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301705
坚信传播的永恒目标:灵活运用电视语汇所表达的信息你懂、你明晰、你记忆、你感动、你行动……
电视——面对分门别类微观技巧的窄胡同,要抬起头来,别走着走着却忘记了你为传播而出发。当你有了一个明确为传播效率而设定的生产标准,你就能轻而易举地组织一系列暗藏在信息背后的表现方式——它将让你的传播事半功倍。
章电视信息传播的语汇系统
节电视传播的核心——信息
第二节电视传播信息的构成——符号
第三节电视传播信息符号的表意单位——电视语汇
第四节电视语汇的信息特征
第二章电视化语汇的运用规律
节电视传播符号(语汇)应用的核心目标——电视化表现
第二节电视化表现的指挥棒——传播关系
第三节契约之下各类传播形态的电视化表现举例
第三章电视化表现的实战经典解构
节电视化表现与电视文化
第二节各类文化语境下的电视化表现
第四章电视语汇:日新月异与突飞猛进
节技术带来新视野
第二节传播理念强力推进电视化综合表现
参考文献
1926年1月26日,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英国电器工程师贝尔德向40余位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展示了他发明的电视机。这台神奇的机器有一个看似普通的玻璃显示屏,接通电源后,居然出现了一个人抽烟、讲话的流畅画面。
90年后的今天,这个神奇的机器盒子已经成为无数家庭、旅店、商场等的普通设施,就连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电脑都可以看到和那个盒子里一样形态的信息。这个机器盒子的魔法到底在哪里呢?
在此,我们讨论的并非电视机的发明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而是探讨这个神奇的魔盒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或者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再也离不开它。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无论是生活在静谧的田园风光里,还是奔走于忙碌的都市中,人们都可以通过诸多媒体渠道了解到外部的世界。然而,无论从传播特性、信息形态还是艺术表现手段来说,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手机媒体相比,都是独具一格的。
因为视听合一,其信息的及时、生动、参与性是无与伦比的;因为融汇了文字、语言、摄影、音乐、设计、戏剧、电影、绘画、舞蹈、主持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其信息的组合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感染力是超群的;因为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其信息制造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是无可限量的。
而这些——新鲜、变化、未知,正是使信息成为永恒的关键要素。可以说,从没有哪一种信息像电视信息一样形象、综合、庞杂、巧妙、变化无穷。
人们常常喜欢用 “电视化”来概括电视信息的全貌,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电视信息带给人们的独特魅力。然而,迄今为止,学界似乎还没有对于“电视化”概念的严谨的界定。我们可以尝试一个简单的思考方法:既然电视信息是一种自成一体的形态,就如同一种特殊的语言,那么它一定是由各种信息符号排列组合而成的,我们不妨确认这些信息符号到底有哪些,然后找到这种特殊语言排列组合的内在规律。在这种规律的统领下,组合信息就如同被电视“特性化”了的结果,打上了“电视”的烙印,从而成为一种有别于他种信息的表达。
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传播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制造这样的信息的方法。正如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的一句经典概括:“传播的符号”值得注意的亮点就是作者对符号性质、内涵、外延的深刻洞见。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洞见”的含义,就可以以此延伸思考下去。电视信息的符号既非单纯的文字,也非单纯的图像,更非单纯的音响、图表、语言、设计……它是如此庞大而综合的信息结构系统,有着丰富多彩的组合形态和表现语汇。面对这些组合符号,我们这些电视信息的生产制造者,能否在两位大师的启发下,在“对符号性质、内涵、外延的深刻洞见”的基础上,寻找到一套熟练、准确、高超的运用方法呢?
电视化的传播语汇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左右着这些语汇的组合和传播效果呢?
一直以来,我们单纯地学习播音主持艺术,大胆尝试着各类新闻采访秘笈,悉心钻研着影视摄影技术,练习着画面的编辑技巧,实践着3D 制作的艰深理论,融汇贯通着各类采编技巧,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面对电视信息如此综合庞杂的形态,我们必须找到组成(制造)这些信息的系统的语汇,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找到这些语汇的运用规律。诚然,这些规律已经不再停留在怎样拍出一个优质的画面、怎样用语言精彩表达一段文字、怎样用图像和文案来描述一个事实、怎样与采访对象畅快地沟通这样的单纯语汇上,而是在纯熟掌握这些单学科语汇的基础上,把重点转向如何归纳和审视综合的电视化传播语汇的运用方法。它不仅可以当作生产电视信息的直接的着力点,而且也可以作为判断电视信息产品优劣程度的标准。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提问了:同样的一个新闻事件,为什么不同方式的报道给你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同样的一个节目,为什么过去我们启用一位主持人,而如今,这类节目的主持人有可能达到五位甚至更多?
同样是张艺谋执导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海外的观众们收看时惊呼精美绝伦,而正在现场指挥的张艺谋却为国人的批评而沮丧至极?
同样是一场现场秀的录制,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只有3台录像机,而如今创造收视奇迹的《中国好声音》全场必须使用24个机位?
一个真人秀节目,只有7名参与者,为什么需要上百人的导演、摄制团队?而其素材比远远超过1∶100?
为什么电视行业是一个讲究创新、创意、创举的行业?为什么一档电视节目必须不断改版更新,尽管如此,其生存寿命也只有短短的几年?
……
这无尽疑问的答案,也许正好隐藏在电视化传播语汇的秘密当中。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一解锁吧。
节 电视传播的核心——信息
1926年,一个可以播放出连续画面的“神奇机器盒子”诞生了,它的发明者贝尔德也许未曾意识到,这个世界也多了一样全新的东西——有着特殊形态的信息。这种信息不是单纯的文字、单纯的图片、单纯的声音,它是随时间变化的、连续的、可以组合更多丰富信息符号的综合信息链或者说信息组团,包含语言、文学、摄影、美术、戏剧、音乐、电影等诸多符号,而且是可以调动各种符号的表现手法进行综合呈现的信息。
十分有趣的是,当年贝尔德为了筹措改善机器盒子的资金,竟然把它安装在一家店铺里,因为它,店铺吸引了大量顾客,做火了生意,于是店铺的老板每周向贝尔德支付25英镑的费用。终,靠着这笔酬劳,一年多以后,贝尔德将它由黑白显示变成了彩色显示……这只“神奇机器盒子”从一开始就和信息以及信息对人们的作用紧紧相连。
传播学大师威尔博 施拉姆和威廉 波特指出:“媒介的功能是广泛、迅速地提供信息,使受众能便捷地得到信息,从体制上看,媒介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并放大信息。媒体从社会上的一切信息中挑选一些他们认为希望广泛流通的新闻,加工并放大这些信息,服务于广大的受众。”
作为大众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承担着宣传、娱乐、教育、信息(广告)等几大功能,而无论是什么功能的实现,其本质都是以信息为核心、以传播技术为手段、以有效传播为目的。通过信息的传播起到从上而下的宣传作用;通过信息的传播起到从专业权威到普通民众的知识的教化作用;通过信息的传播起到平行关系的娱乐互动作用;通过信息的传播起到买卖双方交易实现的作用……所以“信息”是其传播效果的根本也是的衡量单位。
传播学原理还告诉我们:选择、加工信息是媒体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中的主要把关人。记者决定采写新闻现场中的哪个事实予以报道,编辑决定应该以怎样的顺序、怎样的篇幅发布哪些新闻,评论员决定就哪件新闻事实、从哪个角度予以分析评论得出观点,编导决定选择讲述哪些故事来感动、影响受众,影视制片人决定用什么设备捕捉什么样的信息来烘托主题,摄像师决定摄像机镜头对着哪个方向,是中景还是特写,后期编辑决定哪些镜头需要删掉、哪些需要保留……媒体把关人的选择决定着信息产品的形态和质量。因此,电视传播的实质是处理信息。
然而,以往我们衡量电视媒体信息处理的优劣或电视产品质量的标准是多样的。比如各类专业奖项:新闻、专题、纪录片、文艺、电视剧、广告……比如各类政府奖项:“五个一工程”奖、政府新闻奖、各类电视节大奖以及众多的行业大奖。当然,这些传统的评奖项目是我们行业创优选优评优的经典标准,它一直引导着整个电视行业朝着规范、科学、专业、权威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受众对电视传播要求的不断提高和除电视传播以外其他媒体的迅速发展、渗透和整合,电视行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巨大的市场挑战,除以上各类传统奖项,如今我们更多会关注“收视率”“关注度”“号召力”“市场份额”等一系列新的标准。在这样一个信息井喷,信息流量、密度、速度飞速发展的时代,业界已经深刻意识到“收视率”的王者地位。
然而,收视率是什么?众所周知,收视率就是眼球,就是关注度,就是受众锁定你的信息所占的百分比,也就是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影响力。可以说,只有确立了这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才能真正回到传播学所确定的电视传播实质的轨道上来,才能把一切凌驾于内容之上的形式的外衣统统剥下来,回到问题的核心。当然,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切媒体都是在党的领导之下的舆论阵地,是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是以先进的文化鼓舞、娱乐大众的重要手段,本书的研究探讨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