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59721
编辑推荐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建构了独具中国特色和现代价值的艺术学思想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中西文化与思想的渊源。身处20世纪初叶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主潮中,宗白华以其诗性气质捕捉到泛神论与生命哲学的精神价值,将其纳入自己的思想主体之中。他在中西艺术精神的熏陶之下,以诗人的灵心慧质融会贯通,在“少年中国”的文化建设理想指引下,将艺术精神、生命情调与文化理念熔于一炉,建构了属于自我的生命本体论(人本主义)艺术学思想。
内容简介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建构了独具中国特色和现代价值的艺术学思想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中西文化与思想的渊源。身处20世纪初叶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主潮中,宗白华以其诗性气质捕捉到泛神论与生命哲学的精神价值,将其纳入自己的思想主体之中。他在中西艺术精神的熏陶之下,以诗人的灵心慧质融会贯通,在“少年中国”的文化建设理想指引下,将艺术精神、生命情调与文化理念熔于一炉,建构了属于自我的生命本体论(人本主义)艺术学思想。
目 录
宗白华现代艺术学思想研究//目录/目录
章宗白华现代艺术学思想渊源考辨
节观照中西艺术精神
第二节体验中西哲学智慧
第三节宗白华与“一般艺术学”渊源
第四节宗白华与现代生命哲学主潮
第五节宗白华的诗性智慧与艺术人生观
第二章宗白华现代艺术学思想及其体系
节艺术原理研究
第二节艺术史的观念与方法
第三节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实践
第四节“艺术美学”研究
第五节“中国艺术学”研究
第六节美学与“一般艺术学”研究
第七节从“空间意识”看宗白华的比较艺术学思想
第三章宗白华的现代艺术学方法论
节跨文化比较的方法
第二节跨学科比较的方法
第三节中国艺术诠释学的方法
第四节贯通艺术门类的方法
第五节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比较与反思——从现代艺术学史看宗白华
节宗白华与邓以蛰艺术学思想比较
第二节宗白华与方东美艺术学思想比较
第三节宗白华与滕固艺术学思想比较
第四节反思与前瞻——宗白华与当代中国艺术学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前 言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宗白华与邓以蛰共有艺术鉴赏的情怀,推崇“气韵生动”的中国艺术精神;他与方东美共同创建了现代生命哲学思想,将艺术意境与生命精神相统一,为现代艺术学研究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底蕴。他与滕固等将西方的一般艺术学思想引入中国,开启了艺术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之路。但与他们相比,宗白华在艺术学思想研究的整体成就上是的,宗白华是中国现代艺术学家群体的代表人物。宗白华与滕固、陈中凡、马采等集聚了艺术学的中国经验,建构了“中国型”艺术学体系。
在线试读
虚实两元 中国文化强调“虚实共存、形影相生”的精神。宗白华认为,老庄强调“虚”比“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说“充实之谓美”,但孔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欣赏,不能解说、摹仿,谓之神。所以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阴与阳的结合。《易》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世界是变化的,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石涛的画《搜尽奇峰打草稿》,越满越觉得虚灵动荡,富有生机气韵,此为实外生虚。
宗白华认为,“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中国艺术上善于运用舞蹈形式,它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通常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离形得似,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点,虚实结合,才能产生空间的节奏,因为中国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宗白华说,文化哲学上这种虚实结合的观念,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各门类艺术中:中国山水画中亭台楼阁桥等,皆已化实为虚,成为透空的部分,不是虚实有墙壁的部分,反而是为山水中留出虚空,吐纳云气的部分,留出空白。中国画因用线钩出轮廓,轮廓内为虚空,遂成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方能创造出艺术的幽远境界。笪重光《画筌》中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就是说,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用“在场的”暗示出“不在场的”。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创造审美意象,就有无穷的意味,体现生命气韵,彰显艺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创造要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清画家方土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新境界”。
中国艺术“境界”说的内在结构是虚实相生。就中国画来说,虚不是笔墨上的少,实也不是笔墨上的多,“虚”是画面中流荡不已的通灵气韵,“实”是充实而光辉的画面意象,“虚实相生”就是充实的生命意象与空灵的画面空间融合而成的生机回转、气韵流荡的艺术境界。“元四家”中吴镇画笔墨繁密,倪云林画笔墨萧疏,然吴画虽密,其画面各部分之间,亦有密有疏、实外藏虚;倪画虽疏,其画面各部分之间,亦有疏有密,虚中含实。阴阳疏密变化乃画面经营结构之根本大法,此吴、倪之所同也。一疏一密之谓艺,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艺术之生生气韵,即在此阴阳摩荡、虚实相生的音乐般节奏中。
实的生命 在宗白华看来,艺术中“充实”的本质是饱满的生命精神与深沉的宇宙情调的统一,充实既表现为“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人生情怀,也是“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宇宙情调,还是“吞吐大荒、由道返气”的艺术境界。艺术家精力充实,气象万千,“艺术的创造追随真宰的创造”[ ]。宗白华对恽南田一段画语:“群必求同,求同必相叫,相叫必于荒天古木,此画中所谓意也。”深表同感,他认为“相叫必于荒天古木”是何等沉痛超迈而深邃热烈的宇宙情调,这是中国艺术心灵里幽深、悲壮的表现。中国艺术不仅能化实为虚,离形得似,舍形而悦影,而且要能抟虚成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抟虚成实的“实”,依照宗白华的见解,不仅是实在的形象,还是能化机械空间为生命空间的精神,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空间,而是活泼的生命源泉。这就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思。王羲之曾说书法是“实处就法,虚处藏神”,宗白华也认为书法的“补空”是在空白处轻轻着笔,反而显示出虚处,因而气韵流动,空中传神,这是中国艺术创造的重要原理。虚处藏气,空中传神,抟虚成实,化“虚”为生命的精神。虚实相生,既能实中藏虚,又能抟虚成实,这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辩证法,宗白华深谙此理。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由于“粹”,去粗存精,艺术表现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同时由于“全”,才能达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是艺术的成就。
灵的空间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青黑色),宗炳在《画山水序》里说:“山水质有而趋灵”,明徐渭赞夏圭山水说:“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王维在唐代彩色绚烂的风气中却高唱“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舍形而悦影,舍质而趋灵,追求无色之色,空灵的幻影,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性。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虚灵”的艺术精神,具体表现于艺术空间上。反过来,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的独特性彰显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趣味。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有几个特点:
首先,中国艺术的空间是优游的空间,纵浪大化的空间。宗白华认为“这与宇宙虚霩合而为一的生生之气”正是中国画的表现对象。中国人对于这空间和生命的态度却不是抗衡和对立,而是“纵浪大化,与物推移”。中国人视宇宙为一气化的世界,一流荡不已的生命空间。这种流动的空间感,借助“舞”的姿势体现出来。中国的绘画、书法和戏剧都贯穿着舞蹈精神(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来显示“灵的空间”。这种“舞”的虚灵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空间表现上的共同特征,舞蹈精神(空间感)以其表现“虚实结合”理论而成为中国艺术的总体“风格”。
其次,中国艺术的空间是一超越现实时间与空间的“灵的空间”。宗白华关于艺术的“虚”的精神以及“空间”理论颇具特色,他不是把“空间”看作是静止的物理空间,而是灵动的生命空间。恽南田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邱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这体现了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橐籥是一种鼓风器,橐籥蕴涵阴阳开合之道,形容天地万物化生的原理。阴阳二气相摩相荡即是天地之“道”。吴澄说:“天地间犹橐籥然,橐象太虚,包含周遍之体。籥象元气,絪缊流行之用。”这个宇宙观影响了后世艺术的发展,中国画、诗、园林、建筑(亭台)都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创造原理。中国传统绘画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也相通于中国戏曲舞台空间、中国诗歌的意境都相通。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在空灵与充实两面都曾尽力并达到极高的境界。
4、时空合一
在宗白华看来,中西时间空间意识都有不同的宇宙观为背景。就中国文化中的时间意识来说,“时”字在古代上面是“之”,下面是“日”,就是“日出上升”的形象。中国的时间意识是由下向上升腾的一条线,“寓万物萌生之义”(刘师培语),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思想里“时”的创造性。“‘日出’是‘时’的展开,‘时’不是一条几何学上的死线条。中国的‘四度世界’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不是一个几何体。”[ ]宗白华认为古代中国人能深深感到时间的创造性的节奏和成果,把它推高到能贯串形上与形下的“原理”。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与希腊及文艺复兴绘画所表现的透视法有显著不同。宗白华曾说:“我的兴趣趋向于中华民族在艺术和哲学思想里所表现的特殊精神和个性,而想从分析空间时间意识来理解它。”[ ]这足以显示出宗白华比较艺术学研究中的“民族文化”本位意识。他重在探索中国艺术(绘画和诗)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所表现的时空意识的特点,他说:“中国画家在画面上主要的是以流动的节奏,阴阳明暗来表达空间感,而不是依靠科学的透视法则来构造一个接近几何学的三进向空间,这也就是把‘时间’的‘动’的因素引进了空间表现,在这个‘时——空统一体’里,‘时’和‘动’反而居于领导地位。这‘时——空统一体’是中国绘画境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易经》里宇宙观的特点”[ ]。这种古代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国艺术思想及其表现的基础,尽管艺术家并不一定都能明确地意识到。
从《汉书律历志》可以看出,秦汉思想家用音乐的五声来配合四时五行,以十二律配合一年的时间季节,人们仿佛处在一个“时空统一”的、音乐化的和谐世界里。《易经》乾卦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宗白华认为,“乾”就是世界的创造动力,“大明终始”是指“乾元”在时间里刚健不息、终而复始地进行创造,放射出光芒。“六位时成”是说在时间的创进历程中形成了“位”,显现了“空间”,即阴、坤、地。空间的“位”是在“时”中形成的。卦里的六爻表示着六个活动的阶段,每一活动的“站点”就是它的“位”。这位(六位)是随着“时”的创进而形成、变化,它不是死的,不像牛顿古典物理学里所设定的“永恒不动的空间大间架”,而有些类似爱因斯坦相对论物理学里运动对于时间空间的关系。“时乘六龙以御天”,就是说“时间骑在这六爻所代表的六段活动历程上统治着世界”。杨雄曰:“辟宇谓之宙”、“宙畅于天内”;韦昭曰:“天宇所受曰宙”,都阐明中国文化中“时空统一”的思想[ ],这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时空分割”或“化时间为空间”的思想相比较有本质的区别。
宗白华认为,“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中国艺术上善于运用舞蹈形式,它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通常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离形得似,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点,虚实结合,才能产生空间的节奏,因为中国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宗白华说,文化哲学上这种虚实结合的观念,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各门类艺术中:中国山水画中亭台楼阁桥等,皆已化实为虚,成为透空的部分,不是虚实有墙壁的部分,反而是为山水中留出虚空,吐纳云气的部分,留出空白。中国画因用线钩出轮廓,轮廓内为虚空,遂成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方能创造出艺术的幽远境界。笪重光《画筌》中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就是说,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用“在场的”暗示出“不在场的”。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创造审美意象,就有无穷的意味,体现生命气韵,彰显艺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创造要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清画家方土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新境界”。
中国艺术“境界”说的内在结构是虚实相生。就中国画来说,虚不是笔墨上的少,实也不是笔墨上的多,“虚”是画面中流荡不已的通灵气韵,“实”是充实而光辉的画面意象,“虚实相生”就是充实的生命意象与空灵的画面空间融合而成的生机回转、气韵流荡的艺术境界。“元四家”中吴镇画笔墨繁密,倪云林画笔墨萧疏,然吴画虽密,其画面各部分之间,亦有密有疏、实外藏虚;倪画虽疏,其画面各部分之间,亦有疏有密,虚中含实。阴阳疏密变化乃画面经营结构之根本大法,此吴、倪之所同也。一疏一密之谓艺,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艺术之生生气韵,即在此阴阳摩荡、虚实相生的音乐般节奏中。
实的生命 在宗白华看来,艺术中“充实”的本质是饱满的生命精神与深沉的宇宙情调的统一,充实既表现为“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人生情怀,也是“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宇宙情调,还是“吞吐大荒、由道返气”的艺术境界。艺术家精力充实,气象万千,“艺术的创造追随真宰的创造”[ ]。宗白华对恽南田一段画语:“群必求同,求同必相叫,相叫必于荒天古木,此画中所谓意也。”深表同感,他认为“相叫必于荒天古木”是何等沉痛超迈而深邃热烈的宇宙情调,这是中国艺术心灵里幽深、悲壮的表现。中国艺术不仅能化实为虚,离形得似,舍形而悦影,而且要能抟虚成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抟虚成实的“实”,依照宗白华的见解,不仅是实在的形象,还是能化机械空间为生命空间的精神,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空间,而是活泼的生命源泉。这就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思。王羲之曾说书法是“实处就法,虚处藏神”,宗白华也认为书法的“补空”是在空白处轻轻着笔,反而显示出虚处,因而气韵流动,空中传神,这是中国艺术创造的重要原理。虚处藏气,空中传神,抟虚成实,化“虚”为生命的精神。虚实相生,既能实中藏虚,又能抟虚成实,这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辩证法,宗白华深谙此理。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由于“粹”,去粗存精,艺术表现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同时由于“全”,才能达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是艺术的成就。
灵的空间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青黑色),宗炳在《画山水序》里说:“山水质有而趋灵”,明徐渭赞夏圭山水说:“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王维在唐代彩色绚烂的风气中却高唱“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舍形而悦影,舍质而趋灵,追求无色之色,空灵的幻影,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性。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虚灵”的艺术精神,具体表现于艺术空间上。反过来,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的独特性彰显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趣味。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有几个特点:
首先,中国艺术的空间是优游的空间,纵浪大化的空间。宗白华认为“这与宇宙虚霩合而为一的生生之气”正是中国画的表现对象。中国人对于这空间和生命的态度却不是抗衡和对立,而是“纵浪大化,与物推移”。中国人视宇宙为一气化的世界,一流荡不已的生命空间。这种流动的空间感,借助“舞”的姿势体现出来。中国的绘画、书法和戏剧都贯穿着舞蹈精神(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来显示“灵的空间”。这种“舞”的虚灵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空间表现上的共同特征,舞蹈精神(空间感)以其表现“虚实结合”理论而成为中国艺术的总体“风格”。
其次,中国艺术的空间是一超越现实时间与空间的“灵的空间”。宗白华关于艺术的“虚”的精神以及“空间”理论颇具特色,他不是把“空间”看作是静止的物理空间,而是灵动的生命空间。恽南田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邱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这体现了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橐籥是一种鼓风器,橐籥蕴涵阴阳开合之道,形容天地万物化生的原理。阴阳二气相摩相荡即是天地之“道”。吴澄说:“天地间犹橐籥然,橐象太虚,包含周遍之体。籥象元气,絪缊流行之用。”这个宇宙观影响了后世艺术的发展,中国画、诗、园林、建筑(亭台)都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创造原理。中国传统绘画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也相通于中国戏曲舞台空间、中国诗歌的意境都相通。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在空灵与充实两面都曾尽力并达到极高的境界。
4、时空合一
在宗白华看来,中西时间空间意识都有不同的宇宙观为背景。就中国文化中的时间意识来说,“时”字在古代上面是“之”,下面是“日”,就是“日出上升”的形象。中国的时间意识是由下向上升腾的一条线,“寓万物萌生之义”(刘师培语),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思想里“时”的创造性。“‘日出’是‘时’的展开,‘时’不是一条几何学上的死线条。中国的‘四度世界’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不是一个几何体。”[ ]宗白华认为古代中国人能深深感到时间的创造性的节奏和成果,把它推高到能贯串形上与形下的“原理”。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与希腊及文艺复兴绘画所表现的透视法有显著不同。宗白华曾说:“我的兴趣趋向于中华民族在艺术和哲学思想里所表现的特殊精神和个性,而想从分析空间时间意识来理解它。”[ ]这足以显示出宗白华比较艺术学研究中的“民族文化”本位意识。他重在探索中国艺术(绘画和诗)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所表现的时空意识的特点,他说:“中国画家在画面上主要的是以流动的节奏,阴阳明暗来表达空间感,而不是依靠科学的透视法则来构造一个接近几何学的三进向空间,这也就是把‘时间’的‘动’的因素引进了空间表现,在这个‘时——空统一体’里,‘时’和‘动’反而居于领导地位。这‘时——空统一体’是中国绘画境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易经》里宇宙观的特点”[ ]。这种古代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国艺术思想及其表现的基础,尽管艺术家并不一定都能明确地意识到。
从《汉书律历志》可以看出,秦汉思想家用音乐的五声来配合四时五行,以十二律配合一年的时间季节,人们仿佛处在一个“时空统一”的、音乐化的和谐世界里。《易经》乾卦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宗白华认为,“乾”就是世界的创造动力,“大明终始”是指“乾元”在时间里刚健不息、终而复始地进行创造,放射出光芒。“六位时成”是说在时间的创进历程中形成了“位”,显现了“空间”,即阴、坤、地。空间的“位”是在“时”中形成的。卦里的六爻表示着六个活动的阶段,每一活动的“站点”就是它的“位”。这位(六位)是随着“时”的创进而形成、变化,它不是死的,不像牛顿古典物理学里所设定的“永恒不动的空间大间架”,而有些类似爱因斯坦相对论物理学里运动对于时间空间的关系。“时乘六龙以御天”,就是说“时间骑在这六爻所代表的六段活动历程上统治着世界”。杨雄曰:“辟宇谓之宙”、“宙畅于天内”;韦昭曰:“天宇所受曰宙”,都阐明中国文化中“时空统一”的思想[ ],这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时空分割”或“化时间为空间”的思想相比较有本质的区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