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79404
作者在中国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献史等方面的研究为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专业化奠定了基础,堪称“19世纪俄罗斯汉学的一带宗师”。
“国际汉学经典译丛旨在翻译和整理西方汉学历史名著,可以说,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目前国内西方汉学早期历史的重要著作基本上是我们组织和翻译的。我们将继承这个传统,将翻译的范围逐步扩大到能涵盖西方各种汉学历史的名著。”——张西平
“我们这套书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类未来负责的心愿,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同时也向中国展示健康的、高品位的世界文化。”——任继愈
CCTV-9
八集文化纪录片《纽带》,作为**部系统梳理海外汉学(中国学)生命历程的纪录片,该片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直面这门“高冷”学问的前世今生。摄制组辗转
10余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城市,拜访国内外专家学者180余人,从海量的传奇故事中择取、提炼,在力求保持学术底色的同时,兼顾纪录片的故事性规律,
使《纽带》集学术性与故事性于一体。借“纽带”这个意象,重在讲述中外文明交流过程中的跌宕历程。全片近50个故事,通过对一个个汉学家与中国的交往以及
他们的命运的生动刻画,描摹出汉学(中国学)产生、发展和变异的宏大历史图景。
读者可把书与节目相结合着看,相信这样可以加深大家对汉学的理解,对汉学也能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推荐书籍:
大象版国际汉学系列图书
一、主体系列书“国际汉学研究书系”包括 “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 ”、“当代海外汉学名著译丛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 ”三大丛书,自 2000年至2014年已出版了 27种:
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
1.
■ [法]杜赫德 编,郑德弟等 译,大象出版社 2001年出版
2.
■ [捷克 ]严嘉乐 著,丛林、李梅 译,大象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
■ [澳门 ]《文化杂志》编,大象出版社 2003年7月出版
4.
■ [法]荣振华、 [澳]李渡南等 编著 耿昇 译,大象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5.
■[德]莱布尼茨 著, [德]李文潮、张西平 编, [法]梅谦立、杨保筠 译,大象出版社 2005年出版
6.
■伊儿汗国(佚名)著 朱炳旭 译,大象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7.
■ [西班牙]闵明我 著,何高济 吴翊楣 译,大象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8
■ [德]基歇尔 著,张西平等 译,大象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9、
■ 伍宇星 编译,大象出版社2011年3月
当代海外汉学名著译丛
10.
■ [美]顾立雅 著,高专诚 译,大象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11.
■[英]葛瑞汉 著,程德祥等 译,大象出版社2000年 7月出版
12.
■[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 著,张振辉 译,大象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
13.
■ [英]汤森 著,吴相 译,大象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14.《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
■[德]马汉茂、汉雅娜, [中]张西平、李雪涛 主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15.
■ [法]弗朗索瓦 .于连等 著,张放 译,大象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6.《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
■ [德]罗哲海 著,陈咏明、瞿德瑜 译,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17.
■ [美]孟德卫 著,陈怡 译,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18.非利浦 米尼尼著 王苏娜译,2012年1月出版。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
19.
■胡志宏 著,大象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20.
■王健 著,大象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21.
■阎守诚 编,阎宗临 著,大象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22.
■张西平 著,大象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3.
■姜其煌 著,大象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24.
■张西平 编,大象出版社 2006年出版
25.《汉学发达史》
■莫东寅 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26.
■李明滨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27.
■ 张西平、哈特姆特·鲁道夫、李文潮 主编,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编译丛刊”推荐并组织翻译,并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了与清代历史密切相关的书籍,至 2009年共出版 8种:
1.
■ [法]李明 著, 郭强、龙云等 译,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2.
■ [葡]安文思 著,何高济 译,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3.
■ [美]魏若望 著,吴莉苇 译,大象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4.
■ [比利时 ]高华士 著,赵殿红 译,大象出版社2007年出版
5.
■ [美]孟德卫 著,潘琳 译,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6.
■ [丹麦]龙伯格 著,李真、骆洁 译,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7.
■ [德]柯兰霓 著,李岩 译,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8.
■ [法]博西耶尔夫人 著,辛岩 译,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三、主体系列书“国际汉学研究书系”自2014年起,调整为“国际汉学经典译丛”、“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书”、“著名汉学家研究丛书”三大系列:
国际汉学经典译丛
1.
(俄)瓦西里 帕夫洛维奇 瓦西里耶夫 著 赵春梅译 ,大象出版社 2014年3月出版。
2.,(美)顾立雅 著,高专诚 译 ,大象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3. 《南怀仁的欧洲天文学》,南怀仁 著 (比利时)高华士 英译,余三乐 中译,即将出版。
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书
1.
中国**历史档案馆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合编 安双成 编译,大象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著名汉学家研究丛书
1.
(斯洛文)米加 主编 朱晓珂 褚龙飞 译,吕凌峰 审校,大象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2.
顾钧 著,大象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四、澳门基金会资助的两个项目
《马礼逊全集》(7种)
1.(影印版)
米怜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2.(6卷)
马利逊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3.
马利逊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4.(上、下,影印版)
艾莉莎·马利逊 编,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5.《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中文版)
米怜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6.《马利逊研究文献索引》
张西华著 编,大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7.《马利逊回忆录》(上、下,中文版)
艾莉莎·马利逊 编,大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卫三畏文集》(6种)
1.(全四册)
卫三畏 著,大象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2.
卫菲列 编,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3.
卫三畏 编,大象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4.
卫三畏 编,大象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5.《汉英韵府》,正在编校中
6.《卫三畏在东亚——耶鲁大学所藏档案选编》,正在编校中
五、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
《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辑),44册
张西平等 主编,大象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六、《国际汉学》(集刊)连续出版至26辑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所著的《中国文献史》未分章,而是以连续的15个小节构成。介绍了儒、释、道以及历史、地理、律法、语言学、农业、自然科学、医学、兵法、文学等方面的中国文献古籍。相对于中国文献的浩繁著述,区区十余万字的篇幅实在过小,但是《中国文献史》的内容并非来自其他欧洲学者的著述,而是作者著作的浓缩以及授课笔记。这些讲义资料绝大多数是中文书籍,本书所涉及的作品,作者几乎都亲阅过。瓦西里耶夫对中国文献的介绍、资料收集和导向性研究为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专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译者序
瓦西里耶夫生平及学术成就综述
一、几句开场白
二、中国人的语言与文字
三、关于汉字与中国文献的古代性问题――中国人对此问题所持的观点
四、儒学发展的个时期――孔子及其功绩、儒家的三部古书:作为中国精神发展基础的《诗经》《春秋》和《论语》
五、作为儒家伦理道德基础的家庭;《孝经》;释礼;宗教与儒家政治;体现儒家治国理想的《书经》
六、孟子
七、儒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八、儒家以外的哲学家――道家
九、佛教
十、中国人的科技发展――历史与地理著作
十一、中国人的律法
十二、语言学、批评、古代文物
十三、中国的农书、自然科学典籍和兵书
十四、中国人的美文学
十五、民间文学:戏曲、小说、章回小说
结语
附录一 瓦西里耶夫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二 瓦西里耶夫相关档案及藏点
附录三 瓦西里耶夫相关手稿及藏点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差别较大,这也是它与埃及文字的不同之处。埃及文字的书面语同口语是一致的。汉字的情况恰好相反,至今尚未写作或出版过任何一本与口语表达相一致的书面语著述。朗读汉语作品时,如果听众是文盲,那么他根本听不懂书中所写的内容。这并不是由于听众不理解文章,而是因为汉语作品并非写给人听,而是让人自己去阅读: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作品不是用口语书写,而是按照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模式的书面语。
问题在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会因为说话人的亲人、朋友和同乡不明白他的话,而像与聋哑人对话一样逼他写出来。有些人在阐述汉语的这一特点时根本不明所以。实际上,中国有很多方言土语。除了固有词汇,每个词汇和短语(“走”这个词北京的东城区说“去”,西城区说“开”——著者注)都有各自的发音和称谓:北京人说“十”,甘肃人说“四”(在北京,油毡子是一种“漆布”——著者注)。这样一来,如果对话双方都不懂书面语,在无法猜测对方说话的内容或者不熟悉彼此发啬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请翻译帮忙,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对话。因此在全中国范围内书面语就起到了桥粱的作用。在我们看来,指责中国人愚蠢、不接受字母表的观点并不正确。中国人接触字母表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4世纪,而且对它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如何能让当时的所有人都会书面语呢?
汉语书面语同口语的区别在于,书面语中的词在一个听力好的中国人(欧洲人就更不用说了——著者注)听来均是单音节,它们或者由一个韵母构成(e,u.iu等——著者注),或者由声母与带有上述韵母合成的音节构成(ba. bu,be),或者后面再加上一个声母(ban,ben),或者只有声母n,ng,因此经常(某些外来音节除外——著者注)会出现听不懂但能读懂的状况。例如,众所周知,一个“yi”音在汉语中就有一百多个汉字与之相匹配,不但每个字意义不同,而且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也各不相同;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两个中国人在对话,当一方说出“yi”音后,他就可以断定对方知道自己想说“一个”。书面语“一”的意义不在口语中使用。但是如果再按照四声发音(这是一些完全不同的词语,夹杂我们的字母和陌生发音——著者注),那么就需要在前面或后面补充上另一个单音节词,这样才能组成一个新词,例如:一个,衣裳,意思,早已,礼仪,所以,等。
但是因为这些发“yi”音的汉字书写各不相同,所以即便只有一个字,没有任何汉字与其组成词语,读者也能明白其意义。对此我们会另做叙述。口语中所说的某种树木、石头、鸟类等,一般由两部分构成——词根(一般为形容词——著者注)和词缀。但是书面语中只使用发音和对应该意义的词根;为了不必专门写出树木、石头、动物等词汇的全称,往往将这些单音节词的标志和意义结台起来;也就是说,书面语中往往使用单音节词。读者一读到带“木”字旁的“樟”,就知道这是“樟脑”的意思,与带“王”字旁的“璋石”和带“犬”字旁的“香獐”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单音节词来源于双音节词(双音节词中的形容词在单音节词中作名词用——著者注)。
我们不应该忘记,古汉语的词大都是数量不多的单音节词;虽然是单音节词。但是在不同语境中因词根的不同而意义各不相同——即加上一个同义或近义的实词素,与原来的单音节词构成双音节词,以及加上一个虚词素,作为前缀或后缀构成双音节词。汉字的词根可以不考虑词源(死,使之死——著者注)形式和句法形式,不过由于书写的不同,曾经出现过的各种词义都得以保存。例如“节”字,原意为“截断”,然后有了“节子”(竹子和树木上的疤痕——著者注);后来我们又知道,“jie”字可以指“界线”“节制”“戒条”,甚至“戒律”等。发音同为“Jie”的汉字书写却各不相同,所以千万不要混淆。汉字的意义非常多,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天或地”意指“天与地”(“喝”与“使之喝”,立与“使之立”——均用一个字表示——著者注)。在此我们以“对”字为例进行解释。“对”是“对立的”(敌对的——著者注)或者“相关的”的意思,但是我们想象一下贴在门上的对联的“对”,它可能是“对立的”和“相关的”的意思,因为“对”可以释义为“对答”“反驳”。这就说明,即便汉字的意义是确定的,但是它在应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都可能具有其他意义,例如,“道”字意指“道理…方法”‘道德”。此外,如果我们说,汉语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中的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类似文学上的迂说法——著者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书面语单音节词就不能彼此,合构成双音节词。相反,与口语相比,这种结合在书面语中使用更多,不过往往让人听不懂。例如,在口语中习惯说“喜欢”,书面语中却变为“欢喜”,然后出现了“喜新”“新欢”“欢欣”“欣悦”等口语中根本不使用的词。
上文中曾说过,声母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地方发音各不相同(“是”与“系”——著者注),书写也不相同,而这成为保存有方言(特别是中国古代各诸侯国的文字①——著者注)的书面语的共同财产。
由此我们明白,一方面,词的构成除了存在于单音节字中的本义外,还会出现其他词根的变换;另一方面,同一个词根的本义应该有不同发音的汉字相对应。而这恰恰是造成汉字同音字较多的原因。
如果认为,以副词为首的单音节词没有任何变体,即单音节词始终如一,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