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61875
绪论
1 引文分析理论
2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理论体系
3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实证研究
4 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实证研究
5 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实证研究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目前关于引用的研究,大多只是研究引文、作者的被引情况,很少关注引用者。2001年,美国情报学领域的专家、美国德鲁克赛尔大学教授Howard D. White提出了一种评价个体作者的新方法——引用认同。某作者的引用认同是指该作者引用的所有作者的集合。作为一种后引角度的研究,引用认同分析被应用到作者、期刊和机构评价,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引用认同的基本理论研究尚缺乏突破性的进展,相关研究呈现重复性的趋势。本书从主体的引用和被引用两个角度出发,从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某个主体的引用情况,试图构建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基本理论体系,探索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实证研究。
本书共包括7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与依据,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并简要阐述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是引文分析理论综述。主要对引文分析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引文分析的基本概念、引文分布规律、科学文献的自引分析、引文网络与聚类分析、引文分析新出现的理论与方法等,通过文献综述,找到本书的关注点:以个人为中心的引文研究。
第三章是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理论体系构建。介绍了作者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概念,提炼了作者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特征,并与传统的作者被引分析进行了比较;从狭义和广义上介绍了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概念,构建了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指标体系;界定了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实践意义;提出了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分析角度和研究难点。
第四章是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实证研究。选取20位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分布规律,通过作者引用认同来分析作者的引用风格,通过分析作者的国际引文比来探索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创新程度,通过引证形象的学科分布来探讨图书情报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影响,并对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五章是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实证研究。选取图书情报领域的18种核心期刊,统计分析了18种期刊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计算了18种期刊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指标值,并与期刊影响力进行相关性比较,通过期刊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了期刊载文的内容特征与偏好、对国外科学文献的利用程度、对其他学科文献的利用程度、期刊的办刊定位、学科的发展模式等等,最后对期刊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六章是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实证研究。选取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机构的基本学术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文献类型、出版年、来源期刊、学科分布四个方面;然后分析了该机构的引用认同,对引用认同进行了历时分析,对引文进行了时序和地域分布的分析;其次分析了该机构的引证形象,对引证形象进行了历时分析和学科分布分析。最后对机构引用认同、机构引证形象和机构合作情况进行了两两对比。
第七章是结束语。对本书研究的结论和主要贡献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存在的局限,提出了后续工作的构想和思路。
本书的创意思路来源于本人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引用认同的相关规律及其应用研究(12YJC870022)”的课题研究。本书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尝试构建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的理论体系,并从作者、期刊和机构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数据的处理相对繁琐,本书在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分析中只选择了图书情报领域的20名学者进行分析,而没有对不同学科的作者进行研究,进行比较验证;在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分析中,只选择了2009年图书情报领域的18种核心期刊进行分析,而没有进行历年的比较研究;在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研究中,只对一个机构进行了分析,而没有从多个机构研究,进行比较验证。这是本书的不足,也是后续的研究方向。
苏芳荔
2013年3月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文摘】
1.1研究背景
引文分析方法自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成为图书情报领域常见的、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者和作品的被引用情况,产生了一系列的指标,常用的有H指数和影响因子等。引文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从图书情报学科延伸到了科学学、科学评价等相关领域。
1.1.1 重复引用和重复被引现象
学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会进行自引和引用他人,同时会被自己和他人所引用。随着创作作品和引用的增多,他们经常会重复引用一些作者和著作,也会被一些作者和著作重复引用。这种引用模式称为多次引用模式或者重复引用模式,这种被引现象被称为重复被引现象 。研究这类重复引用和重复被引模式是很有意义的,并且通过在线检索很容易获取相关数据。相关研究以前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重复引用模式和重复被引模式的研究对研究作者的思想史及对作者创作领域的影响都有重要作用。
许多引文研究仅从被引者和被引用的作品出发,忽视了引用者这个角度。重复引用和重复被引分析通过名字及包含的特征把引用者和被引者联系起来 。经常出现在作者参考文献中的那些作者,除了包含学界领袖之外,还可能包含作者的观点对立者。需要用专业知识去解释涉及到的人名列表。重复引用分析和重复被引分析将会是非常迷人的,这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研究。重复引用和重复被引模式和内容是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引用认同概念的提出
最早提出引用认同概念的是White ,Howard D. White出生于1936年6月15日,现为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情报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名誉教授。作为图书情报领域的著名专家,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撰写了共引分析、文献计量学、专家系统、参考咨询服务的评价、社会科学数据档案、在线检索等许多主题的著作和论文。1993年,White教授荣获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SIST的Research Award,2004年又荣获该学会的最高成就奖Award of Merit。由于他在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2005年获得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学会授予的普赖斯奖章。
2001年,White发表论文“Authors as citers over time” ,引用认同(citation identity)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某作者的引用认同被定义成:“某作者引用过的所有作者的集合” 。
本书受White教授的研究启发,尝试在引文研究中关注后引这个角度,同时从“前引”和“后引”的角度来认识一个主体。这种从后引角度研究的思想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在SCI中文献的引证关系就用可视化的方法展现出来,包括前向引证关系(施引文献,哪些文献引用了该篇文献)、后向引证关系(被引文献,该篇文献引用了哪些文献)和引证关系图(施引和被引)。由于现有的后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的文献来分析,并没有将引用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引用认同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的新方法和新概念。
主体的引用认同从引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主体的引用认同,能够了解哪些作者对该主体产生了影响,了解该主体与其认同主体的联系。在最开始的著作里,作者独特的引用认同就开始出现,只要他们的参考文献不是完全复制别处的。当他们创作出全部作品之时,他们的引用认同很可能像他们的指纹一样独特 。
如果作者在他们的所有作品里面规定他们要引用的全部名目,他们的引用认同将会是有计划、有预谋的。但是这非常令人怀疑,作者很难预先考虑或者注意这种经过长期形成的所有作品的引用模式。
1.1.3 引证形象概念的提出
1998年,White和McCain发表论文“Visualizing a discipline: An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cience”,引证形象( Citation Image)的概念被提出,被定义成“在某一时间段内, 引用过某作者的所有作者的集合” 。引证形象与引用认同一起构成主体引用的全景。
假设一个作者已经被完全引用,引证形象就是作者被引用的所有者的集合。引证形象和引用认同的概念相反。对大多数写作者而言,引证形象将会随着时间而增加和改变,只要他们的作品被包含进其他作者的新的参考文献列表里面。一个作者的引证形象取决于其他人,除非全部来自于自引。作者引证形象和作者引用认同的排序里面,自己经常排在最靠前的位置 。
随着时间的增长,引证形象和引用认同将会偏离。他们很可能包含一些重复的名字,但是排序和出现频次都会不同。如果一个作者发表的文章里面仅有自引,并且没有被其他作者所引用,这个时候他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才可能是相同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直接联系的纽带是自引,这种行为经常被误解为以自我为中心的 。
1.1.4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提出后的几年,在国内外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际上,Ellen B. N根据White提出的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概念,提出了“期刊引用认同(Journal Citation Identity)”和“期刊引证形象(Journal Citation Image)” ,并通过相关指标对期刊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在2009年之前,国内学者仅有武夷山和屈宝强等提到了引用认同的概念,武夷山在“浅谈情报学发展热点”中提出“进入重要学者的引用认同,可以作为对个体研究人员的评估指标之一” ,屈宝强等在“近十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述评” 中提到了Citation Identity,并把此概念翻译成引文认同。国内关于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大部分研究是从2009年开始的,这个爆发点来自于武夷山老师在2009年9月16日发表的博文“引用认同——一个值得注意的概念” ,自此之后,连续有十几篇相关文章在期刊上发表,但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
关于Citation Identity和Citation Image的中文译名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屈宝强等在“近十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综述”一文中,把Citation Identity翻译成“引文认同” 。武夷山在“浅谈情报学的若干发展热点” 中,首次使用引用认同的概念,后面的研究一直沿用此说法。关于Citation Image的译名问题,李燕萍在“引用认同和引证图像研究”一文中使用了“引证图像”的说法 。李晓辉等在“基于期刊引用形象和期刊引用认同的期刊评价” 一文中翻译成“引用形象”,并且注明是武夷山老师的建议。本书通过充分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也为了更好的体现两个概念的对应关系,提出“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说法。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书的主要研究目标如下:
(1)对引用认同、引证形象的分析和其他的引文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他们的差异点,借以了解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方法的特性,理清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的指标、方法、过程,构建较为完善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理论体系。
(2)把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应用于不同的学者,探讨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规律,分析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分析在学者学术生涯描述、科研人员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3)尝试将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主体扩展到期刊、科研机构等, 通过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方法,探索其性质认识、发展阶段、团体评价等方面。
总体目标:构建较为完善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理论体系,给出规范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的方法、过程,完善现有的引文分析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2.2.1本书研究的理论价值
(1)创建比较完善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基本理论体系
根据White提出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概念 ,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应用。关于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基本理论研究缺乏突破性的进展,相关研究呈现重复性的趋势。本书试图构建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基本理论体系,探索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规律和方法。
(2)有利于引文分析法的知识创新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从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某个主体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本书对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作者和期刊,更尝试在科研机构认知中引入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方法。对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规律及其应用的全面探讨,能够丰富引文分析理论,有利于引文分析的知识创新,为其提供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生长点,为引文分析开创新的天地。
1.2.2.2本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1)为“以个人为中心的引文分析”提供有效的操作模式
本书选择了作者、期刊和机构三类研究对象,提炼了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指标体系,阐述了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提炼了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的分析角度,针对各类主体,给出了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骤,为“以个人为中心的引文分析”提供有效的操作模式。
(2)为科学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研究,从主体引用和被引两个方面着手,可以获得主体引用的全景。相关研究在考虑主体被引的时候,并没有对其效果进行区分。实际上被普通学者引用和被权威学者引用是不同的,权威学者对主体的引用情况可用来对主体进行评价。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为科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