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6371
导 论
一 选题旨趣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一大至六大:从“资本主义式”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一 一大前后:中国也是“资本主义式的”?
二 “远东会议”前后:“半殖民地”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
三 1926年:“两半说”首次出现
四 五大:突出强调中国的“封建或半封建关系”
五 六大:“现在的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半封建制度”
六 六大之后:“两半说”首次被政治地肯定
第二章 六大至六届六中全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首次被学术肯定及其广泛传播
一 党的高层领导:直接参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 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从学术上肯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
第三章 六届六中全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系统建构与最终确立
一 党的领袖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采纳与建构
二 知识分子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响应与认同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写入党的决议并成为定论
第四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要素分析
一 谁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共产国际与中共认知活动的关系
二 不同时期主体之间的互动:党的领袖主体与知识分子主体的联动
三 主体与理论客体的互动:唯物史观成为党认识社会性质问题的理论武器
四 主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党的社会性质认知与中国社会现状及其变化的关系
五 理论客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促成“两半论”的产生
第五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一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二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
三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四 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序 一
金民卿
近代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的双重夹击下,日益朝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落。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为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前仆后继、不懈努力。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
五四时期,中国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潮被引入中国思想界。短时间内,经过反复的实践尝试和比较借鉴,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最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改造中国的行动指南,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从此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强的领导力量。
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这一结合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创造性结合过程,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独立自主地而不是外在强制地、创新发展地而不是机械教条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创造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实践运动过程和思想理论运动过程的统一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个动态过程所产生的正确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过程内在地包含着发展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过程、结合成果等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矛盾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展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并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包括中国共产党、党的领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