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47775丛书名: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是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特点,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织师资队伍精心编写了该系列考试图书。其中,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系列图书共9本,涵盖了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各个阶段的重要考点,便于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依据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和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甄选高频考点,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梳理考试重点,强化记忆。
目 录
中医基础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2)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第二单元精气学说(4)第三单元阴阳学说(5)第四单元五行学说(7)第五单元藏象学说(9)第六单元五脏(10)第七单元六腑(12)第八单元奇恒之腑(13)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14)第十单元经络(20)第十一单元体质(25)第十二单元病因(27)第十三单元发病(31)第十四单元病机(32)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37)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40)第一单元绪论(40)第二单元望诊
第三单元望舌第四单元闻诊第五单元问诊第六单元脉诊第七单元按诊(46)(50)(51)(59)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63)第九单元气血津液辨证(65)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第三章中药学(79)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79)第二单元中药的作用(80)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80)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81)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82)第六单元解表药(84)第七单元清热药(86)第八单元泻下药(91)第九单元祛风湿药(92)第十单元化湿药(93)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94)第十二单元温里药(95)第十三单元理气药(96)第十四单元消食药(97)第十五单元驱虫药(98)第十六单元止血药(98)第十七单元活血化瘀药
第十八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102)第十九单元安神药(103)第二十单元平肝息风药(104)第二十一单元开窍药(106)第二十二单元补虚药(107)第二十三单元收涩药(111)第二十四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112)第四章方剂学(113)第一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剂第三单元泻下剂第四单元和解剂第五单元清热剂第六单元祛暑剂第七单元温里剂(115)(118)(119)(121)(125)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128)第九单元补益剂(129)第十单元固涩剂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第十二单元开窍剂第十三单元理气剂第十四单元理血剂第十五单元治风剂第十六单元治燥剂第十七单元祛湿剂第十八单元祛痰剂(135)(136)(137)(139)(142)(144)(145)
第三单元麻醉(248)第四单元营养代谢(250)第五单元输血(251)第六单元围手术期处理(252)第七单元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254)第八单元外科感染(254)第九单元损伤(259)第十单元肿瘤(269)第十一单元急腹症(276)第十一单元甲状腺疾病(281)第十二单元乳腺疾病(284)第十三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287)第十四单元门静脉高压症(290)第十五单元腹外疝(291)第十六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294)第十七单元肛门直肠疾病(298)第十八单元周围血管疾病(300)第十九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303)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310)第一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310)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311)第三单元妊娠生理(316)第四单元产前保健(319)第五单元正常分娩(320)第六单元正常产褥
第七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326)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要点(326)第九单元治法概要(327)第十单元妊娠病(328)第十一单元妊娠合并疾病(335)第十二单元异常分娩(338)第十三单元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341)第十四单元分娩期并发症(343)第十五单元产后病(344)第十六单元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348)第十七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349)第十八单元月经病(353)第十九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359)第二十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362)第二十一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363)第二十二单元子宫脱垂(364)第二十三单元不孕症(366)第四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368)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368)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
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373)(376)(377)
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380)第八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381)第九单元造血系统疾病(381)第十单元内分泌疾病(383)第十一单元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384)第十二单元营养性疾病(386)第十三单元感染性疾病(388)第十四单元寄生虫病(395)第十五单元小儿危重症的处理(395)第十六单元中医相关病证(396)第五章针灸学(401)第一单元经络系统(401)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02)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403)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404)第五单元特定穴(405)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409)第七单元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410)第八单元毫针刺法(426)第九单元灸法(429)第十单元拔罐法(430)第十一单元治疗总论(430)第十二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431)第十三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437)第十四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十五单元抗高血压药(515)第十六单元抗心律失常药(518)第十七单元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519)第十八单元抗心绞痛药(520)第十九单元血液系统药(521)第二十单元消化系统药(523)第二十一单元呼吸系统药(524)第二十二单元糖皮质激素(526)第二十三单元抗甲状腺药(526)第二十四单元降血糖药(527)第二十五单元合成抗菌药(528)第二十六单元抗生素(530)第二十七单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532)第二十八单元抗菌药物的耐药性(533)第二十九单元抗结核病药(534)第三十单元抗恶性肿瘤药(535)第三章传染病学(536)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536)第二单元病毒感染(539)第三单元细菌感染(548)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553)第四章卫生法规(555)第一单元卫生法概述(555)第二单元卫生法律责任(556)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四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560)第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561)第六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561)第五章医学伦理学(563)第一单元概述(563)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563)第三单元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565)第四单元医患关系道德(567)第五单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569)第六单元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570)第七单元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571)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2)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第二单元精气学说(4)第三单元阴阳学说(5)第四单元五行学说(7)第五单元藏象学说(9)第六单元五脏(10)第七单元六腑(12)第八单元奇恒之腑(13)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14)第十单元经络(20)第十一单元体质(25)第十二单元病因(27)第十三单元发病(31)第十四单元病机(32)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37)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40)第一单元绪论(40)第二单元望诊
第三单元望舌第四单元闻诊第五单元问诊第六单元脉诊第七单元按诊(46)(50)(51)(59)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63)第九单元气血津液辨证(65)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第三章中药学(79)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79)第二单元中药的作用(80)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80)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81)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82)第六单元解表药(84)第七单元清热药(86)第八单元泻下药(91)第九单元祛风湿药(92)第十单元化湿药(93)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94)第十二单元温里药(95)第十三单元理气药(96)第十四单元消食药(97)第十五单元驱虫药(98)第十六单元止血药(98)第十七单元活血化瘀药
第十八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102)第十九单元安神药(103)第二十单元平肝息风药(104)第二十一单元开窍药(106)第二十二单元补虚药(107)第二十三单元收涩药(111)第二十四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112)第四章方剂学(113)第一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剂第三单元泻下剂第四单元和解剂第五单元清热剂第六单元祛暑剂第七单元温里剂(115)(118)(119)(121)(125)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128)第九单元补益剂(129)第十单元固涩剂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第十二单元开窍剂第十三单元理气剂第十四单元理血剂第十五单元治风剂第十六单元治燥剂第十七单元祛湿剂第十八单元祛痰剂(135)(136)(137)(139)(142)(144)(145)
第三单元麻醉(248)第四单元营养代谢(250)第五单元输血(251)第六单元围手术期处理(252)第七单元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254)第八单元外科感染(254)第九单元损伤(259)第十单元肿瘤(269)第十一单元急腹症(276)第十一单元甲状腺疾病(281)第十二单元乳腺疾病(284)第十三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287)第十四单元门静脉高压症(290)第十五单元腹外疝(291)第十六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294)第十七单元肛门直肠疾病(298)第十八单元周围血管疾病(300)第十九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303)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310)第一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310)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311)第三单元妊娠生理(316)第四单元产前保健(319)第五单元正常分娩(320)第六单元正常产褥
第七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326)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要点(326)第九单元治法概要(327)第十单元妊娠病(328)第十一单元妊娠合并疾病(335)第十二单元异常分娩(338)第十三单元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341)第十四单元分娩期并发症(343)第十五单元产后病(344)第十六单元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348)第十七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349)第十八单元月经病(353)第十九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359)第二十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362)第二十一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363)第二十二单元子宫脱垂(364)第二十三单元不孕症(366)第四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368)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368)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
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373)(376)(377)
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380)第八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381)第九单元造血系统疾病(381)第十单元内分泌疾病(383)第十一单元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384)第十二单元营养性疾病(386)第十三单元感染性疾病(388)第十四单元寄生虫病(395)第十五单元小儿危重症的处理(395)第十六单元中医相关病证(396)第五章针灸学(401)第一单元经络系统(401)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02)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403)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404)第五单元特定穴(405)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409)第七单元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410)第八单元毫针刺法(426)第九单元灸法(429)第十单元拔罐法(430)第十一单元治疗总论(430)第十二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431)第十三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437)第十四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十五单元抗高血压药(515)第十六单元抗心律失常药(518)第十七单元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519)第十八单元抗心绞痛药(520)第十九单元血液系统药(521)第二十单元消化系统药(523)第二十一单元呼吸系统药(524)第二十二单元糖皮质激素(526)第二十三单元抗甲状腺药(526)第二十四单元降血糖药(527)第二十五单元合成抗菌药(528)第二十六单元抗生素(530)第二十七单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532)第二十八单元抗菌药物的耐药性(533)第二十九单元抗结核病药(534)第三十单元抗恶性肿瘤药(535)第三章传染病学(536)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536)第二单元病毒感染(539)第三单元细菌感染(548)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553)第四章卫生法规(555)第一单元卫生法概述(555)第二单元卫生法律责任(556)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四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560)第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561)第六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561)第五章医学伦理学(563)第一单元概述(563)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563)第三单元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565)第四单元医患关系道德(567)第五单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569)第六单元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570)第七单元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571)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考点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
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考点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知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
(1)症:广义的症包括症状与体征。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
(2)证: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反映。
(3)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
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4)症、证、病的关系: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2.辨证论治的概念
(1)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3)辨证论治的过程:即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4)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而辨证更重于辨病。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故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考点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又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与“气”同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2.气的概念
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考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升、降、出、入、聚、散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通过气的运动,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称为气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考点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性的一面。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考点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是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也就是通常说的: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观念。
(2)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是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阴阳互用,是指阴
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4)阴阳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5)阴阳的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的消长是量的改变。
(6)阴阳的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转化是质的改变。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状态。
考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中医学诊断疾病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证候两方面,主要表现于分析四诊资料和概括疾病证候的阴阳属性两方面。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指导养生、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考点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1.五行的含义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包括: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方法如下: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考点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促进、助长和资生的关系;也叫母子相生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五行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抑制、制约、克服的关系。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行制化
五行中的制化关系: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3.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其所胜一事物的过度克制。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
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有两种方式:①太过相乘;②不及相乘。
(2)五行相侮: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侮也有两种方式:①太过相侮;②不及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的相生现象,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考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考点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藏象,又称“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自然界相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
(2)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考点二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考点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1.五脏的生理特点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2.
六腑的生理特点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胞。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4.临床意义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考点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
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考点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知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
(1)症:广义的症包括症状与体征。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
(2)证: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反映。
(3)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
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4)症、证、病的关系: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2.辨证论治的概念
(1)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3)辨证论治的过程:即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4)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而辨证更重于辨病。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故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考点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又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与“气”同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2.气的概念
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考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升、降、出、入、聚、散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通过气的运动,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称为气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考点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性的一面。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考点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是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也就是通常说的: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观念。
(2)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是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阴阳互用,是指阴
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4)阴阳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5)阴阳的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的消长是量的改变。
(6)阴阳的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转化是质的改变。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状态。
考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中医学诊断疾病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证候两方面,主要表现于分析四诊资料和概括疾病证候的阴阳属性两方面。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指导养生、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考点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1.五行的含义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包括: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方法如下: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考点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促进、助长和资生的关系;也叫母子相生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五行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抑制、制约、克服的关系。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行制化
五行中的制化关系: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3.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其所胜一事物的过度克制。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
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有两种方式:①太过相乘;②不及相乘。
(2)五行相侮: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侮也有两种方式:①太过相侮;②不及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的相生现象,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考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考点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藏象,又称“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自然界相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
(2)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考点二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考点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1.五脏的生理特点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2.
六腑的生理特点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胞。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4.临床意义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