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91042
内容简介
该书为《传媒领袖大讲堂》第六辑,延续了以往几辑的风格,收录众多传媒界大咖的演讲,内容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等。书中还收录了第五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双边对话等四个高端论坛的精彩内容。“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承继了前五届的优点,又吸纳并实施了新的设想,使得这一传媒舞台更加开放、更为多元,成功树立了一个传媒研究高端品牌——学界、业界翘首以盼的年度传媒盛宴。
目 录
部分 嘉宾演讲
新闻宣传·舆论引导
互联网思维关键在驾驭【翟惠生】
网络媒体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童 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郝晓鸣】
新兴媒体·传播变局
大数据背景下媒体生产和传播面临的转型与发展【谢耘耕】
媒介转型是一场革命:“互联网 ”时代传媒发展的进路与运营关键【喻国明】
“互联网 ”与传播变革【谢海光】
传统媒体·改革突围
超级编辑部与广电媒体的变革路径【陆小华】
创新融合转型——上海报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王 伟】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杨驰原】
学术前沿·智慧火光
2001~2010年国际大众传播期刊文献调查方法使用及调查误差范例【哈筱盈】
城乡关系视野与传播研究【赵月枝】
新媒体,新时代,新世界【洪浚浩】
提升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策略【李本乾】
重新界定翻译:跨学科的视角【王 宁】
智库与传播【何建华】
会展业的兴起和现代传播的繁荣【张 敏】
未来一切皆品牌——关于全面品牌管理的几种思考维度【徐浩然】
传媒经历·成长分享
与大师在一起——寻找人生的智慧【郑贞铭】
用热情点燃观众——编导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赵庆阳】
新闻宣传·舆论引导
互联网思维关键在驾驭【翟惠生】
网络媒体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童 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郝晓鸣】
新兴媒体·传播变局
大数据背景下媒体生产和传播面临的转型与发展【谢耘耕】
媒介转型是一场革命:“互联网 ”时代传媒发展的进路与运营关键【喻国明】
“互联网 ”与传播变革【谢海光】
传统媒体·改革突围
超级编辑部与广电媒体的变革路径【陆小华】
创新融合转型——上海报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王 伟】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杨驰原】
学术前沿·智慧火光
2001~2010年国际大众传播期刊文献调查方法使用及调查误差范例【哈筱盈】
城乡关系视野与传播研究【赵月枝】
新媒体,新时代,新世界【洪浚浩】
提升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策略【李本乾】
重新界定翻译:跨学科的视角【王 宁】
智库与传播【何建华】
会展业的兴起和现代传播的繁荣【张 敏】
未来一切皆品牌——关于全面品牌管理的几种思考维度【徐浩然】
传媒经历·成长分享
与大师在一起——寻找人生的智慧【郑贞铭】
用热情点燃观众——编导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赵庆阳】
第二部分 高端论坛
第五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双边对话(一)
第五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双边对话(二)
第三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活动
2015中国传媒品牌高峰论坛
新媒体与社会:变革与发展
——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综述【秦 静 李天霓】
附录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学员寄语
前 言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育新型传媒人才
——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综述
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持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解中国的愿望更加迫切;与此同时,我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于是传播成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媒体传播能力(媒体规模、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由于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传媒集团的匮乏、在世界范围内全天候采集新闻能力的欠缺以及新闻信息产品海外有效落地的不足,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还比较有限,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还比较欠缺,我国的国际舆论主导力还比较薄弱。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传播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求均相当高的现代传媒环境中,无论是对国际传播内容进行专业评估、对国外目标受众进行跟踪研究,还是对国际传播效果进行清晰研判、对国际传播信息进行及时反馈,都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传媒人才来运作实施。所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争取国际事务发言权,赢得国际舆论主动权,归根结底有赖于新型传媒人才铺路护航。
事实上,不仅跳出西方媒体议程设置框架、摆脱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制约、打破西方话语权的垄断格局等国际形势发展需要根本上依赖新型传媒人才,顺应传媒格局新变化、增强媒体传播能力、提升媒体传播水平等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同样离不开新型传媒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西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集团,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等,均呈现出跨媒体、跨地域的发展特征,相比之下,我国媒体大多基于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某一媒介,发展状态比较单一,而且基本限于国内发展,传播范围相对狭小。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新闻产品,又懂技术的人才。换言之,传媒人才必须依照互联网思维来行事,必须熟悉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流程和特点,必须掌握现代媒体运作技术(诸如网络传播、移动客户端、数据挖掘、可视化呈现等)。
综上可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传播和管理工作,提升我国传媒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彻底改变我国传媒的整体面貌,重要的事务之一就是广泛整合优质传媒资源,竭力培育大批懂得现代传媒特点和规律的高素质、复合型传媒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不仅存在学术训练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也存在国际性视野、高层次课程匮缺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地缘因素差异,许多内陆高校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同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高校还存在极大的差距。除此之外,不同等级新闻传媒院校(985院校、211院校、普通高校)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享有上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
研究生“暑期学校”是国内外一流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开放型、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综合效应。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便是面向海内外传媒学子的公益性“暑期学校”,创办于2010年,每年举办一届。2015年7月19日至27日,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在总结和汲取前五届筹办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继续进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竭力在开设优质课程、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贡献力量,尽力帮助那些偏远地区或者非重点新闻传媒院校的学子有机会接触、享有海内外高品质的传媒教育资源,并力争使本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更上一层楼,成为全国传媒学子与全球传媒名家对话交流的高端学术盛宴。
其一,革新新闻传播人才培育模式,引导传媒学子明确发展方向。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传媒业发展日新月异,迫使传媒学子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了革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固有的培育模式,我们在筹办“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时,一直注重在传媒业界和学界之间搭建桥梁,促进传媒资源、传媒能量的交互传递,促使传媒业界和学界消除隔阂,实现互通互惠。莅临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嘉宾,既有政府官员、学界泰斗,也有传媒领袖、企业精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惠生,从个人的体会和经验出发,语重心长地告诫传媒学子,必须掌握互联网思维,打通“天气”“中气”“地气”,深化文化认知,“讲好中国故事”,做个“明白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精辟地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的进路和运营的关键在于实现内容产品品质的升级换代,即将内容产品从两要素模式(内容要素、形式要素)升级到四要素模式(内容要素、形式要素、关系要素、场景要素);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先生,在阐明智库概念以及智库特点的基础上,精到地解析了智库影响决策、影响公众、影响精英等诸项功能以及传播在智库功能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传媒学子抓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机遇,努力成为“智库人”。这些传媒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不仅带来了前沿传媒资讯和研究动向,帮助传媒学子具体把握新闻传媒业发展需求,有方向有重点地形塑自身,同时还与广大传媒学子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广泛了解新闻教育现状,真挚分享他们的从业经验、人生感悟,帮助传媒学子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其二,充分利用“海外人才资源库”,帮助传媒学子开阔视野眼界。
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形象和声音得到有力的彰显和有效的传递,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和研究备受重视,一批批优秀传媒学子被选派到海外知名高校学习、交流。经过海外新闻教育的长期培养和熏陶,那些当年被选派到海外的优秀学生已相继成为新闻传媒界卓有建树的领军人物,目前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海外一流高校、知名媒体工作。这些专家学者无疑是宝贵的“海外人才资源库”,对我国新闻传播学快速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准大有助益。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承继此前产学研结合、学界业界融通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国际化,充分利用好“海外人才资源库”,广泛借鉴和大胆汲取海外优质资源,将诸多国际一流名校的教授、研究员等重量级嘉宾“请进来”。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郝晓鸣教授,基于个人的认识和经历,生动地阐述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问题的重要性;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赵月枝女士,在比照中西不同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深入地解析了城乡关系视野和乡土中国立场在传播与社会权力关系研究中的价值意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洪浚浩教授,从学术理论角度切入,提纲挈领地分析了新媒体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广泛影响;美国俄亥俄州Bowling
Green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主编哈筱盈女士,基于用调查作为研究方法的479篇文章,详细地分析了2001~2010年国际大众传播期刊文献调查方法使用以及调查误差情况。此外,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院长郑贞铭先生,借助其在人生不同阶段所经历的事情、所受到的教育、所获得的智慧,昭示传媒学子如何寻找大师的智慧、如何寻找人生的智慧。概而言之,这些嘉宾在广阔的研究视阈中,不但为传媒学子解析了新闻传播规律、媒体发展规律,而且传授了前沿的理念思路、方法规范。
其三,成功举办三大主题论坛,激励传媒学子勇于探索创新。
为了帮助传媒学子全面了解现代传媒发展状况,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嘉宾演讲之外,还特意举办了三大主题论坛:一是“新媒体与社会发展”主题系列论坛。该系列论坛包括“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和“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生论坛”。前一论坛旨在搭建一个汇聚海内外优质传媒资源的高端交流平台,推动新闻传播学者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经验”的有机结合、新闻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新闻传播学者知识传输和思想交锋的有机结合,帮助传媒学子拓展研究范畴,了解新媒体给人类社会以及现代传媒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后一论坛重在激励传媒学子大胆进行各式各样有关新媒体的研究探索。举办这一系列论坛的初衷是,考虑到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迅速传播和频繁交互的全媒体时代,中国媒体从业者、研究者既需要埋头苦干、深耕细作,也需要积极利用各种新兴媒介技术,将软硬结合起来,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传媒集团,发展壮大我国传媒力量。因为互联网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等复合型媒体所具有的新的技术力量,一方面对社会结构、社会体系、运作模式等产生了无法回避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新媒体又具有跨越时空、天然落地的特点,能够汇拢散布的话语,集聚细小的力量,可以助力中国突破西方信息壁垒、重构国际传播格局。二是“中国传媒品牌高峰论坛”。目前中国传媒品牌的创建、研究以及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媒业间的竞争已然是品牌的较量。该论坛让传媒学子了解到传媒品牌知名度、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性。三是“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论坛”。《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记者》《当代传播》《编辑之友》《新闻大学》等期刊的主编,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刚步入研究殿堂的传媒学子了解学术研究应当遵从的法则规范。
回首“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我感慨万端,又倍感欣慰。“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秉持“延揽八方传媒精英、惠泽天下传媒学子”的理念,旨在提高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水平,培育新型传媒人才,从2010年至今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已经成长为一个高品质的开放型、研究型平台:200多位传媒大家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传道授业、解惑析疑;2000多位传媒学子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开阔视野、提升境界。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学期短暂,学员名额有限,很难惠及中国广大传媒学子。有鉴于此,为了让“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声音能够持续播布,让那些未能亲临现场的传媒学子也能收获教益,在每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结束之后,我们都将各位嘉宾的演讲整理成册,出版发行。《传媒领袖大讲堂》(第六辑)便是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众多嘉宾精彩演讲的辑录稿。综观这些嘉宾的演讲,纵横捭阖,特色纷呈,既有“微观解读”,也有“宏观扫描”;既传授学理认知,也传递感性体悟;既关涉时代语境,也探讨专业追求。所以,我相信这本传媒名家演讲汇编,不仅可以为传媒学子提供高品质的精神盛宴,也可以为传媒业内人士沟通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项目负责人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谢耘耕
2015年12月14日
——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综述
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持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解中国的愿望更加迫切;与此同时,我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于是传播成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媒体传播能力(媒体规模、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由于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传媒集团的匮乏、在世界范围内全天候采集新闻能力的欠缺以及新闻信息产品海外有效落地的不足,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还比较有限,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还比较欠缺,我国的国际舆论主导力还比较薄弱。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传播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求均相当高的现代传媒环境中,无论是对国际传播内容进行专业评估、对国外目标受众进行跟踪研究,还是对国际传播效果进行清晰研判、对国际传播信息进行及时反馈,都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传媒人才来运作实施。所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争取国际事务发言权,赢得国际舆论主动权,归根结底有赖于新型传媒人才铺路护航。
事实上,不仅跳出西方媒体议程设置框架、摆脱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制约、打破西方话语权的垄断格局等国际形势发展需要根本上依赖新型传媒人才,顺应传媒格局新变化、增强媒体传播能力、提升媒体传播水平等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同样离不开新型传媒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西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集团,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等,均呈现出跨媒体、跨地域的发展特征,相比之下,我国媒体大多基于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某一媒介,发展状态比较单一,而且基本限于国内发展,传播范围相对狭小。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新闻产品,又懂技术的人才。换言之,传媒人才必须依照互联网思维来行事,必须熟悉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流程和特点,必须掌握现代媒体运作技术(诸如网络传播、移动客户端、数据挖掘、可视化呈现等)。
综上可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传播和管理工作,提升我国传媒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彻底改变我国传媒的整体面貌,重要的事务之一就是广泛整合优质传媒资源,竭力培育大批懂得现代传媒特点和规律的高素质、复合型传媒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不仅存在学术训练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也存在国际性视野、高层次课程匮缺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地缘因素差异,许多内陆高校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同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高校还存在极大的差距。除此之外,不同等级新闻传媒院校(985院校、211院校、普通高校)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享有上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
研究生“暑期学校”是国内外一流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开放型、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综合效应。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便是面向海内外传媒学子的公益性“暑期学校”,创办于2010年,每年举办一届。2015年7月19日至27日,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在总结和汲取前五届筹办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继续进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竭力在开设优质课程、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贡献力量,尽力帮助那些偏远地区或者非重点新闻传媒院校的学子有机会接触、享有海内外高品质的传媒教育资源,并力争使本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更上一层楼,成为全国传媒学子与全球传媒名家对话交流的高端学术盛宴。
其一,革新新闻传播人才培育模式,引导传媒学子明确发展方向。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传媒业发展日新月异,迫使传媒学子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了革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固有的培育模式,我们在筹办“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时,一直注重在传媒业界和学界之间搭建桥梁,促进传媒资源、传媒能量的交互传递,促使传媒业界和学界消除隔阂,实现互通互惠。莅临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嘉宾,既有政府官员、学界泰斗,也有传媒领袖、企业精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惠生,从个人的体会和经验出发,语重心长地告诫传媒学子,必须掌握互联网思维,打通“天气”“中气”“地气”,深化文化认知,“讲好中国故事”,做个“明白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精辟地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的进路和运营的关键在于实现内容产品品质的升级换代,即将内容产品从两要素模式(内容要素、形式要素)升级到四要素模式(内容要素、形式要素、关系要素、场景要素);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先生,在阐明智库概念以及智库特点的基础上,精到地解析了智库影响决策、影响公众、影响精英等诸项功能以及传播在智库功能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传媒学子抓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机遇,努力成为“智库人”。这些传媒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不仅带来了前沿传媒资讯和研究动向,帮助传媒学子具体把握新闻传媒业发展需求,有方向有重点地形塑自身,同时还与广大传媒学子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广泛了解新闻教育现状,真挚分享他们的从业经验、人生感悟,帮助传媒学子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其二,充分利用“海外人才资源库”,帮助传媒学子开阔视野眼界。
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形象和声音得到有力的彰显和有效的传递,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和研究备受重视,一批批优秀传媒学子被选派到海外知名高校学习、交流。经过海外新闻教育的长期培养和熏陶,那些当年被选派到海外的优秀学生已相继成为新闻传媒界卓有建树的领军人物,目前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海外一流高校、知名媒体工作。这些专家学者无疑是宝贵的“海外人才资源库”,对我国新闻传播学快速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准大有助益。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承继此前产学研结合、学界业界融通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国际化,充分利用好“海外人才资源库”,广泛借鉴和大胆汲取海外优质资源,将诸多国际一流名校的教授、研究员等重量级嘉宾“请进来”。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郝晓鸣教授,基于个人的认识和经历,生动地阐述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问题的重要性;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赵月枝女士,在比照中西不同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深入地解析了城乡关系视野和乡土中国立场在传播与社会权力关系研究中的价值意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洪浚浩教授,从学术理论角度切入,提纲挈领地分析了新媒体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广泛影响;美国俄亥俄州Bowling
Green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主编哈筱盈女士,基于用调查作为研究方法的479篇文章,详细地分析了2001~2010年国际大众传播期刊文献调查方法使用以及调查误差情况。此外,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院长郑贞铭先生,借助其在人生不同阶段所经历的事情、所受到的教育、所获得的智慧,昭示传媒学子如何寻找大师的智慧、如何寻找人生的智慧。概而言之,这些嘉宾在广阔的研究视阈中,不但为传媒学子解析了新闻传播规律、媒体发展规律,而且传授了前沿的理念思路、方法规范。
其三,成功举办三大主题论坛,激励传媒学子勇于探索创新。
为了帮助传媒学子全面了解现代传媒发展状况,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嘉宾演讲之外,还特意举办了三大主题论坛:一是“新媒体与社会发展”主题系列论坛。该系列论坛包括“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和“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生论坛”。前一论坛旨在搭建一个汇聚海内外优质传媒资源的高端交流平台,推动新闻传播学者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经验”的有机结合、新闻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新闻传播学者知识传输和思想交锋的有机结合,帮助传媒学子拓展研究范畴,了解新媒体给人类社会以及现代传媒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后一论坛重在激励传媒学子大胆进行各式各样有关新媒体的研究探索。举办这一系列论坛的初衷是,考虑到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迅速传播和频繁交互的全媒体时代,中国媒体从业者、研究者既需要埋头苦干、深耕细作,也需要积极利用各种新兴媒介技术,将软硬结合起来,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传媒集团,发展壮大我国传媒力量。因为互联网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等复合型媒体所具有的新的技术力量,一方面对社会结构、社会体系、运作模式等产生了无法回避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新媒体又具有跨越时空、天然落地的特点,能够汇拢散布的话语,集聚细小的力量,可以助力中国突破西方信息壁垒、重构国际传播格局。二是“中国传媒品牌高峰论坛”。目前中国传媒品牌的创建、研究以及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媒业间的竞争已然是品牌的较量。该论坛让传媒学子了解到传媒品牌知名度、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性。三是“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论坛”。《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记者》《当代传播》《编辑之友》《新闻大学》等期刊的主编,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刚步入研究殿堂的传媒学子了解学术研究应当遵从的法则规范。
回首“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我感慨万端,又倍感欣慰。“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秉持“延揽八方传媒精英、惠泽天下传媒学子”的理念,旨在提高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水平,培育新型传媒人才,从2010年至今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已经成长为一个高品质的开放型、研究型平台:200多位传媒大家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传道授业、解惑析疑;2000多位传媒学子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开阔视野、提升境界。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学期短暂,学员名额有限,很难惠及中国广大传媒学子。有鉴于此,为了让“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声音能够持续播布,让那些未能亲临现场的传媒学子也能收获教益,在每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结束之后,我们都将各位嘉宾的演讲整理成册,出版发行。《传媒领袖大讲堂》(第六辑)便是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众多嘉宾精彩演讲的辑录稿。综观这些嘉宾的演讲,纵横捭阖,特色纷呈,既有“微观解读”,也有“宏观扫描”;既传授学理认知,也传递感性体悟;既关涉时代语境,也探讨专业追求。所以,我相信这本传媒名家演讲汇编,不仅可以为传媒学子提供高品质的精神盛宴,也可以为传媒业内人士沟通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项目负责人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谢耘耕
2015年12月14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