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00617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风景园林系列
内容简介
本教材由上篇、下篇两部分组成。上篇主要是有关风景园林基础知识的阐述,共6章,重点通过风景园林学科的概念和内涵、中外园林发展概况、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该学科有整体的认识。下篇主要介绍风景园林学科所涉及的设计领域,共7章,以场地设计为导入,按照设计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介绍相关领域的设计。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学生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科研、工程施工、景观设计、管理人员参考。
目 录
上篇 风景园林基础知识
第1章 风景园林概述
1.1 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1.1.1 风景
1.1.2 园林(Garden)
1.1.3 景观(Landscape)
1.2 从风景园林学科理解“景观”
1.3 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
1.3.1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1.3.2 风景园林的学科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1.3.3 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1.3.4 IFLA关于风景园林教育的阐述
1.4 风景园林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4.1 与城乡规划、建筑学学科的关系
1.4.2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2章 中外园林发展概述
2.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2.1.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囿(起始)
2.1.2 皇家园林的形成期——秦汉宫苑(发展)
2.1.3 自然山水园的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转折期)
2.1.4 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繁荣)
2.1.5 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鼎盛期)
2.2 外国园林概述
2.2.1 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
2.2.2 西亚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
2.2.3 欧洲园林体系
2.3 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概述
2.3.1 新风格的产生
2.3.2 欧美的现代风景园林
2.3.3 新思潮下的西方现代风景园林
第3章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基础
3.1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
3.1.1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概述
3.1.2 生态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
3.1.3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3.2 行为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
3.2.1 行为地理学
3.2.2 环境心理学
3.3 观赏植物学
3.3.1 观赏植物学的概念
3.3.2 观赏植物的功能作用
3.4 艺术美学
3.4.1 风景园林审美的内涵
3.4.2 风景园林设计的艺术要素
3.4.3 现代艺术美学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启迪
3.5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3.5.1 RS与GIS技术简介
3.5.2 RS与 GIS 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3.5.3 RS与GIS技术的新发展
3.6 人体工程学
3.6.1 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3.6.2 人体工程学的涵义
3.6.3 人体工程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7 风景园林空间构图的规律
3.7.1 构图的基本要求
3.7.2 构图的规律
3.8 风景园林的造景方法
3.8.1 主景与配景
3.8.2 前景、中景与背景
3.8.3 点、线、面、体
3.8.4 自然与人工美的结合
3.8.5 运用轴线控制
3.8.6 色彩与季相
3.8.7 主调、基调与配调
3.9 风景园林的赏景
3.9.1 赏景的方式
3.9.2 中国传统园林赏景的方式
第4章 风景园林环境要素与评价
4.1 自然环境要素
4.1.1 气候
4.1.2 土地
4.1.3 水
4.1.4 动植物
4.2 人文环境要素
4.2.1 人口
4.2.2 文化与历史
4.2.3 经济(经济与风景园林的发展关系)
4.3 景观环境调查与分析
4.3.1 景观环境特征
4.3.2 景观环境的调查
4.4 生态环境评价
4.4.1 起源
4.4.2 概念
4.5 景观分析评价的四大学派
4.5.1 专家学派(exper paradigm)
4.5.2 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
4.5.3 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
4.5.4 经验学派(experirential paradigm)
第5章 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
5.1 地形
5.1.1 地形的作用
5.1.2 地形的类型与坡度
5.1.3 自然坡地的利用
5.1.4 自然地形的整理
5.1.5 堆山与置石
5.1.6 地形的表现方式
5.2 水体
5.2.1 水体的特性
5.2.2 水体运用与组织
5.2.3 水体的设计
5.2.4 水体与其他因子的组合
5.2.5 现代风景园林中对降水的利用
5.2.6 水体的表现方式
5.3 园路与铺装
5.3.1 园路的作用
5.3.2 园路的类型
5.3.3 园路的设计
5.3.4 风景园林铺装的类型与设计
5.4 建筑
5.4.1 风景园林建筑的作用
5.4.2 风景园林建筑的类型
5.4.3 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
5.4.4 风景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5.4.5 现代风景园林中建筑的体现
5.5 植物
5.5.1 园林植物的分类
5.5.2 影响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
5.5.3 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
5.5.4 园林植物的配置
5.5.5 园林植物的表现方式
5.6 空间
5.6.1 空间的概念
5.6.2 空间的特征
5.6.3 图与底理论
5.6.4 空间的限定
5.6.5 空间的组合
5.6.6 空间的序列
第6章 风景园林设计编制内容与深度
6.1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总则
6.2 方案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6.2.1 一般规定
6.2.2 设计说明
6.2.3 设计图纸
6.3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6.3.1 设计文件内容
6.3.2 设计总说明
6.3.3 设计图总图
6.3.4 竖向设计
6.3.5 植物设计
6.3.6 园路和景观小品设计
6.3.7 结构
6.3.8 给水排水
6.3.9 电气
6.3.10 概算
6.4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
6.4.1 一般规定
6.4.2 总图(总平面图)
6.4.3 竖向
6.4.4 种植
6.4.5 园路、地坪和景观小品
6.4.6 结构
6.4.7 给水排水
6.4.8 电气
6.4.9 预算
下篇 风景园林设计
第7章 风景园林场地设计
7.1 场地设计概述
7.1.1 场地设计的概念与内容
7.1.2 场地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7.1.3 场地设计工作的特点
7.2 场地设计工作阶段划分
7.2.1 阶段划分
7.2.2 划分意义
7.3 案例研究
7.3.1 用地调研
7.3.2 场地分析
7.3.3 设计构思
7.3.4 最终方案形成
第8章 庭院、雨水花园设计与道路绿化
8.1 庭院设计
8.1.1 庭院设计的风格
8.1.2 庭院设计的基本原则
8.1.3 庭院设计要点
8.2 雨水花园
8.2.1 雨水花园的作用
8.2.2 雨水花园的原理
8.2.3 雨水花园设计重点——雨水链
8.2.4 雨水花园设计案例
8.3 道路绿化设计
8.3.1 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8.3.2 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
8.3.3 行道树绿带绿化设计
8.3.4 分车绿带绿化设计
8.3.5 道路绿化与工程管线的关系
8.3.6 路侧绿带绿化设计
8.3.7 交通岛绿化设计
8.3.8 道路绿化的生态设计
第9章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9.1 居住区基本概念
9.1.1 居住区
9.1.2 居住小区(housing estate)
9.1.3 居住组团
9.2 居住区用地构成及结构
9.2.1 居住区规划结构概念
9.2.2 居住区规划结构形式
9.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9.3.1 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相关的规划
9.3.2 居住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9.3.3 居住区总体景观环境的营造
9.3.4 居住区绿化种植景观
9.3.5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内容
第10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1 城市绿地的基本概念
10.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2.1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10.2.2 城市绿地系统分类
10.2.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10.2.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原则
10.2.5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模式
10.2.6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形态
第11章 绿道
11.1 绿道(greenway)的概念
11.1.1 Green与Way的理解
11.1.2 关于“绿道”理解的不同阐述
11.2 绿道的发展历程
11.3 绿道的功能
11.4 绿道的类型
11.5 国内外著名绿道
11.6 绿道的规划
11.6.1 绿道的规划方法
11.6.2 绿道规划的战略决策
11.6.3 绿道的设计内容
11.7 绿道规划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第12章 城市公园绿地设计
12.1 城市公园绿地概况
12.1.1 公园的起源
12.1.2 城市公园概念的由来
12.1.3 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12.2 奥姆斯特德公园设计原则
12.3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12.3.1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2.3.2 公园的类型与规模
12.3.3 公园的规模与设施设置
12.3.4 城市公园绿地指标和游人容量
12.3.5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程序与内容
12.3.6 城市公园布局要点
第13章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13.1 风景名胜区相关概念、功能及类型
13.1.1 基本概念
13.1.2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13.1.3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13.2 风景名胜区规划类型
13.3 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与内容
13.3.1 调查研究阶段
13.3.2 制定目标阶段
13.3.3 规划部署阶段
13.3.4 规划优化与决策阶段
13.3.5 规划实施监管与修编阶段
13.4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成果
13.4.1 规划文本
13.4.2 规划附件
13.4.3 规划图纸
参考文献
第1章 风景园林概述
1.1 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1.1.1 风景
1.1.2 园林(Garden)
1.1.3 景观(Landscape)
1.2 从风景园林学科理解“景观”
1.3 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
1.3.1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1.3.2 风景园林的学科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1.3.3 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1.3.4 IFLA关于风景园林教育的阐述
1.4 风景园林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4.1 与城乡规划、建筑学学科的关系
1.4.2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2章 中外园林发展概述
2.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2.1.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囿(起始)
2.1.2 皇家园林的形成期——秦汉宫苑(发展)
2.1.3 自然山水园的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转折期)
2.1.4 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繁荣)
2.1.5 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鼎盛期)
2.2 外国园林概述
2.2.1 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
2.2.2 西亚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
2.2.3 欧洲园林体系
2.3 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概述
2.3.1 新风格的产生
2.3.2 欧美的现代风景园林
2.3.3 新思潮下的西方现代风景园林
第3章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基础
3.1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
3.1.1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概述
3.1.2 生态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
3.1.3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3.2 行为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
3.2.1 行为地理学
3.2.2 环境心理学
3.3 观赏植物学
3.3.1 观赏植物学的概念
3.3.2 观赏植物的功能作用
3.4 艺术美学
3.4.1 风景园林审美的内涵
3.4.2 风景园林设计的艺术要素
3.4.3 现代艺术美学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启迪
3.5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3.5.1 RS与GIS技术简介
3.5.2 RS与 GIS 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3.5.3 RS与GIS技术的新发展
3.6 人体工程学
3.6.1 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3.6.2 人体工程学的涵义
3.6.3 人体工程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7 风景园林空间构图的规律
3.7.1 构图的基本要求
3.7.2 构图的规律
3.8 风景园林的造景方法
3.8.1 主景与配景
3.8.2 前景、中景与背景
3.8.3 点、线、面、体
3.8.4 自然与人工美的结合
3.8.5 运用轴线控制
3.8.6 色彩与季相
3.8.7 主调、基调与配调
3.9 风景园林的赏景
3.9.1 赏景的方式
3.9.2 中国传统园林赏景的方式
第4章 风景园林环境要素与评价
4.1 自然环境要素
4.1.1 气候
4.1.2 土地
4.1.3 水
4.1.4 动植物
4.2 人文环境要素
4.2.1 人口
4.2.2 文化与历史
4.2.3 经济(经济与风景园林的发展关系)
4.3 景观环境调查与分析
4.3.1 景观环境特征
4.3.2 景观环境的调查
4.4 生态环境评价
4.4.1 起源
4.4.2 概念
4.5 景观分析评价的四大学派
4.5.1 专家学派(exper paradigm)
4.5.2 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
4.5.3 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
4.5.4 经验学派(experirential paradigm)
第5章 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
5.1 地形
5.1.1 地形的作用
5.1.2 地形的类型与坡度
5.1.3 自然坡地的利用
5.1.4 自然地形的整理
5.1.5 堆山与置石
5.1.6 地形的表现方式
5.2 水体
5.2.1 水体的特性
5.2.2 水体运用与组织
5.2.3 水体的设计
5.2.4 水体与其他因子的组合
5.2.5 现代风景园林中对降水的利用
5.2.6 水体的表现方式
5.3 园路与铺装
5.3.1 园路的作用
5.3.2 园路的类型
5.3.3 园路的设计
5.3.4 风景园林铺装的类型与设计
5.4 建筑
5.4.1 风景园林建筑的作用
5.4.2 风景园林建筑的类型
5.4.3 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
5.4.4 风景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5.4.5 现代风景园林中建筑的体现
5.5 植物
5.5.1 园林植物的分类
5.5.2 影响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
5.5.3 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
5.5.4 园林植物的配置
5.5.5 园林植物的表现方式
5.6 空间
5.6.1 空间的概念
5.6.2 空间的特征
5.6.3 图与底理论
5.6.4 空间的限定
5.6.5 空间的组合
5.6.6 空间的序列
第6章 风景园林设计编制内容与深度
6.1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总则
6.2 方案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6.2.1 一般规定
6.2.2 设计说明
6.2.3 设计图纸
6.3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6.3.1 设计文件内容
6.3.2 设计总说明
6.3.3 设计图总图
6.3.4 竖向设计
6.3.5 植物设计
6.3.6 园路和景观小品设计
6.3.7 结构
6.3.8 给水排水
6.3.9 电气
6.3.10 概算
6.4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
6.4.1 一般规定
6.4.2 总图(总平面图)
6.4.3 竖向
6.4.4 种植
6.4.5 园路、地坪和景观小品
6.4.6 结构
6.4.7 给水排水
6.4.8 电气
6.4.9 预算
下篇 风景园林设计
第7章 风景园林场地设计
7.1 场地设计概述
7.1.1 场地设计的概念与内容
7.1.2 场地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7.1.3 场地设计工作的特点
7.2 场地设计工作阶段划分
7.2.1 阶段划分
7.2.2 划分意义
7.3 案例研究
7.3.1 用地调研
7.3.2 场地分析
7.3.3 设计构思
7.3.4 最终方案形成
第8章 庭院、雨水花园设计与道路绿化
8.1 庭院设计
8.1.1 庭院设计的风格
8.1.2 庭院设计的基本原则
8.1.3 庭院设计要点
8.2 雨水花园
8.2.1 雨水花园的作用
8.2.2 雨水花园的原理
8.2.3 雨水花园设计重点——雨水链
8.2.4 雨水花园设计案例
8.3 道路绿化设计
8.3.1 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8.3.2 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
8.3.3 行道树绿带绿化设计
8.3.4 分车绿带绿化设计
8.3.5 道路绿化与工程管线的关系
8.3.6 路侧绿带绿化设计
8.3.7 交通岛绿化设计
8.3.8 道路绿化的生态设计
第9章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9.1 居住区基本概念
9.1.1 居住区
9.1.2 居住小区(housing estate)
9.1.3 居住组团
9.2 居住区用地构成及结构
9.2.1 居住区规划结构概念
9.2.2 居住区规划结构形式
9.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9.3.1 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相关的规划
9.3.2 居住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9.3.3 居住区总体景观环境的营造
9.3.4 居住区绿化种植景观
9.3.5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内容
第10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1 城市绿地的基本概念
10.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2.1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10.2.2 城市绿地系统分类
10.2.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10.2.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原则
10.2.5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模式
10.2.6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形态
第11章 绿道
11.1 绿道(greenway)的概念
11.1.1 Green与Way的理解
11.1.2 关于“绿道”理解的不同阐述
11.2 绿道的发展历程
11.3 绿道的功能
11.4 绿道的类型
11.5 国内外著名绿道
11.6 绿道的规划
11.6.1 绿道的规划方法
11.6.2 绿道规划的战略决策
11.6.3 绿道的设计内容
11.7 绿道规划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第12章 城市公园绿地设计
12.1 城市公园绿地概况
12.1.1 公园的起源
12.1.2 城市公园概念的由来
12.1.3 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12.2 奥姆斯特德公园设计原则
12.3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12.3.1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2.3.2 公园的类型与规模
12.3.3 公园的规模与设施设置
12.3.4 城市公园绿地指标和游人容量
12.3.5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程序与内容
12.3.6 城市公园布局要点
第13章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13.1 风景名胜区相关概念、功能及类型
13.1.1 基本概念
13.1.2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13.1.3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13.2 风景名胜区规划类型
13.3 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与内容
13.3.1 调查研究阶段
13.3.2 制定目标阶段
13.3.3 规划部署阶段
13.3.4 规划优化与决策阶段
13.3.5 规划实施监管与修编阶段
13.4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成果
13.4.1 规划文本
13.4.2 规划附件
13.4.3 规划图纸
参考文献
前 言
近10年来,我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的城市绿化、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整个学科、行业将迎来最佳的发展机会,与城乡规划、建筑学一起构成21世纪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学科。本书具体编写工作如下:
第1章1~3节,第2、6、9、11章由顾韩编写;第7、10、13章由夏宏嘉编写;第5章、第8章第1、3节由郭丽娟编写;第3、4章由郭阳编写;第8章第2节由郑志颖编写;第1章第4节由郑利远编写;第12章由曾研锋编写。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从事该领域的相关人士往往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因此,很多人在对风景园林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上还存在一些主观意识。本书的编者从2006年开始,主要承担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3个专业的风景园林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正确引导不同专业学生对风景园林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及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当代风景园林的内涵,对风景园林学科有一个较为客观、系统的了解与认识,有利于消除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的传统、固有的认识和看法。
感谢东北林业大学田大方教授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与帮助,感谢宋若尘、李田、曹珂佳、聂晨曦、孙鹤侨、匡蓬勃、邱瑞、边亚光、王晶、刘诗文同学对本书文字和图片的整理工作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风景园林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内涵与实践范畴涉及层面大,目前我国专业教学委员会尚未正式出台指导性的学科建设及培养意见,加之编者水平所限,对书中不足之处,欢迎读者给予指导、建议和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14年7月
第1章1~3节,第2、6、9、11章由顾韩编写;第7、10、13章由夏宏嘉编写;第5章、第8章第1、3节由郭丽娟编写;第3、4章由郭阳编写;第8章第2节由郑志颖编写;第1章第4节由郑利远编写;第12章由曾研锋编写。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从事该领域的相关人士往往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因此,很多人在对风景园林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上还存在一些主观意识。本书的编者从2006年开始,主要承担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3个专业的风景园林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正确引导不同专业学生对风景园林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及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当代风景园林的内涵,对风景园林学科有一个较为客观、系统的了解与认识,有利于消除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的传统、固有的认识和看法。
感谢东北林业大学田大方教授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与帮助,感谢宋若尘、李田、曹珂佳、聂晨曦、孙鹤侨、匡蓬勃、邱瑞、边亚光、王晶、刘诗文同学对本书文字和图片的整理工作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风景园林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内涵与实践范畴涉及层面大,目前我国专业教学委员会尚未正式出台指导性的学科建设及培养意见,加之编者水平所限,对书中不足之处,欢迎读者给予指导、建议和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14年7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