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77115
编辑推荐
本书向你展示了:√ 大企业和小公司如何利用开放工程更快地打造更好的产品。√众包的想法怎样引进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把工程师、设计师与他们的同行和合作者联系起来的益处。√如何攻克沟通复杂想法的挑战。√快速设计迭代的益处。√外部制造商所面对的共性问题及线上工具如何提高沟通效率。√社交网络和其他新技术怎样加速设计进程。
目 录
目 录 XVII目 录第1 章 不受待见的硬件狂 …………………………………………………………. 1一见钟情 …………………………………………………………………………… 3逾越鸿墙 …………………………………………………………………………… 3我在美国的发现 …………………………………………………………………. 8管理贴士 …………………………………………………………………………. 10第2 章 自陶轮以来历重要的工具 …………………………………….. 12CAD 发展史简述 ………………………………………………………………. 15阴云笼罩野餐会 ……………………………………………………………….. 19我仰望天空……看到幸运之球迎面而来 ……………………………… 21管理贴士 …………………………………………………………………………. 30第3 章 进军中的百万工程师 ……………………………………………………. 31我们原打算彻底改变无用功的局面……却收获意外之喜 ………. 33四大飞轮驱使开放工程 ……………………………………………………… 36结论: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 ………………………………………… 46管理贴士 …………………………………………………………………………. 67第4 章 云中新工具与新文化 ……………………………………………………. 68云中集会 …………………………………………………………………………. 71理解新商业模式 ……………………………………………………………….. 74精彩的部分 …………………………………………………………………… 76管理贴士 …………………………………………………………………………. 77第5 章 设计挑战——打破成规 …………………………………………………. 78谁在接受GrabCAD 的挑战 ………………………………………………… 80大体上的开放 …………………………………………………………………… 85设计新模型概述:以“合作”为关键词 ……………………………… 91大公司:从内部开始 ………………………………………………………… 99新起之秀:就凭你 ………………………………………………………….. 101在纸上或许看起来很好……… ………………………………………….. 101管理贴士 ……………………………………………………………………….. 102第6 章 这是我的原型,请多多挑毛病 ……………………………………… 103虚拟的美好 …………………………………………………………………….. 104……但我们仍然需要实物 ………………………………………………… 109管理贴士 ………………………………………………………………………… 119第7 章 制造业把给你的,做出来 ……………………………………………. 121不复存在的蓝白领 ………………………………………………………….. 128境外生产:到目前为止,超乎预期 …………………………………… 130本国制造:目前也只是“可行” ………………………………………. 138说CAD 语言的机器人 …………………………………………………….. 140地球是平的 …………………………………………………………………….. 142让“老人家”虚拟化 ………………………………………………………. 145结局如何 ……………………………………………………………………….. 146管理贴士 ……………………………………………………………………….. 147第8 章 市场营销工程师能做得更好 …………………………………………. 149唇齿相依 ……………………………………………………………………….. 152让你的工程师们跳起舞来 ………………………………………………… 157把小车放到月球上?老兄,这只是小菜一碟 ……………………… 159CAD 中的市场营销宝藏…………………………………………………… 163管理贴士 ……………………………………………………………………….. 164第9 章 初见雏形 …………………………………………………………………. 165一步一步来 …………………………………………………………………….. 167数字化力量带领它前行 ……………………………………………………. 169……那么,决定谁是赢家的时候到了 …………………
前 言
译者序为真实的世界而制造首先,作为译者,我要向本书的引进方“电子工业出版社”说一声抱歉。拿到这本书的原著,是在2014 年下半年,但是翻译加上校对就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我的这个译者序更是拖拖拉拉好几个月都没能够出来,每次想到这里我都特别不好意思。并不是因为没得可说,而是有太多本书映射的社会现实和思维的高光点切中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CEO 的我的心病,因此从头到尾,我们整个翻译团队都如履薄冰。因为我看过不少经典的创业书籍,一开始图方便我都会买中译本,但总觉得有一些问题,后还是需要买原著。触及一些核心思辨问题,原文总是好过翻译这是其一;译者虽专业,却大多数不是创业者,无法感同身受这是其二。作为领导一家正在实践本书副标题“changing how things get made”的创业公司的CEO,我希望我们能够把其核心主旨更好地传达给所有读者。接下来关于本书,我有几个重要的提示,以帮助各位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主旨。【真实的制造业,新的制造业】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这是真实的。30 年来,我们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采用“三来一补”的方式,利用人口红利和土地资源红利,快速地发展了“造”的能力。但可惜的是,大量的工厂培养不出真正具有制造精神的工人。我们很多工厂的工人前一天还在挥锄头,第二天就开始接受培训成为流水线的产线工人。这里面能有多少技术含量呢?到头来,我们的企业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研发原理,只是在外方企业的定制需求下进行低价值的机械重复而已。新的制造业,或者时下流行的“工业4.0”,也正是本书着力讨论的重点,如何看待“制造”而不仅仅是“造”,这是我们在接下来的30 年要思考的国策。【设计师、工程师,重新定位自己】设计师可以成为很多企业的第二生产力,但没有哪家企业是仅仅因为设计好而发展起来的。工程师负责从0 到1 让产品工作,设计师则要将一个仅仅可以工作的机器转变为更加人性化、情感化和艺术化的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的配合、融合导向了“用户体验”,本书在详述CAD对于生产的种种改变时,实际也就是在交代设计和工程两种思维的对话。【原型】“原型”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在以往代工为主的制造业形态中,“原型”是由提出设计需求的外商提前已经构造好的,在多次的原型迭代之后,非常具体的产品制造程序被交给中国的工厂,因此“原型”一直是不被重视和不被知晓的。本书也具体地介绍了新制造流程中原型的重要性,在更多的创业公司中,原型是开始用来验证业务模式和估算产品价值的主要依据。本书的第6 章,“设计原型”的概念会给每位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产品营销:product is the best marketing】本书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工程师能做更好的营销。在其背后我所理解的作者的逻辑就是,好的营销就是对于公司自身产品功能特性、服务品质的极致阐述。同样说回中国制造,由于大多数企业都以生产加工型为主,产品的同质化就是不可避免的,当同一个品类出现了太多品牌之后,想要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营销就显得极为重要。传统的方式是请明星在央视砸广告,然而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的获取方式从集中的柱状变成了网状和簇状发散,传统的明星单点营销不再有效。这时候,消费者更多的是通过电商和口碑来接触产品和品牌,“产品”本身的品质特性变得空前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做好产品,并以口碑为起点进行营销如此重要了。【云:我们爱Uber,我们也爱Apple】Uber 让我们看到了“共享经济”的可能性,未来的出租车公司居然可以不用拥有任何一辆汽车!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掉“实物”的重要性。移动互联网浪潮下,我们很容易忽视制造和产品本身的重要性,没有了食品加工商、饭店,就不会有美团的繁盛,同样没有出租车司机和汽车厂,Uber 也不会成立。Apple 的成功有很多维度,但不可否认,Apple 的绝大部分利润还是来源于出售实物产品的利润。这就是一家产品公司的本分,特别是在中国,一个制造业在很长时间里依然会成为主体的国家,我们更应该去理解Apple的成功之道,即制造品质一流、体验绝佳的产品的能力。在我们兴奋地面对数不清的创新和令人热血沸腾的新服务的时候,我想提醒每一位摩拳擦掌想要改变世界的朋友,“这是好的年代,也是坏的年代”。好的一面,本书和更多的有关创新和创业的书籍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的云图,下面我再说明一下坏的部分。首先,基础建设、传感器技术、3D 打印的民用化看起来近在眼前,但实际上还有一个十年甚至更久的过程,才能真的普及。也就是说,大量的先驱可能成为先烈。如果你已经做好了汇入这次数码洪流的准备,那也要有成为垫脚石的心理预期。看看Quirky 和更多的已经获得风险投资家大量资本支持的企业的现状,我们必须要说,创新的代价可能是以巨大的失败为前提的。其次,《创新者的窘境》中描述的问题依然存在,“就算经营得再好的公司,尽管他们十分注意顾客需求和不断地投资开发新技术,也可能被某一新产业所影响而导致失败。”也就是说,我们在创新的同时,肯定有其他人在世界各地进行同样的尝试,特别是技术革命,可能使得本来的创新者顷刻变得毫无价值。后,创新者往往是逆潮流者,而不像媒体多吹嘘的那样是时代的宠儿。就算是Uber 这样创造了共享经济,也受到了来自全世界众多旧势力的集体抵制,到底能否跨入新篇章,仍是未知数。可能你也发现了,我刚才所列的这些“劣势”并不构成阻止我们创新的理由。如果你一边读一边在质疑我的判断,那么恭喜你,我们可以握手了。没有人可以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世界的发展依然遵循着“不确定性”向前迭代,让我们一起拥抱这种不确定性,如KK.预言一般继续群体性地失控吧! 李一舟 2015年9月深夜写于 清华园荷塘旁前 言数字革命的“实物化”在过去的30年,所有不需要实体的物品都被碎片化了。音乐、照片、报纸、飞机票,还有钱都被数字化了。很快,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甚至出租车司机也可能随时被精准的程序所取代。但是相反地,那些必须保留实体外观的物品的变化却非常微乎其微,我们当今如何设计和使用材料的方式方法——硬件、制造的物品——和20世纪80年代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更可悲的是,在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物品的生产制作一点儿也不酷。无形物品如软件和金融一直以来也变化不大。但这一切都将会改变,并且很快就会改变。巨大的力量正在引爆第二次数字革命的浪潮。次浪潮是“去实体化”,而这第二次正相反,这一次它试图扩大我们去创造实体物品的能力,无论何种形状、大小,这一切都将超乎我们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制造物品的所有观念:谁设计、谁建造、多快、在哪、以什么样的范围,以及如何销售等。这并不只是一个地制造我们从未想象过的产品那样的简单过程。这次革命伴随而来的机会能够让我们重塑和升级已有的日用产品,使它们更加智能、更加环保,同时连接周围的环境。而现在,当技术能力正在集中解决关键挑战的时候,正是去创造这些新可能的时机。这些挑战从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到全球变暖的问题,无处不在。这样的一个革命是由我们的重大浪费——包括时间浪费、能源浪费和对人类自身与大自然健康的伤害——来形成的。这些浪费的资源都被当作现代科技的成本和代价了。比如:在午夜的十字路口,即使没有一辆车在路上,我们依然在等待红灯,而在此过程中,排放了大量尾气,浪费了大量时间。其实,无数治疗案例都可以借由提前监看保护措施来完成。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尽管我们必须在午夜保留信号灯的存在,但仍然有无数的人丧命于交通事故。这个世界上有无数愚蠢的设计和事物需要我们去修正,而且并不需要“等到那一天”,而是立刻就去修改!如果说浪费促进了这次变革,那么创造力的解放则使之奋勇向前!而这一切的核心是,新时代的制造和生产工具极大地减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实体可操作性之间的障碍。如果你能够想象出任何一件物品,如今,你都可以将其制作出来。这场变革正在显著地发生着,无数创造者正意识到由它带来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这场变革正在向前发展,无数创造的先驱将人类的天赋和他们的努力汇聚在伟大的革新工具上。在解决包括非凡的艺术创造和冷如钢铁的实际问题的路上,充满了创作者的激情和兴奋。当然,这一切也无法逃离利益的诱惑,这一切都和钱相关。当你还不知道一些碎片是如何汇集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很多问题:譬如,新产品几个月就能被生产出来,而不是几年;3D打印机还是新鲜事物;硬件创业项目在被无数资本扶持,同时出现在无数不可思议的领域中;“创客运动”正在发生。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在过去30年中成熟并实现赢利的创新技术,这些技术在一些设计和工程限制的情况下,通常很少被注意到。这些工具使得无数创业项目通过几个月便可以获得从前在20世纪60年代需要很多工程师花费几年时间才能获得的技术,从而可以快速发展。它们是一系列真实的将无数投资者吸引过来的创新技术,而他们是将3D打印技术推广出去的优秀头脑。他们是将创客运动由一个时髦概念“落地”的行动派。总体来说,这些工具可以称作“3D CAD”。在这本书中,你会了解为什么我坚信,总有一天,历史学家们会将3D CAD同古登堡的打印技术并称作真正的新时代制造技术。回到3D CAD在当今的本质:它前所未有地在很大程度上关注设计师的“电脑屏幕”,关注想法发生的原创地,并在足够宏观的高度上关注真正能够制造出产品的过程。同时,CAD贯穿于创造力实现过程的所有环节:从设计、融资、版式设计、市场调研、生产,一直到真正投放市场。从初的一个想法的创造,CAD通过创建一个如同在陶工旋转轮子上的黏土一样的3D可视现实物
媒体评论
“由互联网带动的通信变革正在一点一点瓦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沟通屏障,让各地的人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本书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世界各地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如何相互了解并共同解决问题,跨越年龄界限,一起创造奇迹。”—— Toomas Hendrik Ilves爱沙尼亚现任总统“Hardi 做的事很有意义,他将机械产品发展过程中根本的变革性趋势放大。 在Kiva Systems 公司,我们就感受到了这种变革的冲击。4 年之内,我们设计并交付了4 种型号的机器人。这归功于一个庞大的互联设计师及供应商团体。他们先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跨国合作,接着是体力劳动,有时候需要熬夜将产品第二天交付完成。当我们启动个机器人原型,而它正好能够按照我们的设计工作时,这个崭新的世界总能将我们深深打击。对于从事实物产品开发的高管们来说,Hardi 的书你*需要拜读一下,你可以选择改变观念抑或被新观念颠覆。——Mick MountzKiva Systems 公司首席执行官及创始人“Hardi 在书中讲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是关于他如何创立GrabCAD 并将它发展壮大,另一个是他如何看待产品设计领域的变化。这两个故事对于想要利用新互联社区和互联资源发展业务的人来说,很有参考价值。”——Dean KamenDEKA 研发公司创始人“关于当今社会对技术、知识及人才空前的需求正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工作,Hardi 团队成立的互联在线社区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Carl BassAutodesk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阅读完本书中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故事,你会为未来做好准备——Hardi 抓住了接下来将在3D 设计界发生的事情。”——Bre PrettisMakerBot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在线试读
译者序为真实的世界而制造首先,作为译者,我要向本书的引进方“电子工业出版社”说一声抱歉。拿到这本书的原著,是在2014 年下半年,但是翻译加上校对就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我的这个译者序更是拖拖拉拉好几个月都没能够出来,每次想到这里我都特别不好意思。并不是因为没得可说,而是有太多本书映射的社会现实和思维的高光点切中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CEO 的我的心病,因此从头到尾,我们整个翻译团队都如履薄冰。因为我看过不少经典的创业书籍,一开始图方便我都会买中译本,但总觉得有一些问题,后还是需要买原著。触及一些核心思辨问题,原文总是好过翻译这是其一;译者虽专业,却大多数不是创业者,无法感同身受这是其二。作为领导一家正在实践本书副标题“changing how things get made”的创业公司的CEO,我希望我们能够把其核心主旨更好地传达给所有读者。接下来关于本书,我有几个重要的提示,以帮助各位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主旨。【真实的制造业,新的制造业】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这是真实的。30 年来,我们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采用“三来一补”的方式,利用人口红利和土地资源红利,快速地发展了“造”的能力。但可惜的是,大量的工厂培养不出真正具有制造精神的工人。我们很多工厂的工人前一天还在挥锄头,第二天就开始接受培训成为流水线的产线工人。这里面能有多少技术含量呢?到头来,我们的企业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研发原理,只是在外方企业的定制需求下进行低价值的机械重复而已。新的制造业,或者时下流行的“工业4.0”,也正是本书着力讨论的重点,如何看待“制造”而不仅仅是“造”,这是我们在接下来的30 年要思考的国策。【设计师、工程师,重新定位自己】设计师可以成为很多企业的第二生产力,但没有哪家企业是仅仅因为设计好而发展起来的。工程师负责从0 到1 让产品工作,设计师则要将一个仅仅可以工作的机器转变为更加人性化、情感化和艺术化的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的配合、融合导向了“用户体验”,本书在详述CAD对于生产的种种改变时,实际也就是在交代设计和工程两种思维的对话。【原型】“原型”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在以往代工为主的制造业形态中,“原型”是由提出设计需求的外商提前已经构造好的,在多次的原型迭代之后,非常具体的产品制造程序被交给中国的工厂,因此“原型”一直是不被重视和不被知晓的。本书也具体地介绍了新制造流程中原型的重要性,在更多的创业公司中,原型是开始用来验证业务模式和估算产品价值的主要依据。本书的第6 章,“设计原型”的概念会给每位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产品营销:product is the best marketing】本书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工程师能做更好的营销。在其背后我所理解的作者的逻辑就是,好的营销就是对于公司自身产品功能特性、服务品质的极致阐述。同样说回中国制造,由于大多数企业都以生产加工型为主,产品的同质化就是不可避免的,当同一个品类出现了太多品牌之后,想要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营销就显得极为重要。传统的方式是请明星在央视砸广告,然而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的获取方式从集中的柱状变成了网状和簇状发散,传统的明星单点营销不再有效。这时候,消费者更多的是通过电商和口碑来接触产品和品牌,“产品”本身的品质特性变得空前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做好产品,并以口碑为起点进行营销如此重要了。【云:我们爱Uber,我们也爱Apple】Uber 让我们看到了“共享经济”的可能性,未来的出租车公司居然可以不用拥有任何一辆汽车!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掉“实物”的重要性。移动互联网浪潮下,我们很容易忽视制造和产品本身的重要性,没有了食品加工商、饭店,就不会有美团的繁盛,同样没有出租车司机和汽车厂,Uber 也不会成立。Apple 的成功有很多维度,但不可否认,Apple 的绝大部分利润还是来源于出售实物产品的利润。这就是一家产品公司的本分,特别是在中国,一个制造业在很长时间里依然会成为主体的国家,我们更应该去理解Apple的成功之道,即制造品质一流、体验绝佳的产品的能力。在我们兴奋地面对数不清的创新和令人热血沸腾的新服务的时候,我想提醒每一位摩拳擦掌想要改变世界的朋友,“这是好的年代,也是坏的年代”。好的一面,本书和更多的有关创新和创业的书籍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的云图,下面我再说明一下坏的部分。首先,基础建设、传感器技术、3D 打印的民用化看起来近在眼前,但实际上还有一个十年甚至更久的过程,才能真的普及。也就是说,大量的先驱可能成为先烈。如果你已经做好了汇入这次数码洪流的准备,那也要有成为垫脚石的心理预期。看看Quirky 和更多的已经获得风险投资家大量资本支持的企业的现状,我们必须要说,创新的代价可能是以巨大的失败为前提的。其次,《创新者的窘境》中描述的问题依然存在,“就算经营得再好的公司,尽管他们十分注意顾客需求和不断地投资开发新技术,也可能被某一新产业所影响而导致失败。”也就是说,我们在创新的同时,肯定有其他人在世界各地进行同样的尝试,特别是技术革命,可能使得本来的创新者顷刻变得毫无价值。后,创新者往往是逆潮流者,而不像媒体多吹嘘的那样是时代的宠儿。就算是Uber 这样创造了共享经济,也受到了来自全世界众多旧势力的集体抵制,到底能否跨入新篇章,仍是未知数。可能你也发现了,我刚才所列的这些“劣势”并不构成阻止我们创新的理由。如果你一边读一边在质疑我的判断,那么恭喜你,我们可以握手了。没有人可以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世界的发展依然遵循着“不确定性”向前迭代,让我们一起拥抱这种不确定性,如KK.预言一般继续群体性地失控吧!李一舟2015 年9 月深夜写于 清华园荷塘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