是一些廉价的UV镜,很多人不注意滤镜的选择,经常会见到一些摄友用着上万的镜头,确拧了一个几十块的廉价UV镜,“牛头”顿时变“狗头”。
使用遮光罩,可以有效去除或减轻眩光和鬼影的产生。优质遮光罩的内壁是经过多重消光处理的,其内壁的反射率仅为10%左右,使用时本身不会对镜片产生折射。使用遮光罩对于抑制画面眩光、避免杂光进入镜头有显著作用。 使用辅助遮光物,有时当逆光光源太正,即使使用了遮光罩仍无法避免眩光,此时,可使用身边的任何遮挡物,如帽子等,遮住光源的方向,只要帽子不进入到取景器即可。这样可有效避免眩光的产生。
未遮挡阳光,画面产生严重的眩光,在出现耀斑
的情况下,画面通透性也大受影响。
眩光并非总是一无是处
眩光在很多时候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的,因此,有时要学会控制,把眩光的影响控制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眩光完成平时无法完成的拍摄效果。
色彩对构图的提升
发现强烈色彩的对比
互补色系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并运用这种强烈色彩的对比来进行摄影构图。根据色盘,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哪些色彩属于互补色系。在光学中,互补色有着严格的定义,是指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时,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不过,对于摄影师而言,在一张照片中,找到占据画面一定比重且完全互补的颜色,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在摄影中,我们把色盘上相距120°~180°之间的色系统称为互补色系,根据所处色盘角度的不同,又分为双色互补和三色互补,双色互补是指在色彩转盘上相距180°的两组色彩,红和青的组合、蓝和黄的组合等。三色互补是指在色彩转盘上相距120°的三组色彩,如红、蓝、绿的组合等。在这里,要特别明确一下,摄影中所讲的三原色(红、绿、蓝)和绘画中所讲的三原色(红、黄、蓝)是有区别的。另外,还需要了解的是,互补色系的光按比例搭配到一起,就会呈现白光的效果,但是同样是这三种颜色的颜料,按同样比例调配而成的颜色却是黑色。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颜料的色彩是它的反射光,颜料的混合执行“减法混合法则”,简单地说,就是颜色越混越深。而色光的混合执行“加法混合法则”,也就是说,色光越混越浅。举个简单的例子,红色颜料和绿色颜料混合后得到的颜色大体上属于暗灰红的色彩,而红色光和绿色光混合后产生的是黄色光。在摄影中,善于使用互补色系的搭配,可以使
画面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特别适合于色彩鲜艳的风光、花卉等题材的拍摄。
过渡色彩的构图韵律
在色盘上相邻或距离较近的色彩,以及每种色彩的浓淡和明亮变化,相对于互补色系来讲,少了强
烈的对比,但是比较协调,给人以平缓舒服的心理感受。由于过渡色彩的变化比较舒缓,因此,在使用过渡色彩进行构图时,应辅之以点、线、面的结合,特别是要在韵律上下功夫。
色彩轻重与视觉距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体验到由于色彩的不同造成空间远近感不同,也就是说视觉距离与实际距离并不总是成正比。在视距相等的情况下,有些颜色显得比实际距离近,我们称之为前进色;而另一些颜色显得比实际距离远,我们称之为后退色。在摄影构图中,恰当地运用色彩及浓淡的变化,有助于改善令人不满意的空间比例及纵深感。其实,这种视觉距离的感受往往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印象是一致的,当我们看到色彩较重的物体时,往往会感觉到较重的质量,如钢铁、煤炭、石块等,而当我们看到色彩较轻的物体时,往往会感觉到较轻的质量,如白云、丝帛、棉絮等,而正是这种经验的叠加,使色彩浓淡的视觉距离进一步增加。
构图与色彩情感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会给照片带来不同的氛围,这和人类对色彩的反应是分不开的。在摄影构图中,摄影者应该善于使用色彩的不同情感来传达自己的意愿,使观者印象深刻或引发共鸣。一般来讲,红色给人以热烈、奔放、警示、力量、浪漫等暗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适宜表现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场景。绿色给人以清新、自然、安静、安全、生机等情感。绿色是大自然中生命力的颜色。黄色给人以活泼、明快、成熟、温暖、灿烂等感觉,适宜表现晨昏、丰收、秋色等场景。蓝色给人以深邃、悠远、理智、纯净、神秘、寂寞、冷酷等情感。
0色彩与感光度
高感光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快门速度,但是照片的噪点将会增加,颗粒感将会明显,这一点我们都已经熟知,但是,高感光度对于色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总的趋势是感光度越高,色彩的饱和度越低,这是由感光度的实现原理所决定的。感光度的提出是胶片年代的产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胶片对光线的化学反应速度标示为感光度,并在胶片生产和使用中加以标准化。从那时起我们的摄影就开始遵循这一行业标准,我们购买的胶卷上都标记有ISO100、ISO 200、ISO 400等字样,ISO数值越大,表示胶卷的感光速度越快,意味着ISO数值高的胶卷,只需要较弱的光线就能使胶卷生成影像,以便在同样亮度的光线条件下,可以使用较小的光圈或较高的快门速度,即感光度与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比如使用ISO 100的胶卷,曝光时间为1秒,在同样的场景下,使用ISO 200的胶卷,曝光时间就会减少一半,达到1/2秒。传统胶卷的感光度是通过改变胶卷的化学成分,来改变它对光线的敏感度;与传统胶片不同,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为了实现模拟胶片感光度的目的,数码相机普遍采用了电子信号放大增益技术,提供高感光度时需要提供相应的增益幅度,在输出影像信号前都必须做相应的信号放大,因为CCD/CMOS的输出电平较低,尤其当环境光线黯淡时,为了使影像发生量变,放大器就按相应的ISO数值加大增益幅度。但是,由于采用了电子信号放大增益技术,将导致每个像素点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增益幅度的增加而增大,就会产生多种色彩的噪声。这种噪声的直接结果,一是增加了照片的颗粒度,使细腻度大大降低;二是混入了各种杂色噪声,使得原本纯度较高的色彩产生其他色彩的噪点,让整个色块的纯度降低,在色相和明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影响的就是色彩的饱和度。虽然目前通过CCD/CMOS的重新设计及驱动引擎算法的改进,噪声已经大大减少,但对色彩饱和度的影响在高感光度时还是比较明显的。
消色与主体的凸显
消色,顾名思义就是颜色的消失,也就是黑白灰三色。黑白灰的物体对光源的光谱成分不是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而是等量吸收和等量反射各种光谱成分,这时物体看上去没有了色彩。对各种光谱成分全部吸收的表面,看上去是黑色,等量吸收一部分和等量反射一部分的表面是灰色,反射绝大部分而吸收极小部分是白色。消色和任何色彩搭配在一起,都显得很协调。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消色的特性,突出被摄主体,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构图进行前景、背景、时机等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后期软件进行处理已得到的消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全部消色的照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白照片,并不属于本小节的讨论范畴。由于完全消色的场景并不容易得到,因此,我们往往把具有较低饱和度且色调单一的背景与前景都纳入消色的讨论范畴。
光线角度变化对构图的影响
光线是摄影造型的重要手段,根据光线投射方向的变化,可将光线分为顺光、前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底光等,而在每一种方向上,随着角度高低的变化,被摄体的明暗面及所占的比例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在摄影构图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光线对构图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调整拍摄角度,纳入不同的前景等方式,来获取构图方式。比如下面拍摄于同一地点的两张照片,照片一为太阳角度比较高时拍摄的,由于雪山的整体几乎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因此,选取了一丛松林作为雪山的呼应进行构图的平衡;而照片二的太阳已经快要落山,部分雪山已经掩映在阴影中,因此变换拍摄角度,纳入经幡作为前景,有效填补了阴影的空白。
顺光构图的细节表现
顺光就是光线顺着相机镜头的方向,投射到摄影主体上。顺光拍摄时,由于被摄体受光均匀,因此曝光控制相对简单,这也是多数人经常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之一。同时,顺光拍摄时可以对被摄体的细节有很准确地反映。因此,很多有人物的风光旅游照和普通闪光灯照出的照片都属于这种用光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拍摄的照片反差和对比度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结合低色温、局域光、遮挡等方式,增加照片的趣味性。具体地讲,顺光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利用低角度顺光,把摄影主体的一部分隐匿于前方遮挡物的阴影中,来增加照片的层次感。
利用有特色或具有几何美感的物体充当前景,采用框架构图或半框架构图方式,增加照片的立体感和趣味性。
利用大光圈的虚化作用,使被摄主体脱离于背景之外,增加照片的空间透视感。
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方式,如红绿对比,蓝黄对比等,增加照片的色彩美学特性。
利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通过形状的对比和引导作用,增加照片的几何美感。
前侧光构图的柔和过渡
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机镜头左侧或右侧成一定锐角,投射到摄影主体上。这个角度没有定论,一般介于30°~60°之间。这样的角度,在适度增加照片的对比度和反差的情况下,仍能够保留大部分的细节,同时具有阴影、色彩差异等特殊效果,非常适合拍摄风光、建筑。另外,在人像摄影和新闻摄影中使用也很多。侧顺光兼具顺光对于被摄体细节的刻画及侧光对于被摄体质感的刻画,既不像顺光那样很容易缺乏层次,也不像侧光那样具有等分的明亮面和阴影面,总体的照片明亮面明显多于阴影面,具有较为柔和的过渡效果,同时可有效增加照片的层次,因此,侧顺光在摄影造型中被广泛采用。当然,这种过渡还依赖于光线的强度,如果光线过强,即使采用前侧光构图,明亮面和阴影面交接处仍会产生较强的对比与反差。
侧光突出画面反差与对比
侧光就是光线从相机镜头左侧或右侧成大约90°角,投射到被摄主体上。由于光线是从正侧面投射过来,因此使得被摄体形成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的特殊效果,对比度和反差十分强烈,具有十分明显的立体感,这在建筑摄影和创意摄影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在拍摄细节方面,虽然高对比度对细节表现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对于表现粗糙物质的质感,如沙地、树皮等有着先天的优势,在人像拍摄方面可以用于表现阳刚的气质。
利用侧光所营造的强烈的明暗对比,使被摄主体的造型感显著增强,非常适用于拍摄棱角分明、形状突出的被摄体,如建筑、古迹、山石等。
利用侧光形成的均匀阴影,可以表现被摄体的粗糙之感,如树皮、沙地、田埂等,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几何美。
利用侧光所形成的面部阴影,可以有效地增强人物的沧桑感和阳刚美。
利用侧光对毛发等半透明物质的穿透作用,可以增加被摄主体,如长发美女、长毛宠物等的光色效果,增加画面的感染力。
利用低角度侧光,使得被摄主体拉出长长的影子,这种方式非常利于表现主体不大的场景,长长的影子可以增大主体的范围,起到突出被摄主体的作用。
侧逆光和逆光的构图原则
逆光就是光线正对着相机镜头的方向,投射到摄影主体上。逆光拍摄时,由于被摄体的正面没有光源,对于普通物体会产生明显的边缘光,对于半透明和透明物体,会产生明显的透射光,对水面会产生波光粼粼的反射光。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让光源进入画面,如拍摄日出和日落,就需要等待太阳到一定的低角度,色彩为迷人,同时和其他被摄体的光比小时进行拍摄,以免超出感光元件的宽容度,或者干脆把被摄体拍成剪影;二是可以让被摄体完全遮挡住光源,完全凭借轮廓光或透射光来表现被摄体。侧逆光是光线从相机镜头左侧或右侧成一定钝角,投射到摄影主体上。这个角度没有定论,一般介于120°~150°之间,低于120°,则属于侧光的范畴,高于150°,则属于逆光的范畴。这样的角度,使被摄体有2/3~4/5左右的主体位于阴影之中,光影效果介于逆光和侧光之间。
对于不透光的主体,会产生明显的边缘光,有利于表现主体的轮廓,能够使被摄主体从背景中脱颖而出。
对于半透明或接近透明的主体,会产生明显的透射光,有利于表现摄影主题的质感,特别是对透明不透明相间的主体,如树叶的叶脉和叶片,能够清晰地区分这种质感。
利用低角度光线在光亮表面的反射现象,可以拍摄水面和其他反射表面的反光,能够营造出闪烁迷人的效果。
由于逆光时光比大的特性,可以拍摄高调照片或剪影照片。不同的是,高调照片的主体是曝光合适, 背景完全或几乎完全过曝;而剪影照片的背景曝光合适,主体却因曝光不足而几乎全黑。
逆光拍摄时,如果希望主体和背景都能够受光均匀且曝光合适,可以采用补光的方式,如闪光灯或其他灯光、反光板等。这在拍摄逆光人像时非常重要。
构图时如何避免眩光
摄影中的眩光,一般指在逆光拍摄时所形成的画面雾化、光圈呈现、彩色光线、耀斑(鬼影)等,这主要是由镜头的光学结构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单反镜头会由多组多片透镜组成,每个镜片都有两个反射面,一个镜头就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反射面,一般非镀膜镜片会反射约5%左右的入射光线,即使是高质量的镀膜镜片,也会有1%~2%的光线被反射,反射面越多,光线进入镜头后反射和扩散次数就会越多,所以镜头越复杂成像质量就越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时,高强度光源进入镜头使得多个反射面相互干扰,就会很容易形成眩光。镜头眩光是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之一,要尽量加以避免。为了防止或减轻眩光鬼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简单也是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角度,尽量不拍摄逆光太强的效果。当然,这属于下下策了,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使用廉价镜头,那么没有办法,不拍为好。
使用定焦镜头替代变焦镜头。因为变焦镜头的结构比定焦镜头更为复杂,镜片的组数和片数要多于定焦镜头,因此,产生眩光和鬼影的几率就更高。
使用多层镀膜的高质量镜头。现在的多层镀膜技术可以限度地增加透光率,也就是减少反射率,这样就会减少眩光产生的几率和影响程度。
逆光拍摄时,建议摘除各种滤镜,要知道多一层镜片,就会增加眩光鬼影的几率。特别是一些廉价的UV镜,很多人不注意滤镜的选择,经常会见到一些摄友用着上万的镜头,确拧了一个几十块的廉价UV镜,“牛头”顿时变“狗头”。
使用遮光罩,可以有效去除或减轻眩光和鬼影的产生。优质遮光罩的内壁是经过多重消光处理的,其内壁的反射率仅为10%左右,使用时本身不会对镜片产生折射。使用遮光罩对于抑制画面眩光、避免杂光进入镜头有显著作用。 使用辅助遮光物,有时当逆光光源太正,即使使用了遮光罩仍无法避免眩光,此时,可使用身边的任何遮挡物,如帽子等,遮住光源的方向,只要帽子不进入到取景器即可。这样可有效避免眩光的产生。
未遮挡阳光,画面产生严重的眩光,在出现耀斑
的情况下,画面通透性也大受影响。
眩光并非总是一无是处
眩光在很多时候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的,因此,有时要学会控制,把眩光的影响控制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眩光完成平时无法完成的拍摄效果。
色彩对构图的提升
发现强烈色彩的对比
互补色系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并运用这种强烈色彩的对比来进行摄影构图。根据色盘,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哪些色彩属于互补色系。在光学中,互补色有着严格的定义,是指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时,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不过,对于摄影师而言,在一张照片中,找到占据画面一定比重且完全互补的颜色,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在摄影中,我们把色盘上相距120°~180°之间的色系统称为互补色系,根据所处色盘角度的不同,又分为双色互补和三色互补,双色互补是指在色彩转盘上相距180°的两组色彩,红和青的组合、蓝和黄的组合等。三色互补是指在色彩转盘上相距120°的三组色彩,如红、蓝、绿的组合等。在这里,要特别明确一下,摄影中所讲的三原色(红、绿、蓝)和绘画中所讲的三原色(红、黄、蓝)是有区别的。另外,还需要了解的是,互补色系的光按比例搭配到一起,就会呈现白光的效果,但是同样是这三种颜色的颜料,按同样比例调配而成的颜色却是黑色。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颜料的色彩是它的反射光,颜料的混合执行“减法混合法则”,简单地说,就是颜色越混越深。而色光的混合执行“加法混合法则”,也就是说,色光越混越浅。举个简单的例子,红色颜料和绿色颜料混合后得到的颜色大体上属于暗灰红的色彩,而红色光和绿色光混合后产生的是黄色光。在摄影中,善于使用互补色系的搭配,可以使
画面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特别适合于色彩鲜艳的风光、花卉等题材的拍摄。
过渡色彩的构图韵律
在色盘上相邻或距离较近的色彩,以及每种色彩的浓淡和明亮变化,相对于互补色系来讲,少了强
烈的对比,但是比较协调,给人以平缓舒服的心理感受。由于过渡色彩的变化比较舒缓,因此,在使用过渡色彩进行构图时,应辅之以点、线、面的结合,特别是要在韵律上下功夫。
色彩轻重与视觉距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体验到由于色彩的不同造成空间远近感不同,也就是说视觉距离与实际距离并不总是成正比。在视距相等的情况下,有些颜色显得比实际距离近,我们称之为前进色;而另一些颜色显得比实际距离远,我们称之为后退色。在摄影构图中,恰当地运用色彩及浓淡的变化,有助于改善令人不满意的空间比例及纵深感。其实,这种视觉距离的感受往往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印象是一致的,当我们看到色彩较重的物体时,往往会感觉到较重的质量,如钢铁、煤炭、石块等,而当我们看到色彩较轻的物体时,往往会感觉到较轻的质量,如白云、丝帛、棉絮等,而正是这种经验的叠加,使色彩浓淡的视觉距离进一步增加。
构图与色彩情感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会给照片带来不同的氛围,这和人类对色彩的反应是分不开的。在摄影构图中,摄影者应该善于使用色彩的不同情感来传达自己的意愿,使观者印象深刻或引发共鸣。一般来讲,红色给人以热烈、奔放、警示、力量、浪漫等暗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适宜表现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场景。绿色给人以清新、自然、安静、安全、生机等情感。绿色是大自然中生命力的颜色。黄色给人以活泼、明快、成熟、温暖、灿烂等感觉,适宜表现晨昏、丰收、秋色等场景。蓝色给人以深邃、悠远、理智、纯净、神秘、寂寞、冷酷等情感。
0色彩与感光度
高感光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快门速度,但是照片的噪点将会增加,颗粒感将会明显,这一点我们都已经熟知,但是,高感光度对于色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总的趋势是感光度越高,色彩的饱和度越低,这是由感光度的实现原理所决定的。感光度的提出是胶片年代的产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胶片对光线的化学反应速度标示为感光度,并在胶片生产和使用中加以标准化。从那时起我们的摄影就开始遵循这一行业标准,我们购买的胶卷上都标记有ISO100、ISO 200、ISO 400等字样,ISO数值越大,表示胶卷的感光速度越快,意味着ISO数值高的胶卷,只需要较弱的光线就能使胶卷生成影像,以便在同样亮度的光线条件下,可以使用较小的光圈或较高的快门速度,即感光度与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比如使用ISO 100的胶卷,曝光时间为1秒,在同样的场景下,使用ISO 200的胶卷,曝光时间就会减少一半,达到1/2秒。传统胶卷的感光度是通过改变胶卷的化学成分,来改变它对光线的敏感度;与传统胶片不同,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为了实现模拟胶片感光度的目的,数码相机普遍采用了电子信号放大增益技术,提供高感光度时需要提供相应的增益幅度,在输出影像信号前都必须做相应的信号放大,因为CCD/CMOS的输出电平较低,尤其当环境光线黯淡时,为了使影像发生量变,放大器就按相应的ISO数值加大增益幅度。但是,由于采用了电子信号放大增益技术,将导致每个像素点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增益幅度的增加而增大,就会产生多种色彩的噪声。这种噪声的直接结果,一是增加了照片的颗粒度,使细腻度大大降低;二是混入了各种杂色噪声,使得原本纯度较高的色彩产生其他色彩的噪点,让整个色块的纯度降低,在色相和明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影响的就是色彩的饱和度。虽然目前通过CCD/CMOS的重新设计及驱动引擎算法的改进,噪声已经大大减少,但对色彩饱和度的影响在高感光度时还是比较明显的。
消色与主体的凸显
消色,顾名思义就是颜色的消失,也就是黑白灰三色。黑白灰的物体对光源的光谱成分不是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而是等量吸收和等量反射各种光谱成分,这时物体看上去没有了色彩。对各种光谱成分全部吸收的表面,看上去是黑色,等量吸收一部分和等量反射一部分的表面是灰色,反射绝大部分而吸收极小部分是白色。消色和任何色彩搭配在一起,都显得很协调。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消色的特性,突出被摄主体,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构图进行前景、背景、时机等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后期软件进行处理已得到的消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全部消色的照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白照片,并不属于本小节的讨论范畴。由于完全消色的场景并不容易得到,因此,我们往往把具有较低饱和度且色调单一的背景与前景都纳入消色的讨论范畴。
尝试在同一画面表现
冷暖色调的对比
通过前面章节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以红色、橙色、黄色等可以给人以温暖感受的色调为主的,我们称之为暖色调,而以蓝色、绿色、紫色等可以给人以冷静、深远感受的,我们称之为冷色调。正是由于冷暖色调具有截然相反的情感特性,当冷暖色调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中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冷暖色调的存在,并尝试在同一构图中体现这种冷暖色调的矛盾与对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