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72898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万历二十七年刻本《齐云山志》为底本,以明末重印本、清康熙五年本、清道光十年本为补校本。补录内容原则上以首次著录的版本为底本,以其后版本为参校本。另外,附录一之嘉靖版《齐云山志》,录自天一阁博物馆藏本。附录二之《齐云山桃源洞天志》,以清道光十三年刻本为底本,参校以各版本之《齐云山志》。本书的整理出版,不仅有利于该山志的利用和传播,更有利于深入研究齐云山的地方文化。
目 录
前 言/一
凡 例/一
凡 例/一
齊雲山志(合校本)/一
【補】祖師聖語/三
齊雲山志序【(明)魯 點)/四
齊雲山志序【(明)許 國)/五
齊雲山志序【(明)范 淶】/八
齊雲山志序【(明)程朝京】/一一
齊雲山志序【(明)汪先岸】/一三
【補】齊雲山志序【(清)洪泮洙】/一五
【補】齊雲山志序【(清)汪亦緒】/一七
【補】重修題識【(清)白石雲】/一九
【補】順治十一年告示/二〇
【補】遵奉院道府縣老爺憲禁/二二
齊雲山志目録/二五
齊雲山志卷之一/二九
齊雲山志卷之二/七一
齊雲山志卷之三/一一一
齊雲山志卷之四/一六二
齊雲山志卷之五/二二八
附録一 嘉靖刊齊雲山志(節選本)/三一三
附録二 齊雲山桃源洞天志/三七三
附録三 本書引述史料提要/四一九
前 言
前 言
齊雲山又名白嶽,位於古徽州休寧縣境,山靈水秀,素有“風景綺麗甲江南”之稱。齊雲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儒釋道三教文化在此共生共榮,歷史悠久。唐宋以來,齊雲山的道教發展尤顯突出。其主祀真武大帝,仿湖北武當山建制,故有江南小武當之稱,曾列爲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明代萬曆年間休寧知縣魯點纂輯的《齊雲山志》,凡五卷十五篇,詳述齊雲山之山川地理、建置沿革、敕命奏疏、碑文詩賦等,編校謹嚴,刻工精良,乃古代山志之精品。其載述之齊雲山道教活動、朝廷敕贈、觀宇道院等,尤爲研究道教文化之重要史料。
《齊雲山志》自明代萬曆二十七年刊印以來,明清兩代多次重刊補刻。據前人著録及筆者經眼所見,目前至少還保存有六個不同年代的版本。一爲明萬曆二十七年原版,二爲明崇禎間重印增補本,三爲清順治間重刊本,四爲清康熙五年增補重印本,五爲清嘉慶十六年修補重刊本,六爲清道光十年修補重印本。後五個版本均對明萬曆二十七年原版内容進行過增補。除此之外,另有民國二十四年許朗卿抄本,係據清嘉慶本抄録而成。儘管該山志存在多個版本,但存世量並不大,現多分散保存於各大圖書館古籍庫,不易借閲。或被影印收存於一些大型叢書中,如《故宫珍本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等,查閲亦不易。而且不同版本的志書所載的信息有差異,要想看齊全部版本,更屬不易。因此,將此《齊雲山志》進行點校整理,出版行世,不僅有利於該山志的利用和傳播,更有利於深入研究齊雲山的地方文化。
然而,明代魯點編修的《齊雲山志》並非該山早的山志。據載,在此之前曾兩次編印山志,一爲明嘉靖間方漢編,七卷本;一爲明嘉靖三十八年方萬有等編,七卷二册。其中,方漢志現已不存,而方萬有所編七卷本《齊雲山志》現存於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幾成孤本(南京圖書館亦有收藏,但只存六卷一册)。因此,整理嘉靖版《齊雲山志》,更有搶救古籍保存文獻之重要意義。
爲了深入挖掘齊雲山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揚中國傳統道教文化,齊雲山風景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决定將《齊雲山志》整理出版。爲此,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課題組,由王卡研究員任顧問,由汪桂平、劉志、王皓月三人分工合作,將魯點編輯的《齊雲山志》之不同版本進行合校,經過數月的努力,合校本完稿。其中,汪桂平負責卷首、卷一、卷二部分,劉志負責卷三部分,王皓月負責卷四、卷五部分。汪桂平負責統稿,後由王卡審訂。此外增補附録三種:一爲嘉靖本《齊雲山志》(節選),二爲《齊雲山桃源洞天志》,三爲本書引述史料提要。附録部分係汪桂平完成。
汪桂平
二○一四年九月
凡 例
一、版本。本書之《齊雲山志(合校本)》以明萬曆二十七年刻本《齊雲山志》爲底本,以明末重印本、清康熙五年本、清道光十年本爲補校本。凡增補之内容,補録於相應之卷中,前置【補】字,補文用不同字體表示,并出注説明。補録内容原則上以首次著録的版本爲底本,以其後版本爲參校本。另外,附録一之嘉靖版《齊雲山志》,録自天一閣博物館藏本。附録二之《齊雲山桃源洞天志》,以清道光十三年刻本爲底本,參校以各版本之《齊雲山志》。
二、文本格式。全書按現代通行的文本格式排印,雙行夾注改單行。原本中刻印不清或污損殘缺的,應据善本校出,不出校記。原本中夾帶的篆字、特殊符號等,保持原樣。
三、標點。采用現代標點規則,但限用逗號、句號、冒號、分號、頓號、問號、書名號。不用書名綫、破折號、嘆號、省略號、單引號,以免滋生歧義。書名號只用於正文(不含標題或目録)中出現的書名或篇章名。若書名與篇名連續者,在兩者之間加中圓點。
四、校勘。校勘的總體原則是盡量保留底本的文字原貌,不輕易改動。凡底本無誤,而校本有錯字漏字衍字者,均以底本爲准,不作改動。凡底本與校本文字有異,但不能斷定孰爲正誤者,仍以底本爲准,不作改動。如底本確實有誤而校本不誤者,方可據校本改正,並於校記中説明。校勘中出現下列情况的處理方法:
凡錯字漏字衍字,徑改并注明。補缺字置於方括號〔〕中。
凡避諱字,屬原字缺筆畫者,補正不出注。用替代字(如“元”代替“玄”者),不作改動。
凡原本缺損字,無法補正者,用方框□頂替缺字,無需注明。
凡原文中名物異稱或通假字、異體古字、俗寫字,一律不改。
齊雲山又名白嶽,位於古徽州休寧縣境,山靈水秀,素有“風景綺麗甲江南”之稱。齊雲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儒釋道三教文化在此共生共榮,歷史悠久。唐宋以來,齊雲山的道教發展尤顯突出。其主祀真武大帝,仿湖北武當山建制,故有江南小武當之稱,曾列爲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明代萬曆年間休寧知縣魯點纂輯的《齊雲山志》,凡五卷十五篇,詳述齊雲山之山川地理、建置沿革、敕命奏疏、碑文詩賦等,編校謹嚴,刻工精良,乃古代山志之精品。其載述之齊雲山道教活動、朝廷敕贈、觀宇道院等,尤爲研究道教文化之重要史料。
《齊雲山志》自明代萬曆二十七年刊印以來,明清兩代多次重刊補刻。據前人著録及筆者經眼所見,目前至少還保存有六個不同年代的版本。一爲明萬曆二十七年原版,二爲明崇禎間重印增補本,三爲清順治間重刊本,四爲清康熙五年增補重印本,五爲清嘉慶十六年修補重刊本,六爲清道光十年修補重印本。後五個版本均對明萬曆二十七年原版内容進行過增補。除此之外,另有民國二十四年許朗卿抄本,係據清嘉慶本抄録而成。儘管該山志存在多個版本,但存世量並不大,現多分散保存於各大圖書館古籍庫,不易借閲。或被影印收存於一些大型叢書中,如《故宫珍本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等,查閲亦不易。而且不同版本的志書所載的信息有差異,要想看齊全部版本,更屬不易。因此,將此《齊雲山志》進行點校整理,出版行世,不僅有利於該山志的利用和傳播,更有利於深入研究齊雲山的地方文化。
然而,明代魯點編修的《齊雲山志》並非該山早的山志。據載,在此之前曾兩次編印山志,一爲明嘉靖間方漢編,七卷本;一爲明嘉靖三十八年方萬有等編,七卷二册。其中,方漢志現已不存,而方萬有所編七卷本《齊雲山志》現存於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幾成孤本(南京圖書館亦有收藏,但只存六卷一册)。因此,整理嘉靖版《齊雲山志》,更有搶救古籍保存文獻之重要意義。
爲了深入挖掘齊雲山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揚中國傳統道教文化,齊雲山風景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决定將《齊雲山志》整理出版。爲此,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課題組,由王卡研究員任顧問,由汪桂平、劉志、王皓月三人分工合作,將魯點編輯的《齊雲山志》之不同版本進行合校,經過數月的努力,合校本完稿。其中,汪桂平負責卷首、卷一、卷二部分,劉志負責卷三部分,王皓月負責卷四、卷五部分。汪桂平負責統稿,後由王卡審訂。此外增補附録三種:一爲嘉靖本《齊雲山志》(節選),二爲《齊雲山桃源洞天志》,三爲本書引述史料提要。附録部分係汪桂平完成。
汪桂平
二○一四年九月
凡 例
一、版本。本書之《齊雲山志(合校本)》以明萬曆二十七年刻本《齊雲山志》爲底本,以明末重印本、清康熙五年本、清道光十年本爲補校本。凡增補之内容,補録於相應之卷中,前置【補】字,補文用不同字體表示,并出注説明。補録内容原則上以首次著録的版本爲底本,以其後版本爲參校本。另外,附録一之嘉靖版《齊雲山志》,録自天一閣博物館藏本。附録二之《齊雲山桃源洞天志》,以清道光十三年刻本爲底本,參校以各版本之《齊雲山志》。
二、文本格式。全書按現代通行的文本格式排印,雙行夾注改單行。原本中刻印不清或污損殘缺的,應据善本校出,不出校記。原本中夾帶的篆字、特殊符號等,保持原樣。
三、標點。采用現代標點規則,但限用逗號、句號、冒號、分號、頓號、問號、書名號。不用書名綫、破折號、嘆號、省略號、單引號,以免滋生歧義。書名號只用於正文(不含標題或目録)中出現的書名或篇章名。若書名與篇名連續者,在兩者之間加中圓點。
四、校勘。校勘的總體原則是盡量保留底本的文字原貌,不輕易改動。凡底本無誤,而校本有錯字漏字衍字者,均以底本爲准,不作改動。凡底本與校本文字有異,但不能斷定孰爲正誤者,仍以底本爲准,不作改動。如底本確實有誤而校本不誤者,方可據校本改正,並於校記中説明。校勘中出現下列情况的處理方法:
凡錯字漏字衍字,徑改并注明。補缺字置於方括號〔〕中。
凡避諱字,屬原字缺筆畫者,補正不出注。用替代字(如“元”代替“玄”者),不作改動。
凡原本缺損字,無法補正者,用方框□頂替缺字,無需注明。
凡原文中名物異稱或通假字、異體古字、俗寫字,一律不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