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914575
内容简介
王晓梅主编的《薪火传承--重要治黄人物及黄委部分劳模事迹纪实》主要记述了在黄河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记述了这些人们将自己的青春及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黄河治理事业,换来了黄河治理与开发巨大成就的故事,他们的事迹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河人拼搏奉献在大河两岸,确保黄河的岁岁安澜!
本书适合黄河治理与研究的广大相关人员阅读。
本书适合黄河治理与研究的广大相关人员阅读。
目 录
重要治黄人物篇
化云为雨风范长存
——记黄委首任主任王化云
附:记者手记
洋博士的黄河绝恋
——解读李赋都先生的黄河人生
矢志黄河“青春”无悔
——访黄委原主任袁隆
“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访黄委原主任、治河专家龚时暘
附:记者手记
人生有限事业无穷
——访治河专家徐福龄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记黄委原副主任、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首任局长王生源的黄河水保生涯
驰骋在泥沙王国的“黄河·龙”
——追记黄委原总工程师龙毓骞
长路漫漫兮上下求索
——访黄委原总工程师王长路
山东治黄事业的见证者
——追记山东黄河河务局原局长田浮萍
千秋治沙梦百年未了情
——访黄河水土保持事业开拓者、百岁老人吴以敦
附:记者手记
黄河防汛“活诸葛”
——水文测报专家陈赞廷的故事
皓首苍颜终无悔矢志不渝报党恩
——追记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首任局长马福海
凝聚心智激扬长河
——访河南黄河河务局原总工程师程致道
“八七”分水保安澜大河扬波永奔流
——访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白熠西
山东黄河“包公”的故事
——访山东黄河河务局原总工程师包锡成
伏笈追梦寄情泥沙
——访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钱意颖
治黄技术的开拓者
——访河南黄河河务局原副总工程师彭德钊
让中国的PMP/PMF成果与世界分享
——访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国安
为黄河筑牢安全屏障
——访山东黄河河务局原副局长、总工程师龙于江
笑看高坝锁碧波告慰先哲大梦圆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林秀山与小浪底工程的
半世情缘
劳模篇
家小国大全心一念
——记“小浪底工程建设一等功”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潘家铨
为水文分析奋斗一生、
——访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辅成
流年易老事业永昌
——访引黄灌溉研究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张永昌
奉献在陕北高原
——记“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获得者、绥德水土保持专家王福林
——访山东省“富民兴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济南黄河西外环浮桥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汉平
附:记者手记
河道修防工的传奇人生
——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台前县黄河河务局河道修防工刘孟会
工人发明家
——记河南省劳动模范、孟州河务局运行科高级技师行作贵
青藏高原上的坚守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河玛多水文站职工谢会贵
明珠,在他生命中绽放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明珠宾馆工程部总监孙家俊
后记
在线试读
王化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他常说自己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而他之所以能从一个初的外行人员迅速成为一名治黄专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他遍读治河史志,在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启发下,王化云认识到:人民治黄之初,首先应扭转黄河为害的历史,宽河固堤,确保防洪安全,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治黄的根本解决之道却不在下游,治黄的目的也不能仅满足于防洪保安全,应该对黄河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考虑。
1949年,向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呈报的《治理黄河初步意见》一文中,王化云提出:“我们治理黄河的目的,应该是变害河为利河。治理黄河的方针应该是防灾和兴利并重,上中下三游统筹,本流和支流兼顾。”
那么,黄河的治本之策,黄河的兴利之路,到底是什么呢?王化云开始了上下求索之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几乎读遍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的治黄史志和论著,并开始关注水土保持。从1950年开始,在他的领导下,先后扩建、新建多座水土保持试验站,同时大力开展实地考察和查勘,足迹踏遍大河上下。
黄河干流以及上到洮河、湟水,下到汶河等几十条支流,他几乎都跑遍了。王化云当时已有了在黄河上修建拦泥水库的大胆设想,并考察了刘家峡、龙羊峡以及三门峡坝址。为了借鉴外流域治理经验,他还考察了长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珠江等大江大河。
通过遍读治河史志和系统、全面的考察,王化云有了初步结论:黄河的根本问题是泥沙太多、水沙关系不平衡。1952年,在《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一文中,王化云次正式提出了“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治黄主张。方法是:修筑干流和支流水库拦蓄泥沙洪水,同时大规模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把泥沙和水拦蓄在高原上、沟壑里以及水库中,这样黄河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治,进而达到综合开发、除害兴利的目的。这可以说是王化云第二个治河方略的雏形。新的治河思想进一步指导着黄河实践,变害河为利河,涉及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1950年,王化云置一些人的责难于不顾,毅然提出了兴建黄河下游个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的建议。从现代的观点看,人民胜利渠只是一个小小的工程,但是如果联系到当时危若累卵的下游防洪局势扒开大堤,并且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在流沙地基上建闸引水,是极其不易的!人民胜利渠于1952年建成,距史册记载的汴河两岸引黄灌溉的年代将近一千年。它意味着千年之后,桀骜不驯的黄河在新一代治河人的手中又化作汩汩甘甜,重续了滋润华北土地的历史。它昭示着黄河由害变利的新纪元的开始。
王化云新的治河方略虽然已有了雏形,但是它的迅速成熟和终完善却有赖于当时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1952年,一代伟人来到了黄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席在国内的首次出巡。正在为黄河治本而上下奔忙的王化云怎么也没想到伟大的革命领袖、共和国的缔造者,会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来到自己的身边。
1952年10月30日,成为王化云记忆中永不褪色的一天,这一天他陪同视察了黄河,切身感受到了主席对黄河治理的重视和关心。在视察中,他将自己一些的治河设想面陈,并且得到了肯定和赞许!那“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殷殷嘱托,使王化云再次感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怎样才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呢?肩负主席重托的王化云思接千古、远眺未来,他感到新的治河方略的雏形应当是基本正确的,必须尽快完善,抓紧向中央汇报。
国家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加上王化云个人的勤奋,共同催生了黄河上第二个治黄方略的诞生,那就是“除害兴利,蓄水拦沙”。P6-7
他遍读治河史志,在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启发下,王化云认识到:人民治黄之初,首先应扭转黄河为害的历史,宽河固堤,确保防洪安全,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治黄的根本解决之道却不在下游,治黄的目的也不能仅满足于防洪保安全,应该对黄河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考虑。
1949年,向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呈报的《治理黄河初步意见》一文中,王化云提出:“我们治理黄河的目的,应该是变害河为利河。治理黄河的方针应该是防灾和兴利并重,上中下三游统筹,本流和支流兼顾。”
那么,黄河的治本之策,黄河的兴利之路,到底是什么呢?王化云开始了上下求索之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几乎读遍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的治黄史志和论著,并开始关注水土保持。从1950年开始,在他的领导下,先后扩建、新建多座水土保持试验站,同时大力开展实地考察和查勘,足迹踏遍大河上下。
黄河干流以及上到洮河、湟水,下到汶河等几十条支流,他几乎都跑遍了。王化云当时已有了在黄河上修建拦泥水库的大胆设想,并考察了刘家峡、龙羊峡以及三门峡坝址。为了借鉴外流域治理经验,他还考察了长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珠江等大江大河。
通过遍读治河史志和系统、全面的考察,王化云有了初步结论:黄河的根本问题是泥沙太多、水沙关系不平衡。1952年,在《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一文中,王化云次正式提出了“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治黄主张。方法是:修筑干流和支流水库拦蓄泥沙洪水,同时大规模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把泥沙和水拦蓄在高原上、沟壑里以及水库中,这样黄河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治,进而达到综合开发、除害兴利的目的。这可以说是王化云第二个治河方略的雏形。新的治河思想进一步指导着黄河实践,变害河为利河,涉及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1950年,王化云置一些人的责难于不顾,毅然提出了兴建黄河下游个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的建议。从现代的观点看,人民胜利渠只是一个小小的工程,但是如果联系到当时危若累卵的下游防洪局势扒开大堤,并且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在流沙地基上建闸引水,是极其不易的!人民胜利渠于1952年建成,距史册记载的汴河两岸引黄灌溉的年代将近一千年。它意味着千年之后,桀骜不驯的黄河在新一代治河人的手中又化作汩汩甘甜,重续了滋润华北土地的历史。它昭示着黄河由害变利的新纪元的开始。
王化云新的治河方略虽然已有了雏形,但是它的迅速成熟和终完善却有赖于当时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1952年,一代伟人来到了黄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席在国内的首次出巡。正在为黄河治本而上下奔忙的王化云怎么也没想到伟大的革命领袖、共和国的缔造者,会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来到自己的身边。
1952年10月30日,成为王化云记忆中永不褪色的一天,这一天他陪同视察了黄河,切身感受到了主席对黄河治理的重视和关心。在视察中,他将自己一些的治河设想面陈,并且得到了肯定和赞许!那“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殷殷嘱托,使王化云再次感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怎样才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呢?肩负主席重托的王化云思接千古、远眺未来,他感到新的治河方略的雏形应当是基本正确的,必须尽快完善,抓紧向中央汇报。
国家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加上王化云个人的勤奋,共同催生了黄河上第二个治黄方略的诞生,那就是“除害兴利,蓄水拦沙”。P6-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