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2098丛书名: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
当代名医成长实践录——国家*层次中医人才培养项目“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研修成果。
本书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之一, 作者为厦门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第二批“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学员。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 读经典” 主要介绍其在“ 国家优才” 项目3 年研修期间对中医经典的临床感悟,读各部医籍典著的心得体会及临床实际应用,中篇“勤临床”详细阐述其对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临床善治和重点病种的系统认识、诊治经验及验案, 下篇“ 跟名师” 介绍其跟师朱良春、李振华、干祖望、洪广祥等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系统总结。
上篇 读经典
经典的魅力…………………………………………………… 3
《黄帝内经》读后感………………………………………… 4
从《黄帝内经》论中医之三焦…………………………… 41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 45
桂枝汤临床运用…………………………………………… 59
小柴胡汤临床运用………………………………………… 62
理中丸(汤) 临床运用探析……………………………… 6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临床运用……………………… 71
小青龙汤临床心得………………………………………… 73
葶苈大枣泻肺汤临床心得………………………………… 75
甘麦大枣汤临证心得……………………………………… 76
上焦宣痹汤临床运用心得………………………………… 78
中篇 勤临床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87
宣敛并调法论治咳嗽……………………………………… 90
三散法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心得………………… 93
论治哮喘病………………………………………………… 98
温胆汤论治喉痹…………………………………………… 103
益气温阳法辨治过敏性鼻炎的临床体会………………… 106
补中益气汤疗鼻疾………………………………………… 109
通窍活血汤治疗鼻喉病举隅……………………………… 111
温胆汤论治内科疑难杂症探析…………………………… 115
从肝脾肾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体会……………… 121
运用反治法论治妇科疾病………………………………… 127
大黄治疗血证探讨………………………………………… 134
经络辨证诊治疑难杂症探析……………………………… 137
论表里同治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142
“火神派冶理论的临床运用……………………………… 144
中医“通鼻窍冶用药探析………………………………… 147
从“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冶到重用川芎治偏头痛…… 148
中医药论治黄褐斑思路…………………………………… 151
针刺方法论………………………………………………… 152
下篇 跟名师
传承的力量………………………………………………… 157
论朱良春教授治疑难病思路探析………………………… 158
李振华教授内伤头痛辨治思路…………………………… 163
干祖望教授论治耳鼻喉科疾患特色探析………………… 166
干祖望教授论治喉源性咳嗽经验………………………… 170
洪广祥教授“治肺不远温冶思想论治肺系疾病………… 174
洪广祥教授论治支气管扩张症经验……………………… 183
洪广祥教授治疗无症状性血尿的经验…………………… 187
张泽民教授创千鸡汤治咽喉炎经验……………………… 189
程氏安神方治疗失眠及临床变化应用探析……………… 192
彭荣琛教授论《黄帝内经》刺热法……………………… 195
附篇 临床随笔
中医治疗始终以平衡为主轴……………………………… 205
治病如打靶………………………………………………… 206
从“医不叩门冶之说谈中医的“治神冶………………… 207
中医的“三大常规冶……………………………………… 210
治病求本…………………………………………………… 212
前 言
曾经为一句淡淡的“像水一样流淌冶而感动过, 记得那是某位著名作家面对记者就如何看待生活磨难的提问时所回答的话。是的, 像水一样流淌! 体现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历练, 反映了多么睿智的生活哲理, 表达了多么坦然的平和心态。正如荀子曰:“神明博大以至约。”
像水一样流淌是自然而平实的。清代著名医家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有一首诗, 曰: “ 天施地孕水才通, 一气含三造化工, 万物根基从此立, 生生化化沐时中。冶水乃万物之源, 但它却“ 和其光, 同其尘冶, 表现了踏实和厚重、宁静和谦卑的姿态, 追求的是水到渠成的境界。中医药理论朴实无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从天地宇宙的发展规律到人体内在的微妙走向, 从日月星辰的变换更替到阴阳盛衰的动态平衡, 从五行生克的简单合理到脏腑经络的复杂变化,恰如司空图《诗品·雄浑》所言: “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冶终中医学在“ 道法自然冶的前提下, 遵循着“ 以人为本冶多层次、多角度的中庸唯美之道。我们感恩大自然的造化, 笃信中国文化的精深, 敬畏古代大家的智慧, 所以我们时刻以干祖望教授勤勉耕读的精神为榜样, 陶醉在孤灯独影伴长夜的寂寞中,享受顿悟后怦然心动、甘之如饴的快意, 怀着虔诚的心背负着传承中医药的重任。
像水一样流淌是博大而恢宏的。老子曰: “上善若水。冶它通达八方而广济天下, 以“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冶的胸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就是梦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远古以来, 我们的前辈带着一个原始的梦, 从神农尝百草的勇敢到李时珍亦步亦趋获得《本草纲目》的艰辛; 从砭石的盲目试用到循经取穴规律的发现; 从汇聚百家之言的《黄帝内经》到确立中医特色辨证论治体系的《伤寒杂病论》; 从一证一方的局限性对应到处处以整体观念把握。一代代“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冶的有识之士秉承着“大医精诚冶理念, 默默地传递着“ 大道至简冶的中医药学术精髓。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医药文献及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我们终于领悟了邓铁涛教授“ 六十方为医冶、朱良春教授“学到知羞冶的道理。面对中国历代中医药学家及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我们更加理解古人“ 活到老, 学到老冶“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冶的自勉之言, 所以我们谨记李今庸教授“熟读经典, 广览群书, 勇于实践, 勤于总结冶、洪广祥教授“知难而进冶的教诲, 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瑞典政治经济学家哈马绍说“绝不要测量山的高度冶, 而应不断攀登。
像水一样流淌是灵动而求新的。陶渊明《神释诗》说: “
天运无停机, 万象自昭著……而我居其中, 动息有理数。冶水舒缓为溪, 陡峭为瀑; 深而为潭, 韬光养晦; 浩瀚为海, 高歌猛进。它因机而动, 因动而活, 因活而进, 故有无限生机。中医虽坚持“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冶的平衡观, 但阴阳太极的圆道学说揭示了中医药理论的恒动观和辨证观, 因人而治, 因证而辨, 因时而疗, 因势利导, 孕育了中医人处变不惊的大气度。中医药学术理论日臻完善, 临床经验日益丰富, 从《论语》的“
温故而知新冶到《伤寒论》的“思求经旨, 演其所知冶, 告诉我们的是继承与创新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 如王琦教授勤求古训, 创立的中医体质学说为今后的健康管理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框架。从张仲景的见微知著到叶天士的四两拨千斤; 从蒲辅周的轻剂治顽疾到邓铁涛的辨证疗非典; 等等。不胜枚举的案例告诉我们的是“万变不离其宗冶的普世价值。
像水一样流淌是坚忍而执着的。《老子》云: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冶它“ 滴水穿石冶的信念, 令人肃然起敬。它随遇而安, 遇圆则圆, 逢方则方, 直如刻线, 曲可盘龙, 故曰“水无常形冶, 但水却常流。九曲黄河, 关山层叠, 百转千回, 却改变不了东流入海的意志, 彰显了它豁达和乐观的个性, 实在是蕴涵了“
流水不冻冶的禅机。中医药历时千年不衰,虽屡遭非议劫难, 仍然以勃勃生机傲立于科学的丛林。从曾经几时大规模的废医存药到对经络的质疑引发的中医药科学性的讨论、从发动消灭中医药的网上签名到取消中医药的主流地位等幼稚的荒谬的把戏, 考验着每一位中医人, 面对这样的挫折和困境, 中医学家们曾勇敢地发出“ 千载道统, 天下谁御冶的呐喊,中医药疗效历尽千年的临床考验以沉默的愤怒给予了有力的驳斥, 中医药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温柔深入人心筑成坚强的长城。所以我们沉下心来, 仍会为我们历代中医药名家的不懈努力而骄傲, 为我们传统中医药文化而自豪。
是的, 像水一样流淌吧, 这就是中华文化中亘古不变的旋律!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 感谢所有的恩师, 是你们的教诲让我终身受益; 感谢所有的学生, 是你们的成长促我不断追求; 感谢所有的患者, 是你们的信任使我更加努力。后, 还要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及策划编辑王利广老师!
万文蓉
2015 年4 月25 日
出版前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冶(简称“国家优才冶项目) 是我国层次的中医人才培养项目, 该项目以“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冶为模式, 以“基础层级高、研修要求高、验收标准高冶为特点, 旨在培养继承创新的中医临床领军人才,深得业界领导和专家好评。研修项目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符合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的特点, 在研修项目的引领下, 全国掀起了“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冶的学术风气。目前, 研修项目已开展三批,近千名来自临床一线的主任医师(教授) 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冶。他们通过3 年的经典学习、临床实践和参师襄诊, 定将成为社会和群众认可的新一代名中医。
纵观中医药学术发展史, 则知中医药学正是通过历代名医的不断继承和创新而不断发展的。两千余年来, 历朝历代政府或个人采用书写、刻印、铅印等形式尽可能地保存了先贤的临证思辨精华, 并将其汇集为中医药文献, 为当代及后世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作为中医药出版人, 有义务和责任记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冶的研修心得和感悟, 因此推出这套《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 以期为中医药同道参悟经典著作和提高临证水平提供帮助和参考。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 年5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