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123916
内容简介
《给出一个什么问题》特别甄选了近几年来中国环境报比较典型的新闻作品,从体裁看,既有批评报道、深度解读,又有风格论坛精彩演讲、新闻专题研究成果;从获奖情况看,既有获得本报好新闻、好评论的作品,又有获得总编辑奖及风格建设社长奖的报道,还有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佳作。我们将其分类编排,集结成册。
目 录
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程式化和个性化表达?——标题和版面怎么给出一个问题
[论文]
版面有艺术价值才可供人欣赏
问,使版面更具个性
善于提问,版面自然变得精彩
做好展示提问力量的专题报道
运用版面元素体现报纸风格
扬长避短突出版面个性化
以视觉思维统筹版式设计
[作品]
如何用好考核指挥棒?
5420万元是怎样罚出来的?
海水淡化能否解近渴?
削山造城算没算生态账?
燃煤电厂怎么实现5mg/m3低排放?
谁之伤?谁之痛?谁之过?
长三角联防联控难题在哪?
谁能替熊打官司?
“电荒”困局症结何在?
一天200t生活垃圾去哪了?
[论文]
版面有艺术价值才可供人欣赏
问,使版面更具个性
善于提问,版面自然变得精彩
做好展示提问力量的专题报道
运用版面元素体现报纸风格
扬长避短突出版面个性化
以视觉思维统筹版式设计
[作品]
如何用好考核指挥棒?
5420万元是怎样罚出来的?
海水淡化能否解近渴?
削山造城算没算生态账?
燃煤电厂怎么实现5mg/m3低排放?
谁之伤?谁之痛?谁之过?
长三角联防联控难题在哪?
谁能替熊打官司?
“电荒”困局症结何在?
一天200t生活垃圾去哪了?
第二篇 没有问,何谈真相?——以深度报道推进风格建设
[论文]
深度报道更要注重时效性
笔尖下的深度
解读,我们版面上的“水印”
[作品]
铅污染夺走了他们的未来
土壤污染修复调查
喝口干净水,咋就这么难?
赣州稀土调查(上):青山之殇
赣州稀土调查(下):赣州之困
河水是怎样变清的?
楠溪江还能承受多少大坝?
东明环保人员遭遇暴力抗法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河北实践
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断裂带上的绿色构建
沧州,渤海湾里的绿珍珠
第三篇 风格鲜明的报纸怎能没有主张?——从言论写作看风格建设
[论文]
评论是报纸的看家本事
言论写作的三忌四要
[作品]
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足迹
后发怎么就有了优势?
石嘴山的样本意义
……
第四篇 好问题从哪里来?——从新闻采访看风格建设
第五篇 如何把握环境报道的专业尺度?——从专业性报道看风格建设
第六篇 专业报之路通往何方?——研究新闻 了解自己 借鉴他人
第七篇 纸媒的明天在哪里?——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的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我们共同坚守(代后记)
前 言
中国环境报的风格建设已持续开展多年,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风格建设就要在易、细上做足功课。几年前我们讲身体力行,几年后我们更看重人格养成;几年前依靠新闻专才,几年后更依赖业界通才;几年前在采访中寻找答案,几年后在解读中寻找问题;几年前的成绩离不开细致,几年后的成就则更需要格局。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方向越来越明确,那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入推进报纸风格建设。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环境问题突出,环境违法行为普遍存在,群众反映强烈。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有力的武器。中国环境报作为环境领域的权威专业媒体,开展环境事件调查、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回应群众诉求责无旁贷。
中国环境报一直高度重视批评报道、言论和解读。多年来,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现场,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采访调查,一大批体现中国环境报风格的深度报道、言论、解读随之产生,发挥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很多作品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中国环境报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有的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同志和环境保护部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有的报道被中央政策研究室有关信息专报摘编,有的报道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的充分肯定,有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更多的报道被网络转载。
本书特别甄选了近几年来中国环境报比较典型的新闻作品,从体裁看,既有批评报道、独家言论、深度解读,又有风格论坛精彩演讲、新闻专题研究成果;从获奖情况看,既有获得本报好新闻、好评论的作品,又有获得总编辑奖及风格建设社长奖的报道,还有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佳作。我们将其分类编排,集结成册。
一般来说,阅读就是用心欣赏、吸取、思考的一件事。作者的荣耀莫过于文字被人认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与读者神交,这种愉悦犹如与心仪的恋人终成眷属一样妙不可言。有些书50年过去了,大家还说好,这种情形本书不敢奢望。本书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可能你读完不久就会忘却,但相信让你难以忘怀的是本书自始至终强调的一种精神——请给出一个问题,希望这能成为你的一个习惯,成为本报编辑记者的灵感和个性之源,让它帮你提高思维能力,以另一种视角看待事物,让你在采访、编辑、评论过程中,变得更有见地。
当前,纸媒正在面临有史以来为严峻的挑战,很多媒体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存活下来的物种,往往不是那些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物种。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困境,集思广益,将环境新闻办得更好。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方向越来越明确,那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入推进报纸风格建设。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环境问题突出,环境违法行为普遍存在,群众反映强烈。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有力的武器。中国环境报作为环境领域的权威专业媒体,开展环境事件调查、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回应群众诉求责无旁贷。
中国环境报一直高度重视批评报道、言论和解读。多年来,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现场,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采访调查,一大批体现中国环境报风格的深度报道、言论、解读随之产生,发挥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很多作品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中国环境报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有的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同志和环境保护部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有的报道被中央政策研究室有关信息专报摘编,有的报道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的充分肯定,有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更多的报道被网络转载。
本书特别甄选了近几年来中国环境报比较典型的新闻作品,从体裁看,既有批评报道、独家言论、深度解读,又有风格论坛精彩演讲、新闻专题研究成果;从获奖情况看,既有获得本报好新闻、好评论的作品,又有获得总编辑奖及风格建设社长奖的报道,还有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佳作。我们将其分类编排,集结成册。
一般来说,阅读就是用心欣赏、吸取、思考的一件事。作者的荣耀莫过于文字被人认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与读者神交,这种愉悦犹如与心仪的恋人终成眷属一样妙不可言。有些书50年过去了,大家还说好,这种情形本书不敢奢望。本书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可能你读完不久就会忘却,但相信让你难以忘怀的是本书自始至终强调的一种精神——请给出一个问题,希望这能成为你的一个习惯,成为本报编辑记者的灵感和个性之源,让它帮你提高思维能力,以另一种视角看待事物,让你在采访、编辑、评论过程中,变得更有见地。
当前,纸媒正在面临有史以来为严峻的挑战,很多媒体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存活下来的物种,往往不是那些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物种。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困境,集思广益,将环境新闻办得更好。
在线试读
《给出一个什么问题》:
2011年4月,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在北京挂牌成立。稀土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稀土就是工业的维生素。如此重要的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序开采、资源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
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出别的稀土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时间表,明确工作重点,部署整治行动,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稀土开采对环境破坏有多大?
近年来,由于非法开采屡禁不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出口秩序混乱等问题,使稀土行业受到了多方的批评和指责。事实证明,稀土行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灾难性的。
稀土开采分为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3种工艺。
池浸、堆浸工艺是老方法,都是要先砍树后锄草,然后剥离表层土壤,一个是将稀土放进池子里,一个是将稀土堆起来,以硫酸铵作原料,把矿土中的元素交换出来,再收集浸出液简单过滤分离后晒干成稀土原矿。
这对生态环境有着惊人的破坏。据统计,池浸工艺每开采1t稀土,要破坏200m2的地表植被,剥离300m2表土,造成2000m3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m3的水土流失。另外,浸出、酸沉等工序产生的大量废水富含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
原地浸矿法则是近几年推行的新工艺,直接从山上钻孔,将化学药剂通过孔灌入山体,再将稀土从山体中提取出来。虽然这样可以保护地表40%~60%的植被,产生的尾砂也很少,但仍是两三米挖一个洞,有毒溶液长期残留地下。只不过是把污染由表面转移到了看不到的地方,对地下的污染程度更深,时间更长。
除了稀土原矿开采这一环境破坏的环节,冶炼分离环节对环境也有很大的污染和破坏。据测算,生产1t稀土氧化物要消耗7t左右的强酸,稀土行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达2000多万t,其中氨氮含量300~5000mg/L,超出标准十几倍至上百倍。
4月16日,国家多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赣州经过几天的调研后,形成了一个环境报告。报告显示,稀土开采污染遍布赣州的18个县,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遗留的尾矿(废渣)达1.91亿t,被破坏的山林面积达97.34km2,需要治理70年。
这样严重的环境破坏使当地人深受其苦。地不能种、水不能喝,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增多,有的村民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有的村民不得不搬离故土家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广东省兴宁市宁中镇邹陶村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在开采稀土多年后,当地出现严重的水源污染,农田被废弃,常住人口由700人锐减到100人。
粗放式开采值不值?
稀土应用广、作用大,但粗放式的开采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
,算一笔经济账,粗放式开采得不偿失。
江西省工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江西省全年稀土主营收入329.2亿元,利润65亿元。核算下来,稀土行业利润率接近20%。与其他行业比,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不算低。可这里的成本仅仅包含了企业人员工资、设备投入等显性成本,却没有将开采稀土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隐性成本计算在内。而隐性成本却高得惊人。
据了解,仅赣州一地的环境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这一天价治污成本,已经超过了江西省稀土全行业多年累积的利润。换句话说,这么多年来,国家不仅没赚到钱,倒是赔进去了很多,一直在做着亏本的买卖。
第二,算一笔资源账,粗放式开采得不偿失。
由于早期的无序开采,赣州市存在严重的“采富弃贫”现象,只采品位较高的矿,对品位较低的矿体任意放弃。据统计,国有企业稀土开采的吨回收率仅为60%,大型民营企业回收率只有40%,一些私采滥挖的矿山甚至只有5%。这些资源都白白流失。
第三,算一笔国际贸易账,粗放式开采得不偿失。
虽然中国稀土占据了90%以上的世界市场,但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未能相应地转化为稀土的定价权。1990-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虽增长了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
由于中国稀土价格低廉,很多国家停止了本国稀土的开采,建立起战略资源储备制度,转而从中国大量进口。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13%、19%和3.6%,但其产量却均为零。日本也是中国稀土“贱卖”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有报道称,日本所用稀土资源的87%来自中国。
……
2011年4月,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在北京挂牌成立。稀土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稀土就是工业的维生素。如此重要的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序开采、资源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
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出别的稀土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时间表,明确工作重点,部署整治行动,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稀土开采对环境破坏有多大?
近年来,由于非法开采屡禁不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出口秩序混乱等问题,使稀土行业受到了多方的批评和指责。事实证明,稀土行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灾难性的。
稀土开采分为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3种工艺。
池浸、堆浸工艺是老方法,都是要先砍树后锄草,然后剥离表层土壤,一个是将稀土放进池子里,一个是将稀土堆起来,以硫酸铵作原料,把矿土中的元素交换出来,再收集浸出液简单过滤分离后晒干成稀土原矿。
这对生态环境有着惊人的破坏。据统计,池浸工艺每开采1t稀土,要破坏200m2的地表植被,剥离300m2表土,造成2000m3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m3的水土流失。另外,浸出、酸沉等工序产生的大量废水富含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
原地浸矿法则是近几年推行的新工艺,直接从山上钻孔,将化学药剂通过孔灌入山体,再将稀土从山体中提取出来。虽然这样可以保护地表40%~60%的植被,产生的尾砂也很少,但仍是两三米挖一个洞,有毒溶液长期残留地下。只不过是把污染由表面转移到了看不到的地方,对地下的污染程度更深,时间更长。
除了稀土原矿开采这一环境破坏的环节,冶炼分离环节对环境也有很大的污染和破坏。据测算,生产1t稀土氧化物要消耗7t左右的强酸,稀土行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达2000多万t,其中氨氮含量300~5000mg/L,超出标准十几倍至上百倍。
4月16日,国家多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赣州经过几天的调研后,形成了一个环境报告。报告显示,稀土开采污染遍布赣州的18个县,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遗留的尾矿(废渣)达1.91亿t,被破坏的山林面积达97.34km2,需要治理70年。
这样严重的环境破坏使当地人深受其苦。地不能种、水不能喝,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增多,有的村民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有的村民不得不搬离故土家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广东省兴宁市宁中镇邹陶村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在开采稀土多年后,当地出现严重的水源污染,农田被废弃,常住人口由700人锐减到100人。
粗放式开采值不值?
稀土应用广、作用大,但粗放式的开采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
,算一笔经济账,粗放式开采得不偿失。
江西省工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江西省全年稀土主营收入329.2亿元,利润65亿元。核算下来,稀土行业利润率接近20%。与其他行业比,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不算低。可这里的成本仅仅包含了企业人员工资、设备投入等显性成本,却没有将开采稀土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隐性成本计算在内。而隐性成本却高得惊人。
据了解,仅赣州一地的环境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这一天价治污成本,已经超过了江西省稀土全行业多年累积的利润。换句话说,这么多年来,国家不仅没赚到钱,倒是赔进去了很多,一直在做着亏本的买卖。
第二,算一笔资源账,粗放式开采得不偿失。
由于早期的无序开采,赣州市存在严重的“采富弃贫”现象,只采品位较高的矿,对品位较低的矿体任意放弃。据统计,国有企业稀土开采的吨回收率仅为60%,大型民营企业回收率只有40%,一些私采滥挖的矿山甚至只有5%。这些资源都白白流失。
第三,算一笔国际贸易账,粗放式开采得不偿失。
虽然中国稀土占据了90%以上的世界市场,但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未能相应地转化为稀土的定价权。1990-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虽增长了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
由于中国稀土价格低廉,很多国家停止了本国稀土的开采,建立起战略资源储备制度,转而从中国大量进口。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13%、19%和3.6%,但其产量却均为零。日本也是中国稀土“贱卖”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有报道称,日本所用稀土资源的87%来自中国。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