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63360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文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分别从版本、主题、人物、结构与美学风格入手,对红楼影视改编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下编从文化学的角度,分别从地域文化、时代文化思潮、红学研究与选秀文化入手,探寻文化因素对红楼影视改编活动的影响与制约。本书对红楼梦影视改编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性梳理,且自成体系,是*部红楼影视文化研究的专著,区别于以往红楼影视重介绍、重个案分析的改编研究(包括长篇幅的博士论文)。本书把红楼影视改编置于《红楼梦》在现当代的传播与时代文化的背景之中,视野较为宽阔,体系较完整。
目 录
目 录
序|1
引言|1
上编章 红楼影视版本论
节 百二十回本与红楼影视|5
第二节 脂评本与红楼影视|12
第三节 对改编实践的几点思考|20
第二章 红楼影视主题论
节 红楼影视中的宝黛爱情主题|29
第二节 红楼影视中的家族盛衰主题|42
第三节 红楼影视中的空幻主题|54
第三章 红楼影视人物论
节 林黛玉与薛宝钗|67
第二节 贾宝玉|81
第三节 王熙凤|93
第四节 贾母与刘姥姥|107
第四章 红楼影视结构论
节 红楼影视中的开合|122
第二节 红楼影视中的情节主线|135
第三节 红楼影视中的经典情节——黛玉葬花|147
第五章 红楼影视美学风格论
节 红楼影视的美学风格|164
第二节 红楼影视服饰|174
第三节 红楼影视音乐|186
下编
第六章 红楼影视与地域文化
节 早期红楼电影与海派文化|198
第二节 红楼电影与香港文化|209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红楼影视与北京文化|223
第七章 红楼影视与文化思潮
节 早期红楼电影与新文化运动|240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红楼电影与新中国文化|256
第三节 红楼影视与八十年代的文化启蒙|272
第四节 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与当代大众文化|285
第八章 红楼影视与红学研究
节 红学研究对红楼影视改编的影响|296
第二节 红楼影视促进红学发展|308
第九章 红楼影视与选秀文化
节 早期红楼电影、87版电视剧与选秀|325
第二节 2010版电视剧与“红楼梦中人”选秀|340
结语|350
参考文献|354
后记|359
前 言
引 言
电影电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艺术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百花园中的那些灿若星辰的经典名著,也一直备受电影电视人的青睐。《红楼梦》作为我国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其影视改编活动与我国电影电视剧的发展史相始终。据统计,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共改编摄制了30多部《红楼梦》电影、50多部电视剧(片) 。近年来陆续出现的作品就有电视连续剧《黛玉传》(2009)、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2010)、电影《九龙佩》(2010)、昆曲电影《红楼梦》(2015)等。随着红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也逐渐走进学者的视野。近年来,相关研究更是呈现繁荣之势。此类研究成果,除散见于某些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书籍之外,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论文。期刊论文大多以某一部红楼影视剧为研究对象,或讨论其是否忠实原著,或探讨其主旨的处理、美学风格的把握,或阐述其人物形象的设置、情节关目的安排,更有文章涉及电影电视剧的画面、音乐、服饰、商业运作、传播方式等影视艺术的独特性的。硕博士论文,随着篇幅的增加,其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对红楼影视作品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这其中,有对红楼影视改编活动进行的整体研究,比如,饶道庆的《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李海琪的《中国大陆影视改编论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1)。前者对红楼剧目的叙录尤为详细、对红楼影视与戏曲的关联、红楼影视的“互文性”进行了探讨;后者对民国红楼电影、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以及1989年系列电影《红楼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有对红楼影视剧进行的比较研究,如王时敏的《论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电视连续剧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有以某部红楼影视剧为研究对象的,如刘洁的《论李少红2010版电视剧的诗意品格》(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2)。还有从某些专业研究角度对红楼影视剧进行的探讨,如王强的《魂牵梦绕,乐伴红楼 ——电视连续剧的音乐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肖雪莹的《语言视野下与电视剧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在读的硕博士,可以说是红楼影视改编研究的生力军。他们的研究,确实拓展了红学研究领域,丰富与深化了红学研究成果。但是,在笔者全面检索之后,也不免有些许遗憾。红楼影视改编史,已有近百年。就影视剧本身而言,虽然这些作品良莠不齐,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自然有研究的价值。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某些经典作品或者当下的热门作品,如1962越剧电影《红楼梦》、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与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等。就影视改编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如版本选择、主旨确立、人物设置、情节构建、美学风格的处理等,研究者往往关注的仅仅是某一次改编活动,而忽略了改编活动的纵向发展。某一次影视改编活动,既是对小说原著的电影电视剧演绎,也是对以往的影视剧改编作品的超越。编导不仅要处理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关系,同时也需兼顾历史作品而推陈出新(这在当代大众文化环境下尤为突出)。退一步说,即使是编导没有有意识地兼顾历史作品,但从红楼影视改编史来看,事实上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序列,本身就值得探究。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在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与台湾华视1996年《红楼梦》选择探佚本进行改编之后,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选择百二十回本进行改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红楼梦》电影复旦版、孔雀版、华影版之后,可以发现,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宝黛爱情主题并非横空出世,其爱情主题与反封建礼教的倾向,也并不完全是时代主旋律的影响。同样,欧阳奋强的宝玉形象,有了以往诸多“女宝玉”的铺垫,则更能显示其“男宝玉”的可贵。“黛玉葬花”的情节,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电影到电视连续剧,有前前后后的比较,才更能突显出影像艺术与文学的不同。这种历时性的考察,更有利于发掘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活动的独特性,探讨其规律,总结其得失。而且,《红楼梦》作为一部鸿篇巨制的诗性小说,其影视改编难度与其他文学名著不可同日而语。民国时期的影评人就曾指出:
近年国内电影出品甚盛,然而佳片尚少,亦有摭拾旧小说以为影片资料者,三国、水浒、聊斋、《西游记》、《白蛇传》等,皆有映演,而《红楼梦》影片尚未见映。岂非以其内景之繁,角色之多,不易着手乎?苟非有巨大之资本,艺术之研究,出色之人才,其何能免画虎之讥?
《红楼梦》改编之难,是由《红楼梦》的独特性决定的。或许一部影视作品说明不了问题,但将红楼影视剧进行综合研究,对这个问题或许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相关的探讨,对于将来的红楼影视改编,未尝不是一种借鉴。此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自“五四”以来,在我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红楼影视改编活动,也具有文化史的研究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有涉及到文化现象,但或停留在某一个具体问题,或仅限于某一部影视作品,缺乏广度与深度。从整体上看,红楼影视改编活动,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上海、香港、北京曾经在红楼影视改编史上各领风骚,其作品也各具特色。红楼影视改编活动,也深受不同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早期红楼电影、1962年越剧电影、1987年和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文化学的研究角度,亦有很多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探讨。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撰写了此部书稿。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文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分别从版本、主题、人物、结构与美学风格入手,对红楼影视改编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下编从文化学的角度,分别从地域文化、时代文化思潮、红学研究与选秀文化入手,探寻文化因素对红楼影视改编活动的影响与制约。本书对红楼梦影视改编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性梳理,且自成体系,是部红楼影视文化研究的专著,区别于以往红楼影视重介绍、重个案分析的改编研究(包括长篇幅的博士论文)。本书把红楼影视改编置于《红楼梦》在现当代的传播与时代文化的背景之中,视野较为宽阔,体系较完整。但是,限于本书篇幅,有两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章节未能纳入:红楼影视与红楼文化产业、红楼影视剧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启示,这是我很喜欢的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只好留待下一个课题来解决。另外,由于笔者学力不逮,对某些方面的阐释或有失偏颇,祈望方家指正。
电影电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艺术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百花园中的那些灿若星辰的经典名著,也一直备受电影电视人的青睐。《红楼梦》作为我国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其影视改编活动与我国电影电视剧的发展史相始终。据统计,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共改编摄制了30多部《红楼梦》电影、50多部电视剧(片) 。近年来陆续出现的作品就有电视连续剧《黛玉传》(2009)、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2010)、电影《九龙佩》(2010)、昆曲电影《红楼梦》(2015)等。随着红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也逐渐走进学者的视野。近年来,相关研究更是呈现繁荣之势。此类研究成果,除散见于某些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书籍之外,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论文。期刊论文大多以某一部红楼影视剧为研究对象,或讨论其是否忠实原著,或探讨其主旨的处理、美学风格的把握,或阐述其人物形象的设置、情节关目的安排,更有文章涉及电影电视剧的画面、音乐、服饰、商业运作、传播方式等影视艺术的独特性的。硕博士论文,随着篇幅的增加,其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对红楼影视作品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这其中,有对红楼影视改编活动进行的整体研究,比如,饶道庆的《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李海琪的《中国大陆影视改编论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1)。前者对红楼剧目的叙录尤为详细、对红楼影视与戏曲的关联、红楼影视的“互文性”进行了探讨;后者对民国红楼电影、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以及1989年系列电影《红楼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有对红楼影视剧进行的比较研究,如王时敏的《论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电视连续剧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有以某部红楼影视剧为研究对象的,如刘洁的《论李少红2010版电视剧的诗意品格》(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2)。还有从某些专业研究角度对红楼影视剧进行的探讨,如王强的《魂牵梦绕,乐伴红楼 ——电视连续剧的音乐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肖雪莹的《语言视野下与电视剧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在读的硕博士,可以说是红楼影视改编研究的生力军。他们的研究,确实拓展了红学研究领域,丰富与深化了红学研究成果。但是,在笔者全面检索之后,也不免有些许遗憾。红楼影视改编史,已有近百年。就影视剧本身而言,虽然这些作品良莠不齐,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自然有研究的价值。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某些经典作品或者当下的热门作品,如1962越剧电影《红楼梦》、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与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等。就影视改编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如版本选择、主旨确立、人物设置、情节构建、美学风格的处理等,研究者往往关注的仅仅是某一次改编活动,而忽略了改编活动的纵向发展。某一次影视改编活动,既是对小说原著的电影电视剧演绎,也是对以往的影视剧改编作品的超越。编导不仅要处理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关系,同时也需兼顾历史作品而推陈出新(这在当代大众文化环境下尤为突出)。退一步说,即使是编导没有有意识地兼顾历史作品,但从红楼影视改编史来看,事实上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序列,本身就值得探究。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在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与台湾华视1996年《红楼梦》选择探佚本进行改编之后,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选择百二十回本进行改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红楼梦》电影复旦版、孔雀版、华影版之后,可以发现,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宝黛爱情主题并非横空出世,其爱情主题与反封建礼教的倾向,也并不完全是时代主旋律的影响。同样,欧阳奋强的宝玉形象,有了以往诸多“女宝玉”的铺垫,则更能显示其“男宝玉”的可贵。“黛玉葬花”的情节,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电影到电视连续剧,有前前后后的比较,才更能突显出影像艺术与文学的不同。这种历时性的考察,更有利于发掘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活动的独特性,探讨其规律,总结其得失。而且,《红楼梦》作为一部鸿篇巨制的诗性小说,其影视改编难度与其他文学名著不可同日而语。民国时期的影评人就曾指出:
近年国内电影出品甚盛,然而佳片尚少,亦有摭拾旧小说以为影片资料者,三国、水浒、聊斋、《西游记》、《白蛇传》等,皆有映演,而《红楼梦》影片尚未见映。岂非以其内景之繁,角色之多,不易着手乎?苟非有巨大之资本,艺术之研究,出色之人才,其何能免画虎之讥?
《红楼梦》改编之难,是由《红楼梦》的独特性决定的。或许一部影视作品说明不了问题,但将红楼影视剧进行综合研究,对这个问题或许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相关的探讨,对于将来的红楼影视改编,未尝不是一种借鉴。此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自“五四”以来,在我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红楼影视改编活动,也具有文化史的研究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有涉及到文化现象,但或停留在某一个具体问题,或仅限于某一部影视作品,缺乏广度与深度。从整体上看,红楼影视改编活动,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上海、香港、北京曾经在红楼影视改编史上各领风骚,其作品也各具特色。红楼影视改编活动,也深受不同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早期红楼电影、1962年越剧电影、1987年和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文化学的研究角度,亦有很多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探讨。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撰写了此部书稿。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文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分别从版本、主题、人物、结构与美学风格入手,对红楼影视改编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下编从文化学的角度,分别从地域文化、时代文化思潮、红学研究与选秀文化入手,探寻文化因素对红楼影视改编活动的影响与制约。本书对红楼梦影视改编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性梳理,且自成体系,是部红楼影视文化研究的专著,区别于以往红楼影视重介绍、重个案分析的改编研究(包括长篇幅的博士论文)。本书把红楼影视改编置于《红楼梦》在现当代的传播与时代文化的背景之中,视野较为宽阔,体系较完整。但是,限于本书篇幅,有两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章节未能纳入:红楼影视与红楼文化产业、红楼影视剧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启示,这是我很喜欢的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只好留待下一个课题来解决。另外,由于笔者学力不逮,对某些方面的阐释或有失偏颇,祈望方家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