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40350丛书名: 21世纪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课程改革规划教材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十一个模块,包括会计认知、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处理等内容。本书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和框架束缚,内容紧紧围绕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和会计岗位基础工作任务,构建新的教材结构,将课程内容与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相结合,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连接,与职业素养相贯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目 录
模块一 会计认知
学习领域一 会计的含义与目标
学习领域二 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学习领域三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学习领域四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质量要求
模块二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学习领域一 会计要素
学习领域二 会计等式
模块三 会计科目与账户
学习领域一 会计科目
学习领域二 账户
模块四 会计记账方法
学习领域一 会计记账方法的种类
学习领域二 借贷记账法
模块五 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处理
学习领域一 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学习领域二 资金筹集业务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三 材料采购业务的账务处理(实际成本)
学习领域四 生产业务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五 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六 期间费用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七 营业外收支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八 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模块六 会计凭证
学习领域一 会计凭证认知
学习领域二 原始凭证
学习领域三 记账凭证
学习领域四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模块七 会计账簿
学习领域一 会计账簿认知
学习领域二 会计账簿的启用与记账规则
学习领域三 会计账簿的格式与登记方法
学习领域四 对账与结账
学习领域五 错账查找与更正的方法
学习领域六 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模块八 账务处理程序
学习领域一 账务处理程序认知
学习领域二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学习领域三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学习领域四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模块九 财产清查
学习领域一 财产清查认知
学习领域二 财产清查的方法
学习领域三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模块十 财务会计报表
学习领域一 财务会计报表认知
学习领域二 资产负债表
学习领域三 利润表
模块十一 会计工作组织
学习领域一 会计工作组织认知
学习领域二 会计机构
学习领域三 会计人员
学习领域四 会计档案
参考文献
学习领域一 会计的含义与目标
学习领域二 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学习领域三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学习领域四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质量要求
模块二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学习领域一 会计要素
学习领域二 会计等式
模块三 会计科目与账户
学习领域一 会计科目
学习领域二 账户
模块四 会计记账方法
学习领域一 会计记账方法的种类
学习领域二 借贷记账法
模块五 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处理
学习领域一 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学习领域二 资金筹集业务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三 材料采购业务的账务处理(实际成本)
学习领域四 生产业务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五 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六 期间费用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七 营业外收支的账务处理
学习领域八 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模块六 会计凭证
学习领域一 会计凭证认知
学习领域二 原始凭证
学习领域三 记账凭证
学习领域四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模块七 会计账簿
学习领域一 会计账簿认知
学习领域二 会计账簿的启用与记账规则
学习领域三 会计账簿的格式与登记方法
学习领域四 对账与结账
学习领域五 错账查找与更正的方法
学习领域六 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模块八 账务处理程序
学习领域一 账务处理程序认知
学习领域二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学习领域三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学习领域四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模块九 财产清查
学习领域一 财产清查认知
学习领域二 财产清查的方法
学习领域三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模块十 财务会计报表
学习领域一 财务会计报表认知
学习领域二 资产负债表
学习领域三 利润表
模块十一 会计工作组织
学习领域一 会计工作组织认知
学习领域二 会计机构
学习领域三 会计人员
学习领域四 会计档案
参考文献
前 言
序言
媒体评论
评论
在线试读
一、会计的含义与特征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会计活动。会计产生于生产管理职能之中,简单的“结绳”“刻木”等记录行为标志着会计的萌芽。在我国,“会计”一词远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它主要是指对财物收支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和考核。在国外,据马克思的考证,“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农业记账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为一个公社官员的专职。由于这种分工, 节约了时间、劳力和开支”。
整个会计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时间跨度标志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在这一阶段,会计使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簿记法和初创形态的复式记账法等。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过程简单,因而对生产活动计量、记录的内容也非常简单,它只是生产职能的一种附带管理工作。在国外,大约4000年以前,巴比伦人就开始在金属或瓦片上记录商品交易;公元前200年,罗马政府中已设有会计官员;13世纪以后,在佛罗伦萨的银行账簿中,分别以“借主”“贷主”登记其债权债务项目,成为日后借贷记账法记账符号的基础。
在我国,早在奴隶社会的西周就已经有了管理全国钱粮的专职官员进行“月计月会”; 到了封建社会的宋朝初期,出现了“四柱清册”,使会计技术达到了新水平。所谓“四柱”,即“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或增加)、“开出”(相当于本期支出或减少)、“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其相互关系是:
旧管 新收-开出=实在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到明朝时,我国会计已开始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明末清初,一些民间商业组织还使用过一种较严密也较复杂的、比“四柱清册”更加完备的“龙门账”,标志着我国会计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迈进。
2.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这个阶段,在会计的方法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卢卡·巴其阿勒在上述论著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当时流行于意大利威尼斯的簿记法,以此确立了复式记账法的地位,并使其得以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传播并逐步完善,该书的出版堪称 近代会计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产生的重要基础。伴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胜利,工厂制度代替了家庭手工业。企业主出于对利润的关心,对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和成本倍加重视,成为成本会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期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的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产生的“会计电算化”。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在我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此相适应的苏联会计模式,在财政部设立了会计制度司,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形成了我国的“会计革命”。
1985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部会计法;此后,又陆续颁布了相关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并不断修订;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破除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在股份公司中率先实施,2005年已经在所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财政部又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与国际准则趋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会计的规范性;2011年10月,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
从上述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会计的发展以社会生产的发展为背景和基础,以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条件;第三,会计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社会生产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会计产生于生产管理实践中,又在社会生产管理实践中得到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会计活动。会计产生于生产管理职能之中,简单的“结绳”“刻木”等记录行为标志着会计的萌芽。在我国,“会计”一词远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它主要是指对财物收支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和考核。在国外,据马克思的考证,“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农业记账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为一个公社官员的专职。由于这种分工, 节约了时间、劳力和开支”。
整个会计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时间跨度标志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在这一阶段,会计使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簿记法和初创形态的复式记账法等。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过程简单,因而对生产活动计量、记录的内容也非常简单,它只是生产职能的一种附带管理工作。在国外,大约4000年以前,巴比伦人就开始在金属或瓦片上记录商品交易;公元前200年,罗马政府中已设有会计官员;13世纪以后,在佛罗伦萨的银行账簿中,分别以“借主”“贷主”登记其债权债务项目,成为日后借贷记账法记账符号的基础。
在我国,早在奴隶社会的西周就已经有了管理全国钱粮的专职官员进行“月计月会”; 到了封建社会的宋朝初期,出现了“四柱清册”,使会计技术达到了新水平。所谓“四柱”,即“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或增加)、“开出”(相当于本期支出或减少)、“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其相互关系是:
旧管 新收-开出=实在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到明朝时,我国会计已开始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明末清初,一些民间商业组织还使用过一种较严密也较复杂的、比“四柱清册”更加完备的“龙门账”,标志着我国会计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迈进。
2.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这个阶段,在会计的方法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卢卡·巴其阿勒在上述论著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当时流行于意大利威尼斯的簿记法,以此确立了复式记账法的地位,并使其得以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传播并逐步完善,该书的出版堪称 近代会计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产生的重要基础。伴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胜利,工厂制度代替了家庭手工业。企业主出于对利润的关心,对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和成本倍加重视,成为成本会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期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的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产生的“会计电算化”。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在我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此相适应的苏联会计模式,在财政部设立了会计制度司,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形成了我国的“会计革命”。
1985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部会计法;此后,又陆续颁布了相关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并不断修订;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破除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在股份公司中率先实施,2005年已经在所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财政部又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与国际准则趋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会计的规范性;2011年10月,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
从上述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会计的发展以社会生产的发展为背景和基础,以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条件;第三,会计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社会生产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会计产生于生产管理实践中,又在社会生产管理实践中得到发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