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42253丛书名: 河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16号
编辑推荐
《淅川新四队墓地》可供从事考古、历史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淅川新四队墓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淅川新四队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在全面、系统介绍新四队发现的 48座墓葬资料的基础上,对墓葬形制、陪葬品、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总结了墓葬的时代特点、地域特征、等级归属及其合葬形式、墓葬分布、家族墓地等。该墓地的发掘,尤其东周至西汉时期墓葬的发掘,对研究这一时期的葬制、葬俗及其物质文化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目 录
前言
章 绪言
节 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
一 地理环境
二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周边古文化遗迹及其内涵
第三节 墓地概况与发掘 整理经过
一 墓地概况
二 发掘 整理经过
第二章 战国秦汉墓葬
节 墓葬的分布与分组
第二节 墓葬资料
一 M1
二 M2
三 M3
四 M4
五 M5
六 M6
七 M7
八 M8
九 M9
一○ M10
一一 M11
一二 M12
一三 M13
一四 M14
一五 M15
一六 M16
一七 M17
一八 M18
一九 M19
二○ M21
二一 M22
二二 M23
二三 M24
二四 M26
二五 M27
二六 M28
二七 M30
二八 M31
二九 M32
三○ M33
三一 M34
三二 M35
三三 M36
三四 M37
三五 M38
三六 M39
三七 M40
三八 M43
三九 M44
四○ M45
四一 M46
四二 M47
四三 M48
第三节 墓葬形制分析
一 土(石)坑竖穴木棺墓
二 土(石)坑竖穴木椁木棺墓
三 土(石)坑竖穴砖椁木棺墓
四 墓葬形制所体现的时代
五 破坏严重的墓葬分析
第四节 出土主要陪葬品的类型分析
一 陶器
二 铜器
三 钱币
四 铁器
五 漆器
六 其他遗物
第五节 出土陶器的组合与形制分析
一 仿铜陶礼器
二 模型明器
三 日用陶器
第六节 出土铜器及钱币的型式分析
一 铜器
二 钱币
第七节 墓葬的分期与年代
第八节 战国秦汉墓葬的相关问题探讨
一 墓葬形制
二 出土遗物
三 合葬形式
四 墓葬分布及家族墓地
五 墓葬等级
六 发展演变及其自身特征
余论
第三章 元明清墓葬
节 分布与位置
第二节 墓葬资料
一 M20
二 M25
三 M29
四 M41
五 M42
第三节 墓葬年代
第四节 相关问题探讨
结语
后记
插图目录
图一 新四队墓地位置示意图
图二 新四队墓地附近文化遗迹分布图
图三 新四队墓地地形图
图四 1-Ⅰ区南部山头发掘探方与墓葬位置示意图
图四 2-T10平面图及四壁剖面图
图五 新四队墓地墓葬分布图
图六 新四队战国秦汉墓葬分布图
图七 M1平 剖面图
图八 M1出土器物
图九 M2平 剖面图
图一○ M2出土器物
图一一 M3平 剖面图
图一二 M3出土器物
图一三 M4平 剖面图
图一四 M4填土出土器物
图一五 M4墓砖拓片
图一六 M4出土陶器
图一七 M4出土五铢钱币拓片
图一八 M5平 剖面图
图一九 M5出土长方形条形砖砖纹拓片
图二○ M6平 剖面图
图二一 M7平 剖面图
图二二 M7出土陶器
图二三 M8平 剖面图
图二四 M8出土陶鼎 盒
图二五 M8出土陶钫
图二六 M8出土陶罐与果核
图二七 M8出土陶钫 罐相关纹饰拓片
图二八 M9平 剖面图
图二九 M9出土器物
图三○ M9出土 B型陶罐纹饰拓片
图三一 M10平 剖面图
图三二 M10出土器物(一)
图三三 M10出土器物(二)
图三四 M11平 剖面图
图三五 M11出土器物(一)
图三六 M11出土器物(二)
图三七 M11出土器物(三)
图三八 M11出土器物(四)
图三九 M11出土器物(五)
图四○ M12平 剖面图
图四一 M13平 剖面图
图四二 M13出土器物
图四三 M14平 剖面图
图四四 M14出土器物
图四五 M14出土陶器铺首拓片
图四六 M15平 剖面图
图四七 M15墓砖拓片
图四八 M15出土器物
图四九 M16平 剖面图
图五○ M16出土陶器
图五一 M16出土器物及部分陶器纹饰 刻字拓片
图五二 M17平 剖面图
图五三 M17出土器物
图五四 M17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五五 M18平 剖面图
图五六 M18出土陶器
图五七 M18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五八 M18出土器物
图五九 M19平 剖面图
图六○ M21平 剖面图
图六一 M21墓砖侧面纹饰拓片
图六二 M21出土器物
图六三 M22平 剖面图
图六四 M23平 剖面图
图六五 M23出土器物分布图
图六六 M23出土陶器
图六七 M23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六八 M24平 剖面图
图六九 M24出土陶器(一)
图七○ M24出土陶器(二)
图七一 M24出土陶器(三)
图七二 M24出土器物
图七三 M26平 剖面图
图七四 M27平 剖面图
图七五 M27出土器物
图七六 M28平 剖面图
图七七 M30平 剖面图
图七八 M30出土器物
图七九 M31平 剖面图
图八○ M31出土陶器
图八一 M31出土铁器
图八二 M32平 剖面图
图八三 M32出土陶罐
图八四 M32出土铜 铁器
图八五 M33平 剖面图
图八六 M33出土器物
图八七 M34平 剖面图
图八八 M34出土陶器
图八九 M35平 剖面图
图九○ M35出土器物
图九一 M36平 剖面图
图九二 M36出土器物分布图
图九三 M36出土器物
图九四 M37平 剖面图
图九五 M37出土陶器
图九六 M37出土铁器 动物骨骼
图九七 M37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九八 M38平 剖面图
图九九 M38出土器物
图一○○ M38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一○一 M38出土钱币
图一○二 M39平 剖面图
图一○三 M39出土陶器
图一○四 M40平 剖面图
图一○五 M40出土器物
图一○六 M43平 剖面图
图一○七 M43出土器物
图一○八 M44平 剖面图
图一○九 M44出土器物分布图
图一一○ M44长方形砌墙砖砖纹拓片
图一一一 M44长方形铺地砖砖纹拓片
图一一二 M44空心砖上面纹饰拓片
图一一三 M44空心砖上面纹饰中的相关物象
图一一四 M44空心砖下面纹饰
图一一五 M44出土陶器
图一一六 M44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一一七 M44出土铜器及钱币
图一一八 M45平 剖面图
图一一九 M45出土器物
图一二○ M45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一二一 M46平 剖面图
图一二二 M46出土器物
图一二三 M47平 剖面图
图一二四 M47出土器物
图一二五 M48平 剖面图
图一二六 M48出土器物
图一二七 土(石)
坑竖穴木棺墓
图一二八 A型土(石)坑竖穴木椁木棺墓
图一二九 B型土(石)坑竖穴木椁木棺墓
图一三○ 土(石)坑竖穴砖椁木棺墓
图一三一 东周秦汉墓出土 A型陶鼎
图一三二 东周秦汉墓出土 B型陶鼎
图一三三 东周秦汉墓出土 A型陶盒
图一三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 B型陶盒
图一三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 A型陶壶
图一三六 东周秦汉墓出土 B型陶壶
图一三七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钫
图一三八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豆
图一三九 东周秦汉墓出土 Aa Ab型陶罐
图一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 Ac型陶罐
图一四一 东周秦汉墓出土 Ad型Ⅰ式与Ⅱ式陶罐
图一四二 东周秦汉墓出土 Ad型Ⅲ式与Ⅶ式陶罐
图一四三 东周秦汉墓出土 B C型陶罐
图一四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 Da型陶罐
图一四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 Db Dc型陶罐
图一四六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罐残片(一)
图一四七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罐残片(二)
图一四八 东周秦汉墓出土 A-C型陶釜甑
图一四九 东周秦汉墓出土 D型陶釜甑
图一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盆
图一五一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盘
图一五二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匜 杯
图一五三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钵
图一五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瓶
图五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仓
图一五六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灶
图一五七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井
图一五八 M44出土陶井 瓶合并图
图一五九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磨
图一六○ 东周秦汉墓出土铜釜
图一六一 东周秦汉墓出土铜镜
图一六二 东周秦汉墓出土铜带钩
图一六三 东周秦汉墓出土铜钱币
图一六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铁釜 勺
图一六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铁环首刀
图一六六 东周秦
章 绪言
节 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
一 地理环境
二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周边古文化遗迹及其内涵
第三节 墓地概况与发掘 整理经过
一 墓地概况
二 发掘 整理经过
第二章 战国秦汉墓葬
节 墓葬的分布与分组
第二节 墓葬资料
一 M1
二 M2
三 M3
四 M4
五 M5
六 M6
七 M7
八 M8
九 M9
一○ M10
一一 M11
一二 M12
一三 M13
一四 M14
一五 M15
一六 M16
一七 M17
一八 M18
一九 M19
二○ M21
二一 M22
二二 M23
二三 M24
二四 M26
二五 M27
二六 M28
二七 M30
二八 M31
二九 M32
三○ M33
三一 M34
三二 M35
三三 M36
三四 M37
三五 M38
三六 M39
三七 M40
三八 M43
三九 M44
四○ M45
四一 M46
四二 M47
四三 M48
第三节 墓葬形制分析
一 土(石)坑竖穴木棺墓
二 土(石)坑竖穴木椁木棺墓
三 土(石)坑竖穴砖椁木棺墓
四 墓葬形制所体现的时代
五 破坏严重的墓葬分析
第四节 出土主要陪葬品的类型分析
一 陶器
二 铜器
三 钱币
四 铁器
五 漆器
六 其他遗物
第五节 出土陶器的组合与形制分析
一 仿铜陶礼器
二 模型明器
三 日用陶器
第六节 出土铜器及钱币的型式分析
一 铜器
二 钱币
第七节 墓葬的分期与年代
第八节 战国秦汉墓葬的相关问题探讨
一 墓葬形制
二 出土遗物
三 合葬形式
四 墓葬分布及家族墓地
五 墓葬等级
六 发展演变及其自身特征
余论
第三章 元明清墓葬
节 分布与位置
第二节 墓葬资料
一 M20
二 M25
三 M29
四 M41
五 M42
第三节 墓葬年代
第四节 相关问题探讨
结语
后记
插图目录
图一 新四队墓地位置示意图
图二 新四队墓地附近文化遗迹分布图
图三 新四队墓地地形图
图四 1-Ⅰ区南部山头发掘探方与墓葬位置示意图
图四 2-T10平面图及四壁剖面图
图五 新四队墓地墓葬分布图
图六 新四队战国秦汉墓葬分布图
图七 M1平 剖面图
图八 M1出土器物
图九 M2平 剖面图
图一○ M2出土器物
图一一 M3平 剖面图
图一二 M3出土器物
图一三 M4平 剖面图
图一四 M4填土出土器物
图一五 M4墓砖拓片
图一六 M4出土陶器
图一七 M4出土五铢钱币拓片
图一八 M5平 剖面图
图一九 M5出土长方形条形砖砖纹拓片
图二○ M6平 剖面图
图二一 M7平 剖面图
图二二 M7出土陶器
图二三 M8平 剖面图
图二四 M8出土陶鼎 盒
图二五 M8出土陶钫
图二六 M8出土陶罐与果核
图二七 M8出土陶钫 罐相关纹饰拓片
图二八 M9平 剖面图
图二九 M9出土器物
图三○ M9出土 B型陶罐纹饰拓片
图三一 M10平 剖面图
图三二 M10出土器物(一)
图三三 M10出土器物(二)
图三四 M11平 剖面图
图三五 M11出土器物(一)
图三六 M11出土器物(二)
图三七 M11出土器物(三)
图三八 M11出土器物(四)
图三九 M11出土器物(五)
图四○ M12平 剖面图
图四一 M13平 剖面图
图四二 M13出土器物
图四三 M14平 剖面图
图四四 M14出土器物
图四五 M14出土陶器铺首拓片
图四六 M15平 剖面图
图四七 M15墓砖拓片
图四八 M15出土器物
图四九 M16平 剖面图
图五○ M16出土陶器
图五一 M16出土器物及部分陶器纹饰 刻字拓片
图五二 M17平 剖面图
图五三 M17出土器物
图五四 M17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五五 M18平 剖面图
图五六 M18出土陶器
图五七 M18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五八 M18出土器物
图五九 M19平 剖面图
图六○ M21平 剖面图
图六一 M21墓砖侧面纹饰拓片
图六二 M21出土器物
图六三 M22平 剖面图
图六四 M23平 剖面图
图六五 M23出土器物分布图
图六六 M23出土陶器
图六七 M23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六八 M24平 剖面图
图六九 M24出土陶器(一)
图七○ M24出土陶器(二)
图七一 M24出土陶器(三)
图七二 M24出土器物
图七三 M26平 剖面图
图七四 M27平 剖面图
图七五 M27出土器物
图七六 M28平 剖面图
图七七 M30平 剖面图
图七八 M30出土器物
图七九 M31平 剖面图
图八○ M31出土陶器
图八一 M31出土铁器
图八二 M32平 剖面图
图八三 M32出土陶罐
图八四 M32出土铜 铁器
图八五 M33平 剖面图
图八六 M33出土器物
图八七 M34平 剖面图
图八八 M34出土陶器
图八九 M35平 剖面图
图九○ M35出土器物
图九一 M36平 剖面图
图九二 M36出土器物分布图
图九三 M36出土器物
图九四 M37平 剖面图
图九五 M37出土陶器
图九六 M37出土铁器 动物骨骼
图九七 M37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九八 M38平 剖面图
图九九 M38出土器物
图一○○ M38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一○一 M38出土钱币
图一○二 M39平 剖面图
图一○三 M39出土陶器
图一○四 M40平 剖面图
图一○五 M40出土器物
图一○六 M43平 剖面图
图一○七 M43出土器物
图一○八 M44平 剖面图
图一○九 M44出土器物分布图
图一一○ M44长方形砌墙砖砖纹拓片
图一一一 M44长方形铺地砖砖纹拓片
图一一二 M44空心砖上面纹饰拓片
图一一三 M44空心砖上面纹饰中的相关物象
图一一四 M44空心砖下面纹饰
图一一五 M44出土陶器
图一一六 M44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一一七 M44出土铜器及钱币
图一一八 M45平 剖面图
图一一九 M45出土器物
图一二○ M45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图一二一 M46平 剖面图
图一二二 M46出土器物
图一二三 M47平 剖面图
图一二四 M47出土器物
图一二五 M48平 剖面图
图一二六 M48出土器物
图一二七 土(石)
坑竖穴木棺墓
图一二八 A型土(石)坑竖穴木椁木棺墓
图一二九 B型土(石)坑竖穴木椁木棺墓
图一三○ 土(石)坑竖穴砖椁木棺墓
图一三一 东周秦汉墓出土 A型陶鼎
图一三二 东周秦汉墓出土 B型陶鼎
图一三三 东周秦汉墓出土 A型陶盒
图一三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 B型陶盒
图一三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 A型陶壶
图一三六 东周秦汉墓出土 B型陶壶
图一三七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钫
图一三八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豆
图一三九 东周秦汉墓出土 Aa Ab型陶罐
图一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 Ac型陶罐
图一四一 东周秦汉墓出土 Ad型Ⅰ式与Ⅱ式陶罐
图一四二 东周秦汉墓出土 Ad型Ⅲ式与Ⅶ式陶罐
图一四三 东周秦汉墓出土 B C型陶罐
图一四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 Da型陶罐
图一四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 Db Dc型陶罐
图一四六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罐残片(一)
图一四七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罐残片(二)
图一四八 东周秦汉墓出土 A-C型陶釜甑
图一四九 东周秦汉墓出土 D型陶釜甑
图一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盆
图一五一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盘
图一五二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匜 杯
图一五三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钵
图一五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瓶
图五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仓
图一五六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灶
图一五七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井
图一五八 M44出土陶井 瓶合并图
图一五九 东周秦汉墓出土陶磨
图一六○ 东周秦汉墓出土铜釜
图一六一 东周秦汉墓出土铜镜
图一六二 东周秦汉墓出土铜带钩
图一六三 东周秦汉墓出土铜钱币
图一六四 东周秦汉墓出土铁釜 勺
图一六五 东周秦汉墓出土铁环首刀
图一六六 东周秦
在线试读
章 绪言
节 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
一?地理环境
新四队墓葬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党子口村新四队自然村西南部?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的西部,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东北与河南省邓州市?内乡县?西峡县毗邻,西接陕西省的商南县,南与湖北省的郧县?丹江口市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 32°55′~ 33°23′,东经 110°58′~111°53′?西北至东南斜长 107?横宽 46千米,总面积 2798平方千米?历史上淅川的水路交通极为方便,沿丹江北达秦川,南至荆襄直通汉口?现今除水路交通外,陆路交通也得到较大发展,沪陕高速距离较近,境内有国道 209线,省道 335线等?
淅川的整体地形为西北突起向东南展开的马蹄形,其内冈峦起伏,纵横交错,河流交织?西北为秦岭余脉,北部接伏牛山,为低山区,海拔在 900米左右的山脉自北向南连绵不断,山体大致为东西走向?中部为丘陵区,南则是群山连绵?西和西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与湖北交界的走马岭,海拔为 1086米,是全县的峰?东南部为岗地及冲积平原区,东部属南阳盆地西南边缘?水资源丰富,年地表径流量 5.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 6.3万千瓦,境内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等五大河流?丹江口水库位于淅川县的南部,多条中小河流注入其中?
淅川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时间 2046小时,降水量 804毫米左右,气温 15.8℃,无霜期 228天,十分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宜于农作?
新四队墓葬群位于淅川内境西南部,县治南约 50千米的丹江口水库西岸南端西北—东南走向的磨子岭西侧山头及山坡,墓地的北?西?南三面被丹江口库区环绕,东南有较高山头,海拔 169米?北约 5公里为下寺码头,东北约 16公里为宋岗码头?行政区属淅川县仓房镇党子口村新四队,具体位置在新四队西南?地势东高西低,局部有起伏?墓葬群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32°42′19″,东经 111°29′56″,海拔 169米以下(图一)?
二?历史沿革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旧石器时代,淅川一带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地点增加,区域扩大,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即可证明?古史传说,舜帝时,淅川为帝尧之子丹朱的封地?
西周时期,淅川是楚族熊绎的封地?春秋时,淅川分属楚国及其附庸国鄀国?战国时,淅川西北部为秦国商?於之地,淅川为析,曾为楚邑?周赦王三年(公元前 312年),秦楚丹阳会战后,秦国占领淅川?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 304年),秦将淅川归还楚国?九年(公元前 298年)终归秦国管辖?秦朝设置丹水县,县治今淅川寺湾镇,归属南阳郡?
西汉时期,今淅川一带分属不同的郡县管辖?北部和中部属析县,西南属丹水县,二者皆属弘农郡?东南部为顺阳县,属南阳郡?建始二年(公元前 31年),胶东顷王子刘共被封为“顺阳侯”,封地位于新四队东北李官桥镇一带?哀帝时,改顺阳县为博山县,属南阳郡?东汉时期,再设立顺阳县,仍为侯国,与丹水县同属荆州南阳郡,并封南乡三户亭为侯地?建安十三年( 208年),升南乡为郡,下辖丹水县?南乡县和顺阳侯国?
东晋时期,南乡郡改为顺阳郡,下辖顺阳?丹水?南乡三县?北魏由荆州分置析州析阳郡,下辖东?西二析阳县,东析阳县治所位于今马蹬镇一带?南部的顺阳郡治南乡,并领丹水?顺阳等县?西魏改东?西析阳县为中乡和淅川二县,并领淅州治南乡县,辖南乡?顺阳?丹川?秀山等郡十余县及侨县?北周,淅川并入中乡,属淅阳郡?其他郡县合并撤销后,设南乡郡与顺阳郡,辖丹水?清乡?南乡三县,均属荆州?隋代,改南乡郡为县,并改清乡为顺阳?大业十三年( 617年)撤丹水县?唐朝初年,复置淅川县,治所位于马蹬,唐武德三年(620年)设立淅州,辖淅川?丹水?顺阳三县?贞观八年( 634年)淅州废,淅川改属山南东道邓州?旋俱废并入内乡?五代,梁复置淅川县,属邓州?北宋增设顺阳县?金初,淅川县废,并入内乡?后复置,属邓州?元,淅川?顺阳皆并入内乡,属河南省南阳府邓州?明代,淅川自内乡分出置县,属南阳府邓州,治马蹬?清初属南阳府?道光时改县为厅?光绪时升为直隶厅,直属于省?宣统时属南汝光析道?
1913年,撤厅为县,属汝阳道,后直属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8年,淅川解放,置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属豫西行署第六专员公署? 1949年,改为淅川县人民政府,属河南省南阳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1956年,改为淅川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改为淅川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复为淅川县人民政府至今?
第二节 周边古文化遗迹及其内涵
淅川古文化遗迹众多,不同时期,不同内涵的古遗址?墓葬等的发现和发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四队墓葬群位于丹江口库区西岸南端,北距丹江冲积平原顺阳川西部的李官桥盆地不远,为丹江支流与丹江汇合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周边古文化遗迹较为丰富 a(图二)?
新四队墓葬群东北为东周城址“龙城”,东部有郭庄楚墓群和柏台子遗址,东南有台子山楚墓群,现均已淹没于水下?丹江水库西岸墓葬群众多,多为战国楚墓和汉代墓葬?“龙城”西有下寺楚墓群 b,附近还有较多其他楚墓被发现和发掘?下寺楚墓南库区西岸有新队汉墓群?李沟汉墓群?岳沟墓群?葛庄汉墓群?磊山汉墓群等,距离新四队墓地较近的为博山汉墓群?新四队墓葬群西北有悯东遗址,遗址东南为马家大包子墓群?西北方向距离新四队墓地较近的还有王庄汉墓群?赵杰洼山头汉墓群?西部略远山头还有余家岭墓群?虎头山汉墓群等?
上述古遗址和墓葬多数已进行考古发掘,部分亦经详细调查或勘探?通过考古发掘或调查可知,东周秦汉时期,已有较多人在这一带生产和生活,反映出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
图二 新四队墓地附近文化遗迹分布图
第三节 墓地概况与发掘?整理经过
一?墓地概况
新四队墓葬群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境内的一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 1994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化局联合调查发现, 2003年? 2004年复查确认?根据地表散存的墓砖?陶器残片等,初步判断为汉代墓葬群?
墓葬群位于磨子岭西侧的岗丘地带,东依磨子岭,南?西?北三面环水,附近共有 4个山头,海拔基本由东向西呈斜坡状下降(图三;彩版一, 1)?东南山头海拔,为 169米,未
发现有墓葬?其余山头皆有发现,数量不等,位置也有差异?西北侧山头海拔为 162米,发现的墓葬位于西南山坡,数量少,时代也较晚,该处为本次发掘的第Ⅱ发掘区?中部山头海拔为 164米,山头顶部曾有墓葬发现,但破坏极为严重,其余墓葬基本位于西侧及西南侧的山坡地带,数量相对略多,南侧有少量墓葬发现,但时代较晚?西南山头海拔较低,海拔为 156米,西南侧为断崖,东南方向有山脊延伸,该处墓葬数量多,较为集中,且时代接近,基本为战国晚期至汉代,仅个别墓葬时代较晚?由于西南山头与中部山头相连,墓葬分布也相对集中,为本次发掘的第Ⅰ发掘区?
发掘区地层情况较为简单,大致可分为两层,即耕土层和生土层,深度不等?这在较多已发掘的探方中均有反映,以 T10为例,四壁体现的较为明显(图四, 2)?由于丹江口水库蓄水的常年冲击,一些地带落差较大,较多地区裸露出岩石,一些墓葬也露出地表,部分墓葬有明显被盗掘的痕迹?本次发掘的墓葬多数开口于耕土层下,形制基本为长方形竖穴土(石)坑墓,共计发掘墓葬 48座(图五),大多为东周秦墓及秦代与西汉时期墓葬,少量为元明清墓葬,较多遭受不同程度的盗扰?
该处墓葬群所在山体有一定数量的积土,且厚薄不均,部分墓葬为石坑竖穴,部分为土坑竖穴,还有一部分上为土坑,下为石圹?因水土流失严重,封土基本不存?
二?发掘?整理经过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托,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承担了新四队墓葬群的田野考古工作? 2010年 5?6月,对该处墓葬群进行了两次前期考古调查? 7月,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考古队进驻考古工地,首先对墓葬区进行了全面勘探,钻探总面积约为 72000平方米?随后进入墓葬发掘阶段? 9月,主体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2011年7月,因发掘区内水位下降,又对一些海拔略低的墓葬进行了补充发掘?
考虑到墓葬的具体位置不明确,采取了 1米× 1米布孔的方法进行全面普探,并对一些地区进行了重点钻探,发现较多墓葬?根据钻探所获墓葬分布的情况,在发掘地点拟定了基点,按照探方发掘原则采取象限法布方,共布探方 33个,规格为 10米× 10米,待全部探方资料整理完毕后再进行墓葬的发掘(图四, 1)?墓葬基本按照发现先后编号,分别编号为 2010X新M1-M48,简称 M1-M48(彩版一, 2)?
本次考古发掘领队为刘尊志,主持发掘人员有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师刘毅?刘尊志?贾洪波?袁胜文,参与发掘的还有本系赵冉?李宝军?蒋侍辰?吴伟华?张巍等硕士?博士研究生?
整理工作开始于 2011年10月上旬, 12月中旬结束?主持整理人员为刘尊志?袁胜文,参与人员有贾洪波及本系李宝军?张巍?李琳?熊小丽?赵冉?孙雅頔?齐香钧?蒋侍辰等硕士研
节 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
一?地理环境
新四队墓葬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党子口村新四队自然村西南部?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的西部,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东北与河南省邓州市?内乡县?西峡县毗邻,西接陕西省的商南县,南与湖北省的郧县?丹江口市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 32°55′~ 33°23′,东经 110°58′~111°53′?西北至东南斜长 107?横宽 46千米,总面积 2798平方千米?历史上淅川的水路交通极为方便,沿丹江北达秦川,南至荆襄直通汉口?现今除水路交通外,陆路交通也得到较大发展,沪陕高速距离较近,境内有国道 209线,省道 335线等?
淅川的整体地形为西北突起向东南展开的马蹄形,其内冈峦起伏,纵横交错,河流交织?西北为秦岭余脉,北部接伏牛山,为低山区,海拔在 900米左右的山脉自北向南连绵不断,山体大致为东西走向?中部为丘陵区,南则是群山连绵?西和西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与湖北交界的走马岭,海拔为 1086米,是全县的峰?东南部为岗地及冲积平原区,东部属南阳盆地西南边缘?水资源丰富,年地表径流量 5.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 6.3万千瓦,境内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等五大河流?丹江口水库位于淅川县的南部,多条中小河流注入其中?
淅川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时间 2046小时,降水量 804毫米左右,气温 15.8℃,无霜期 228天,十分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宜于农作?
新四队墓葬群位于淅川内境西南部,县治南约 50千米的丹江口水库西岸南端西北—东南走向的磨子岭西侧山头及山坡,墓地的北?西?南三面被丹江口库区环绕,东南有较高山头,海拔 169米?北约 5公里为下寺码头,东北约 16公里为宋岗码头?行政区属淅川县仓房镇党子口村新四队,具体位置在新四队西南?地势东高西低,局部有起伏?墓葬群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32°42′19″,东经 111°29′56″,海拔 169米以下(图一)?
二?历史沿革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旧石器时代,淅川一带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地点增加,区域扩大,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即可证明?古史传说,舜帝时,淅川为帝尧之子丹朱的封地?
西周时期,淅川是楚族熊绎的封地?春秋时,淅川分属楚国及其附庸国鄀国?战国时,淅川西北部为秦国商?於之地,淅川为析,曾为楚邑?周赦王三年(公元前 312年),秦楚丹阳会战后,秦国占领淅川?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 304年),秦将淅川归还楚国?九年(公元前 298年)终归秦国管辖?秦朝设置丹水县,县治今淅川寺湾镇,归属南阳郡?
西汉时期,今淅川一带分属不同的郡县管辖?北部和中部属析县,西南属丹水县,二者皆属弘农郡?东南部为顺阳县,属南阳郡?建始二年(公元前 31年),胶东顷王子刘共被封为“顺阳侯”,封地位于新四队东北李官桥镇一带?哀帝时,改顺阳县为博山县,属南阳郡?东汉时期,再设立顺阳县,仍为侯国,与丹水县同属荆州南阳郡,并封南乡三户亭为侯地?建安十三年( 208年),升南乡为郡,下辖丹水县?南乡县和顺阳侯国?
东晋时期,南乡郡改为顺阳郡,下辖顺阳?丹水?南乡三县?北魏由荆州分置析州析阳郡,下辖东?西二析阳县,东析阳县治所位于今马蹬镇一带?南部的顺阳郡治南乡,并领丹水?顺阳等县?西魏改东?西析阳县为中乡和淅川二县,并领淅州治南乡县,辖南乡?顺阳?丹川?秀山等郡十余县及侨县?北周,淅川并入中乡,属淅阳郡?其他郡县合并撤销后,设南乡郡与顺阳郡,辖丹水?清乡?南乡三县,均属荆州?隋代,改南乡郡为县,并改清乡为顺阳?大业十三年( 617年)撤丹水县?唐朝初年,复置淅川县,治所位于马蹬,唐武德三年(620年)设立淅州,辖淅川?丹水?顺阳三县?贞观八年( 634年)淅州废,淅川改属山南东道邓州?旋俱废并入内乡?五代,梁复置淅川县,属邓州?北宋增设顺阳县?金初,淅川县废,并入内乡?后复置,属邓州?元,淅川?顺阳皆并入内乡,属河南省南阳府邓州?明代,淅川自内乡分出置县,属南阳府邓州,治马蹬?清初属南阳府?道光时改县为厅?光绪时升为直隶厅,直属于省?宣统时属南汝光析道?
1913年,撤厅为县,属汝阳道,后直属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8年,淅川解放,置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属豫西行署第六专员公署? 1949年,改为淅川县人民政府,属河南省南阳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1956年,改为淅川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改为淅川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复为淅川县人民政府至今?
第二节 周边古文化遗迹及其内涵
淅川古文化遗迹众多,不同时期,不同内涵的古遗址?墓葬等的发现和发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四队墓葬群位于丹江口库区西岸南端,北距丹江冲积平原顺阳川西部的李官桥盆地不远,为丹江支流与丹江汇合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周边古文化遗迹较为丰富 a(图二)?
新四队墓葬群东北为东周城址“龙城”,东部有郭庄楚墓群和柏台子遗址,东南有台子山楚墓群,现均已淹没于水下?丹江水库西岸墓葬群众多,多为战国楚墓和汉代墓葬?“龙城”西有下寺楚墓群 b,附近还有较多其他楚墓被发现和发掘?下寺楚墓南库区西岸有新队汉墓群?李沟汉墓群?岳沟墓群?葛庄汉墓群?磊山汉墓群等,距离新四队墓地较近的为博山汉墓群?新四队墓葬群西北有悯东遗址,遗址东南为马家大包子墓群?西北方向距离新四队墓地较近的还有王庄汉墓群?赵杰洼山头汉墓群?西部略远山头还有余家岭墓群?虎头山汉墓群等?
上述古遗址和墓葬多数已进行考古发掘,部分亦经详细调查或勘探?通过考古发掘或调查可知,东周秦汉时期,已有较多人在这一带生产和生活,反映出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
图二 新四队墓地附近文化遗迹分布图
第三节 墓地概况与发掘?整理经过
一?墓地概况
新四队墓葬群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境内的一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 1994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化局联合调查发现, 2003年? 2004年复查确认?根据地表散存的墓砖?陶器残片等,初步判断为汉代墓葬群?
墓葬群位于磨子岭西侧的岗丘地带,东依磨子岭,南?西?北三面环水,附近共有 4个山头,海拔基本由东向西呈斜坡状下降(图三;彩版一, 1)?东南山头海拔,为 169米,未
发现有墓葬?其余山头皆有发现,数量不等,位置也有差异?西北侧山头海拔为 162米,发现的墓葬位于西南山坡,数量少,时代也较晚,该处为本次发掘的第Ⅱ发掘区?中部山头海拔为 164米,山头顶部曾有墓葬发现,但破坏极为严重,其余墓葬基本位于西侧及西南侧的山坡地带,数量相对略多,南侧有少量墓葬发现,但时代较晚?西南山头海拔较低,海拔为 156米,西南侧为断崖,东南方向有山脊延伸,该处墓葬数量多,较为集中,且时代接近,基本为战国晚期至汉代,仅个别墓葬时代较晚?由于西南山头与中部山头相连,墓葬分布也相对集中,为本次发掘的第Ⅰ发掘区?
发掘区地层情况较为简单,大致可分为两层,即耕土层和生土层,深度不等?这在较多已发掘的探方中均有反映,以 T10为例,四壁体现的较为明显(图四, 2)?由于丹江口水库蓄水的常年冲击,一些地带落差较大,较多地区裸露出岩石,一些墓葬也露出地表,部分墓葬有明显被盗掘的痕迹?本次发掘的墓葬多数开口于耕土层下,形制基本为长方形竖穴土(石)坑墓,共计发掘墓葬 48座(图五),大多为东周秦墓及秦代与西汉时期墓葬,少量为元明清墓葬,较多遭受不同程度的盗扰?
该处墓葬群所在山体有一定数量的积土,且厚薄不均,部分墓葬为石坑竖穴,部分为土坑竖穴,还有一部分上为土坑,下为石圹?因水土流失严重,封土基本不存?
二?发掘?整理经过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托,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承担了新四队墓葬群的田野考古工作? 2010年 5?6月,对该处墓葬群进行了两次前期考古调查? 7月,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考古队进驻考古工地,首先对墓葬区进行了全面勘探,钻探总面积约为 72000平方米?随后进入墓葬发掘阶段? 9月,主体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2011年7月,因发掘区内水位下降,又对一些海拔略低的墓葬进行了补充发掘?
考虑到墓葬的具体位置不明确,采取了 1米× 1米布孔的方法进行全面普探,并对一些地区进行了重点钻探,发现较多墓葬?根据钻探所获墓葬分布的情况,在发掘地点拟定了基点,按照探方发掘原则采取象限法布方,共布探方 33个,规格为 10米× 10米,待全部探方资料整理完毕后再进行墓葬的发掘(图四, 1)?墓葬基本按照发现先后编号,分别编号为 2010X新M1-M48,简称 M1-M48(彩版一, 2)?
本次考古发掘领队为刘尊志,主持发掘人员有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师刘毅?刘尊志?贾洪波?袁胜文,参与发掘的还有本系赵冉?李宝军?蒋侍辰?吴伟华?张巍等硕士?博士研究生?
整理工作开始于 2011年10月上旬, 12月中旬结束?主持整理人员为刘尊志?袁胜文,参与人员有贾洪波及本系李宝军?张巍?李琳?熊小丽?赵冉?孙雅頔?齐香钧?蒋侍辰等硕士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