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76497
内容简介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 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一类值得注意的现象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档案”泛化”论文献综述
1.2.1.1 档案概念”泛化”论
1.2.1.2 档案学术”泛化”论
1.2.1.3 术语学”泛化”论
1.2.2 现代化与世俗化文献综述
1.2.2.1 现代性与现代化
1.2.2.2 世俗化
1.2.3 后现代思潮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创新、不足与后续研究
1.4.1 论文创新
1.4.2 不足与后续研究
第2章 世俗万象–“泛化”的普遍性
2.1 预设:”档案”的相关度
2.2 图书”档案热”
2.2.1 “传统”档案和”非传统”档案
2.2.2 院资料室与校图书馆藏书比较
2.2.3 图书”档案热”个案
2.2 电视”档案热”
2.3 分析:”档案热”的世俗特征
第3章 外延突围–档案概念”泛化”
3.1 前提:传统档案概念的特征
3.2 现象之一:非档案界之”办事档案”
3.3 现象之二:档案界之”大”概念
3.3.1 “大文件”
3.3.2 “大档案”
3.3.3 “大编研”
3.4 现象之三:平民情结
3.4.1 民间档案
3.4.2 民生档案
3.5 分析:档案来源的”多元化”
第4章 制度理性–档案工作”泛化”
4.1 “基旨”:档案工作之”现代化”
4.2 “公共档案馆”举措的”失当”
4.2.1 “公共档案馆”之公共性
4.2.2 专门档案之动态性
4.3 科技档案概念的”淡化”
4.3.1 理论、政策因素
4.3.2 两个案例
4.3.2.1 鄱阳湖治理档案
4.3.2.2 景德镇陶瓷档案
4.4 分析:档案工作”泛化”之现代性
第5章 热点纷呈–档案学术”泛化”
5.1 “范式”:来源原则
5.1.1 “范式”论回溯
5.1.2 “范式”内核
5.1.3 来源原则与历史主义
5.2档案学术动向
5.2.1 档案社会学
5.5.2 档案文化论和社会记忆说
5.2.3 档案与休闲
5.2.4 档案信息资源论
5.2.5 档案管理视角论
5.2.6 档案知识管理论
5.3 解谜与泛化:两大主线
5.3.1 “解谜”:后保管模式
5.3.3 “泛化”:信息资源管理论
5.4 分析:档案学术”泛化”的效应
第6章 对接与碰撞–“泛化”动因
6.1 现代化历程–启蒙运动与世俗化
6.1.1 启蒙运动
6.1.2 现代性和现代化
6.1.3 世俗化
6.2 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6.2.1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6.2.2 后现代档案学思潮
6.3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影响
6.4 现代化的困境–未完成的现代性
6.4.1 对理性的过分迷信
6.4.2 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结束语:重构档案文明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 谢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一类值得注意的现象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档案”泛化”论文献综述
1.2.1.1 档案概念”泛化”论
1.2.1.2 档案学术”泛化”论
1.2.1.3 术语学”泛化”论
1.2.2 现代化与世俗化文献综述
1.2.2.1 现代性与现代化
1.2.2.2 世俗化
1.2.3 后现代思潮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创新、不足与后续研究
1.4.1 论文创新
1.4.2 不足与后续研究
第2章 世俗万象–“泛化”的普遍性
2.1 预设:”档案”的相关度
2.2 图书”档案热”
2.2.1 “传统”档案和”非传统”档案
2.2.2 院资料室与校图书馆藏书比较
2.2.3 图书”档案热”个案
2.2 电视”档案热”
2.3 分析:”档案热”的世俗特征
第3章 外延突围–档案概念”泛化”
3.1 前提:传统档案概念的特征
3.2 现象之一:非档案界之”办事档案”
3.3 现象之二:档案界之”大”概念
3.3.1 “大文件”
3.3.2 “大档案”
3.3.3 “大编研”
3.4 现象之三:平民情结
3.4.1 民间档案
3.4.2 民生档案
3.5 分析:档案来源的”多元化”
第4章 制度理性–档案工作”泛化”
4.1 “基旨”:档案工作之”现代化”
4.2 “公共档案馆”举措的”失当”
4.2.1 “公共档案馆”之公共性
4.2.2 专门档案之动态性
4.3 科技档案概念的”淡化”
4.3.1 理论、政策因素
4.3.2 两个案例
4.3.2.1 鄱阳湖治理档案
4.3.2.2 景德镇陶瓷档案
4.4 分析:档案工作”泛化”之现代性
第5章 热点纷呈–档案学术”泛化”
5.1 “范式”:来源原则
5.1.1 “范式”论回溯
5.1.2 “范式”内核
5.1.3 来源原则与历史主义
5.2档案学术动向
5.2.1 档案社会学
5.5.2 档案文化论和社会记忆说
5.2.3 档案与休闲
5.2.4 档案信息资源论
5.2.5 档案管理视角论
5.2.6 档案知识管理论
5.3 解谜与泛化:两大主线
5.3.1 “解谜”:后保管模式
5.3.3 “泛化”:信息资源管理论
5.4 分析:档案学术”泛化”的效应
第6章 对接与碰撞–“泛化”动因
6.1 现代化历程–启蒙运动与世俗化
6.1.1 启蒙运动
6.1.2 现代性和现代化
6.1.3 世俗化
6.2 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6.2.1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6.2.2 后现代档案学思潮
6.3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影响
6.4 现代化的困境–未完成的现代性
6.4.1 对理性的过分迷信
6.4.2 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结束语:重构档案文明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 谢
前 言
中国档案学研究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什么太多的原创理论,但却始终感觉良好–因为每当仰望星空,诸如一些类似于新老”三论”的前卫思想在向档案学招手,大家几乎可以不太费力气地从中找到自己学科进步或者已经是先进的理论根据,于是身心倍受鼓舞。如果大家需要从这种”仰望”的姿态调整一下以解除疲劳的话,我们可爱的大地依然十分给力,诸如一些冠以档案名义的”社会存在”此起彼伏:从新老媒体开办的栏目到街头巷尾风传的趣谈似乎无不与档案有关……这些现象的出现,给了档案学界一种不太真实的存在感,那就是档案学既可以高端大气上档次,又可以冷艳高贵接地气。
事情果真是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中国档案学已经告别了”黄土地高围墙” 的窘迫,在”理性的呼唤” 中幡然猛醒,但是依然没有真正走出”国外””图情”怪圈 ,没有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模式,没有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康庄大道。痛定思痛,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代档案学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认识不足,常常被一些虚假的繁荣景色所迷惑,对档案学自身的价值缺乏恰如其分的评估。因此,中国档案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从清理包括学术环境在内的生存环境入手。
在档案学通往学术”坦途”的道路上,徐欣云的《档案”泛化”现象研究》似乎是一个不可以绕过的门槛。即大家必须解决如何看待这个纷繁的世界,如何从中找出属于滋润学科发展的营养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据作者称,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档案”泛化”现象主要包括大众的”档案热”、档案概念的”泛化”、档案工作的”泛化”和档案学的”泛化”。作者进而指出,档案”泛化”的动因比较复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征,也是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结果,还交织着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各种思潮和文化运动的对接和碰撞下,才有当下我国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混杂图景,摇摆于现在与过去、制造和发现之间。世俗化是这个图景的主要特征。影响档案’泛化’的因素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可是,我国档案学者往往忽视’启蒙’运动对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影响,而是直接把西方的当代物质文明作为现代性的’典范’,认为启蒙和现代化的语境就是国家’富强’。档案的’泛化’就会表现为盲目跟随时代发展和盲目’西化’,如此坚持’现代性’从而对西方’后现代’作了现代主义的错解,也就会对产生于西方后现代思潮下的’系统论’、’新来源观’、’后保管模式’等有所误读。”
难能可贵的是,徐欣云在研究档案”泛化”现象的过程中,不乏对当代档案学著作及其作者的分析。尽管这些分析可能属于一家之言,其中有些观点大家并不一定认同,但是我们不能不为这种治学的精神所折服–在世风日下、人言不古的学术圈中,人们还能够读到这样的文章,发现这样的观点,不能不说是一种幸事。相传天宝三年,李白到黄鹤楼发现崔颢的《黄鹤楼》,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有鉴于此,我还是请大家读《档案”泛化”现象研究》原文吧!
事情果真是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中国档案学已经告别了”黄土地高围墙” 的窘迫,在”理性的呼唤” 中幡然猛醒,但是依然没有真正走出”国外””图情”怪圈 ,没有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模式,没有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康庄大道。痛定思痛,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代档案学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认识不足,常常被一些虚假的繁荣景色所迷惑,对档案学自身的价值缺乏恰如其分的评估。因此,中国档案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从清理包括学术环境在内的生存环境入手。
在档案学通往学术”坦途”的道路上,徐欣云的《档案”泛化”现象研究》似乎是一个不可以绕过的门槛。即大家必须解决如何看待这个纷繁的世界,如何从中找出属于滋润学科发展的营养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据作者称,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档案”泛化”现象主要包括大众的”档案热”、档案概念的”泛化”、档案工作的”泛化”和档案学的”泛化”。作者进而指出,档案”泛化”的动因比较复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征,也是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结果,还交织着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各种思潮和文化运动的对接和碰撞下,才有当下我国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混杂图景,摇摆于现在与过去、制造和发现之间。世俗化是这个图景的主要特征。影响档案’泛化’的因素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可是,我国档案学者往往忽视’启蒙’运动对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影响,而是直接把西方的当代物质文明作为现代性的’典范’,认为启蒙和现代化的语境就是国家’富强’。档案的’泛化’就会表现为盲目跟随时代发展和盲目’西化’,如此坚持’现代性’从而对西方’后现代’作了现代主义的错解,也就会对产生于西方后现代思潮下的’系统论’、’新来源观’、’后保管模式’等有所误读。”
难能可贵的是,徐欣云在研究档案”泛化”现象的过程中,不乏对当代档案学著作及其作者的分析。尽管这些分析可能属于一家之言,其中有些观点大家并不一定认同,但是我们不能不为这种治学的精神所折服–在世风日下、人言不古的学术圈中,人们还能够读到这样的文章,发现这样的观点,不能不说是一种幸事。相传天宝三年,李白到黄鹤楼发现崔颢的《黄鹤楼》,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有鉴于此,我还是请大家读《档案”泛化”现象研究》原文吧!
在线试读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一类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社会上,”档案”一词正以风起云涌之势被大量使用,很多揭秘、纪实、备忘录等书籍被冠以”档案”之名,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历史的代价–文革死亡档案》(金石开编著,1993)、《民间灵气–癸未甲申田野考察档案》(冯骥才著,2005)、《电视档案 5·12汶川大地震备忘》(梁晓涛主编,2008)、《怀望遥远的青春–山东知青档案实述》(山东省档案局编著,2009)、《中国股市风云档案》(李幛喆编著,2011)等,举不胜举;电视媒体也以档案素材吸引观众,如中央电视台四套(CCTV-4)的《国宝档案》栏目,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的《档案》栏目;另外还有网络媒体的博客档案、明星档案等也借用”档案”一词。在我国,重视档案的价值一直是国人共有的嗜好,并不是档案界的专利,”国人通性,重典籍” ,”每一个拥有往事的人都拥有档案” ,因此以”档案”冠名的书籍、电视栏目、网站,以”档案”所暗喻的真实性和隐秘性来吸引眼球。在国外,也有类似现象,美国档案学者弗朗西斯·布劳因说:”我的始发点对’档案’一词各种各样的用法做一番考察。近来,这个词突然间时兴起来,几乎无所不在” ;这类现象也被称为”档案热”, “J.德里达曾经从后现代主义哲学角度对人类社会中的档案现象进行了探讨” ,以解构主义首创者德里达的《档案热:弗洛伊德印象》()一书为始基,西方档案学者开始对传统档案概念进行反思,在特里.库克的《档案学和后现代主义:旧观念的新构想》 一文中,对这些以”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反思文章有所总结。这类现象在我国也有些译著,如《未经修改的档案:赫鲁晓夫传》(Ю.B.叶梅利亚诺夫著,张俊翔,石国雄译,2009),《党卫军档案:二战史中可耻的章节》(克洛普著,2004年)等。
在档案学界,有另外的现象:学术成果中不以”档案”冠名,而以”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为题,如档案专业博士论文就有很多不以”档案”为标题:中国人民大学的有《电子文件真实性及其凭证价值研究》(张宁,2005)、《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蒋冠,2008)、《公民获取政府电子文件信息权利保障研究》(连志英,2010)等;武汉大学的有《信息保障及其评价指标应用基础研究》(肖英,2006),《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吕元智,2009)等;档案学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广泛,研究热点随着时代变迁而变迁,如有知识管理论、电子文件管理论、社会记忆论。学界这种弃用”档案”而趋用其他相近或时髦词汇的现象,可看着是学术外延的扩张,是学术的求变、求新,同时也有迷失研究核心之虞。在档案工作中,也有类似现象:档案部门提出的”民生档案”、”大文件”、”大档案”、”大编研”等新名词,是对档案传统概念的外延拓展,其主要特征是冲击传统上认定的档案的来源渠道;”文档一体化”、”和县模式”等可看作是档案工作范围的延伸和扩展等。
如果按照划界的思路看,以上大众、学界、业界对”档案”一词的使用已全然不是传统模样。如果我们不急于给出一个诸如时代进步之类的简单概括,而纯粹就现象而言,”泛化”一词便浮出水面。
对档案”泛化”现象的涵义,至今还并无统一的界定。档案学者对于档案”泛化”现象众说纷纭,如,黄存勋认为档案”泛化”是”我国档案界”相继出现的拓宽档案概念外延现象 ,郭红解则认为是”社会媒体”借用档案概念来包装栏目的现象 ,谷凯波认为是”档案”一词在”社会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的种种偏差 ,任汉中认为”泛化”是”社会公众”缺乏对档案的深入了解造成的”档案”概念的泛化和庸俗化 ,如此等等。无论如何,学者们都承认档案”泛化”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档案”泛化”现象可以界定为:在档案概念上,表现为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对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在学术上既表现为学术外延的积极拓展,也是档案学术核心弱化或去档案化的表现;在档案工作上,”泛化”则体现为,档案工作制度理想和档案工作现实的落差,从而使得档案工作边缘模糊不清,导致某些档案被疏忽而边缘化或”泛化”。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一类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社会上,”档案”一词正以风起云涌之势被大量使用,很多揭秘、纪实、备忘录等书籍被冠以”档案”之名,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历史的代价–文革死亡档案》(金石开编著,1993)、《民间灵气–癸未甲申田野考察档案》(冯骥才著,2005)、《电视档案 5·12汶川大地震备忘》(梁晓涛主编,2008)、《怀望遥远的青春–山东知青档案实述》(山东省档案局编著,2009)、《中国股市风云档案》(李幛喆编著,2011)等,举不胜举;电视媒体也以档案素材吸引观众,如中央电视台四套(CCTV-4)的《国宝档案》栏目,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的《档案》栏目;另外还有网络媒体的博客档案、明星档案等也借用”档案”一词。在我国,重视档案的价值一直是国人共有的嗜好,并不是档案界的专利,”国人通性,重典籍” ,”每一个拥有往事的人都拥有档案” ,因此以”档案”冠名的书籍、电视栏目、网站,以”档案”所暗喻的真实性和隐秘性来吸引眼球。在国外,也有类似现象,美国档案学者弗朗西斯·布劳因说:”我的始发点对’档案’一词各种各样的用法做一番考察。近来,这个词突然间时兴起来,几乎无所不在” ;这类现象也被称为”档案热”, “J.德里达曾经从后现代主义哲学角度对人类社会中的档案现象进行了探讨” ,以解构主义首创者德里达的《档案热:弗洛伊德印象》()一书为始基,西方档案学者开始对传统档案概念进行反思,在特里.库克的《档案学和后现代主义:旧观念的新构想》 一文中,对这些以”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反思文章有所总结。这类现象在我国也有些译著,如《未经修改的档案:赫鲁晓夫传》(Ю.B.叶梅利亚诺夫著,张俊翔,石国雄译,2009),《党卫军档案:二战史中可耻的章节》(克洛普著,2004年)等。
在档案学界,有另外的现象:学术成果中不以”档案”冠名,而以”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为题,如档案专业博士论文就有很多不以”档案”为标题:中国人民大学的有《电子文件真实性及其凭证价值研究》(张宁,2005)、《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蒋冠,2008)、《公民获取政府电子文件信息权利保障研究》(连志英,2010)等;武汉大学的有《信息保障及其评价指标应用基础研究》(肖英,2006),《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吕元智,2009)等;档案学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广泛,研究热点随着时代变迁而变迁,如有知识管理论、电子文件管理论、社会记忆论。学界这种弃用”档案”而趋用其他相近或时髦词汇的现象,可看着是学术外延的扩张,是学术的求变、求新,同时也有迷失研究核心之虞。在档案工作中,也有类似现象:档案部门提出的”民生档案”、”大文件”、”大档案”、”大编研”等新名词,是对档案传统概念的外延拓展,其主要特征是冲击传统上认定的档案的来源渠道;”文档一体化”、”和县模式”等可看作是档案工作范围的延伸和扩展等。
如果按照划界的思路看,以上大众、学界、业界对”档案”一词的使用已全然不是传统模样。如果我们不急于给出一个诸如时代进步之类的简单概括,而纯粹就现象而言,”泛化”一词便浮出水面。
对档案”泛化”现象的涵义,至今还并无统一的界定。档案学者对于档案”泛化”现象众说纷纭,如,黄存勋认为档案”泛化”是”我国档案界”相继出现的拓宽档案概念外延现象 ,郭红解则认为是”社会媒体”借用档案概念来包装栏目的现象 ,谷凯波认为是”档案”一词在”社会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的种种偏差 ,任汉中认为”泛化”是”社会公众”缺乏对档案的深入了解造成的”档案”概念的泛化和庸俗化 ,如此等等。无论如何,学者们都承认档案”泛化”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档案”泛化”现象可以界定为:在档案概念上,表现为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对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在学术上既表现为学术外延的积极拓展,也是档案学术核心弱化或去档案化的表现;在档案工作上,”泛化”则体现为,档案工作制度理想和档案工作现实的落差,从而使得档案工作边缘模糊不清,导致某些档案被疏忽而边缘化或”泛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