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98773
内容简介
谢晓安、亢世勇*的《语法学说史论》在评论现有的“语法名*·时序”语法学说史体系的基础上,构筑了“语法单位·时序”语法学说史体系。论述了只有两种体系互补并行,才能显现出语法学说发展的历程。按照“语法单位·时序”语法学说史体系描写和评论了各个层级上的部分语法单位研究的发展轨迹和语法分析方法的发展轨迹。按“语法单位·时序”
语法学说史体系评论了部分名*。
语法学说史体系评论了部分名*。
目 录
部分 两种不同的语法学说史体系 章 关于汉语语法学说史研究的思考 一关于语法学说史著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如何使汉语语法研究精密化、科学化 (二)对原著准确的理解 (三)全面、准确地把握语法学发展中的事实 (四)语法著作的名称、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 (五)使语法学说史研究科学化 二关于进行多角度研究、建设多样性的汉语语法学说史 1本系 (一)目前的研究角度和体系 (二)进行以语法单位为纲、以时间为目的研究,建立 “(语法)单位·时序”体系的语法学说史 (三)进行著名语法学家的语法思想研究,建立“著名语法 学家语法思想·时序”体系的语法学说史 第二章 关于汉语语法学说史研究的再思考 一“时序”是语法学史科学性的基础 二重视描写分析论述初版著作,正确处理初版著作与修订版著作 的关系 第二部分 “语法单位·时序”体系对一些主要 语法单位所作的描写、分析和评论 第三章 从西方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看汉语语法学产生迟缓的 原因 一对语言材料的广泛收集和整理 二相关科学的影响和带头学科的推动 三东、西方学者思维方式和学术环境的差异 四研究对象自身结构特点的不同 第四章 五四运动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兴起 第五章 20世纪的形容词学说 一术语·定义·辨认 二构造 三范围分类 四用法 第六章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短语学说的发展 一定义和范围 二功能 三结构 第七章 20世纪语法学句子观的发展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 (一)以结构(具备主谓成分)为主,兼顾意义(表达完整 的意思) (二)以意义为主,兼顾结构完整和语音特征 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 (一)以结构完整为主,兼顾结构的独立与作用 (二)意义完整、结构独立、结构完整并重 (三)以听话人听得懂而且满意为主,并强调语言环境对 句子的决定作用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四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五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 第八章 “句子成分”新探——兼论句子分析 一汉语语法学“句子成分”研究的述评 二“句子成分”新说 三句子分析 第九章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复旬学说 一术语·定义·范围 二结构·分类 三分析方法 第十章 试论“依句辨品”是一种辅助性的词的归类标准 一《文法》的词类是以意义为标准划分的 二《文法》并没有用“依句辨品”给词分类 三“依句辨品”是给词归类的 四“依句辨品”是一种辅助性的归类标准 第十一章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单句分析方法 一1920年至1923年 二1924年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 三20世纪40年代 四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第十二章 《中国文法要略》和《汉语语法论》的句子中心析 句法 第十三章 20世纪40年代前的句型思想 一上位句型 (一)上(高)位句型 (二)次上(高)位句型 二下位句型 第十四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走向 一未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走向——向应用型发展 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一)语义问题 (二),词类问题 (三)句型问题 (四)语用问题 第三部分 “语法单位·时序"体系对语法著作, 语法观点所作的评论 第十五章 颇有创见力的一部语法专著——评易作霖的《国语 文法四讲》 一构建重句法的语法学框架 二继承与创新并举,用“重”分析法分析扩张复句、短语、 二重合义侧 三用语义解释“变式句” 四分析副词附加语的语义,给副词附加语分类,描写副词 附加语的排列次序 第十六章 20世纪前半叶汉语语法学的变换分析——兼评 《汉语语法丛书·序》中的一个观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