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588740
内容简介
《“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弄潮儿向涛头立:三江两岸潮文化》围绕“山秀、水清、城美、景致”的目标,在“三江两岸”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以保护水源水质、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人文旅游、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开展“二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杭州的重要载体,是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和“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保证。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根据市领导意见,市政协文史委邀请市有关部门和沿线地区相关单位,对“三江两岸”沿线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和整理,编写了洋洋数百万言的《“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
《“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弄潮儿向涛头立:三江两岸潮文化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历史人物、文保古建、风物特产、民间习俗、水利航运、山水景观、文学艺术以及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腻人微的描摹,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三江两岸”地灵人杰的风景。就好比一位有着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的朋友,历经沧桑,温和平静址坐在我们面前,一展他的阅历和才情。这实在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不知不觉中,你就认识了你所处的这一方热土,它的昨天和今天。
《“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弄潮儿向涛头立:三江两岸潮文化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历史人物、文保古建、风物特产、民间习俗、水利航运、山水景观、文学艺术以及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腻人微的描摹,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三江两岸”地灵人杰的风景。就好比一位有着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的朋友,历经沧桑,温和平静址坐在我们面前,一展他的阅历和才情。这实在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不知不觉中,你就认识了你所处的这一方热土,它的昨天和今天。
目 录
潮文化·千古大澜
一、远古的悬案:“曙光”为何没有灿烂?
二、大禹“谢幕”的幕后:“疏”“堵”两种文化的冲突
三、秦始皇的“退避三舍”
四、秦印“浙江都水”:印证了一段被耽搁了的历史
五、东汉大塘,杭城伴随中国早海塘的崛起
六、“三千强弩射潮低”,杭城的挽狂澜于既倒
七、北宋张夏“捍江兵”,秦代“都水”后的千年等一回
八、唐诗中的钱塘江潮,杭州的一张“名片”
九、“弄潮儿”,以生命的名义成就杭州一大名胜
十、明清“鱼鳞大石塘”,横空出世的“海上长城”
十一、“”标准,“鱼鳞大石塘”工程图说
沙地文化·沧海桑田
十二、“坍江”,钱塘江主槽摇摆不定带来的灾难
十三、“越为禹后”,围垦成就新时代“弄潮儿”
十四、奔竞潮头,由围垦而升华的一种精神
十五、沙地风俗,一方水土养成的地方文化
十六、抢“潮头鱼”,与浪奔竞与潮共舞的冒险之旅
十七、从“张夏”到“张神”,一段赓续千年的“神话”
十八、“喊潮人”,新时代的“潮候”守望者
诗画奇观.惊涛骇浪
十九、如画亦如诗,历代钱江潮绘画与题跋概览
后记
一、远古的悬案:“曙光”为何没有灿烂?
二、大禹“谢幕”的幕后:“疏”“堵”两种文化的冲突
三、秦始皇的“退避三舍”
四、秦印“浙江都水”:印证了一段被耽搁了的历史
五、东汉大塘,杭城伴随中国早海塘的崛起
六、“三千强弩射潮低”,杭城的挽狂澜于既倒
七、北宋张夏“捍江兵”,秦代“都水”后的千年等一回
八、唐诗中的钱塘江潮,杭州的一张“名片”
九、“弄潮儿”,以生命的名义成就杭州一大名胜
十、明清“鱼鳞大石塘”,横空出世的“海上长城”
十一、“”标准,“鱼鳞大石塘”工程图说
沙地文化·沧海桑田
十二、“坍江”,钱塘江主槽摇摆不定带来的灾难
十三、“越为禹后”,围垦成就新时代“弄潮儿”
十四、奔竞潮头,由围垦而升华的一种精神
十五、沙地风俗,一方水土养成的地方文化
十六、抢“潮头鱼”,与浪奔竞与潮共舞的冒险之旅
十七、从“张夏”到“张神”,一段赓续千年的“神话”
十八、“喊潮人”,新时代的“潮候”守望者
诗画奇观.惊涛骇浪
十九、如画亦如诗,历代钱江潮绘画与题跋概览
后记
在线试读
二、大禹“谢幕”的幕后:
“疏”“堵”两种文化的冲突
差不多与良渚文化消失的时间下限同时期,中原文明开启了一个至今被人奉为“神话”的夏禹时期,而且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就是“治水”。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面对天下洪水滔天的局面,大禹治水的主要做法是“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就是说,疏通九川让大水流向四海,疏浚田间沟渠让积水流向大河。此外,大禹在天下粮食的统筹安排方面也有措施,“调有余补不足”,使得“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大禹因治水有大功,而且有品行、有智慧,在舜帝去世后被天下诸侯朝奉,“遂即天子位”,开创了夏王朝。
称帝十年后,“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司马迁在《夏本纪》后的议论中说道:“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名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也许在司马迁写《史记》时,有关大禹事迹的史料就已经残缺严重,尤其是大禹到会稽的诸多事实已经漫漶不详了。所以,司马迁对于大禹在其人生后阶段的叙述,只能是寥寥几笔了,甚至用“或言”,表明他所掌握的史料对当时事实的语焉不详。这就给历史带来了诸多疑问。
由于那时钱塘江北岸的良渚文化已经消逝,古杭州地区的地理位置并不重要,至多是一个过江的“渡口”而已。而在当时九州之一的扬州疆域内,钱塘江流域唯有会稽(今浙江绍兴)称得上是一个区域中心,所以,大禹东巡来到会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但是,那时的钱塘江流域相对于政治、军事和文化均要强势的中原地区来说,只是一个偏僻蛮荒之地,而大禹东巡为何千里迢迢跑到这个僻壤来大会诸侯?在会稽大会诸侯又算计的是哪些方面的重要功劳?大禹东巡来此的目的究竟又是什么?
模糊的史事已经遥不可寻,只有求诸后世的方志野史,甚或神话传
“杭州”一名初见于公元589年,即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以后,废钱塘郡而置杭州,由此发端沿用至今。然“杭州”名称的由来,则传说是夏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至此舍舟航登陆,因名禹杭(“航”“杭”相通),后讹“禹”为“余”。一说大禹南巡会稽,至此造杭(浮杭,即方舟)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余杭”。陈桥驿的解释则是:‘‘杭州得名于余杭,也正和越州得名于大越一样。”
而大禹要去钱塘江南岸的会稽,却又为何要舍舟航登陆于钱塘江北岸?看来,几种传说中,还是“造杭以渡”的说法比较合理靠谱。但不管怎么说,大禹的到来,给杭州带来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字,而且,还具有名人效应,估计后来秦始皇来杭州,也是循着大禹的足迹在杭州缆船停留,并打算由此渡过江去的。
当然,大禹的史事总是让后人充满了疑问。他的“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在当今严谨的考古学家眼里,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儿,因为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根本不足以人工疏导正处于洪水泛滥的大江大河。而且,有充分的地质资料证明,当今中国境内著名的大江大河,其河道基本保持着原有的自然形态,丝毫未见有一定规模的人工疏导的痕迹。
……
“疏”“堵”两种文化的冲突
差不多与良渚文化消失的时间下限同时期,中原文明开启了一个至今被人奉为“神话”的夏禹时期,而且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就是“治水”。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面对天下洪水滔天的局面,大禹治水的主要做法是“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就是说,疏通九川让大水流向四海,疏浚田间沟渠让积水流向大河。此外,大禹在天下粮食的统筹安排方面也有措施,“调有余补不足”,使得“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大禹因治水有大功,而且有品行、有智慧,在舜帝去世后被天下诸侯朝奉,“遂即天子位”,开创了夏王朝。
称帝十年后,“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司马迁在《夏本纪》后的议论中说道:“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名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也许在司马迁写《史记》时,有关大禹事迹的史料就已经残缺严重,尤其是大禹到会稽的诸多事实已经漫漶不详了。所以,司马迁对于大禹在其人生后阶段的叙述,只能是寥寥几笔了,甚至用“或言”,表明他所掌握的史料对当时事实的语焉不详。这就给历史带来了诸多疑问。
由于那时钱塘江北岸的良渚文化已经消逝,古杭州地区的地理位置并不重要,至多是一个过江的“渡口”而已。而在当时九州之一的扬州疆域内,钱塘江流域唯有会稽(今浙江绍兴)称得上是一个区域中心,所以,大禹东巡来到会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但是,那时的钱塘江流域相对于政治、军事和文化均要强势的中原地区来说,只是一个偏僻蛮荒之地,而大禹东巡为何千里迢迢跑到这个僻壤来大会诸侯?在会稽大会诸侯又算计的是哪些方面的重要功劳?大禹东巡来此的目的究竟又是什么?
模糊的史事已经遥不可寻,只有求诸后世的方志野史,甚或神话传
“杭州”一名初见于公元589年,即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以后,废钱塘郡而置杭州,由此发端沿用至今。然“杭州”名称的由来,则传说是夏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至此舍舟航登陆,因名禹杭(“航”“杭”相通),后讹“禹”为“余”。一说大禹南巡会稽,至此造杭(浮杭,即方舟)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余杭”。陈桥驿的解释则是:‘‘杭州得名于余杭,也正和越州得名于大越一样。”
而大禹要去钱塘江南岸的会稽,却又为何要舍舟航登陆于钱塘江北岸?看来,几种传说中,还是“造杭以渡”的说法比较合理靠谱。但不管怎么说,大禹的到来,给杭州带来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字,而且,还具有名人效应,估计后来秦始皇来杭州,也是循着大禹的足迹在杭州缆船停留,并打算由此渡过江去的。
当然,大禹的史事总是让后人充满了疑问。他的“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在当今严谨的考古学家眼里,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儿,因为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根本不足以人工疏导正处于洪水泛滥的大江大河。而且,有充分的地质资料证明,当今中国境内著名的大江大河,其河道基本保持着原有的自然形态,丝毫未见有一定规模的人工疏导的痕迹。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