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4605
导言 1
上篇 总论
章 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7
节 “文明”含义的辨析7
一、 “文明”概念的起源8
二、 作为“事实”的文明概念9
三、 作为“价值”的文明概念11
四、 小结:信息文明的兴起14
第二节 “信息文明”的内涵15
一、 信息文明的开端16
二、 信息文明的内在本质16
三、 信息文明的核心要素19
四、 信息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21
第三节 信息文明的发展历程23
一、 崛起阶段:“知本家”阶层的诞生24
二、 发展阶段:开启万物互联的时代27
三、 高峰阶段:未来智能化社会的十大挑战30
第四节 信息文明的时代价值46
一、 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全球化47
二、 诞生了社会资本主义48
三、 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养48
四、 呈现出社会共享主义48
第五节 结语49
第二章 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变革及其治理50
节 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变革50
一、 信息文明遭遇风险社会51
二、 信息文明支撑创新型社会56
三、 信息文明孕育“人机社会”61
第二节 信息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67
一、 网络舆论极化风险68
二、 网络犯罪风险69
三、 网络无政府主义风险70
四、 网络霸权主义风险71
第三节 信息社会治理创新73
一、 信息社会治理和现实社会治理的关系74
二、 实施信息社会治理的四项基本原则75
三、 信息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框架78
第四节 结语81
第三章 “超级全球化”的影响与中国的应对83
节 “超级全球化”的趋势及其阶段划分83
一、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84
二、 “超级全球化”的内在必然性86
三、 全球化的趋势88
四、 “超级全球化”的阶段划分90
第二节 “超级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92
一、 “超级全球化”的三重特性92
二、 “超级全球化”的影响93
三、 “超级全球化”的三大挑战95
第三节 中国应对的战略定位与举措97
一、 抓住机遇,战略先行97
二、 始终贯穿绿色发展理念101
三、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机制103
下篇 分论
第四章 信息文明时代的电子民主109
节 电子民主的出现109
一、 传统民主及其局限109
二、 电子民主概念的界定111
三、 电子民主的现象112
四、 电子民主的特征114
第二节 电子民主的成因114
一、 互联网的普及115
二、 主体认同的转变116
三、 新社会运动的出现118
四、 信息技术的政治含义119
第三节 电子民主的形态及其影响121
一、 民主乱象121
二、 民主促进123
三、 “后真相”政治125
四、 信息专制126
第四节 电子民主的预期128
一、 政治预期:乐观与悲观129
二、 文化预期:日常生活的丰富130
三、 社会资本与民主的相互作用132
第五节 治理建议133
一、 贤能政治与信息技术的结合133
二、 打造政府门户网站135
三、 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建设相结合137
四、 网络治理139
第六节 结语: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与政治141
第五章 互联网对法律的影响与挑战145
节 网络主权的兴起146
一、 信息基础权力与国家能力146
二、 国家塑造互联网主权的轨迹150
三、 信息内容治理153
第二节 生产性的网络法155
一、 什么是“生产性”155
二、 法律内容如何改变161
三、 监管共享经济164
第三节 法律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转型172
一、 立法与执行172
二、 司法裁判与“自动售货机”的神话176
三、 法律服务业的转型177
第四节 结语179
第六章 信息共享的文化理念181
节 信息共享理念的经济社会转型182
一、 黑客文化:实验室行为规范183
二、 骇客犯罪:错位的黑客文化186
三、 创客运动:信息共享的经济社会转型191
第二节 信息共享与文化理念的变革196
一、 变革之一: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196
二、 变革之二:信息共享与人的自由202
第三节 文化理念转变的唯物史观解读204
一、 文化理念的转变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204
二、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黑客犯罪”辨析207
三、 如何面对文化理念的转型210
第四节 结语212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215
节 生态文明的意义和内涵215
一、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215
二、 “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217
三、 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220
四、 “互联网 ”与生态文明建设223
第二节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生态文明的途径226
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生态文明226
二、 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233
三、 共享经济与生态文明238
四、 信息时代信息产品垃圾的处理244
第三节 结语248
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转型251
节 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难251
一、 全球制造业分工的新态势252
二、 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253
三、 成本上升,利润下降255
第二节 信息化:制造业转型的新机遇257
一、 制造业信息化大势所趋257
二、 强大的政策支持259
三、 雄厚的现实基础260
第三节 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转型的途径262
一、 转变经营模式:创新发展263
二、 优化生产工艺:智能制造268
三、 提升企业竞争力:个性化制造275
四、 拓展产品价值链:服务型制造279
第四节 结语:前景和问题283
第九章 网络空间与全球转型发展的新态势285
节 五大空间竞争博弈新态势285
一、 美国在五大空间竞争中的新布局285
二、 其他国家在五大空间竞争中的新布局289
三、 中国在五大空间竞争中的新布局291
第二节 跨域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297
一、 “网络空间 ”的发展趋势297
二、 重塑全球经济格局299
三、 网络空间与其他空间的交叉融合302
四、 中国政策维度的网络空间跨域渗透融合303
第三节 综合性战略和命运共同体305
一、 加强综合性空间战略的顶层设计305
二、 加强综合性空间战略的整合性研究306
三、 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治理新模式308
四、 发挥网络空间的牵引、辐射和溢出作用311
第四节 结语313
附录:根域名服务器及域名系统的治理权之争314
一、 何为根域名服务器315
二、 根域名服务器的治理之争316
三、 无法掌控根服务器的潜在风险321
导言
“信息文明”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量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纳米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性科学为依托,以超链接乃至万物互联为特征,以高度个性化和彼此互动为目标,以信息的占有、挖掘、利用等为资源,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趋势,内生于工业文明时代却反过来炸毁了曾经孕育它的支持体系、概念框架与思维方式的一种新型文明。
就内涵而言,“信息文明”不等同于“信息革命”。广义的“信息革命”包括语言、文字、印刷术、电信通信和批量印刷,以及当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五次革命。而“信息文明”是第五次“信息革命”的结果。就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本性而言,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转型,不是后面的文明形态完全替代或抛弃前面的文明形态,而是使过去的文明形态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信息文明”是一个集合词,我们不能把“信息文明”拆分成“信息”与“文明”两个术语来分别解读其内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都是大写的“文明”(Civilization)。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或绿色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等,是在大写文明统摄下的小写的“文明”(civilization),大写的文明是一元的,小写的文明可以是多元的,大写的“信息文明”是对当前全球社会文明形态的总概括。
农业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农民、农村、农业、农场手工业、熟人社会、自给自足、等级结构等。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出现农业文明的早晚完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工业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工人、工厂、资本、城市、陌生人社会、市场经济、层级化管理等。工业文明的进程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信息文明的核心要素是:网民、网络、信息、数据、扁平化管理、社会资本主义、数字共享主义、追求全面发展和智能化生活等。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趋势来看,这三种文明形态的发展与转型并不是人类事先规划好的,而是在长期的人类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来的,是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信息文明的内涵是随着信息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的。就像工业文明是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变革了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一样,信息文明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变革工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并且再一次变革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不同,物质和能量的占有和消费不仅是排他性的,而且是消耗性的,它们会越用越少,而信息则可以反复共享,并在共享中带来了信息价值的增值。因此,信息文明注定是一种共享性的文明。
根据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我们把信息文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自动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崛起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经济的凸显,使得在工业文明中占有优势的“资本家”逐渐地让位于掌握着知识与技能的“知本家”;二是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标志的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互联网不仅成为新的发展平台,而且成为变革过去形成的各种结构与规则的新引擎;三是以智能化为标志的高峰阶段,在这个阶段,正在进行的一切智能化的改造,将会使人类文明从利用科学技术来解放人类的体力,向着利用智能科学技术来解放人类智力的方向推进。智能化时代将会把人类文明形态从“信息文明”转向“智能文明”。
这样,生活在“智能文明”开端的我们,天然地肩负着应该如何引领和塑造“智能文明”的责任。如果说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于如何解决打破传统游戏规则和变革传统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一系列冲突,那么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则是关乎地球命运和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因为在当代生产力发展进程中,人类正在按自身需求把地球对象化。如果说工业化是塑造全球的肌肉和四肢,早期的信息化是塑造全球的基础神经元,那么复杂的信息技术的集成则是塑造全球的神经系统乃至大脑。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展,预示着地球“大脑”功能的成型,终必然是打造全球治理的硬件与软件,形成地球大脑的中枢神经,21世纪后半叶整个世界将进入地球拟人化时期。
所谓地球拟人化,特指人类借助复杂技术(无线传感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神经传感、全息影像等)集成的手段,给地球装上“拟人化”智能系统,让地球具备神经反应和仿生模拟能力,并通过地球的神经感知、数据传输、信息反馈机制推动人类全面进入感知、互联、智能的现实世界,实现国与国、人与人、人与地球之间自主的共荣与协调,从而使人类前所未有地迈入了“超级全球化”的时代。“超级全球化”的过程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生产等多方面协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地探讨“信息文明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系”问题,既不能像技术决定论者那样,认为当代信息技术决定了经济社会的转型,也不能像社会建构论者那样,认为经济社会的制度与政治策略建构了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是认为所有相关要素构成了一个有内在互动关系的复杂系统,剖析这些元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如何铸造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发展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本着这样的宗旨,本书用上下两篇来展开论述。上篇是总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基于对“信息文明”概念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阐述,揭示了信息文明的价值前提和智能化社会所带来的十大挑战,剖析了人类将会面临的风险社会、创新型社会和人机社会的可能性,以及面临网络舆论极化、网络犯罪、网络无政府主义和网络霸权主义等风险,提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的治理理念和构建“引导—协商—立法—自治”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然后,基于对“超级全球化”的三重特性、三重挑战及其影响的剖析,提出了中国应对“超级全球化”的战略定位与举措。
下篇是分论部分,分别围绕六个主题展开:,阐述了电子民主概念的成因、形态、影响及其预期问题,并提出了治理理念;第二,围绕互联网导致的法律内容的变化、法律自身的生产过程的变化和法律发生作用领域的变化,探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挑战,以及法律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第三,剖析了信息自由共享在文化上对传统工业社会形成的文化理念所带来的冲击,以及信息共享与人的自由之间存在的矛盾;第四,分析了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起源、阶段、目标、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第五,基于对制造业转型发展趋势的研判,探讨了依靠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全方位创新,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飞跃等相关问题;第六,讨论了网络空间信息化进程中陆、海、空、天、网五大空间竞争博弈的新态势和跨域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章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研究员撰写;第二章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唐涛副研究员撰写;第三章和附录部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前任院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权衡研究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晓鹏研究员领导的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包括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孙立行研究员、薛安伟助理研究员、周大鹏助理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石建兵;第四章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司空研究员撰写;第五章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凌副教授撰写;第六章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计海庆副研究员撰写;第七章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戴潘助理研究员撰写,第八章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郑晓副研究员撰写;第九章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前任所长王世伟研究员撰写。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转型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本书只是初步的探索,欢迎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信息文明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3AZD094)的结项成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