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491874
章张仲景生平事迹
节《何颙别传》《名医录》所载张仲景事迹
第二节张仲景的里籍和生卒年代
第三节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考
第四节王粲并非患麻风而死考
第五节《伤寒论》“建安”当作“建宁”考
第六节张仲景入蜀行医考
第七节章太炎关于张仲景事迹及版本的考证
第八节张仲景传
第二章张仲景根据何书写作《伤寒论》
节林亿《伤寒论序》略提线索
第二节据伊尹《汤液经》写作《伤寒论》
第三节《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全文
第四节专家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考证
第五节《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收仲景方剂考察
第六节大、小勾陈及大、小螣蛇四汤不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方
第七节《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增补文字质疑
第三章《伤寒论》魏晋流传概况
节王叔和之时代及名字考
第二节《脉经》与《伤寒论》的密切关系考
第三节《脉经》“可”“不可”与宋本《伤寒论》关系简考
第四节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未曾改篡考
第五节《针灸甲乙经》引用《伤寒杂病论》
第四章《伤寒论》在南北朝时期流传概况
节《秘阁四部书目录》撰著时代与陈延之时代
第二节《辨伤寒》《杂病方》流传考
第三节《金匮玉函经》成书时代及其流传考
第四节淳化本《伤寒论》
第五节阮孝绪《七录》著录《辨伤寒》十卷考
第五章《伤寒论》在隋唐之流传
节《伤寒论》在隋代之流传
第二节《伤寒论》在唐代之流传
第三节《张仲景方》析于五代
第四节《伤寒杂病论》存于《张仲景方》
第六章宋本《伤寒论》刊行后的流传与演变
节荆南国末主高继冲世系考略
第二节高氏家族何以有《伤寒论》
第三节高继冲为何进献编录本《伤寒论》
第四节高继冲进献本《伤寒论》特点
第五节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伤寒论》考证
第七章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宋本《伤寒论》概况
节赵开美简历
第二节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概况
第三节《仲景全书》之构成——总目录(全景式)
第四节日本内阁文库本与中国所藏宋本有差别
第五节宋本《伤寒论》在日本的流传与演变
第六节宋本《伤寒论》在中国的流传与演变
第七节“证”与“法”的确切概念
第八节宋本《伤寒论》子目正讹
第八章成无己事迹及其《注解伤寒论》
节成无己事迹及其《注解伤寒论》版本考证
第二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特点
第九章北宋校正医书局及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有增文及讹字
第十章宋本及唐本《伤寒论》字数统计
节宋本《伤寒论》增字见于何处
第二节考察增字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逐节考察《伤寒论》所增字数
第四节由统计增字引出来的学术问题
第五节宋本《伤寒论》的文献价值
第十一章宋本《伤寒论》与康平本《伤寒论》版本关系考证
节康平本《伤寒论》疑是六朝古本《辨伤寒》之遗存
第二节康平本《伤寒论》据赵开美本调整启秘
第十二章《伤寒论字诂》(附:《金匮要略字诂》)
《伤寒论》十卷,东汉末张仲景撰。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汤液》,指《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汤液经法》,则皇甫谧是说《伤寒论》据《汤液经法》成书。《伤寒论》是理、法、方、药融汇于一的中医经典著作与临证准则,是具有时代价值、为贴近民生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仲景卒后该书散乱,幸赖王叔和整理而流传。而六朝医师视之为枕中鸿秘,不轻示人,致其流传日希。北宋校正医书局以荆南国末代皇帝高继冲(942—973)于北宋开宝年间进献之《伤寒论》十卷为底本校勘,结束传本歧出局面,故称定本。此书于治平二年(1065)刊刻为大字本,又因纸墨价高,携带不便,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刊刻为小字本。大、小字本皆为白文本,不便医家习读,逐渐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取代。大、小字本于南宋及元未加翻刻,明代大字本无人一见,小字本若存若亡。藏书家赵开美(1563—1624)费尽移山心力,于刻完《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时得到北宋元祐三年小字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赵应期摹刻,增加宋云公《伤寒类证》而成《仲景全书》二十六卷。《仲景全书》成帙不久,北宋小字本《伤寒论》亡佚。今称之宋本《伤寒论》,实明赵开美翻宋本也,其字体、行格、字距、栏线逼真底本,为翻刻精品。本书所称之宋本《伤寒论》,实指明赵开美翻宋本。赵开美具有存亡继绝的伟大历史功绩!
《伤寒论》在中医学上具有极高价值。在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之前至王叔和整理仲景遗文之后,中间相隔八百余年,《伤寒论》传本歧出,主要有如下传本。
(1)《脉经》卷七、卷八、卷九,其中卷七主要为《伤寒论》,卷八、卷九主要为《杂病论》。
(2)《金匮玉函经》八卷,林亿、孙奇称《金匮玉函经》为王叔和整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为六朝诸师秘爱仲景医书者所整理,以书中有“水地风火”佛家语汇,而王叔和时期佛家尚未普及。
(3)淳化本《伤寒论》,又称江南秘本《伤寒论》,收于北宋淳化三年(992)辑成的《太平圣惠方》卷八。残本。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淳化本《伤寒论》即南朝秘传之本,由于“秘传”,故为残本。
(4)《辨伤寒》十卷,见梁阮孝绪《七录》著录。《辨伤寒》十卷出自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阮孝绪是南朝著名目录学家,《七录》是通史类目录著作,惟目睹之本方著录之。《辨伤寒》之称又见东晋末陈延之《小品方序》。《隋书·经籍志》据《七录》撰成。
(5)《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卷,这是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署名陶弘景撰的《伤寒杂病论》残卷,当是陶弘景弟子整理师说而成。该卷明确指出《伤寒论》据《汤液经法》成书,此与皇甫谧之说合。
(6)敦煌《伤寒论》残卷S202 与P3287。S是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名字的缩写,P是法国传教士伯希和名字的缩写。S202是《辨脉法》古抄本,P3287是《伤寒例》古抄本。斯坦因和伯希和于20世纪初到敦煌盗宝,盗走我国许多宝贵经卷
。
(7)隋本《伤寒论》十卷。章太炎《伤寒论单论本题辞》指出:“盖孙思邈所据为梁本,继冲所献,亿等所校者为隋本,故一不避隋讳,一避隋讳也。”按,“梁本”指梁阮孝绪《七录》著录之《辨伤寒》十卷之本。现传宋本《伤寒论》传自隋本《伤寒论》,避“坚”为“鞕”或“固”(“固瘕”宋本作“坚瘕”)是隋本《伤寒论》的时代标志。隋本《伤寒论》出自梁阮孝绪《辨伤寒》十卷。
(8)唐本《伤寒论》又称孙思邈本《伤寒论》,收于《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唐本《伤寒论》出自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唐本《伤寒论》与《金匮玉函经》有密切关系。
(9)高继冲本《伤寒论》十卷。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荆南国末代皇帝高继冲于北宋开宝四年或五年将此书进献于北宋朝廷,高继冲本传自隋抄本。北宋校正医书局以高继冲本为底本校定之。
(10)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十卷。以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本《伤寒论》为底本注解之。现在所读《注解伤寒论》多为明刻本,如嘉靖汪济川本、赵开美本、吴勉学本等。近年发现元代《注解伤寒论》十卷,孤本,与明刻本略异。本书对成无己生平事迹及元本《注解伤寒论》有详考。
本书对上述古老版本有繁简不等的考证,对有的版本做了校注,对有的版本加以考证说明,以期将《伤寒论》传本歧出的现象理出一个线索。前贤云:“欲免俗儒需读史。”读《伤寒论》,需对《伤寒论》版本历史传承有所了解。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本《伤寒论》出现后,《伤寒论》版本歧出局面得定于一。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的《伤寒论》成为公认的标准本,影响深远,被日本多次刊行,本书简要介绍宽文本、安政本版本概况。日本康平本《伤寒论》在我国影响较大,本书用较多篇幅对康平本《伤寒论》版本之真伪做了较深入考证,笔者认为康平本《伤寒论》不是六朝本之遗存,而是日本学者在赵开美本基础上进行文字调整而出现的伪本。
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是非常珍贵的善本古籍,属于国宝级文献,现存五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图书馆、中国医科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部,收于《仲景全书》内。20世纪80年代,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11部重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校注和语译,赵开美本《伤寒论》的整理校注语译任务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伤寒论》专家刘渡舟教授负责。其整理之书于199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名为《伤寒论校注》,人们由此开始看到赵开美本《伤寒论》的真面。在刘渡舟本《伤寒论校注》出版以前,1923年上海曾出版过恽铁樵主持影印的赵开美本《伤寒论》白文本,这是一个有意造假的伪本《伤寒论》。恽铁樵以1856年日本安政本《伤寒论》为底本,抹去该本返点符号而冒称赵开美本,本书对此有揭示。
宋本《伤寒论》,又称赵开美本《伤寒论》,也有缺点。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底本即高继冲进献本做了大规模改动,远非高继冲本原貌。例如,增加一万余字子目,大规模进行方证同条的改动,增加大量校注语和提示语;国子监牒文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所呈之牒文,且将治平二年(1065)简要牒文和高官名录附于元祐牒文之末,不加说明。有人发问:牒文既然写于1065年,为何会说1088的事?以致有的学人指斥宋本《伤寒论》的牒文出于伪造,甚至怀疑宋本《伤寒论》的真实性,这与北宋校正医书局对两个牒文关系未加说明有直接关系。
赵开美本《伤寒论》有讹字。赵开美本《伤寒论》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分。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图书馆所藏赵开美本《伤寒论》属于初刻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医科大学所藏为修刻本,修刻本改正了初刻本的一些讹字,但改正不多。本书对赵开美本《伤寒论》原刻本的讹字大多予以校正,并说明更正理由。
《伤寒论》语言不甚易懂,历代传抄又出现讹字,读者苦之,20世纪30年代有名孙世扬者写了《伤寒论字诂》《金匮要略字诂》两篇训诂文章,并将其发表在1937年《制言》杂志上。孙世扬是国学大师黄侃弟子,但是一直跟随太老师章太炎学习,重点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字词训诂。这两篇文章对正确解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文字很有帮助,今附入书中。
《〈伤寒论〉文献新考》初名《〈伤寒论〉文献简史》,重点考证《伤寒论》多种版本成书始末与版本传承。此书写的都是老东西,新东西即使有也不多,称为“新考”,不敢当也。余虽老矣,幸尚健饭,继续读书,或有新知,当不揣疏陋,奉献社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