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41443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通过此书可以更理性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城市。
本书稿作者张慰慈在美国留学期间专攻市政制度,对不同国家的市政制度有专门的研究,在政治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政制度》是中国政治学研究先驱张慰慈先生专论市政制度的书,是一部很好的市政研究的引论,它涉及城市的兴起、工商业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的特点、城市与社会及政治的关系、城市和国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本书稿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偏重制度的介绍,而是兼顾制度背后的理论与历史。
80年代初国门刚刚开了一条缝,外国还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在那样一个时期,我就被保送去日本留学读本科,真的是很幸运,我常怀感恩之心。此后三十五年,我在国外读书、工作,岁月静好,但是一直不能忘怀往事,一直惦记少年时写作的梦想。留学的头两年,周围很少同胞,连说中文的机会都不是很多,更极少看中文书。大三时开始在图书馆打工,终于又看见一排排中文书时,感到一阵陌生的惊喜。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在与母语的疏离中,自己的思维与视角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改变。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由其语言所界定的,对于个人也是如此。出走过,然后归来,对于母语就有了新的感觉。经过长期在生活中直接感受日语的暧昧之美、英语的逻辑之美,我似乎更能体会到中文的意象之美,也更感慨自己囿于早年教育的缺失,功力未足以传达其一分。
这种疏离感现今是很难再体会到了。1982年我刚到仙台时,听说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还不到一千,去年在日华人包括已经入籍的据说将近九十万,其中至少七十多万来自中国大陆。后来我到美国也经历了相似的变迁:九十年代初我在芝加哥西北郊公寓里遇见一个中国人,彼此都很惊喜;现在学区好的小镇,一条街上住着好几家同胞,往来反而不多了。全球化、信息通讯发达的进程里,在芝加哥和在北京感觉上已没有太大差异。我居住的郊区小镇上,开车不到十分钟就有中国食品杂货铺,店面不大,什么都有,周末还有来自城里的新鲜点心和熟肉,比如豆沙包、卤猪肝。晚上如果我想看,打开电视就可以收看风靡一时的连续剧《风筝》。然而这种贴近感未始不是一种错觉,让我无视久已远离故国的事实,钝感于“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的心情。人很容易在琐碎日常和周围影响下营营碌碌,渐渐失去对生活本相的敏感,待到忽然醒来时,许多时光已经流过。我这一代人里,出国较早的往往忙于生活本身,不再追问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样古老而永恒的问题;也更多活在当下,不再回想不仅在时间,更在心理上已经遥远的过去。
我也曾经这样度过岁月,但内心深处总有另一个声音在提示我:我有一个梦,也有一种责任,记录我度过的时代、曾经有过的诗与远方。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这种性格的弱点是不够努力,容易随波逐流。过了知天命之年后,越来越感觉时不我待,终于在2015年,以在《经济观察报》【个人历史】专栏发表文章为契机,以定期交稿的压力为动力,开始加速写作。这部小书是2017年出版的《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姊妹篇,而涵盖的时空范围更广,记忆中的一个个故事,穿过一个世纪的光阴。书里收集的二十九篇文章,是2016年到2017年发表在《经济观察报》《读书》《财新周刊》上的部分作品,每一篇独立成篇,但在时间和内容上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从小生长在大院,是如今人们常说的“大院子弟”;中间搬过家,也不过是从一个大院搬到另一个大院。“红楼往事”从父辈的经历到少年的感受,儿时居住的红楼时不时呈现,在记忆与梦想之间蓝星星冉冉升起。“七号大院”则是以小时候居住过的大院为原型,一组真名隐去的大院人生故事。我带着生命中最初二十年的深深刻痕东渡扶桑,国度与环境的变化开启我经历与内心的另一扇窗。我出国本是偶然,到美国更是偶然,个人经历并不足道,却让我见证生活的轱辘总是朝着想不到的方向拐弯。在周而复始的安定中年告一段落之际,却遭遇了2016年美国以特朗普为标记的突变,历史也在朝着想不到的方向拐弯,我们的一生曾经亲历,也还会目睹更多的故事发生在这个许多人原以为会风平浪静的世纪。在这本小说即将付梓之际,感谢北京出版集团曲仲、吕克农二位对拙作的肯定,感谢高立志、严艳等诸位老师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北京是我的故里,北京出版集团是北京的名片,拙作能够在这里出版是我的荣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