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14016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丛书”,作为一套开放式的研究丛书,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理论和实践问题,分专题分批次,组织力量、研究撰写,由点而面、展开推进,传播成果、交流思想,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著作出版重要平台,力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理论贡献。
《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高地》一书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关心、中央特别重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进行架构,阐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人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怎样严峻的挑战,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再次基础上,作者对如何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如何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做出论述。本书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内容活泼生动雅俗共赏,很接地气。
总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
导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 1
第一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信仰是什么?人为什么需要信仰?/2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8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17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25
第二章 共产党人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理论旗帜和行动指南/36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43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50
四、共产党员绝不能信仰宗教/5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66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 曲折/76
三、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反思/80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持久的魅力和强劲的活力/85
五、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演进的特征及其启示/91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严峻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存在吗?/98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哪些挑战?/104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的社会后果/109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114
第五章 如何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和引领地位不动摇/126
二、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战斗力/133
三、推动实践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说服力凝聚力/137
四、创新传播方式,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142
五、全面从严治党,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在实际行动中/147
第六章 高扬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一、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思想旗帜/154
二、中国共产党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61
三、感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168
四、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75
第七章 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
一、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182
二、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真经”/188
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95
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202
主要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11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反思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人民和共产党来说都是全新的探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和焦虑感较为普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犯错误的领袖和领袖的错误,认为改革开放的事业是继往开来的事业,要吸取教训,更要面向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利益的普惠,民众的政治情绪逐渐被理顺,并被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中来。
思想路线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1978年,要求解放思想的呼声日益强烈。“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行工作重心转移,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此后,经过全面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彰显勃勃生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对整个世界也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强大战斗力。这自然极大增强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改革开放初期,马克思主义信念在不断改善民生中获得恢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对提高国力和改善民生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对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然而,经济发展对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推动作用并不是直接的、直线式的,也不是自发的和无条件实现的,人们关注经济利益的热情远胜于对政治信仰的热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就并没有能够及时地转化为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我们党在过去之所以具有广泛号召力,就是因为党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民众的信念。可是,这个信念被冲垮了。人们发现奋斗多年,生活还是贫穷依旧,这不能不产生“挫败感”,并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宣传产生怀疑。此时,宣传鼓动已经无法左右民众内心的信仰。许多人在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并意识到,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仅仅通过政治说教,已经不灵了。在民生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最大的政治,就是执政党最大的合法性来源。于是,关怀民众的生活质量被提升到与社会进步、国家强盛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邓小平认为,当务之急,必须否定“贫穷的社会主义”论调,明确指出“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只有借助经济手段来解决民生问题,人民才会真心拥护党和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利益的普惠,民众的政治情绪逐渐被理顺,并被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中来。顺利实现这一历史转换的指导思想基础是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政治路线。在承认物质刺激作用的同时,倡导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同物质利益相结合,改革开放就是要重新树立新的信念。邓小平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现在提倡的理想信念,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现在所要树立的理想信念,不是建立在继续依靠人民自我牺牲基础上的信念,而是建立在不断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基础上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强国。人民群众通过实际生活的变化,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社会主义的好处,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人民就有了选择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客观基础。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日益边缘化。金钱物质利益由原先个别人的原始冲动普遍化为社会性控制力,这一控制力又因为市场经济所难以避免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日益扩张为最高的价值坐标和终极信仰。随着物欲横流于世界,“只有冷冷的钱在流动,只有孤独的我在徘徊”。崇高、不朽、理想、信念被四处奔涌的物欲所冲淡和淹没,马克思主义这一崇高的精神追求在世俗的强大物欲冲动面前更为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更多的心力是用在经济改革上,重点是从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迷惑转化为对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困惑。这一困惑又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改革演变为改制的“颜色革命”而迷雾重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漠到了20世纪最后十年因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而走向全面而深刻的怀疑。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借机蓄意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歪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失败,这一“失败”与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的表面繁荣和意识形态上的暂时强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上述巨变,给中国人的政治信仰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演化为普遍性的社会政治情绪,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一步陷入了谷底。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信仰陷入低谷主要源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这一外部因素,那么,21世纪初逐渐显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则主要源于市场经济工具理性的恶性膨胀以及我们对此应对不力。它使得我国社会经济成就和民生的巨大改善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未能实现同步前进,换言之,前者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同和信仰。这就是理论与实践出现分离的趋势,一方面原有的理论回答不了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理论滞后于时代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科学合理的理论,由于没能够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实践体系,理论在实践中的对象化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人为本的信仰”,而现实中往往是人民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抽象化,尤其是,当共产党员这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锋队与人们心中的形象不一致,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时,必然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迷惑。
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之初,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逆境中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挫折的教训时日趋成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由深度怀疑而逐渐转变为清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或错误的理解。在高度的理性自觉基础上认识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这一认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就的不断取得而渐渐升华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化的信奉。信仰者大大地提高了理性自觉,增强了信仰的坚定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