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717154
内容简介
“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大师系列”的创设,立意在接续前辈学人传译外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的事业,以一定的规模为我们的学术与思想界以及业界精英人士理解和借鉴新闻学与传播学在西方方兴未艾之际的精华,提供基本的养料,便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进一步的探究,以免长期在黑暗中自行低效摸索。
目 录
序
章 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
第二章 新闻纸之职务
第三章 新闻之定义
第四章 新闻之精采
第五章 新闻之价值
第六章 新闻之采集
节 新闻之分类
第二节 新闻之略示
第三节 采集之方法
第四节 新闻之来源
第五节 因人访问与因事访问
第六节 因人访问之法
第七节 因事访问之例
第八节 因事访问之法
第九节 报告集会之法
第十节 电话采集之法
第十一节 发展新闻之法
第十二节 特别新闻之采集
第十三节 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
第十四节 访员之资格
第十五节 通信员与其通信法
第十六节 通信社之通信
第十七节 机关与私人之通信
第七章 新闻之编辑
节 编辑之根本义
第二节 新闻之格式
第三节 关于访稿应注意之点
第四节 新旧编辑法实际之比较
第八章 新闻之题目
节 题目之目的
第二节 题目之分类
第三节 造题时应注意之点
第九章 新闻纸之社论
第十章 新闻纸之广告
第十一章 新闻社之组织
节 编辑部
第二节 营业部
第三节 印刷部
第四节 审理部
第十二章 新闻社之设备
第十三章 新闻纸之销路
第十四章 通信社之组织
节 新闻通信社之组织
第二节 他种通信社之组织
章 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
第二章 新闻纸之职务
第三章 新闻之定义
第四章 新闻之精采
第五章 新闻之价值
第六章 新闻之采集
节 新闻之分类
第二节 新闻之略示
第三节 采集之方法
第四节 新闻之来源
第五节 因人访问与因事访问
第六节 因人访问之法
第七节 因事访问之例
第八节 因事访问之法
第九节 报告集会之法
第十节 电话采集之法
第十一节 发展新闻之法
第十二节 特别新闻之采集
第十三节 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
第十四节 访员之资格
第十五节 通信员与其通信法
第十六节 通信社之通信
第十七节 机关与私人之通信
第七章 新闻之编辑
节 编辑之根本义
第二节 新闻之格式
第三节 关于访稿应注意之点
第四节 新旧编辑法实际之比较
第八章 新闻之题目
节 题目之目的
第二节 题目之分类
第三节 造题时应注意之点
第九章 新闻纸之社论
第十章 新闻纸之广告
第十一章 新闻社之组织
节 编辑部
第二节 营业部
第三节 印刷部
第四节 审理部
第十二章 新闻社之设备
第十三章 新闻纸之销路
第十四章 通信社之组织
节 新闻通信社之组织
第二节 他种通信社之组织
附录
新闻纸之性质与价值
新闻纸与社会之需要
新闻事业之将来
新闻学刊全集序言
徐伯轩先生行状
前 言
新闻与大众传播事业在现当代与日俱增的影响与地位,呼唤着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相应发展和跟进。而知识的传承,学术的繁荣,思想的进步,首先需要的是丰富的思想材料的积累。
“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大师系列”的创设,立意在接续前辈学人传译外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的事业,以一定的规模为我们的学术与思想界以及业界精英人士理解和借鉴新闻学与传播学在西方方兴未艾之际的精华,提供基本的养料,便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进一步的探究,以免长期在黑暗中自行低效摸索。
将近十年前,在何道宽教授与我的发起和主持下,在司马兰女士的大力支持下,“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开始启动,至今已推出十来种名著的中译本,在学界也较有影响。这首先是何道宽教授的贡献,作为英语科班出身、口译笔译俱佳的高手,依然投身于传播学经典的引进;退休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每天清晨起床开始工作,每年推出好几本译著,而且专攻技术学派(何老师称之为“环境学派”),不但包办了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作的所有中译本,而且还延伸到保罗·莱文森等当代名家。
记得何老师曾说过,他热爱传播学学术翻译到了这样的程度:“不给我钱(稿费)我也愿意翻译。”
“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大师系列”的创设,立意在接续前辈学人传译外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的事业,以一定的规模为我们的学术与思想界以及业界精英人士理解和借鉴新闻学与传播学在西方方兴未艾之际的精华,提供基本的养料,便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进一步的探究,以免长期在黑暗中自行低效摸索。
将近十年前,在何道宽教授与我的发起和主持下,在司马兰女士的大力支持下,“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开始启动,至今已推出十来种名著的中译本,在学界也较有影响。这首先是何道宽教授的贡献,作为英语科班出身、口译笔译俱佳的高手,依然投身于传播学经典的引进;退休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每天清晨起床开始工作,每年推出好几本译著,而且专攻技术学派(何老师称之为“环境学派”),不但包办了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作的所有中译本,而且还延伸到保罗·莱文森等当代名家。
记得何老师曾说过,他热爱传播学学术翻译到了这样的程度:“不给我钱(稿费)我也愿意翻译。”
在线试读
《新闻学》:
近人注意之事物,日益加多。新闻既为阅者所注意之事实,故其范围近亦较前扩大,且有日益扩大之势。新闻现不限于本埠及本国之要事也,自世界交通日便各国发生密切关系以来,他国之要事,亦为吾人所注意,故亦为新闻。此所以昔者美国威尔逊总统之病状,日有专电,登于各国新闻纸之重要新闻栏内也。又新闻现不限于政治上之大事也,即社会上之大事,亦为众所注意,故亦为新闻。此所以各国劳动团体之举动,见登于各国之新闻纸,而吾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学生界之消息亦为国内各报所十分注意也。故新闻纸之欲尽供给新闻之职务者,不可仅以登载本国政治上之要闻而自足也。
(二)代表舆论代表舆论,亦新闻纸重要职务之一。西人常云:“新闻纸者,国民之喉舌也。”国内各报出版时,其发刊词亦多日“将代表舆论”,可见此职务,早为世所公认,不过“代表”二字之解释,今昔颇有不同。昔则仅为对于政府而代表国民之舆论也,今则又应对于世界而代表国人之舆论;昔则似仅代表国民而监督政府也,今则又应代表国民向政府有所建议或要求。新闻纸欲尽代表舆论之职,其编辑应默察国民多数对于各重要事之舆论,取其正当者,著论立说,代为发表之。言其所欲言而又不善言者,言其所欲言而又不敢言者,斯无愧矣。若仅代表一人或一党之意思,则机关报耳,不足云代表舆论也。新闻纸亦社会产品之一种,故亦受社会之支配。如因愿为机关报,而显然发表与国民舆论相反之言论,则必不见重于社会,而失其本有之势力,如洪宪时代之《亚细亚日报》等是也。
欧美各国之政府,大抵均重视舆论,一政策之取舍,一事之兴革,往往视舆论为转移,不仅于国会中求舆论之所在,且于重要新闻纸之言论中,觇舆论之趋向。即外国政府,亦复注意及之,因知其本国政府之行动,多少必受其言论之影响也。吾国政府,对于舆论,素不重视,且封闭报馆之事,时有所闻,遂致新闻纸为保存自身计,常不敢十分代表舆论。否则注册于外国政府,以博得言论自由,此诚为莫大之憾事!在政府固为不智,然新闻纸即因此畏首畏尾,置职务于不尽,亦为不可。盖为舆论殉,为正谊殉,本为光荣之事,况全国报纸,如能同起而代表舆论,则政府虽有意干涉,亦莫可如何哉。
(三)创造舆论新闻纸不仅代表舆论也,亦应善用其势力,立在社会之前,创造正当之舆论,而纳人事于轨物焉。此种创造的职务,世界之大新闻社,无不重视之。我国戊戌以后上海发行之《苏报》、《警钟报》、《民呼报》等报,亦均注重创造舆论之报纸也。至创造之方法有三:一为登载真正之新闻,以为阅者判断之根据。群众心里,对于几件大事,常有一定之善恶判断,如营私舞弊,拍卖国家权利,均举世所谓恶行也。急公好义,举世所谓善行也,世如果有营私舞弊或拍卖国家权利之人,新闻纸只须将其劣绩,振笔直书,“和盘托出”,则舆论自必起而攻之,不待新闻纸之鼓动。二为访问专家或要人,而发表其谈话。多数国民,对于当面之问题,往往因其事属专门,或内容复杂,而无一定之主张。新闻纸应于此时访问专家或要人,征求其意见而公布之,以备国民之参考,正当舆论,常可因此发生。三为发表精确之社论,以唤起正当之舆论。编辑本自己之学识与热忱,细心研究各种应兴革之事,常著切实之论说,说明其理由与办法,以提倡之。初或无甚反应,然历时稍久,必能使社会觉悟,因发生正当之舆论,使应兴之事果兴,应革之事果革,然非编辑有纯洁之精神,高尚之思想,远大之眼光,不足以语此也。
……
近人注意之事物,日益加多。新闻既为阅者所注意之事实,故其范围近亦较前扩大,且有日益扩大之势。新闻现不限于本埠及本国之要事也,自世界交通日便各国发生密切关系以来,他国之要事,亦为吾人所注意,故亦为新闻。此所以昔者美国威尔逊总统之病状,日有专电,登于各国新闻纸之重要新闻栏内也。又新闻现不限于政治上之大事也,即社会上之大事,亦为众所注意,故亦为新闻。此所以各国劳动团体之举动,见登于各国之新闻纸,而吾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学生界之消息亦为国内各报所十分注意也。故新闻纸之欲尽供给新闻之职务者,不可仅以登载本国政治上之要闻而自足也。
(二)代表舆论代表舆论,亦新闻纸重要职务之一。西人常云:“新闻纸者,国民之喉舌也。”国内各报出版时,其发刊词亦多日“将代表舆论”,可见此职务,早为世所公认,不过“代表”二字之解释,今昔颇有不同。昔则仅为对于政府而代表国民之舆论也,今则又应对于世界而代表国人之舆论;昔则似仅代表国民而监督政府也,今则又应代表国民向政府有所建议或要求。新闻纸欲尽代表舆论之职,其编辑应默察国民多数对于各重要事之舆论,取其正当者,著论立说,代为发表之。言其所欲言而又不善言者,言其所欲言而又不敢言者,斯无愧矣。若仅代表一人或一党之意思,则机关报耳,不足云代表舆论也。新闻纸亦社会产品之一种,故亦受社会之支配。如因愿为机关报,而显然发表与国民舆论相反之言论,则必不见重于社会,而失其本有之势力,如洪宪时代之《亚细亚日报》等是也。
欧美各国之政府,大抵均重视舆论,一政策之取舍,一事之兴革,往往视舆论为转移,不仅于国会中求舆论之所在,且于重要新闻纸之言论中,觇舆论之趋向。即外国政府,亦复注意及之,因知其本国政府之行动,多少必受其言论之影响也。吾国政府,对于舆论,素不重视,且封闭报馆之事,时有所闻,遂致新闻纸为保存自身计,常不敢十分代表舆论。否则注册于外国政府,以博得言论自由,此诚为莫大之憾事!在政府固为不智,然新闻纸即因此畏首畏尾,置职务于不尽,亦为不可。盖为舆论殉,为正谊殉,本为光荣之事,况全国报纸,如能同起而代表舆论,则政府虽有意干涉,亦莫可如何哉。
(三)创造舆论新闻纸不仅代表舆论也,亦应善用其势力,立在社会之前,创造正当之舆论,而纳人事于轨物焉。此种创造的职务,世界之大新闻社,无不重视之。我国戊戌以后上海发行之《苏报》、《警钟报》、《民呼报》等报,亦均注重创造舆论之报纸也。至创造之方法有三:一为登载真正之新闻,以为阅者判断之根据。群众心里,对于几件大事,常有一定之善恶判断,如营私舞弊,拍卖国家权利,均举世所谓恶行也。急公好义,举世所谓善行也,世如果有营私舞弊或拍卖国家权利之人,新闻纸只须将其劣绩,振笔直书,“和盘托出”,则舆论自必起而攻之,不待新闻纸之鼓动。二为访问专家或要人,而发表其谈话。多数国民,对于当面之问题,往往因其事属专门,或内容复杂,而无一定之主张。新闻纸应于此时访问专家或要人,征求其意见而公布之,以备国民之参考,正当舆论,常可因此发生。三为发表精确之社论,以唤起正当之舆论。编辑本自己之学识与热忱,细心研究各种应兴革之事,常著切实之论说,说明其理由与办法,以提倡之。初或无甚反应,然历时稍久,必能使社会觉悟,因发生正当之舆论,使应兴之事果兴,应革之事果革,然非编辑有纯洁之精神,高尚之思想,远大之眼光,不足以语此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