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121010
中缅印战区,是一个被遗忘的战场。
1990年代以前,它在中国是一段三无历史:无史料、无报道、无研究。这些来,从中国到美国再到缅甸,作者调查了无数的怒江战役亲历者,记录了宝贵的口述历史。
民间记忆在本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拒绝遗忘是人的本性。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寻找者,作者也是其中之一,他们所做的是把历史的记忆、人民的记忆和学者的记忆组织起来,让破碎历史在追忆中丰满起来。
在中国,他们找到了那场葬礼的发生地;
在美国,他们找到了被埋葬者的名字、照片和及其家人;
他们为腾冲国殇墓园里的无名盟军阵亡者纪念碑添上19个名字——尽管阵亡者远不止这个数字。在寻找过程里,CBI老兵家庭拿出了珍藏的一封封从云南寄回美国的战地家书,其中为完整的是麦姆瑞少校从云南前线寄回家的118封家信。他的妻子菲保存着这些信件,独自把两个女儿扶养长大,像一个旧式中国妇女的故事。
本书采取双线叙述,一是怒江战役的历史,一是寻找。以少校的118封战地家书为线索,以战争亲历者的家书、照片和口述史为背景,以美国国家档案馆、胡佛研究所的资料和中日战史为依据,讲述1943-1944年怒江西岸发生的故事。少校的家书经其女誊写,首次对外发表。
一、历史拒绝遗忘
二、腾冲14
三、解密293卷宗
四、云南寄往德州的118封家书
五、家书,来自前线的声音
六、渡过愤怒之河
七、1944,那个浸满鲜血的早晨
八、战争的死亡记忆
九、重返高丽贡
十、云南故事,了犹未了
后记 战争是什么
前 言
本书见证了中国民间力量的一份努力。它讲述的是抗日战争中中美军人的故事,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广义上讲,本书是对二战军人的纪念和致敬。在美国,作者难以置信地寻找到了1944年在腾冲阵亡的19位美国军人的名单,其中一名阵亡者麦姆瑞少校的女儿得以前往云南,走访了她们父亲的牺牲之地;在中国,作者调查战场故地,重拾民间记忆,使那些湮没已久的往事得以追溯和整理,为后代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这是令人欣慰的。
麦姆瑞少校的118封战地家书的发现和整理,是本书的重要部分。沿着家书的时间主线,作者重构了麦姆瑞少校亲历的那场战役中的重要事件。少校在信中表达了他对妻子和两个女儿的无限爱意,描述了他在印度和中国的经历,读来令人伤感。
1942年,随着缅甸的沦陷和滇缅公路的失守,中国通向世界的地面和海上通道被日本人完全切断,可以向中国运送物资的渠道是美国军队的印度驼峰空运航线。1944年,中美联军发起反攻,重新打通滇缅公路,开辟了一条从印度到达中国的地面运输线。反攻队伍的一部分是中国驻印军的X部队和缅甸北部史迪威将军指挥的梅利尔飙袭队(Merrill’s
Marauders),另一部分是卫立煌将军率领的由七万两千人组成的Y部队。他们由美国人训练和装备,并配有美国顾问、医疗人员、军械人员、通讯人员和空中力量的支持。这支部队越过怒江向西反攻,将日本人赶出云南西部边境。本书讲述的中国和美国军人就是怒江战役中的Y部队成员,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并肩作战。
我有幸能在阵亡者名单的寻找中尽了一份绵薄之力,但更大的荣誉应归功于那些参加战役的中美军人,而且两国人民为了共同的目标也都做出了牺牲。
追认那些在战役中牺牲的美国军人,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帮助过他们的美国军人的感激之情,这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重要友谊,也证明了中国人从来不会忘记朋友。让人感到安慰的是,近年来,中国老兵也同样得到了认可。
中国人从来不忘记朋友的好佐证是腾冲国殇墓园,一个美丽宁静的地方,非常适合用来悼念在云南战斗和牺牲的中美军人。墓园的山上布满了阵亡士兵的墓碑,纪念堂中列有为光复腾冲而阵亡的9000名中国士兵的名字。园中还为19位牺牲的美国军人新建的墓碑,一座宏伟的中国远征军纪念塔矗立在小山头上。所有这一切都表达了对参战军人的感谢,也提醒我们牢记战争所导致的巨大牺牲。值得欣慰的是,墓园管理得非常好,常有中国人到那里表达他们对阵亡军人的深深敬意。
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子认为,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战争,他说:“莫难于军争。”(意为:没有比军事战斗更困难的事情了。)美国的威廉姆·舍曼(William T. Sherman)将军说得更简洁:“战争即地狱。”弗雷德里克·豪(Frederic
Howe)写道:“战争向人们索取的是奉献,回报的却只有痛苦。”的确,战争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损失和深深的哀伤,而这一切,唯有那些亲历战场的军人才能感同身受。每一场战争中,牺牲多的是普通士兵,而他们与政治毫无关系。但是,在面对外部侵略的时候,为保护生命、文化和人民,虽有牺牲与损失,战争仍不能避免。
本书告诫我们,中美两国军人为击败日本侵略军竭尽全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军人是为自己的祖国而战,前来援助的美国军人为的是整个太平洋地区。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为了超越自我的理想而战。
今天,让我们记住这些在战争中牺牲或幸存下来的军人们,记住他们是为何而战,不要让历史忘记他们用生命做出的奉献。让先辈们点燃的友谊之火长存,让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合作精神延续下去,让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永存!
John Easterbrook(约翰·伊斯特布鲁克)
美国 加州萨拉脱加
(约翰·伊斯特布鲁克中校的父亲、史迪威将军的女婿当年在印度兰姆伽训练中国军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