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52062
《当代文学经典读本》:解析当代文学经典名篇,以名家名作串联,堪称简明版当代文学史。名家选读名篇,引领读者进入经典文学世界,展开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
”文学经典读本系列”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帮助大、中学生和一般读者提升语文训练和人文修养。具体编写以文学经典为中心,选名家名作,力图通过有线的选文凸显一条文学史的线索,一种文化传统,一个”层累”的过程。书前有总的导言,每篇选文前有编者撰写的作家作品概论和述评,后有思考题、拓展阅读文献。本书为当代文学部分,在通行评价之外,充分体现了个人眼光和趣味。
导言
章 台静农
酒旗风暖少年狂
——忆陈独秀先生
第二章 孙犁
书衣文录(节选)
第三章 张爱玲
忆胡适之(存目)
第四章 张中行
故园人影
第五章 张承志
金钉夜曲勾镰月(存目)
第六章 史铁生
我与地坛
第七章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第八章 木心
一饮一啄
第九章 北岛
回答
宣告
——献给遇罗克
第十章 舒婷
致橡树
馈赠
第十一章 王蒙
风筝飘带
第十二章 汪曾祺
受戒
第十三章 白先勇
游园惊梦
第十四章 铁凝
哦,香雪
第十五章 刘震云
一地鸡毛
第十六章 王安忆
发廊情话
第十七章 阿城
棋王
第十八章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存目)
第十九章 陈忠实
白鹿原(节选)
第二十章 贾平凹
古炉(节选)
第二十一章 阎连科
四书(存目)
导 言
一般来说,当代文学始于1949年末,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种汉语书写形态。它是现代文学的一个延续,但格局完全不同于以往,内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性与纯粹性成了一种标志,作家转向的问题就提出来了。文学由个性的体现变成了载道的工具,于是红色文学一家独唱,灰色的、个人主义的作品均让位于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思想愈发明确,精神是高蹈于革命的舞台上的。“五四”时代的奔放之情开始隐退,列宁主义与思想的话语方式主宰了大陆的文坛。
有着相当写作经验的人,意识到先前的理念已失去效应。曹禺、沈从文、茅盾、萧军等人已没有了旧日的潇洒。文学被赋予了相当多的使命,消遣与智性的表达让位于现实的体现。文学是听从外在世界的召唤,还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一时成了问题。热爱新社会的知识分子在迅速调整思路,此外别无他路。老舍在新人新事上下功夫,巴金也只好到朝鲜的前线去找新的题材,李劼人下笔犹豫不决,对新生活的扫描远不及对旧日子的勾勒,不久便终止了创作。作家的路,变得不那么容易走,处处有埋伏,路路是陷阱,仿佛蜀道般难矣哉。
但对那些了解百姓生活的作家而言,有另一番体验。他们的生命就顺应在一种历史的进程里。孙犁的小说、赵树理的速写、王愿坚的笔记,都是那时候精神的折射,有了一种纯度。由于社会的变更,旧文人的思路受到限制。在热情的青年作家眼里,这是历史的逻辑,抗拒是不行的。这时候我们看到了许多新的作家,宗璞、王蒙、刘绍棠等都在那时贡献了有热度的作品,革命的必然性在其文字里多少都有些表述。
那时候的小说理念是受苏联影响的,但格式却被延安时代形成的逻辑所限定。苏联的小说有丰厚的传统,到后来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被渐渐扬弃了。列宁主义进入文坛后,只有高尔基勉强可以算作革命文学,19世纪之前的许多文章都成了扫除的对象。因为社会革命的到来涉及意识形态的变革,文学被纳入到这样的过程中。个体生命的智性闪烁成了一个消极的问题,小说的题材与表现都受到了限制。后来出现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以及《海岛女民兵》《欧阳海之歌》,乃革命理念与社会道德要求的体现,文学承载的社会使命超过了民国小说的自我中心和写实的向度。
但在港澳台地区、欧美的华人那里,文学的生态是另一种样式,在冷战的影子下,文学书写有了不同于大陆的色调。台静农、张爱玲、陈映真、白先勇以特别的文笔,显示了他们心中的政治。只是旧文人的趣味尤在,没有与民国的心境完全隔绝,在质感上有了很东方的意味。他们中的许多人表面上是一种平静与淡雅,而精神里的苍凉感一时挥之不去。在这些华人写作里,没有政治的政治也成了作品的灵魂。
对比海外与大陆记忆的不同,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学与社会环境的深切联系。当唯道德化与唯意识形态化成了主导,文学只能成为统治阶级精神的奴仆。“文革”期间文学一片萧条。除了浩然的写作外,可以阅读的小说殊少。那些先验为主的作品,只是泥土气的诗意的点燃,精神是单调和寡趣的。1976年之后,思想渐渐解放,遂有了《班主任》《伤痕》《回答》《致橡树》一类作品。接着我们听到了归来者的歌唱。艾青、巴金、王蒙、汪曾祺、宗璞、张贤亮等都有出人意料的佳作问世。《春之声》《绿化树》《三生石》《受戒》等俘虏了那么多的读者。较之于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文人气与精神厚度都不甚相同了。
那时候的作品被政治和历史的责任所包围,还是一种拨乱反正和思想出口的寻找,人们借用小说的形式去思考更为复杂的人生。在小说本体层面探索的人,还不是很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汪曾祺,他个从远离流行色的层面,去思考小说的方式;把明清的语言和民国的语言杂糅在一起,便有了异样的声音在。汪曾祺的小说平淡而有内涵,幽默、灵动的愁思与乡土的意象交叉,有田园般宁静的美。他放弃流行了几十年的语言方式,把士大夫的词语和民间的调子引入小说的语境里,味道便非同寻常了。此后一批有潜力的作家,在文体上呈现出一种美质,林斤澜、阿城、高晓声都有不凡的小说为人所喜爱,一时间旧式白话小说复活了。
实在说来,能像汪曾祺那样思考问题的人毕竟很少,因为大家都还不是文章家。吸引人的视野的,还是个性的话题,即沿着“五四”的路前行。80年代是小说自觉成长的时期,乡土的与先锋的、古典的与逍遥的作品都出现了。接着我们看到了域外文学的渗透,许多作家身上都有着他们的影子。巴别尔、马尔克斯、尤瑟纳尔、卡尔维诺、略萨的文本开始吸引着人们。莫言、余华、王小波都流动着他们的血液。那时候涌现出一批先锋派的作家,刘索拉、徐星、马原都有不错的作品问世,精神的跨度已非前代人可相提并论。不久又有寻根文学的出现,他们在故土里提纯意象的努力,寓言里的不可理喻的存在,似乎在暗示多样的可能。
这些新出的作家多多少少有形式主义的痕迹,在谋篇布局上颇为用心。莫言的光彩与声音,王安忆的文体,马原的叙述逻辑,阿城的气韵,都是独步文坛的舞蹈,让人叹之爱之。阎连科的结构方式,格非的哲学气质,王小波的癫狂笑声,给小说注入了异样的血液。较之于民国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内蕴和形式都很是不同了。
远离政治的书写,其实是寻找失落的传统。杨绛、张中行、张承志、张炜、韩少功的散文都有难言的隐喻,汪曾祺、孙犁、木心、林斤澜的小说在乡土和怪诞里叙述人间的故事,不少都意味深长。那些作者厌恶虚伪的存在,故在宁静之中表达其对世界的态度。乡土小说与寻根小说,有意以出离现实的笔触写人写事,其实也是苦涩记忆的一部分。他们对世间变故的描述,是有着大的哀凉的。
六十余年间,文学的多种可能已经出现。大致说来,有载道意味的作家,宗璞、王蒙、阿来是其间的代表;有乡土的文人,汪曾祺、孙犁、贾平凹、铁凝可以归为此类;写实的有陈忠实、高晓生、刘震云、王安忆、刘恒、刘庆邦、路遥;写意的有白先勇、阿城、叶广芩、莫言、王小波、格非等。这样的划分未必准确,或者说遗漏了一些人,但大致可以看到风格的多样及其价值。
许多作家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贾平凹、莫言、王小波、史铁生、阎连科、王安忆、刘震云的笔墨,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高度呈现。贾平凹的小说有神异的底蕴,说狐谈鬼时,谣俗之调悠然地响着,吟哦着秦地百姓的苦乐。其文字有明清的味道,杂以民国之风,是乡下的晚唱,缠绕着神异之曲。但他并未逃逸出我们的社会,其《秦腔》《带灯》的社会隐含是十分巨大的。而《古炉》明暗交错的存在乃一曲绝唱,诚为近年小说的高峰无疑。贾平凹的文字显示了汉语写作的魅力。他的存在,非寻常人可以比肩,鲁迅、周作人以来的笔触在中断多年后,终于因他的存在,衔接了一条文明的通道。莫言的小说是一个异类,他的想象和力量感,是汉代之后为迷人的景观。他的作品是鲁迅的底色,服装呢,乃马尔克斯式的,而皮肤则纯然的故土特征。莫言对人间丑陋与美色的描述极具诗意,狂欢的调子和魔幻的舞蹈出现在笔底,巍巍然有高山境界。从《透明的红萝卜》到《檀香刑》,乃乡土的摇滚,唱出了一个世纪的不幸与求索。与他同龄的作家王安忆,一直摸索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自《小鲍庄》到《天香》,跨度很大,幽深的历史灵思在她那里出现了。我们读王安忆,有时候会觉出和张爱玲的联系,虽然她缺少一种冷酷与绝然的笔触,但委婉间的沧桑与悠然之意,在作品里飘来飘去,给读者久久的感念。
文学是一种世界图景的截取,剪裁之刀何处落下,都非随意为之的。我们看刘恒写《伏羲伏羲》,乃人性的歌咏,用意颇深;他在《虚证》里的残忍之笔,分明有了鲁迅的气息。刘震云从《塔铺》《一地鸡毛》到《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把人性世界的复杂与趣事勾勒得栩栩如生,一个民族的不幸和生生不息的存在,被再现出来。阎连科的小说几乎篇篇有挑战性。《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四书》,都是向极限挑战的文本。他对现实绝然的态度,和那种常人无法忍受的拷问,我们只有在鲁迅、莫言那里才能够看到。而他把那些不幸的历史更为立体地还原了,有时妙意迭出。这几个作家都非象牙塔中人,精神显得异常幽深。他们的审美,都和故土的经验相关,而文本内在的潜质,似乎还没有全部释放出来。
这里不能不提的是王小波。他的《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等作品,是有很深的历史感与想象力的。这个早逝的作家具有卡尔维诺式不可思议的伟力,其亵渎神灵的笔触令人想起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他写小说是一种美的精神的外溢,其间是自愿与自己的智力结构为敌,超越于想象与词语的维度,向着更高的审美高地挺进。他的随笔也常常石破天惊,不断嘲笑我们历史中的假正经,以及人性里的虚伪。面对那些丑陋的存在的时候,他是笑与癫狂的,以智性的词语述说着我们生活里可怕的一页。这样的超智慧的跳跃,把一个时代的本色点化出来了。他由此成了一个奇特的存在。
小说的地域特征,是被一些作家所注意的。叶广芩的京味儿,从老舍那里出来,又从老舍那里走开,形成了自己的词语链。迟子建的东北风情,阿来的西藏记忆,张炜的山东调子,我们何曾能够忘记?阿来写西藏,真乃神笔也,所歌所舞,天意的雪花与阳光均在,是离太阳近的童谣,弹奏着高原的神曲。
在众多的小说家被日常生活吸引的时候,精神天空的太阳被漠视了。我们在许多作家的文本里很少看到精妙的形而上的文本,或者说很少有人进入对存在的实有与虚无的拷问。可以提到的作家或许只有史铁生。他是独自沉浸在自我世界的文人的歌咏者,其文本在整个文坛是独特的。史铁生在小说和散文里抒发的情思,由社会命运到个体命运,近乎神学的文本。他在《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作品里形成的思路,是对唯物主义理念下的小说时空的颠覆。史铁生对人生的追问,其实是对词语的追问,他对表达的有限性的焦虑,一直让人感到幽玄的美。那些哲学家关注的话题在他笔下获得了一种感性的力量,似乎印有尼采的影子,也有卡夫卡的不安。他由自己的残疾而推向社会的病态,由社会的病态进入对存在的意义的拷问。这种写作,在他是自然的,丝毫没有扭捏别扭的痕迹。在诸多文字里,沉郁而苍凉的气息缭绕着人间的宿命。史铁生恢复了神秘的写作的快慰,为唯心主义作了证明。这个为存在价值而写作的人,把人间虚幻的景观一个个消解掉了。
与史铁生个体受难的感受不同的是那些对历史作还原的作品。刘庆邦、苏童、李佩甫、杨显惠等,记录了人间惨烈的一幕。刘庆邦对煤矿工人的描述,杨显惠笔下的西北的死难者,都是有相当的力度的。这些作家的身上有左翼文化的基因,看人看事不定于一尊,感性的体验是教科书里没有的存在。苏童《河岸》对“文革”生活的奇异描述,是带着痛感的思考的,在灰暗的记忆里保留着爱意。李佩甫《羊的门》所写的社会腐败与官场的沉降之文,都有忧患之闪烁。杨显惠《夹边沟记事》则是一段苦难史的流露,无数冤魂的散落中有人间为可怕的记忆,作家的良知也历历在目矣。
我们翻看几十年的作品,写实者有之,务虚者偶在,承受沉重者多多,隐逸地自唱自乐亦为数不少。一方面是古小说的影子,孙犁、汪曾祺、阿城、贾平凹流着前人的血液;另一方面有西洋文学的痕迹,莫言、余华、格非等都幻化过洋人的形式,采众长而为己用,成一时气象。近年来小说的数量大增,作家队伍开始分化,流派也出现了多种,笔记体、翻译体、说书体的作品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领域也有重要的景观。从艾青到北岛,从穆旦到海子,有着可圈可点的成就。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都有好的成就在。六十年间的文学,样式由单一到多样,题材也由简单到复杂,可以说有了各类可能性。但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是人们对母语的感受力下降,作家能够成为文体家者甚少。这与教育里缺乏文章学的理念有关,和社会流行的八股理念也多有牵连。文体表面看是词语的问题,其实是精神境界的问题。好作家未必都是文体家,而文体家一定是好的作家。木心在美国期间写下的作品,都是文体家的笔记,有着与人不同的个性。他写诗、画画,也做小说,都是与国内文坛毫不一样的格式。木心是跳出历史语境,以上帝般的神笔瞭望人间的人。他自己伤痕累累,可我们在文章里却看不到什么,真的奇哉怪矣。在他作品里不仅有生活的记忆,也有文章游戏里的智慧观照,把汉语的潜能袒露出来。文学写作不都是记录生活,还有对精神体操的描述。把写作当成一种精神的攀援,那就比先前的现实主义与浪漫派的文本更有意味了。
文学家的路,难以定位,大家各有所爱,不妨自由放步,各自走去就好。莫言以狂放、魔幻而快意书写,大的自在自不必说。贾平凹在佛音与古韵里出没,且走且喜,于空幻里得大自在,流溢着旧文人的气息。阎连科在幽深的路上独自吟哦,空旷辽阔的夜空有他的灵魂在,思想星光般闪耀,亦可说是一种自我的燃烧。王安忆自变化里与苍生对白,上海气与古典美缓缓而来,有自觉的诗学追求。此外,我们还看到无数更年轻的作家走在小说的路上,词语与情思别有天地,超越前人的态势也渐渐露出端倪。他们在各自的路上前行,也留下了各自的遗产,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雕像。说小说家有一个民族心史的隐秘其实是对的,但他们真正的价值或许是在一种幻象里救出自我或救出别人。几代人的写作,留下了这样的痕迹。在枯燥无味的生活里,他们给无意义的生活带来了意义,只是与道学家所讲的价值有所不同罢了。
当代文学令人眼花缭乱,似乎迷津多多,但亦非无迹可求。六十余年的历史,可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很多。试验与失败,探索与追求,留在无数人有温度的文字里。读诸多作家的文本,深处有一种时代的投影,可以了解几代人的智性过程和趣味的走向,也可以知道我们的母语发展中的明与暗。中华文明的延续,一直涉及母语表达的可能性问题。阅读当代文本,细察其间的急缓、强弱之境,才知道我们今天应做些什么,避免些什么。如是,方能够拓新途于野径,得妙意于笔间,真的“郁郁乎文哉”也。
2013年1月23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