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简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549902丛书名: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内容简介
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
目 录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闽台民间传统节日田野调查概述
一、田野调查概述
二、调查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三、调查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节 闽台传统民间节日形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
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对闽台形成民间节庆的作用
二、特殊的人文历史背景对闽台形成民间节庆的作用
第三节 闽台民间传统节日的文化特征与研究意义
一、闽台民间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及文化特征
二、闽台民间传统节日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闽台民间传统节日田野调查概述
一、田野调查概述
二、调查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三、调查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节 闽台传统民间节日形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
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对闽台形成民间节庆的作用
二、特殊的人文历史背景对闽台形成民间节庆的作用
第三节 闽台民间传统节日的文化特征与研究意义
一、闽台民间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及文化特征
二、闽台民间传统节日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闽台民间岁时节俗
第一节 春节
第二节 元日
第三节 人日
第四节 元宵节
第五节 清明节
第六节 端午节
第七节 娘妈生
第八节 七月十五普渡节
第九节 中秋节
第十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第十一节 冬至
第十二节 祭灶节
第三章 闽台传统生产、生活习俗节日
第一节 立春节
第二节 惊蛰节
第三节 龙头节
第四节 二月二做头福
第五节 牛生日
第六节 立夏节
第七节 尝新节
第八节 半年节
第九节 小米祭
第十节 矮灵祭
第十一节 丰年祭
第十二节 做尾牙
第十三节 拗九节
第十四节 三月三寒食节
第四章 闽台民间祭祀和纪念节日
第一节 佛生日
第二节 天公生
第三节 正月初七“摇菩萨”
第四节 正月十二关公闹春田
第五节 安海端午“嗦啰嚏”节日习俗
第六节 东槐村三义尊王出游
第七节 樟湖镇蛇王节
第八节 送王船
第九节 踏火节
第十节 连城“游大龙”
第十一节 英都拔拔灯
第十二节 闽南李氏始祖老祖巡安
……
第五章 闽台民间宗教性节日
第六章 闽台民间传统节日习俗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第七节娘妈生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称“七夕节”,亦称“乞巧节”。七夕节的由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古时候,人们把牵牛、织女二星视为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人,他们的爱情传说千古传颂。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地上的喜鹊都上天在银河上搭鹊桥,让牛郎、织女当晚在鹊桥相会。
“七夕”源于人们对自然崇拜,据历史文献记录约4000-3000年前就产生了,起源于汉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后,中状元成为“大魁天下士”,读书人称七夕为“魁星节”或“晒书节”,承传了星宿崇拜的痕迹。闽南、台湾民间过七夕节不重乞巧,更看重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重视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闽南和台湾地区将七夕节称做“七娘妈”的诞辰日。七娘妈是保佑孩子的神灵,有七位,织女是其中一位。民间信仰七娘妈,认为凡16岁以下的儿童,都受七娘妈的庇护,在儿童周岁后,要前往寺院祈愿七娘妈予以保护,将古钱或银牌、锁牌用红线串起来,悬挂于儿童颈上,称“挂契”。到孩子成年时,于七娘妈生日那天“脱契”(也叫“洗契”)。届时要前往寺庙供拜面线、粽子等,以答谢神灵多年来的保护。
在泉州在安溪县感德镇人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供拜七娘妈,比较特色的是要采七朵花(最好七种颜色)放于盘中祭拜七娘妈,还要煮特色的汤圆(在圆子上摁一个小坑)。有趣的是这一天通常会下雨,人们说那是七娘妈在哭泣。①
闽台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以七份供品供奉七位神灵,夜晚设桌于庭院中,挂“七娘神灯”。遥向七娘妈拜寿。此外,还有用彩纸糊制的“七娘妈桥”、“七娘妈亭”。祭毕,与纸钱一起焚化。
有些地方还有拜“婆姐”的习俗。婆姐是七娘妈的侍女,是直接守护儿童摇篮和床的神明。在漳州云霄县还保持另一种“祭床神”的风俗,均称为“床公婆生”。此日,各家各户喜煮甜糯米饭。煮熟的甜糯米饭装盘堆成山形,上面圈以红色绒线,中央插上美人蕉叶子,供拜神、佛和“床公婆”。向床神祷告,祈求夫妻偕老,子孙繁衍健壮。①民间传说儿童的胎记是婆姐所作的记号,以便于看护。祭拜婆姐要将祭品摆在小孩床上,祈祷孩子平安、聪明、健康成长。
这天,台湾基隆台南等地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台湾宜兰地区也有拜七娘妈和婆姐(床母)之俗,黄昏在门口或庭院中设供桌,以坐月子时吃的“鸡酒”、油饭、胭脂水粉、鲜花、寿金、婆姐衣和五色彩纸等祭拜七娘妈。还准备一盆水及一条新毛巾,供七娘妈梳妆,拜毕将白粉和花束一半扔向屋顶。②
闽台地区至今仍保留此习俗的泉州老城区,进入农历七月后各个农贸市场和佛具、佛事用品商店都会提供专门用于七夕巧节的花果、脂粉、牲礼(“七娘妈轿”、“七娘妈亭”、鸡冠花、千日红等),初七过后便不再提供。
……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称“七夕节”,亦称“乞巧节”。七夕节的由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古时候,人们把牵牛、织女二星视为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人,他们的爱情传说千古传颂。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地上的喜鹊都上天在银河上搭鹊桥,让牛郎、织女当晚在鹊桥相会。
“七夕”源于人们对自然崇拜,据历史文献记录约4000-3000年前就产生了,起源于汉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后,中状元成为“大魁天下士”,读书人称七夕为“魁星节”或“晒书节”,承传了星宿崇拜的痕迹。闽南、台湾民间过七夕节不重乞巧,更看重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重视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闽南和台湾地区将七夕节称做“七娘妈”的诞辰日。七娘妈是保佑孩子的神灵,有七位,织女是其中一位。民间信仰七娘妈,认为凡16岁以下的儿童,都受七娘妈的庇护,在儿童周岁后,要前往寺院祈愿七娘妈予以保护,将古钱或银牌、锁牌用红线串起来,悬挂于儿童颈上,称“挂契”。到孩子成年时,于七娘妈生日那天“脱契”(也叫“洗契”)。届时要前往寺庙供拜面线、粽子等,以答谢神灵多年来的保护。
在泉州在安溪县感德镇人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供拜七娘妈,比较特色的是要采七朵花(最好七种颜色)放于盘中祭拜七娘妈,还要煮特色的汤圆(在圆子上摁一个小坑)。有趣的是这一天通常会下雨,人们说那是七娘妈在哭泣。①
闽台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以七份供品供奉七位神灵,夜晚设桌于庭院中,挂“七娘神灯”。遥向七娘妈拜寿。此外,还有用彩纸糊制的“七娘妈桥”、“七娘妈亭”。祭毕,与纸钱一起焚化。
有些地方还有拜“婆姐”的习俗。婆姐是七娘妈的侍女,是直接守护儿童摇篮和床的神明。在漳州云霄县还保持另一种“祭床神”的风俗,均称为“床公婆生”。此日,各家各户喜煮甜糯米饭。煮熟的甜糯米饭装盘堆成山形,上面圈以红色绒线,中央插上美人蕉叶子,供拜神、佛和“床公婆”。向床神祷告,祈求夫妻偕老,子孙繁衍健壮。①民间传说儿童的胎记是婆姐所作的记号,以便于看护。祭拜婆姐要将祭品摆在小孩床上,祈祷孩子平安、聪明、健康成长。
这天,台湾基隆台南等地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台湾宜兰地区也有拜七娘妈和婆姐(床母)之俗,黄昏在门口或庭院中设供桌,以坐月子时吃的“鸡酒”、油饭、胭脂水粉、鲜花、寿金、婆姐衣和五色彩纸等祭拜七娘妈。还准备一盆水及一条新毛巾,供七娘妈梳妆,拜毕将白粉和花束一半扔向屋顶。②
闽台地区至今仍保留此习俗的泉州老城区,进入农历七月后各个农贸市场和佛具、佛事用品商店都会提供专门用于七夕巧节的花果、脂粉、牲礼(“七娘妈轿”、“七娘妈亭”、鸡冠花、千日红等),初七过后便不再提供。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