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7509
编辑推荐
本书*版2015年出版发行后很受读者欢迎。这次作者更新了相关数据,增加了*近两年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和相应的国内外绿色金融案例,删掉了与全书内容相关性较弱的章节,使得本书更接近现实、更贴近市场。
内容简介
本书自2015年3月出版以来,各界反应良好。再加上近年来国内外绿色金融市场,不论在政策框架还是市场实践方面,均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动向。为此,我们对其内容进行了完善、修订、更新,增加了*近两年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和相应的国内外绿色金融案例,删掉了与全书内容相关性较弱的章节,并对部分章节的数据进行了更新,以使全书内容更适应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本书在总结中国绿色金融实践的经验教训、评估绿色金融发展状况和政策环境的基础上,对系统推进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一整套政策建议,并以此推进国际绿色金融发展。
目 录
内容提要 / 1Executive Summary / 1
总报告
第一部 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背景 / 引言 / 一、中国绿色金融取得的成就 / 二、下一步中国经济转型对绿色金融的需求 / 三、未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 四、中国在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
第二部分 国际绿色金融的实践和经验 / 一、现有国际经验 / 二、“绿色金融”的发展动向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三部分 绿色金融的定义与发展模式 / 一、关于“绿色”的定义 / 二、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 /
第四部分 绿色金融行动框架 / 一、推动绿色金融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 二、以完善信息协调和共享为抓手,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第三方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 / 三、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投资者调整投资行为,使投资组合“绿化” / 四、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加快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五、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引导作用 /
上部 绿色金融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概要 / 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环境 / 二、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评估 / 三、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评估 / 四、绿色金融的中国经验和教训 /
过去两年中国绿色金融的新进展 / 一、概况 /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 三、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
绿色金融: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金融机制 /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框架:基于金融功能的视角 / 二、内部化绿色发展的外部性是绿色金融机制的内核 / 三、有效传导价格信号的排放权市场是绿色金融运行的基础 / 四、绿色金融体系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 五、金融工具创新是可持续绿色金融的保证 / 六、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体系转型与变革 /
绿色金融需求 / 一、中国绿色投融资的实践 / 二、2015~2020年中国绿色投资的金融需求 / 三、绿色投融资中的制度约束与改进方向 /
绿色金融发展的产业政策环境 / 一、中国的环境管理 / 二、中国的环境保护投资 / 三、产业政策 / 四、从产业环境角度提出促进中国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难点 / 一、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难点 / 二、中国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具体问题 /
中国绿色金融案例 / 案例一 兴业银行多种方式助推绿色金融发展 / 案例二 绿色金融 投贷联动青岛银行输血实体经济实现双赢 / 案例三 上海证券交易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下部 绿色金融的国际实践与经验
绿色金融国际发展状况 / 前言 / 一、绿色金融 / 二、为什么要实现金融体系的绿色化 / 三、金融体系绿色化的动力 / 四、对进展的测度 / 五、可持续金融体系的愿景 / 六、结论与后续措施 /
搁浅资产的风险与机遇 / 概要 / 一、搁浅资产和向绿色经济转型 / 二、搁浅资产的国际经验 / 三、金融市场的应对措施 / 四、对中国的意义 /
货币政策与绿色金融 / 概要 / 引言 / 一、货币政策的使命和目标 / 二、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 / 结论 /
让金融政策制定者将气候减缓行动内部化 / 概要 / 引言 / 一、如何将政策制定目标与绿色相吻合 / 二、金融系统为何有偏见和抵制绿色投资 / 三、金融政策制定者可采取哪些措施绿化金融系统 / 结论 /
关于保险业及其监管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观点:国际发展趋势 / 概要 / 一、保险: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金融风险转移工具 / 二、全球保险业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诞生 / 三、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及保险核心原则 / 四、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国际监管问题 / 五、老龄化人口是全球主要挑战 / 六、信任、声誉、问责与透明比以往更为重要 / 七、环境责任保险复杂且不断演变 / 八、保险监管和可持续发展展望 /
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实践 / 概要 / 一、为何要发展绿色债券 / 二、国际上绿色债券的新兴实践 / 结论 /
将投资战略与气候情景协调一致:金融机构的视角 / 概要 / 前言 / 一、与金融系统的关联性 / 二、测量和管理气候绩效和金融投资组合:国际实践 / 三、趋势与后续步骤 / 四、中国背景下的意义 /
国际绿色金融案例 / 案例一美国金融体系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现状、问题及启示 / 案例二南非绿色经济转型与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作者介绍 / 原版跋 / Postscript /
总报告
第一部 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背景 / 引言 / 一、中国绿色金融取得的成就 / 二、下一步中国经济转型对绿色金融的需求 / 三、未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 四、中国在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
第二部分 国际绿色金融的实践和经验 / 一、现有国际经验 / 二、“绿色金融”的发展动向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三部分 绿色金融的定义与发展模式 / 一、关于“绿色”的定义 / 二、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 /
第四部分 绿色金融行动框架 / 一、推动绿色金融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 二、以完善信息协调和共享为抓手,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第三方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 / 三、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投资者调整投资行为,使投资组合“绿化” / 四、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加快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五、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引导作用 /
上部 绿色金融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概要 / 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环境 / 二、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评估 / 三、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评估 / 四、绿色金融的中国经验和教训 /
过去两年中国绿色金融的新进展 / 一、概况 /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 三、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
绿色金融: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金融机制 /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框架:基于金融功能的视角 / 二、内部化绿色发展的外部性是绿色金融机制的内核 / 三、有效传导价格信号的排放权市场是绿色金融运行的基础 / 四、绿色金融体系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 五、金融工具创新是可持续绿色金融的保证 / 六、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体系转型与变革 /
绿色金融需求 / 一、中国绿色投融资的实践 / 二、2015~2020年中国绿色投资的金融需求 / 三、绿色投融资中的制度约束与改进方向 /
绿色金融发展的产业政策环境 / 一、中国的环境管理 / 二、中国的环境保护投资 / 三、产业政策 / 四、从产业环境角度提出促进中国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难点 / 一、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难点 / 二、中国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具体问题 /
中国绿色金融案例 / 案例一 兴业银行多种方式助推绿色金融发展 / 案例二 绿色金融 投贷联动青岛银行输血实体经济实现双赢 / 案例三 上海证券交易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下部 绿色金融的国际实践与经验
绿色金融国际发展状况 / 前言 / 一、绿色金融 / 二、为什么要实现金融体系的绿色化 / 三、金融体系绿色化的动力 / 四、对进展的测度 / 五、可持续金融体系的愿景 / 六、结论与后续措施 /
搁浅资产的风险与机遇 / 概要 / 一、搁浅资产和向绿色经济转型 / 二、搁浅资产的国际经验 / 三、金融市场的应对措施 / 四、对中国的意义 /
货币政策与绿色金融 / 概要 / 引言 / 一、货币政策的使命和目标 / 二、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 / 结论 /
让金融政策制定者将气候减缓行动内部化 / 概要 / 引言 / 一、如何将政策制定目标与绿色相吻合 / 二、金融系统为何有偏见和抵制绿色投资 / 三、金融政策制定者可采取哪些措施绿化金融系统 / 结论 /
关于保险业及其监管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观点:国际发展趋势 / 概要 / 一、保险: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金融风险转移工具 / 二、全球保险业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诞生 / 三、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及保险核心原则 / 四、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国际监管问题 / 五、老龄化人口是全球主要挑战 / 六、信任、声誉、问责与透明比以往更为重要 / 七、环境责任保险复杂且不断演变 / 八、保险监管和可持续发展展望 /
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实践 / 概要 / 一、为何要发展绿色债券 / 二、国际上绿色债券的新兴实践 / 结论 /
将投资战略与气候情景协调一致:金融机构的视角 / 概要 / 前言 / 一、与金融系统的关联性 / 二、测量和管理气候绩效和金融投资组合:国际实践 / 三、趋势与后续步骤 / 四、中国背景下的意义 /
国际绿色金融案例 / 案例一美国金融体系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现状、问题及启示 / 案例二南非绿色经济转型与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作者介绍 / 原版跋 / Postscript /
免费在线读
2013年5、6月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同事找到我,说曾经和他们有过合作研究经历的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ISD,加拿大)希望和金融所合作开展项目研究,题目由我定,只要围绕可持续发展即可。当时我脑海里涌出的第一个词,就是“绿色金融”。在双方达成一致以后,我们围绕这个题目开展了两期、为期两年的合作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几乎找不到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参考材料,研究团队里的外国专家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绿色金融”。当时较为人知的是“责任投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概念,至于“绿色金融”,国际上既没有定义,也没有专门研究。国内情况则基本相同。虽然兴业银行加入了“赤道原则”,但引起的反响不大;当时有部分商业银行在中国银监会的引导下开展了绿色信贷业务,中国保监会开展了“环境责任险”试点,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成效也很有限。在与IISD合作的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试图对“绿色金融”给出一个明确定义,测算到2020年中国实现绿色发展所需要的融资量,从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多个方面探讨发展中国绿色金融存在的障碍和所需要的支持条件,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另一方面,我们也努力收集分散在各个领域的、零碎的国际实践,从中汲取可资借鉴的养分,借鉴成功的经验。课题研究的成果,就是2015年3月出版的《中国绿色金融:经验、路径与国际借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绿色金融:经验、路径与国际借鉴》出版以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近两年绿色金融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学者、金融机构、企业家了解并正在践行绿色金融理念。在国际社会,中国政府推进绿色金融的努力得到很高的评价和广泛的响应。绿色金融工作被纳入G20议题,联合国环境署专门成立了“可持续金融体系探寻”项目……这一切,既让我感到我们团队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也让我觉得有必要通过修订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绿色金融实践的新进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工作中来。本书的修订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尽可能对素材、数据和政府采取的政策进行了更新,特别是近两年我国绿色金融的进展;二是增加了一些国内外案例;三是对原书进行了适当删减。希望这些修订工作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感受和启迪。由于学识、经验不足,本书肯定会存在一些疏漏和缺陷,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两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足够发生一些变化了。项目外方团队的主要成员马汉理(Mark Halle)先生、谢孟哲(Simon Zadrk)先生和余晓文女士已经离开IISD,转而供职于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体系探寻”项目(UNEP Inquiry)。而我本人,也因到龄离开了金融所所长的工作岗位。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研究工作虽已告一段落,绿色金融的征程却“风好正是扬帆时”。借此次修订机会,我要向为本书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外方团队和曾经给我们提供了热情帮助的朋友们表达感激之情。特别是魏仲加先生(Scott Vaughan,IISD总裁)和马汉理先生(Mark Halle,IISD原副总裁),为项目组织实施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大支持;谢孟哲先生作为外方主要专家,不仅在组织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还执笔了部分重要章节;余晓文女士则在中外团队协调、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交流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帮助;Leiv Lunde先生(挪威外交部战略主任),为我们访问挪威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的优雅、平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中方团队的同事们:张丽平女士、田辉女士和陈宁女士(DRC金融所)、卓贤先生(DRC发展部)、王刚先生(DRC金融所)、马中教授和蓝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郑铮先生(发改委宏观院投资所)等均为本书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是田辉女士,修订版的主要工作是由她承担的。一些机构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青岛银行等也为本书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支持。限于篇幅,我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谨致谢枕。是为序。
张承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所长研究员
两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足够发生一些变化了。项目外方团队的主要成员马汉理(Mark Halle)先生、谢孟哲(Simon Zadrk)先生和余晓文女士已经离开IISD,转而供职于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体系探寻”项目(UNEP Inquiry)。而我本人,也因到龄离开了金融所所长的工作岗位。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研究工作虽已告一段落,绿色金融的征程却“风好正是扬帆时”。借此次修订机会,我要向为本书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外方团队和曾经给我们提供了热情帮助的朋友们表达感激之情。特别是魏仲加先生(Scott Vaughan,IISD总裁)和马汉理先生(Mark Halle,IISD原副总裁),为项目组织实施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大支持;谢孟哲先生作为外方主要专家,不仅在组织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还执笔了部分重要章节;余晓文女士则在中外团队协调、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交流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帮助;Leiv Lunde先生(挪威外交部战略主任),为我们访问挪威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的优雅、平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中方团队的同事们:张丽平女士、田辉女士和陈宁女士(DRC金融所)、卓贤先生(DRC发展部)、王刚先生(DRC金融所)、马中教授和蓝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郑铮先生(发改委宏观院投资所)等均为本书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是田辉女士,修订版的主要工作是由她承担的。一些机构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青岛银行等也为本书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支持。限于篇幅,我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谨致谢枕。是为序。
张承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所长研究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