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18213
章精馏操作技术001
节概述001
一、精馏分离的基本特点001
二、精馏基本原理001
三、主要物料的平衡及流向003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005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005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仪表控制、装置和设备的报警联锁005
三、物耗能耗指标006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007
一、开车前准备007
二、手动操作方案008
三、采用仪表控制运行方案009
四、DCS操作方案010
第四节安全生产技术017
一、塔顶温度的异常处理措施017
二、液泛或漏液现象的处理措施017
附录1精馏操作装置主要组成018
附录2精馏操作装置主要组成仪表一览表018
附录3乙醇-水体系平衡数据019
附录4精馏装置变频器的使用021
附录5精馏装置仪表的使用021
附录6精馏装置的操作案例部分工艺参数结果与算例023
第二章吸收-解吸操作技术030
节概述030
一、吸收的基本原理030
二、主要物料的平衡及流向033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035
一、主要工艺操作指标035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和仪表控制036
三、物耗能耗指标037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037
一、开车前准备037
二、手动操作方案037
三、仪表运行方案038
四、DCS操作方案039
第四节安全生产技术042
一、吸收塔出口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处理措施042
二、解吸塔出口吸收贫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处理措施043
附录1吸收-解吸装置主要组成043
附录2吸收-解吸装置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044
附录3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吸收-解吸装置所用填料的相关参数044
附录4吸收-解吸装置的操作案例部分工艺参数结果与算例045
第三章传热操作技术049
节概述049
一、传热的基本方式及原理049
二、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050
三、物料流向及能量平衡051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053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053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和仪表控制053
三、物耗能耗指标054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054
一、开车前的准备054
二、手动操作方案055
三、仪表控制运行方案056
四、DCS操作方案057
第四节安全生产技术060
一、空气出口温度突然升高处理措施060
二、空气出口温度变低处理措施061
附录1换热设备主要组成061
附录2换热设备的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062
附录3空气、水蒸气的性质062
附录4换热设备的操作案例部分工艺参数结果与算例064
第四章干燥装置操作技术074
节概述074
一、干燥基本原理075
二、主要物料的平衡及流向076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078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078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仪表控制、装置和设备的报警联锁078
三、物耗能耗指标079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079
一、开车前准备079
二、手动操作方案080
三、仪表运行方案081
四、DCS操作方案082
第四节安全生产技术086
一、干燥器床层膨胀高度发生较大变化处理措施086
二、干燥器内空气温度发生较大变化处理措施086
三、干燥后产品湿含量不合格处理措施086
附录1流化床干燥设备的主要组成086
附录2流化床干燥装置的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087
附录3物料性质088
附录4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088
第五章流体输送操作技术092
节概述092
一、流体流动基本原理092
二、主要物料的平衡及流向097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097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097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式、仪表控制、装置和设备的报警联锁099
三、物料能耗指标099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100
一、开车前的准备工作100
二、流体输送100
附录1流体流动设备主要组成101
附录2流体流动设备的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101
附录3本章介绍的操作案例部分工艺参数结果与算例102
第六章萃取操作技术109
节概述109
一、萃取基本原理109
二、萃取过程计算112
三、主要物料的平衡及流向113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115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115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仪表控制、装置和设备的报警联锁115
三、物耗能耗指标115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116
一、开车准备116
二、正常开车116
三、正常操作117
四、正常停车117
第四节安全生产技术118
一、轻相出口中苯甲酸含量升高处理措施118
二、物料乳化处理措施118
附录1萃取装置主要组成118
附录2萃取装置的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119
附录3苯甲酸在水和煤油中的平衡浓度119
第七章蒸发装置操作技术121
节概述121
一、蒸发操作的特点121
二、蒸发基本原理121
三、蒸发器的选型123
四、主要物料的平衡及流向123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125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125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仪表控制、装置和设备的报警联锁125
三、物耗能耗指标126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126
一、开车前准备126
二、正常开车127
三、正常操作127
四、正常停车127
附录1蒸发设备主要组成127
附录2蒸发装置的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128
第八章化工仪表操作技术130
节概述130
一、温度传感器130
二、压力传感器135
三、流量传感器137
四、液位测量中零点迁移的意义及计算方法139
五、调节阀140
六、仪表的性能指标140
第二节生产操作技术141
一、液体流量单元141
二、气体流量单元142
三、温度液位单元143
四、压力单元144
第九章固定床操作技术146
节概述146
一、固定床反应器146
二、固定床反应器流体力学148
三、主要物料的平衡及流向150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152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152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仪表控制152
三、物耗能耗指标152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153
一、开车前准备153
二、正常开车153
三、正常操作153
四、正常停车154
第四节安全生产技术154
一、预热器和反应器温度下降处理措施154
二、反应温度骤升处理措施154
附录1固定床反应器装置主要组成154
附录2固定床反应器装置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155
第十章流化床反应器操作技术156
节概述156
一、流态化156
二、流化床反应器159
三、流化床反应器的运行与操作160
四、主要物料的平衡及流向161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163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163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仪表控制163
三、物耗能耗指标163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164
一、开车前准备164
二、正常开车164
三、正常操作164
四、正常停车165
第四节安全生产技术165
一、流化状态异常处理措施165
二、反应转化率显著降低处理措施165
附录1流化床反应器装置主要组成165
附录2流化床反应器装置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166
第十一章釜式反应器操作技术167
节概述167
一、基本知识167
二、反应釜的换热方式169
三、液液反应170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170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170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仪表控制、装置和设备的报警联锁172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172
一、开车前准备172
二、正常开车172
三、正常操作173
四、正常停车173
第四节安全生产技术174
一、温度过高现象处理措施174
二、反应速率逐渐下降为低值及产物浓度变化缓慢处理措施174
三、釜内气压较高但釜内液位下降缓慢处理措施174
附录1釜式反应器装置主要组成174
附录2釜式反应器装置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174
第十二章间歇反应装置操作技术176
节概述176
一、反应器的基本知识176
二、主要物料的平衡及流向178
第二节生产控制技术180
一、各项工艺操作指标180
二、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仪表控制180
三、物耗能耗指标181
第三节生产操作技术182
一、开车前准备182
二、反应器R101操作183
三、反应器R201操作184
附录1间歇反应釜设备主要结构185
附录2间歇反应釜设备仪表计量一览表及主要仪表规格型号185
参考文献187
我国是世界化工产业大国,正在向化工产业强国迈进。随之而来的是化工产业不断升级,先进技术和装备被大量采用。但是与之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术尚未得到广泛普及,特别是对大量中小型企业从业人员来说尤为明显。目前现有相关书籍,或者过分偏重理论缺乏相关具体的操作内容,或者过分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及一线操作者较难读懂。为此,特编写了本书,并体现了以下特点。
(1)注重反映现代化工生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广泛采用,传统化工生产模式与操作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的编写是以现代化工生产技术与典型装置为背景,以化工生产中具有共性和代表性的单元操作为重点,就其基本原理、特点、工艺流程、典型装置结构、生产控制技术、操作技术、故障处理、安全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2)着眼于化工企业生产实际,以应用操作技术作为重点编写内容。本书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及丰富的图表,就化工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控制,仪表使用,手动操作与自动操作的切换方法以及生产装置开车、停车的具体操作步骤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介绍,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参考书。
(3)采用了新的编写方式。本书在框架安排上,每个单元操作技术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力求以较小篇幅对相关理论与基础知识进行概述的部分;二是作为重点编写内容的生产操作技术部分;三是典型装置、基础仪表使用等内容的附件部分。这三部分内容既注重重点突出,又注重学习过程中相关知识的铺垫;既相互关联,又可以相互独立。这种编写方式的安排,能使具有不同专业基础与背景的从业人员结合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读。
本书适用于化工及相关企业一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一线操作人员等阅读,也可以作为相关企业培训教材及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指导书。
由于编著者水平所限,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和同仁指正。
编著者
2018年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