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836164
在浩瀚如海的中国古代玉器中,只采撷清中期玉器的稀世珍品,以此叩赏清鼎盛一时的玉之大门,独享那些清中期玉器的奇特之美。
我们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从表入里,从清中期玉器的特征、样式,到其收藏、鉴定等等,层层深入,用大量真实的案例深层地揭示了清中期玉器的特点、断代与辨伪等,以切合大众收藏清中期玉器*关心*实际的问题。
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研究,《清中期玉器收藏与鉴赏》带给您*真实的答案。
《清中期玉器收藏与鉴赏》以专业精准的严谨态度只撷取清中期的玉器作为研究对象,全书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清中期玉器的制作工艺、鉴定方法以及投资市场等内容。尤为重要的是,作者以大量鉴定实例从各个方面对清中期玉器收藏特征进行了研究性的专题论述,解决了清中期玉器鉴定与断代的一些实际问题。
乾隆时期与清中期的断代意义
清代玉器的特点
收藏案例研究
清中期玉雕工艺的特征
玉器雕工的特征
收藏案例研究
清中期玉器的用料特征
清中期的和阗玉
收藏案例研究
清中期玉器样式
清中期玉器样式的复杂性
收藏案例研究
清中期镂雕玉器
清中期镂雕玉器的优劣
收藏案例研究
清宫玉器与民间玉器精品
清中期玉器收藏分类
收藏案例研究
仿古玉与赝品古玉
什么是仿古玉 、赝品古玉
收藏案例研究
清中期仿古玉
清中期仿古玉的特点
收藏案例研究
民间收藏的“玉图画”
“玉图画”发展及特征
收藏案例研究
痕都斯坦玉器与仿品
痕都斯坦玉器的鉴定方法
收藏案例研究
清宫玉器与民间玉器精品
清中期玉器收藏分类
收藏案例研究
仿古玉与赝品古玉
什么是仿古玉 、赝品古玉
收藏案例研究
清中期仿古玉
清中期仿古玉的特点
收藏案例研究
民间收藏的“玉图画”
“玉图画”发展及特征
收藏案例研究
痕都斯坦玉器与仿品
痕都斯坦玉器的鉴定方法
收藏案例研究
自序
中国玉器收藏的时代划分区域很强,只有很少的实力派收藏者可以做到通吃,一般都是有重点地按照时代特征进行收藏。从总体人数的划分来看,以收藏明清时期玉器的人数最多,中古玉(唐、宋、辽、金、元玉器)次之,而收藏三代高古玉(史前、夏、商、周玉器)的人数最少,原因在于玉器的制作年代越久远,所要表达的审美语言越有隔膜。就像我们现在读古文,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阅读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没有太大的问题;阅读唐宋话本可能就会感到有些语言上的障碍;如果再上溯到汉赋、《诗经》《尚书》乃至甲骨文、金文,阅读起来就更加困难,甚至完全不知所云,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在上古汉语和古文字专业下过工夫,这就是明清古典小说的普及程度要远远高于上古文献的主要原因。玉器收藏人群的分布状况也是这样,正是由于审美语言最接近、质地质量最完美、制作水平最精细,所以绝大多数收藏者兴趣都在明清,特别是清代中期这一时期内,涉足中古玉的人数相对稀少,高古玉的收藏者微乎其微。因此,在对玉器的普遍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中期玉器的收藏特征,对于指导各种实力收藏者的收藏行为,就显得尤其必要。
在我周围,有很多钟情甚至痴迷于清代玉器的收藏者,他们往往拿来藏品请我鉴定,基本上只围绕着一个焦点进行,就是想确认是不是清中期的藏品。从言谈话语中,我感到他们对清中期玉器概念的理解中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误以为清中期玉器的玉质一定很好,而将玉质不好的中期作品降格为晚期或民国;也有的人以为清中期玉器的雕工都好,而把清晚期甚至民国时期的精品提升到了清中期。这些由于概念的混淆而带来的断代失误,对于初涉收藏的人来说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对于具有一定藏品规模和收藏实力的人来说,则是致命的。在错误概念的指导下,藏品整体质量的逆向倾斜最终会导致收藏、投资不同程度的失败,更重要的是放弃或错过某种收藏机遇。
玉器的鉴定一定要在“实”与“虚”有机结合的前提下进行,所谓“实”,就是对藏品进行实物特征的判断,通过对刀法、纹饰、材质、沁色等现实存在进行客观的观察,归纳出感性上的判断依据,这种直观的目鉴,也是广大收藏爱好者孜孜以求的鉴定技术。当代的瓷、玉鉴定技术与20世纪相比,有了质的飞跃,除了不断推出的精密鉴定仪器可以利用外,许多鉴定者还懂得了从历史的着眼点上分析、推断藏品存在的合理性,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实物表象来进行真伪或断代判断,这是鉴定中“虚”的一面,也是理性分析的一面。如果能从制作时代的历史还原来审视藏品,就可以使许多目鉴中的盲点都能在这一环节中得到清晰的展示。比如我们对于清中期玉器的认识,如果不了解清高宗乾隆皇帝对玉器纹样由提倡到厌恶的历史全过程,就难以从看似繁缛精细的设计中,区别出真正的乾隆工;同样,也很难把痕都斯坦玉器与扬州仿痕玉器加以区别。所以,对于炙手可热的清中期玉器,虚、实两种鉴定都是必不可少的正确途径,偏废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完整的鉴定技术,都有可能使既有的鉴定技术出现盲区,这也是我一生从事古玉器鉴定的切肤感受。
在好友王大鸣先生的建议下,我写了这本关于清中期玉器收藏特征研究的专题论述,以切合大众收藏玉器的实际等级为轴心,结合我多年从事明清玉器鉴定的心得,从10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玉器收藏特征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希望能为我周围及更多收藏清中期玉器的朋友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字帮助。
张兰香2011年岁杪于沪上
清代玉器的特点
清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一座巅峰,也是古代玉器制作的最后辉煌。由于清代玉器制作的精细程度在总体上超过了遥远的另一高峰期——战国,而且纹饰、造型中所寄寓的美学意义,基本上仍然适合于之后各时期的主流审美,所以从对各历史时期古玉收藏的理解与兴趣两方面人数比例进行大概的归纳,可以发现清代、民国时期的收藏特征是以藏品上带有各种沁色三代古玉为最高境界,而以佩戴清中期制作的所谓“乾隆工”和阗玉佩件为时尚;到了现代,尤其是近十余年来,由于三代古玉纹饰、刀工高古,玉质缺少精美油润的和阗玉,所以在佩戴观念与文化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与现代收藏者的文化修养形成了深刻而鲜明的历史隔膜,现代所形成的古玉收藏趋势是,收藏重器三代古玉问津者罕见,斥重金购藏清代玉器者趋之若鹜。这种收藏大趋势折射出,中国现代文化对中国古代玉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挑剔、选择的大轮回。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是非盖论当今收藏,也不能轻率地把市场的冷暖作为臧否古代玉器的唯一标准。清代玉器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当今古玉收藏的重镇,对其收藏理念的实践阐述,就应该从一些司空见惯的蕴含中,发掘出与鉴定特征并行不悖的收藏特征。与鉴定特征不同的是,清中期收藏特征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对特定时代即“清中期”、“清乾隆”,“乾隆工”这3个时期玉器存世影响与传承能力的判断,及其所承载的社会美学价值与自身价值价格产生相对科学的评估,进而为古玉收藏者在收藏的实际操作中提供参考指标。
在收藏界的惯称中,往往将“清中期”与“清乾隆”、“乾隆工”混为一谈。严格地讲,这三种称谓各有所指的时间、范围和内涵,概念有交叉的部分,但并不能完全重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3个时期的划分。
清中期涵盖的年代
如果说清代玉器所形成的是中国玉器制造史上的最后一座巅峰,那么,这个时代的最高海拔应该出现在杨先生文中所归纳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玉器的设计、制作已经完成了康、雍以及乾隆早期由粗放向细腻过渡的蜕变,形成了与之前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的设计特征与工艺特征,这就是“清中期”概念中的玉器作品。在实际收藏过程中,玉器断代中的“清中期”,是指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嘉庆早期这一历史时段,其中不包括乾隆早期的25年,与清史学中的“中期”划分有所不同。
清乾隆涵盖的年代
“清乾隆”在收藏界中的时间指向,是专指乾隆后期的玉器作品,其中不包括乾隆早期和嘉庆早期的作品,大概应属于“清中期”下的子概念。
“乾隆工”的特点
在清代玉器的收藏过程中,一般都将具有明显设计、工艺特征的玉器称为“乾隆时期”的作品,也有时简称为“乾隆工”。乾隆一朝的玉器制作,按照杨伯达先生的研究,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杨先生在《清乾隆帝玉器观初探》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笔者在《清代宫廷玉器》一文中,曾以乾隆二十五年为界,将乾隆时代的宫廷玉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乾隆前期正是清代宫廷玉器缓慢成长的时期。此时,乾隆帝命如意馆、苏州织造琢制仿古玉和时作玉,因数量有限,对苏州专诸巷玉肆的实际影响不会太大。乾隆后期则有所不同,其时正值清代宫廷玉器繁荣时期,从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实际只有38年时间,如果联系到他的影响所及,至嘉庆二十五年也只不过60年,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到了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其影响才逐渐衰弱,但留下了一个为人顶礼膜拜的“乾隆模式”——乾隆工。
此外,“乾隆工”还归入到玉器制作的工艺标准中,乾隆后期玉器制作在刀法、棱角、镂雕、深浅浮雕、铲地、光工等各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成品模式,成为嘉、道之后的最高玉制作标准,所以对于乾隆中期及其以后的清代玉器,凡是符合这种标准的,都可以称为“乾隆工”。“乾隆工”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真正的乾、嘉皇帝的御用玉器,由宫廷内的造办处玉作与宫廷外的定点单位琢制;二是民间的商品玉器中各种工艺细腻,体现清代乾隆时期玉器制作风格的作品。这类传世作品的收藏特征是与御用玉器的琢制特征相仿,尤其在诸如镂雕孔的立面、剔地阳雕的折角等细微处,都能做到规范处理,干净利落,只是玉质多不如真正的御用玉器。在收藏过程中,通过玉质来判断一件雕工上佳的玉器,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在有些治玉高手仿清中期玉器可达七八成,这种水平的玉件我们称之为“仿乾隆工”,同样是很值得收藏和把玩的藏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